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资源在家上学英语词汇量过万六一中国网.docx
《利用网络资源在家上学英语词汇量过万六一中国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网络资源在家上学英语词汇量过万六一中国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用网络资源在家上学英语词汇量过万六一中国网
利用网络资源在家上学英语词汇量过万——六一中国网
在家上学英语词汇量过万
来源:
六一中国网
在家上学英语词汇量过万能否复制
爸爸Jim在家利用网络资源当教材,给女儿Tina上英语课
有别于整齐划一的传统课堂,在家上学已7个多月的Tina一脸轻松地对着电脑学英文,桌上既没有摆放课本,也没有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更没有作业和考试。
她手中只拿着一支iPad画笔,指甲上还贴着绿色、红色的指甲叶,透出小女孩的俏皮可爱。
随时可以打断“助教爸爸”的讲解,与他讨论任何与课文有关或无关的话题。
从当年的郑渊洁在家教子,到现在Tina这样的家庭,“在家上学”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尝试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目前,中国“在家上学联盟”网站会员达五千人,实践者中,内心强大的高学历爸爸居多,工作性质也比较自由。
不过,专家指出,“在家上学”并非“有钱有闲高学历”就可盲目模仿的。
■案例一
11岁女孩“在家上学”,英语词汇量已过万
今年3月,在一所学校的国际部读完五年级上半学期后,11岁的Tina正式向父母提出退学请求,开始了她的“在家上学”生活。
Tina的父母都是自由职业者,拥有较高的学历背景,爸爸曾担任过大学英语老师,也在海外生活过,Tina在国外上过两年小学。
周一上午10点,记者走进Tina位于浦东世纪公园附近的家,她正和爸爸Jim一起上英语Plus课。
在家上学不考试没作业
大屏幕上显示的英语课文是一篇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AmyCuddy的演讲——《你的肢体语言塑造了你这个人》,这篇文章是从一家名为“TED”的网站上下载的,这是一个汇聚世界各行各业精英演讲的网站。
Tina学习的这篇演讲时长22分钟。
首先是视听,不看字幕或文本。
接下来用演讲的同样时间即在22分钟内读完文本,共计3700多个单词,其中50多个生词和重点词已被Jim提前用蓝色特别标注出来,整个文本都被Tina换成了可爱字体。
课间休息后,Jim开始扮演自己的助教角色,首先让女儿说说自己归纳的一个核心词及一句核心短语,围绕文章的主题与Tina讨论,然后讲解生词和其他重点。
对于一个11岁普通女孩而言,这样的演讲理解起来应该非常困难,然而,Tina却读得轻松自如、津津有味。
坐在旁边的Jim耐心地解答女儿的各种疑问。
Jim说自己并非老师,而是女儿的助教,遇到问题一起讨论寻找答案。
“我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我把课堂上的讨论和Tina的文字反馈就当成作业了,有任何疑问课上都可以解决。
”Jim说。
当然,Tina也有漫不经心的时候,爸爸也有很严厉的时候。
除了不布置作业外,记者也没有看到枯燥的英语生词抄写练习。
“单词其实不必靠反复抄写来记忆,关键是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碰到,达到足够的重复率,最后总能掌握。
离开文章和对话的单词就像离开水的鱼。
”Jim说。
在玩中学,呵护梦想好奇心
课间休息十分钟,Tina跑到阳台给两只小鹦鹉喂食。
在给鹦鹉换水时,Tina还特地在清水中滴了几滴新鲜柠檬汁,“我看网上说,喝柠檬水对它有好处。
”给鹦鹉喂完食,Tina指着阳台花盆里的小葱、大蒜、吊兰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她亲手栽种的“宝贝”,每天都会去看看它们,给它们浇水施肥,“宝贝们”长势喜人令Tina颇有成就感。
相比于植物成长带给Tina的成就感,在家上学的这段时间,爸爸Jim的成就感则来源于Tina的进步。
据他透露,目前Tina已基本掌握了一万多词汇量,相当于大学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我发现,在同样的半年时间里,Tina在家学到的东西远多于在学校的收获。
”这样的结果令Jim倍感欣喜。
不过,在Jim眼中,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词汇量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杰明·富兰克林、TED精英讲坛和GarrisonKeillor大师等开启了孩子心灵的窗户。
“在家上学”保护了孩子的梦想和好奇心,激发了她探索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呵护了她的身心健康,让她感受到学习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玩耍类似,同样是快乐的源泉。
正如Jim所期待的,在家上学的积极效应开始初显,记者面前的Tina性格活泼开朗,与大人聊天时,旅游、建筑、投资等话题,她能说得头头是道。
但Tina也保留了一份异想天开的童真,拥有数不尽的梦想。
在记者与孩子父母聊天的过程中,Tina有时安静地坐在一边画画,有时穿上自己刚从网上淘来的牛仔裤,请大家点评。
用爸爸的话来说,Tina就是这种有时像大人又不乏孩子气的“全谱型”孩子。
除了爸爸负责的英语Plus课外,妈妈也承担了中文、数学的助教任务。
学校的语文教材、《百家讲坛》的《曾国藩家训》、可汗学院提供的网络数学课都变成了妈妈和Tina共同精选的教材。
在文化学习外,体锻自然也不能少。
游泳、骑车、溜冰、高尔夫挥杆等是Tina每周可选的运动。
