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8500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3)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4)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

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界线为晨线,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其地方时为6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白天进入黑夜的界线为昏线,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其地方时为18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大气

一、大气垂直分层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因为其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青藏高原比相同高度的其它地区温度明显高,就是因为它提高了地面辐射的位置。

由于气温的这种变化,故形成空气对流运动强烈的特点。

(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则因离地面远,地面辐射对其影响可忽略,其热量来自臭氧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

所以下冷上热,大气以水平流动为主。

(飞机一般在平流层)

中间层,又称高空对流层,它也是上冷下热,对流明显。

暖层(热层)和散逸层(外层),热量来自电离的氧原子吸收短波紫外线,上热下冷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性

气流

属性(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湿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风带

风带

分布

风向

属性(影响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湿湿

低纬信风带(2个)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项目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地区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南亚季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风移动

西伯利亚、蒙古

东北风

低温干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湿润

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等

 

三、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锋

暖锋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阵性降水)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冷锋过境时,春季会有沙暴,夏秋会有台风,冬季会有寒潮。

暖锋过境时,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分类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为阴雨天气

多为晴朗、干燥天气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石

喷出岩

地下演讲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问或气孔

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演实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层理构造、化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

岩石由于存在条件,如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是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石、石英石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量

地壳运动

岩浆运动

变质运动

①空间上相互联系

②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③在一定时间或地点,往往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内力作用:

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形影响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的影响

实例

形态

岩层结构

地形

成因

褶皱

背斜

上拱

中心老,两侧新

岩层上拱而成山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

向斜

下弯

中心新,两侧老

岩层下弯而成谷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上升

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下降

裂谷、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

三、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风海流:

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

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补偿流:

秘鲁寒流

洋流

概念

对沿岸的影响

举例

流向

水温

暖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

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增温增湿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寒流

从高纬流向低纬

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降温减湿

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

北半球:

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南半球:

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上升流可将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起到类似于寒暖流交汇使海水扰动的作用。

上升流的影响:

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

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

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四、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

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