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二学年 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8273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高二学年 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高二学年 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高二学年 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高二学年 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高二学年 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高二学年 教学反思.docx

《高中语文 高二学年 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高二学年 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高二学年 教学反思.docx

高中语文高二学年教学反思

1、议论文教学之“序列化训练”

(一)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一般计划在高一训练记叙文,而高二的重头戏是议论文写作。

我们高二语文科组是一个团结合作的大家庭,一开学科组长就组织一大批有经验的老师来一步步实践议论文教学的“序列化训练”,其中包括课程示范和资料编撰,一切都有例可循,这对于我们这些刚接触议论文教学的新老师来说,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是快速提升自我的好机会。

陆游认为写诗的“功夫在诗外”,而我也逐渐意识到议论文的写作功夫也在文外。

写作涉及的领域很多,而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事,它是作者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综合反映。

这些多要看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天分,我们老师能帮上忙的不多,我们能够帮忙的是尽量给他们构建一座议论文写作的大厦,用简单明了的理论支撑,用丰富典型的例子示范,从而形成基本的序列,让议论文教学规范化,实用化。

大师们拟定出来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序列大致包括以下大方面的内容:

    序列一:

论点的提炼;

    序列二:

论据的高效运用;

   序列三:

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序列四:

议论篇章的构成;

 另外还有一些“拟题”、“审题”和素材积累的小窍门。

  有了基本的训练方向,各位老师会按照具体“序列”的内容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把每个序列分为一到数节课。

每节课中既有正面的范例导引,又有反面的病例透视;既有典型示例,又有能力、方法的小结;既有鲜活的论据材料链接,又有针对性强的强化训练。

另外,每个“序列”会根据需要再分为若干个突破点,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训练的能力点,形成“序列”的主线和系统。

例如,序列一中“论点的提炼”就有拟论点的基本要求:

准确和鲜明。

为了达到这两个基本要求,我们设置了四个方法和突破点:

  1、是什么:

主要是阐释内涵,深入本质从而拟出类似概念和定义看法般的分论点;

  2、为什么:

主要是追根溯源,探究原因,适合给名词性论题拟分论点;

  3、怎么办:

主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推行做法,解决问题,适合给动词性的论题拟方法论式的分论点;

 4、会怎样:

主要就运用某些方法后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来拟分论点。

这样,训练学生每看到一道议论文的题目,都综合以上的方法展开思考,联想,不愁找不出一些准确而又鲜明的分论点。

在“论据的高效运用”中,老师们花费的心思最多,集备组里专门开了三次公开课供我们参考学习,另外十佳优质课程也有讲论据的课例。

综合起来主要训练内容如下:

1、论据的来源和收集方法;

2、一段单例和一段多例的运用;

3、一材多用。

在论据的使用这一序列中,我们把每项突破点当做一项能力(而不是知识)来教学,侧重多训练,按点训练。

例如就围绕相同的一段素材,给两三个不同的论题,让学生拟论点,用上相同的这则素材去阐述、分析、论证。

这些训练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小细节,就是学论据使用,并不抛开论点的提炼,而是重复巩固拟论点训练,并结合具体素材,真正的学以致用,一举两得。

这个好细节也沿用到“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中,我们知道,要论证某个观点,需要用到素材(即“论据”),那么学习论证方法,当然离不开素材的使用。

所以说,当我们训练“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和“正反对比法”等论证方法时,我们更详细地指导怎样写好一个“议论段”:

观点句、阐释句、例子陈述句、分析句、总结句。

这五种句子有各自的特点,例如:

观点句要简练明确;阐释句要承接观点句展开必要说明;例子陈述句注意大刀阔斧,选取自己所需部分,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来表述;分析句是采用不同分析方法的关键,注意因果、假设、对比等关联词的使用;而总结句要记得扣观点关键词(其他句也适当按需要扣观点关键词)。

总的来说,集备组的训练非常细,方法很到位,有大的序列训练,也有小的点拨,尽量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而我们新老师,也在这一轮的教学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模仿,一边思考一边提升,获益匪浅。

  

2、议论文教学之“序列化训练”

(二)

在集备组的“议论文序列化训练”计划的指导下,我在本学期主要集中精力训练了前三个序列:

