专题1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9122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1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1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题1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题1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docx

《专题1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docx

专题1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

专题1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解读】

江苏省高考语文说明对本考点的表述是: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

能力层级为D级。

这是江苏省高考的必考内容,2020年高考一定会考查。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

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⑦献身边塞的忠心报国的将士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⑧爱恨情长、离愁别绪的离别者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⑨孤独愁苦、盼归人的思妇形象。

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⑩渴望自由、孤独幽怨的宫女形象。

朱庆余《宫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百花盛开的阳春,宫门却寂寂锁闭。

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中的景和物,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是纯自然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都是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诗中景物意象主要有四种:

①画面意象:

即诗人所见之景,通过众多景构成意境表达情感。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景物。

要多品味揣摩。

②传统意象:

即由于经常在诗中出现而具有特定意义的景物,通过特定意蕴表达感情。

如“杜鹃”“流水”“月亮”等。

要多积累记忆。

③比喻意象:

即在诗中具有比喻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本体形象化传达感情。

如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

要由喻体知本题。

④象征意象:

即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景物人格化表达感情。

如咏物诗中的被咏之物。

要由物思考人。

(三)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就是物象,物象,指诗歌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

常见的物象有:

松、菊、竹、梅、柳、蝉、鸟、马、草、风、霜、雨、雪、风、虹等等;从诗歌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

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事物形象主要有两类:

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

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1.清新自然。

如: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一句一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色彩绚丽,境界开阔,语言清新生动。

2.质朴无华。

如渊明旳诗,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

3.华美绚丽。

如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4.简洁明快。

如白居易旳诗,大多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委婉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通俗易懂。

例如白居易的诗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二)考点呈现与答题演示

·字词·

(一)设问方式梳理:

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某联最有表现力的字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诗中的“诗眼”或“关键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某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

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好不好?

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

明观点:

你认为哪个字(词)好。

(直接鉴赏某字的此步省略)

第二步:

释字义,点手法:

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运用的手法。

第三步:

说作用:

点出该字词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锤炼字词解题三步走:

第一步:

关注词语的含义。

这里的含义包括词语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从字词含义的角度体会妙处。

第二步:

关注词语的手法。

字词的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夸张等修辞,也包括使动、形容词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

第三步:

关注词语的作用。

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谈,尽量全面。

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

例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

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答案】

(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

【译文】春风吹来了染绿了树林,孩子们在柴门张望。

远方山谷传来杜鹃的鸣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触痛了山南蜀客似箭归心。

想象回到家里,刚好春社,燕子飞回来了;下马来换洗好衣服。

天天独自来到水边,知道自己已经摆脱了世俗杂务,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解析】第一步,注词语的含义。

“绿”原为“绿色”,这里是作动词,“变绿”。

第二步,关注词语的手法。

从第一步可以看出,这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其好处就是写出“动态”。

第三步,关注词语的作用。

内容上,突出春风的活力,写春风又是为了写春天,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感情、结构上作用不太突出,分值比较少可以略去。

表达效果上生动形象,增强诗歌韵味。

首联先写春景,“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再想象友人家中的情景,孩子们在柴门张望。

颔联想象友人在归家途中所见之景,杜鹃啼鸣,更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意。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语言·

(一)设问方式梳理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你认为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有人说这首诗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

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第二步: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

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语言风格题关注点:

一关注熟知作者的语言风格。

二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

可以先想清楚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去比对,既可得出结论。

三关注题干的提示作用。

题干中如已经指出风格特点,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表意上分析哪些地方体现该风格即可。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②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③。

【注】①冬至:

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②驿: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出差的官员中途歇息的地方。

③远行人:

指诗人自己。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解析】此类试题考查一向比较少。

而且如果考查了,那么语言风格一般比较突出。

一关注熟知作者的语言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向来朴实无华,通俗易懂。

二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

诗歌本身明白如话,风格很突出。

白居易的诗常以语言浅近、平实质朴著称,其意境也多显露。

这首诗也不例外,它以直率质朴的语言描写了诗人在邯郸客店里孤独过节的情形,抒写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该诗共四句,首句交代时间──冬至日,地点──邯郸的客店里。