退学原因:
受不了作业和规矩
尽管在家上学没有了作业和考试的“折磨”,但也没有了同学的陪伴,Tina感到了些许平淡。
在对比在家上学和学校上学的区别时,Tina最满意的是,没有了做不完的作业和考试,爸爸能一心一意只回答自己提的问题,思考的问题更深入。
当然,略感遗憾的是,可以一起玩的同学变少了。
“在学校上学时的情绪属于大起大落型,有时非常高兴,有时又很不高兴,而在家上学情绪就比较平稳。
”Tina如是说。
情绪大起大落也是Tina做出退学决定的一大诱因。
“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很多作业,她批评学生的声音也很响,还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就是不完成作业是世界上最差的十件事之一。
”这让Tina对上课充满了恐惧,为了早上起来赶前一天晚上写不完的作业,Tina给自己设定的起床时间一天比一天早,从6:
30到5:
50,这也让父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除了作业多外,规矩太多也是Tina忍受不了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
如数学老师要求做竖式计算一定要用尺子划线,不用尺子就算错;答题模式永远不变,不能只简单写一个数字,而必须写好“解”和“答”,有时候回答还要将原题再完整地抄一遍;课间休息时间总不能去操场玩,因为你会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里,听她讲解各种错题……“老师当时还布置了一个写诗的作业,要求交上自己创作的最满意的十首诗,有各种字数、格式方面的限定,我试着写,但始终达不到最满意,所以这个作业迟迟交不出。
”这种种原因,让Tina下定决心退学,哭着向父母恳求了两三天后,终于获得了“批准”。
随时准备回归学校教育
对于孩子回家上学,Jim一开始也有过犹豫,主要是担心离开了学校天天说英语的语言环境,女儿的英语水平会下降,也缺少了集体生活,孩子会不会感到孤独?
不过,父母和Tina都在设法弥补,比如在家和爸爸只说英语,每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两节绘画课,每个周末都约好朋友疯玩。
Tina爱好之一是当老师。
今年暑假,由Tina自己张贴广告招小学生,在小区开办口语班,原定只招6个孩子,没想到12个孩子报名,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10岁,由Tina做小老师,爸爸妈妈做助手,深受孩子们喜爱。
Tina在能力和财务上也有不小的收获,再次体会到能帮助别人就能帮助自己。
谈到未来的打算,Jim说,只要女儿愿意,他们全家随时做好回学校上学的准备,可能会选择国外的学校。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和所有的父母一样:
‘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同时希望过程是孩子有梦想有行动,老师有启发有奖励。
”Jim说,在家上学的这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开始慢慢接近这个目标,通过网络的帮助,女儿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Jim不希望孩子把时间浪费在大量低效又痛苦的作业和考试中,不希望她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更不想看到孩子的快乐和天赋被大人们摧毁,“她的脑袋里其实不必装那么多数据和所谓的知识,应该装的是做人的道理、思维方式、常识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
”
目前,除了在家教学外,Jim还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创办网站上,“我希望把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在家教育资料、网络课程与大家分享,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老师和教材。
”Jim说,这个网站将于年底与大家见面,供在家上学实践者参考,同时对接受体制内教育的家长也是一种有益补充。
■案例二
尝试两年,父亲放弃“在家教子”
“爸爸,我又摘到一个木瓜梨啦……”话音从一棵两米高的木瓜梨树上传来,记者远远地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两只脚踩在树枝上,左手紧紧地抱着树干,右手举着一个比普通梨稍大一点的木瓜梨。
这个小男孩是幸福四平实验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军军(化名),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第一件事:
和爸爸一起来曲阳公园爬树。
他曾决定不送孩子去幼儿园
军军的爸爸何先生从事早教工作,提起孩子高超的“攀爬”本领,不得不提孩子小学前的经历。
为了让孩子自然地、没有任何束缚地成长,何先生选择自己在家教孩子,没有送孩子去幼儿园。
“对于三至六岁的孩子来说,每天最重要的就是:
睡眠、饮食、运动。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何先生也思虑了很久才下了决定。
孩子不去幼儿园,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保证睡眠质量;孩子在家,一日三餐是妈妈根据其喜好、口味制作;每天在家,大人、孩子有更多时间参加户外运动,更能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
不去幼儿园,如何让孩子吸收到更多的养料?