论点提炼、论据使用和论证方法指导。

大致流程就如同

(一)中所说,不再累赘,在此我主要想谈谈整个学期作文教学的感想。

不足之处

首先感到惭愧的是,由于自身水平不足和精力有限的原因,我在本学期的作文训练次数略显少了。

其中论点提炼的训练一次,论据使用专项训练三次,论证方法训练一次,大作文训练评讲五次(包括两次段考)。

学生的训练次数少,所学到的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这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另外,我对每次作文的评讲也不够详细和深入,总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讲,作文指导课上得规规矩矩,没有什么吸引力。

归结原因,是因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素材积累不足,也没有多加留意社会上和身边的新鲜事,还有备课不够充分。

一句话,就是:

“半桶水”的老师教育“半桶水”的学生。

试问,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实际的实践和思考,又怎么能有足够的底气指导别人?

所以说提高自身作文教育教学的水平,多积累素材、多关心时事、多思考练笔,也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优点展示

我认为,一个新老师碰上新板块的教学,能够好好学习已有的精华,多加借鉴、思考,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和做法。

而我在本学期的议论文教学中,能够始终坚持这一点,认真听课学习,看范例课件学习,询问大师学习,从来不敢搞自己的一套。

这不是不懂创新,而是厚积薄发。

例如在“论据的使用”序列训练中,我听了卢明老师的“论据的高效运用”之“一段单例”写作方法指导,又借鉴了吴世闻老师的“论据的高效运用”之“一段多例”写作方法指导,再结合廖璐老师的“材料的多角度运用”,给我自己的两个班拟定了四节作文指导课和三次专题训练:

1、论据的来源与收集(侧重学会用两三百个字叙述记录一侧素材,列出数个可以运用的论题)

2、“论据的高效运用”之“一段单例”(侧重观点句、阐释句、例子陈述句、分析句和总结句这五类句子的运用)(配上一次专题训练:

用一个例子写一个议论段,运用五种句型。

3、“论据的高效运用”之“一段多例”(侧重点例排比、正反对比例子的运用)(专题训练二:

为一个分论点寻找三个以上的正面例子,每个写成一句话事例并构成排比,找出至少一个反面例子从反面论证该分论点。

4、素材的多角度运用(展示同一则材料在不同论题中的运用例子,注意按需取舍,扣观点关键词)(专题训练三:

给出一则素材和三个不同论题,要求学生用该则素材分别论述,自拟分论点,注意扣观点关键词。

由于有成功的范例,加上自己的努力,我自我感觉这个序列的作文训练还是做得挺到位的,学生的反响也较好,也在此提醒自己再接再厉。

第二个好的做法是,我延续了高一时的好习惯:

坚持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而且展示得更多,每一次作文都把两个班上写得好的文章弄成电子文档,标记出精彩段落,有时还简单点评,然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后面,随时让学生观摩学习。

另外,我还把这些文章放到QQ空间、Q群、微博等网络平台,充分利用资源。

这样既能提高作者本人的荣誉感和写作兴趣,也能让更多的学生观看学习。

这样做一是因为每次评讲确实需要几篇优秀范文,也因为我自己觉得不太会评讲,希望把好的文章多多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阅读体会,以弥补评讲不透彻的不足。

后来,我发现这样学生们写作文的热情大大提高了,而且写出来的作文质量也大大提高:

记得刚开始时,每次作文我只能找到四五篇比较完美的当范文,后来能找到七八篇,再后来,最多的一次有十六篇(两个班)。

有学生跟我说:

因为老师每次作文都全改,划出很多好与不好之处,写得好还能上榜,他比较有动力去写。

因为这句话,我觉得我要坚持这样,并且要学会加快改作文的速度,尽量缩短每一次训练的时间。

下个学期,继续改善,提升。

3、诗词鉴赏专题教学思考

  本学期下半学期我们高二语文教学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选修一: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虽说是选修,但这部分却是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

有高考专家总结研究各年高考题发现,诗词鉴赏和阅读主要以唐、宋诗词为主,兼及元明清。

所以说,我们必须通过唐诗宋词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套解读诗词的技巧。

 又因为诗词作品浩如烟海,而且高考一般都会出一些不常见的诗词,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我们要想学到具体某首诗词以应对高考,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因此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读“懂”和解题的方法上。

结合整个备课组各位老师的诗歌教学方案和我自己的摸索,我总结出我们对于诗歌鉴赏专题教学的几点特色和思考。

1、熟悉高考考点,有侧重点进行鉴赏

对于诗词鉴赏而言,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考什么”。

诗词鉴赏主要考查什么?