由于冬至日是唐朝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第二句交代了在客店过节的情形,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只有形与影相随,孤独难耐。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此时,作者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总之,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

·演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②。

【注】①“偶”即“遇”。

②“持竿叟”,严子陵曾在若耶溪附近地域的富春江隐居垂钓。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幽意”(或“幽”)(第一步)。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清幽之景:

晚风习习,吹拂着游船,船只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南斗星闪耀,水潭上月光溶溶、烟雾茫茫,还有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第二步)。

由夜景的清雅,作者更觉世事纷扰,不如这种幽居独处、不问世事、随遇而安、放任自适的归隐生活,由此表达自己追慕“幽意”的人生意趣(第三步)。

【译文】寻幽的兴致始终不止,此去让小船任意漂游。

晚风吹着轻快的行船,一路鲜花直进入溪口。

到夜晚转过西山山谷,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

潭水上飞起浓烟密雾,林中的月亮向后飘浮。

人间的世事渺茫不定,愿做溪边垂钓一老翁。

【解析】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

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

以下三联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

第二联写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多么闲适!

第三联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

“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置身新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第四联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

“潭烟”,是溪上的水雾:

“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漂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

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

最后一联表明诗人心迹:

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问: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藏”字,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同时表明人物的简朴清廉。

【译文】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

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

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解析】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

开头两联写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

这说明了他的志向。

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

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

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宫词》语言风格含蓄。

此诗构思精巧,写宫女之怨,但并未点出宫女,也没有着一“怨”字,只勾勒出特定的情态和气氛,引起读者必然的联想,“春色”,是妙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美,也是喻宫女的青春。

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又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把主旨表达得委婉含蓄。

【译文】风吹动梨花漫天飞舞,玉阑花飘香。

春色沉沉,锁住这似海深宫,锁住这宫阙中的宫女。

也唯有这落花不能被这严格的宫规禁锢。

它们亦不愿老死深宫,随风飞去,飞过宫墙。

【解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理,多少年轻女子被掠(美其名曰“选”)进皇宫,终身禁锢于宫墙之内,青春活活葬送.这是古代女子的悲剧。

古代诗歌中描写宫廷生活的“宫词”,常取此为题材,为不幸的宫女倾诉苦衷。

诗从描写宫苑春色起笔。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可是宫苑里却“春色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飘舞于阑干阶砌,更显宫禁之凄凉。

建章,汉宫名,后泛指宫苑。

“春色”,是妙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美,也是喻宫女的青春。

“锁”,则是诗眼。

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由这“锁”字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出宫墙”,这是宫女的愿望,因此那落花“飞舞出宫墙”的眼前之景,特别触动她们的心,她们恨不得立即变成落花,飞舞而出.落花在这里不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对比衬托作用:

落花飞出,无从禁止,而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

“唯有”一句,更暗示宫禁森严,无处不戒备。

“禁”字与上句的“锁”字相呼应,更烘托出宫女的不自由。

此诗构思精巧,写宫女之怨,但并未点出宫女,也没有着一“怨”字,只勾勒出特定的情态和气氛,引起读者必然的联想。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写技巧:

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

(3)抒情技巧: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

(4)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5)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第二,试题设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第三,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

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

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第四,解答真题示范

(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见常识整合)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4)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

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2013全国2卷节选)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真题呈现】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技法示范】审题干,可知是问描写手法,所以思考时要从描写手法入手。

解题时可知,这首诗没有对梅花的正面描写,而是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和作者的感受。

所以是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译文】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

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

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

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

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

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

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

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

“杖藜”者,拐杖也。

此句写诗人之行为。

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

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

“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

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

再往下看,“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

“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样怎样,乃是一种推测。

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须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

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

“恨”什么?

“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