一次偶然的机会,何先生获得一本《上海儿童地图》,被该书介绍的113个适合儿童的户外运动场所、图书馆、科普基地吸引住了。
“不教孩子学知识,我们轮流带孩子参观、游览各类博物馆、科技馆。
”所有的博物馆、科普基地,上海科技馆是军军最喜欢的场馆,有时,一周会去参观两次。
迫于压力终止在家学习计划
“不送孩子去幼儿园,父母内心要足够强大,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
”回想那段军军在家自由的日子,何先生一点也不轻松。
每天花费很多心思安排、策划、带着孩子一起游玩、参观,却没有让孩子掌握任何可以展示的、显性的特长;每当和小区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别的孩子可以跳一段舞、背两首唐诗、做一套健美操,军军却沉默不语;家长们聚集在一起,总是讨论何时报拼音班、在哪里上外教课,何先生很少发言。
“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也不想拿孩子的未来做赌注。
”当军军刚过完五周岁生日,何先生放弃了“在家上学”的计划,将他送进小区附近的一所幼儿园大班。
今年9月,军军顺利升入小学。
“和其他孩子相比,军军是一位非常单纯的孩子,胃口好。
”军军的数学老师瞿老师告诉记者,每天吃午餐时,军军总是第一个吃完盒饭,并主动走到讲台上,请老师帮忙加一碗米饭。
在班级30位学生中,军军的个头显得略微矮小,身体却非常结实,开学至今两个月,军军从来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而迟到、请假。
■分析
逃离“批量生产”,实践者爸爸居多
据“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统计,目前,网站已经有了五千多个会员。
为了方便网友交流,网站还专门辟出一块领地,聚集了广东、北京、上海、成都、浙江、南昌和深圳等各地网友。
据网站的创办者统计,其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会员有1000多人,在他看来大多数会员是抱着观望态度来加入的,并不是真的想对自己的孩子采取这种教育方式。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不愿对外展示自己,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应该远远超过“联盟”的会员数。
李新玲,《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一书的作者,作为《中国青年报》记者,曾采访了全国各地多个在家上学的案例,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也将此作为长期研究课题。
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李新玲发现“在家上学”实践者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爸爸居多。
“尽管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母亲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教育行为,在家庭中掌握教育的绝对大权,但在家上学反映出来的现象却恰恰相反,决定让孩子回到家庭受教育的往往更多的是父亲。
”李新玲在书中总结说,这些父亲内心强大,反叛精神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
蔑视权威、蔑视规则、蔑视学校整齐划一的教育。
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适合孩子的。
同时,他们也是勤于学习的人,善于吸收知识,并勇于实践。
爱孩子,希望孩子快乐,不受压制地成长,自觉地学习。
当然,其中也有些人怀才不遇,希望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李新玲通过实地走访证实,全国各地“在家上学”公认的几位“领袖式”人物都是父亲。
浙江女孩袁小逸,之所以能够在家上学,就是因为父亲袁鸿林的坚持。
继袁鸿林的《14岁都能上大学》之后,女儿也出版了《私塾女孩袁小逸》。
“在家上学联盟”的创办者徐先生也是一位全职爸爸。
徐先生认为“全职爸爸”有很多优势,会使得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因为全职妈妈会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常常丧失自我,而父亲的天性与思维上的理性则会避免这些问题。
在李新玲看来,父亲参与孩子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信号。
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了逃离批量生产,家长中个性化的理念得到张扬。
”李新玲认为,在工业化社会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
如今,父亲高举“在家上学”大旗,也是一种家庭教育的重新回归。
■讨论
“郑渊洁现象”可以复制吗?
在家上学可以借鉴,但不具模仿性,除了经济要有保障外,“在家上学”对家长提出更高要求,光自己拥有较高学历背景还不够,同时还要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在家上学》作者李新玲
说到在家上学,不少人首先就会想到“童话大王”郑渊洁教子的故事,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就让他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郑渊洁的儿子从小就直呼父亲的名字,小学毕业就辍学,完全由父亲在家展开私塾式教育。
与儿子相反,郑渊洁的小女儿喜欢上学,郑渊洁就让她上学,说要供她读到博士。
在谈到当年为何让儿子退学,郑渊洁说自己是因为不满意那时的教育理念,将孩子的天性扼杀,把所有孩子都往一个模式里培养,所以做出了在家教学的尝试。
不少人可能会问,郑渊洁现象能复制吗,什么样的孩子和家庭适合在家上学?