《考试大纲》要求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以理解为基础,侧重于“鉴赏”。

在“鉴赏”中,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鉴赏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形象及景物;二是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及语言特点。

前者侧重作品的内容,后者侧重作品的形式。

2、总结诗词常见情感,有计划接触常见表达技巧

在唐诗宋词教学过程中,集备组除了要求我们在每一首具体的古诗词中引导学生探讨内容情感、表达技巧外,还整理印刷该专题的一些鉴赏方法技巧作为辅助、积累。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和生活杂感五类,如:

(1)忧国伤时的作品有: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等。

(2)建功报国的作品有: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

(3)思乡怀人的作品有: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

(4)长亭送别的作品有: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

(5)生活杂感的作品有: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而诗歌表达技巧,大致分为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和托物言志等;

(2)表现手法可分为渲染、赋陈、比兴、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欲擒故纵等;

(3)修辞手法可分为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叠字、设问、反问、双关、借代、互文、反衬、对比等。

3、分类教授答题技巧,有目的训练规范答题

清楚地了解相关考点重点,能让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设置鉴赏问题,更有计划性地进行答题训练。

本学期我们主要训练了情景题、炼字题、手法题、人物形象题。

在训练各类题型的规范答题时,我们注意分类型去学习相关诗歌,主要类型有:

(1)即景抒情诗

(2)山水田园诗(3)边塞战争诗(4)咏物诗

(5)怀古咏史诗

其中不同类型的诗歌,鉴赏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在学习“即景抒情诗”时,我们侧重了解诗歌的情与景,那么这就是训练“情景题”(包括最常见的意象意境题)答题规范的最好类型;在学习“山水田园诗”和“边塞战争诗”时,我们往往能找到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例如高洁不凡的隐者形象、深情款款的思妇形象、大义凛然的将军形象等,我们就趁机好好训练人物形象题的答题规范。

当然,作为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瑰宝,很多古诗词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往往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再者,每一个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有一百个观众,就人一百个哈姆雷特”,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鉴赏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运用各种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真正做到欣赏诗词。

而我认为这正是我目前比较欠缺的,正在努力改善中。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昨天上课《游褒禅山记》29班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很多资料上提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句话的翻译为: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具体字词解释如下:

 以:

因为;其:

他们,指代前一句的古人;求:

探求;思:

思考;深:

深邃;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

并列关系,并且;无不在:

无处不在;也,句尾语气。

  

整句翻译:

因为他们探求思考深邃并且无处不在。

疑问: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谓语是“求思”?

还是“深”?

如果是主谓之间,那么“求思”应该是名词性的短语,那“其”就不是“他们”而应该是“他们的”作“求思”的定语,

翻译就应该是:

因为他们的探求思索(这种活动)深邃并且广泛。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疑问,根据语法,确实应该是这样:

因为他们的探求思索(这种活动)深邃并且广泛。

  

我又查了“之”字作结构助词的几种用法,摘录如下:

“之”的解析,结构助词的几个用法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

(《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所以:

个人认为这句话翻译也可以是: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之”作补语的标志)

 

5、学习小组的组建与教学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交流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应我们学校高校课堂创建之小组合作学习的倡导,本学期我在28班组建了学习小组,并联合各科任老师搞起了小组教学实践。

(一)学习小组建设

我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互相配合,共同提高是合作学习的目的。

要想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培养、提高学习小组成员对学习小组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心和团结奋斗的团队精神。

为此,我反复思考斟酌,专门请教了我们年级开展学习小组比较成熟的许宗鸿老师和科组里和我一起参与小组教学实践的李居荣老师,决定从学习小组划分和学习小组管理评价两个大的方面着手组建我们班的学习小组。

小组划分

科学研究曾经表明:

最佳的学习小组合作人数应在4-8人之间,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学习小组”最为适宜。

因为不论对于学习还是管理来说,四人学习小组都具有很多的好处。

可我们是一个班76人的大班教学,如果组建四人小组很难保证课堂和管理质量。

所以我选择了6人一组,大胆地安排了三人一桌,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

这样全班分别12小组,中间空了两条大通道,靠窗边还有两条较小通道,整个看来还挺利索。

初步座位构想还是简单的,组员的分配才是重点难点。

学习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学习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

我按照高二分班时他们的综合排名从高到低把全班学生分为1—6个层次。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

“组内异质”能够为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的可能(因为“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而“组间同质”又可以为各学习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这一原则的帮助下,我班拟定了学习小组划分的具体方法:

(1)按成绩排名的高低分为6大组,每组12人。

(2)第1组从高到低排号:

(1,1)(1,2)(1,3)……第2组从第2名同学开始排完再倒回第1名;第3组从第3名同学开始排。

以此类推,然后每一组的相同号码组合小组。

(3)班里有22名男生,尽量在相同层次中协调,最终调到每个小组中有两名男生。

(4)每个小组中由第一层次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另外6大主科每人又根据特长担任学科小组长,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5)相同层次的同学结成“组间竞争大组”,也就是还没分到各小组内的6大组,每组12人;小组内6人又两两结成三对“一帮一”合作伙伴。

小组管理评价

划分好小组,还不能说成功开展了学习小组活动。

要想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地利用小组间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还需要建立一套以团体成员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班级目标的管理评价机制。

有一天,历史科的龙莹老师问我:

“富群,听说你们班的学习小组表现越好,下次编位就越有机会坐到较好的位置。

那你们班的学习小组在我的课堂上表现好,我有没有权给他们加分,然后直接影响他们下个月的座次选择呢?

”她的询问立刻引起了政治、地理等其他科任老师的附和:

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来规范小组学习活动。

为此,我随即参考他们的意见,再根据本班自身的情况,拟定了《高二28班学习小组奖惩机制》,分别从小组成绩、小组作业情况、组员纪律情况和课堂表现情况等四个方面规定了一系列的加分和扣分标准,以激励各小组团结互助,共同进退。

(具体细则请看附件)

(二)小组教学实践

学习小组建立起来了,在没有具体进入小组教学、管理的环节时它还是理想化的模型,当真正要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我发现,挑战才真正开始。

挑战1:

小组座次难以落实,三人同桌颇受质疑。

(解决措施:

加强特色小组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活动培养组员默契。

首先在小组成员划分这一步,就受到了质疑:

学生们不能接受三人一桌,更加不愿意和男生一起坐。

我解释:

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会常有分组讨论探究,组员们坐在一起方便讨论,不用站起来四处跑着去找自己的同伴,另外班上男生少,为了公平和管理等因素,分散到各个小组是必要的。

看着他们还是一副将信将疑的表情,我立马宣布,接下来会有一些列的培养组员默契的活动,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丰富又有趣!

1、加强特色小组文化建设:

如组徽的设计,小组目标、口号的拟定,还有组员风采展示。

(具体看附件2)

2、小组羽毛球比赛,赛出小组活力。

(利用一节室外班会课开展)

3、“太白杯”诗歌朗诵和鉴赏班级选拔赛(利用学生会的活动丰富学习小组文化)

4、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班会,既可以锻炼小组协作能力,也能够让小组为其他小组创造表现机会,例如:

“28好声音”小组歌唱比赛。

总的来说,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私底下多次的个人谈话,分组算是最后定下来了,各小组慢慢适应、磨合。

挑战2:

令行不止,奖惩机制落实不到位。

(解决措施:

班级纪律管理权利下放到各小组,相互监督。

这是学习小组实行过程中,最让我头疼的地方。

这也是促使我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在文科普通班、大班教育、学生不太自觉的情况下实行小组教学,是不是真的切实可行?