在不少人眼中,符合在家上学的先决条件就是家长得“有钱、有闲、有高学历”。
在李新玲看来,光有这些还不够,“在家上学可以借鉴,但不具模仿性。
”李新玲认为,实践“在家上学”的家庭大多起码有一名家长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有的家长均为自由职业者,有时间呆在家里。
除了经济要有保障外,“在家上学”对家长提出更高要求,“家长光自己拥有较高学历背景还不够,同时还要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毕竟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很多方法和技巧。
”李新玲说,单纯的爱和高学历不能替代科学的方法。
我认为,至少98%的中国孩子还是应该接受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尤其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脱离了社会化的过程,缺少同伴交流和集体生活的体验,可能对孩子未来全面发展产生影响。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
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该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因此,“在家上学”在我国是一种不被允许的行为,目前还属于“灰色地带”。
对此,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认为,如今社会在发展,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于这些学历高且不少拥有海归背景的父母“在家上学”的尝试,应该给予理解和宽容。
“在家上学”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为其定性。
但杨雄也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在他看来,在家上学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我认为,至少98%的中国孩子还是应该接受学校教育。
”杨雄认为,毕竟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人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过程。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还是适用的。
除了这个风险外,杨雄还指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尤其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脱离了社会化的过程,缺少同伴交流和集体生活的体验,可能对孩子未来全面发展产生影响。
哪怕家庭刻意制造机会,也无法与学校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相比。
杨雄还举例说,他曾接触过一个“小神童”11岁参加高考,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这个孩子也一直“在家上学”,可杨所长观察下来发现,这个孩子尽管聪明,但很孤独,心灵完全封闭,“在我看来,他即便上了大学或许也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杨雄说。
在我国,仍未对在家上学做出明确界定,把孩子当成实验品存在很大的风险。
现在的在家上学急需立法保障,给其明确的定性,同时提供相应的服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家上学”在美国大多数州被认为是一种违法的事情,一直受到公共管理机构的“围剿”。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多方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各州开始陆续出台相关法律,确认“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
在美国,调查统计显示,“在家上学”儿童比例增长很快。
据保守估计,目前美国在家上学儿童已达200多万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为规范全国的“在家教育”,美国全国州教育委员会协会提出建议,各州应为家庭教学建立标准,诸如家长应有教师资格证书,应采用认可的教材,应重视学生在基本学科的表现,各州应要求家长定期向学校官员汇报学生进步情况,以保证家长能胜任教学,教育质量要接受专业评估等。
“但在我国,仍未对在家上学做出明确界定,把孩子当成实验品存在很大的风险。
”熊教授建议,针对在家上学的需求,我国应启动《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允许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接受家庭教育,也必须对这种“在家教育”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父母的教学资格、在家上学的质量监督等进行明确,避免由此催生非法办学和适龄儿童辍学。
同时,应切实推动中高考制度改革,打破现在单一的人才选拔评价体系,为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提供多元的选择。
“现在在家上学急需立法保障,给其明确的定性,同时提供相应的服务。
”
另外,他指出,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孩子还是要经历中考和高考,选择在家上学是很有风险的。
在家上学更多是体制外选择,一些家庭选择不送孩子上学,其打算是根本不让孩子参加中高考,准备让孩子出国留学。
如果在家上学主要是这种目的,那么,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意义十分有限。
■记者手记
在家上学,不可盲目模仿
这篇稿件的诞生,的确是一个“难产”的过程。
从上周开始,记者就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联系这些“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但都无功而返。
本打算加入上海在家上学联盟的QQ群,反复提交申请不下十几遍,均被管理员“无情”弹回,理由是“我不属于这个联盟的家长。
”对方冰冷的回答,让我对这个群体产生了不友好的印象。
直到认识了Tina一家,才有所改观。
Tina的父母拥有较高的学历、海外生活经历、良好的修养、对教育有自己独到见解和坚持、待人热情真诚、全家人都充满了学习的动力。
尽管对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不少家长和Tina父母一样都看得很清楚,却唯独缺少一份对抗现实体制的勇气。
原因就是,在家上学,不可盲目模仿。
因为就算“有钱有闲高学历”也未必教得好孩子。
因此,在李新玲看来,只有很清楚自己孩子的特点、优势,只是孩子适合什么,并且自己有一套可行的教育方法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时经济条件也允许的家庭,孩子才适合“在家上学”。
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很大,在家上学成功的例子并不具备普遍性。
采访中,Tina父亲的几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尽管现在绝大多数家长可能并不具备在家上学的条件,但至少可以做一些努力,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如与孩子一起听听这些优质的网络课程,让孩子学得轻松点,快乐点。
他还利用“复合增长”的计算公式告诉家长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孩子的基础怎样并不重要,关键是成长速度和成长周期,速度和周期的细微变化,都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结果。
现在考多少名都不能代表什么,关键是掌握真本事,做一个好人能人,相信若干年后,你的孩子一定会带给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