一条条的扣分制度,扣到小组,这样那些不自觉的组员就渐渐开始讨人嫌了,迟到是他,自习讲话是他,不按时做作业也是他……组长难做,组员责怪,他自己或者闹脾气,或者生闷气甚至怨怒别人。

有些组员比较较真,天天为这为那而赌气,严重影响学习。

另外,组员们熟悉了彼此,坐得近了,总是忍不住说话嬉笑,不正正经经讨论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在这期间,有个别学生向我投诉,有个别学生坚决要求撤消小组

后来,我尝试着让各小组自己负责教室纪律管理,每天轮一个小组,教室清洁、保洁和自习课安静管理,都由一个小组包了,这样每个小组都有机会监督别的小组,同时也接受别的小组的监督。

这个做法效果还不错,学风班风比之前好了很多。

可是慢慢地,小组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竞争,相互起纷争的时候也会增多,班长班主任处理起来也颇觉吃力,各小组也渐渐松懈。

挑战3:

组员之间表现机会不均衡,有些成员惰性严重,把工作都推给组长。

(解决措施:

设各科小组长,辅以随机点名器,加分等等各种激励措施,促使学生积极表现。

小组学习,很容易导致优秀的学生,爱表现的学生越来越优秀,不爱表现的学生越来越沉默,这其中的度一定要把握好。

我们12个小组的组长是班里原始成绩前12名的同学,做了组长后,他们要带领其他5个组员共同进步,而这12个组长之间也很自然地形成一个激烈的竞争团体。

对于这12个组长来说,他们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竞争意识也很强,两次段考,一次期末考,我发现我们班排在前6名的同学都是12个组长里面的同学,而且人员常变化,稍微被赶上的组长也非常不服气,暗暗使劲,下次大考又一大翻身,反而比之前更好。

而且,尖子生越来越突出,之前段考进入文科全级前100名的基本是1个或2个同学,期末考试进入前50名的就有3名同学。

组长表现好,有些组员却浑水摸鱼,不太积极,所以为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才有了以上各种措施。

激励措施这方面我发现政治老师用得比较多,比较有效,他们科会常常出一些讨论题,让各小组讨论出结果,形成文字,拍照,展示,一系列下来往往能组大限度训练到各位学生。

所以我在语文上也尝试,备课时针对性地拟出几道问题,让各小组成员讨论回答,通过抢答,随机抽答,补充加分回答等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三)课例:

白居易的《轻肥》

选择白居易的《轻肥》作为小组学习展示课程,是看着这篇现实主义诗篇比较简单、直白,表现的主旨内涵比较深刻,方便小组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1:

预习检测(布置各小组合作预习,轮流让一个小组把他们的预习成果设置成几道题,供其他小组抢答)

2:

朗读全诗(小组比赛朗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感情)

3:

小组合作探究(分为内容感知和手法运用探究,在内容感知部分设置几道问题让小组抢答、补充,从而理解课文。

在手法运用探究部分主要让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同学评价,最后总结规范答题。

4:

课外阅读(设置李约的《观祈雨》作为课外阅读,主要考察“对比”手法的运用,先讨论分析,让两个小组成员把自己小组的结果写上黑板,让其他小组评价,侧重讽喻现实的主旨和对比手法的答题规范)

5:

课堂小结(由小组成员代表自由说说一节课下来他们收获到了什么,侧重从诗人相关、手法运用、情感主旨等去谈论)

6:

课后作业(背诵默写全诗,做学案相关练习)

上课流程还是挺流畅的,学生很配合,课堂气氛很融洽,小组活动得到充分的展示,各位听课老师评价挺好。

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1)小组讨论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学习课程备课是最考老师的,要努力加强对问题的设置。

(2)诗歌虽然简单,但背后的思想主旨很深刻,老师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一点带着他们探索一下白居易的这类讽喻诗,感受他在作品中践行他自己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主张。

这就是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具体的某一篇作品而了解某一类作品,了解某一个作者。

(3)选修一的教学内容是唐诗宋词元曲专题,在学习该本书时,一定要侧重诗词答题技巧的训练,为以后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做得较好,以后坚持,尤其在小组教学中,把训练交给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讨论形成的答案往往更加深刻。

最后,我个人觉得,小组教学要实践得好,还需要长期的探讨,改善,让学生形成习惯。

老师的备课要非常充分,不但要备课文本身,还要备学生,老师要加强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是我目前比较欠缺的,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提升。

 

附件:

高二(28)班学习小组奖惩机制

为了激励各小组团结互助,积极向上,共同进退,现制定一些相关奖惩细则,希望能够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小组奖惩加分在段考一后统计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