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6835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docx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docx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小

(2)班的欣欣从小身体就弱,经常生病,个头也很小,不喜欢和别人说话,经常会因为没有小朋友跟她一起玩而大哭。

在同伴交友关系中,欣欣属于()。

[单选题]*

A.被排斥的幼儿

B.被忽视的幼儿(正确答案)

C.被欣赏的幼儿

D.被关注的幼儿

答案解析:

被忽视型儿童不喜欢交往,常一个人玩,在群体交往中显得退缩、害羞、不起眼,常常被冷落。

身体弱的欣欣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也没有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典型的被忽视型儿童。

2.小学生甲为了得到玩具打了小学生乙。

这属于()行为。

[单选题]*

A.敌意性攻击

B.工具性攻击(正确答案)

C.交往性攻击

D.言语攻击

答案解析:

工具性攻击是儿童为了争夺物体、领土或权力而发生的身体上的冲突且使他人在此过程中受伤的行为。

根据题干中的“为了得到玩具”可知是工具性攻击。

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最直接的原因是()[单选题]*

A.榜样

B.强化

C.移情

D.挫折(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4.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单选题]*

A.工具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

B.敌意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正确答案)

C.以言语攻击为主

D.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答案解析:

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2幼儿更多依s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理击多于敌意性攻击,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

5.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单选题]*

A.破坏性

B.情绪性

C.目的性(正确答案)

D.情境性

答案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

6.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正确答案)

B.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C.双性化理论强调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

D.有研究表明,高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

答案解析:

男女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7.下列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亲社会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

B.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老师

C.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不存在年龄差异(正确答案)

D.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常见

答案解析: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

8.幼儿教师要经常给幼儿讲述一些能够反映社会规范和准则的故事。

让幼儿通过故事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增强幼儿的正义感、同情心和爱心,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这类教育主要有利于()。

[单选题]*

A.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B.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C.促进幼儿的智力提升

D.加快幼儿社会化的进程(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给幼儿讲述社会规则和规范,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是社会领域的主要内容,其目标在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9.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单选题]*

A.挫折

B.大众传播媒介(正确答案)

C.强化

D.惩罚

答案解析:

大众传播媒介里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幼儿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甚至将之视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

10.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单选题]*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同伴关系的发展

C.性别角色的发展

D.亲社会的发展(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

11.有个孩子平时不爱说话,一天他主动发言,老师高兴地说:

“太好了!

我知道你能行!

”回到家妈妈也给他鼓励,他非常高兴。

从此以后,这个小朋友发言越来越大胆,越来越积极。

这属于()。

[单选题]*

A.正面肯定和鼓励(正确答案)

B.耐心倾听幼儿说话

C.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D.树立良好的榜样

答案解析:

题干中老师和幼儿家长的话,都是对幼儿的正面鼓励和肯定。

12.贝贝上幼儿园跟妈妈分开后,就开始哭了起来,情绪稳定后依然很忧伤,傍晚妈妈来接她,对妈妈的安慰也表现出抵触的情绪,这种行为属于()。

[单选题]*

A.焦虑一回避型依恋

B.安全型依恋

C.焦虑-抗拒型依恋(正确答案)

D.焦虑-安全型依恋

答案解析:

反抗型依恋(焦虑一抗拒型)的儿童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

这类幼儿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

从题干中贝贝的表现可知,贝贝属于焦虑--抗拒型依恋。

13.在专制型家庭中培养的孩子,其个性品质最可能表现为()[单选题]*

A.懦弱顺从、缺乏生气(正确答案)

B.胆小怯弱、自私自利

C.有自信心、独立性好

D.自命不凡、清高孤傲

答案解析:

专制型家庭中父母给孩子的温暖、慈祥、同情较少。

父母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的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意见。

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或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14.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教养方式下形成的。

[单选题]*

A.放纵型

B.专制型(正确答案)

C.民主型

D.自由型

答案解析:

专制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

虽然有时家长为孩子设立的目标和标准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15.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依次出现的是()。

[单选题]*

A.无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有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

B.有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无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C.特殊情感联结阶段、有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无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

D.无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根据鲍尔比、艾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依次是无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和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故选D项。

16.小红知道自己是女孩子,哥哥是男孩子,所以认为自己可以玩布娃娃,而哥哥不可以。

则小红可能是()。

[单选题]*

A.2岁

B.3岁

C.4岁

D.6岁(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根据题干描述小红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性别,但对性别角色认识比较刻板,认为男孩子不可以玩布娃娃,所以其年龄范围应在5~7岁之间。

17.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心理特征是在()亲子关系下形成的。

[单选题]*

A.放任型

B.自由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在专制型亲子关系下,父母对儿童干预过多,儿童的自主性受到抑制,安全感得不到保护,也不喜欢与他人接触。

18.一个婴儿经常对母亲的离开大哭大闹,看见妈妈时又非常开心,破涕为笑。

这说明该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处于()。

[单选题]*

A.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B.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C.特殊情感连接阶段(正确答案)

D.依赖阶段

答案解析:

在特殊情感连接阶段,婴儿对依恋对象的存在与否表示深深的关注。

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

19.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可减轻幼儿的(),减缓和消除幼儿的紧张。

[单选题]*

A.生理压力

B.心理压力(正确答案)

C.内在压力

D.身体压力

答案解析:

儿童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所以,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可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20.有的幼儿不大喜欢与他人交往,他们平时很安静,常常独处或独自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或畏缩,很少表现出主动、友好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的行为。

他们属于()幼儿。

[单选题]*

A.被抛弃型

B.被忽略型(正确答案)

C.被拒绝型

D.受欢迎型

答案解析:

被忽略型幼儿的典型特征是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惧,他们很少对同伴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侵犯性行为。

因此既没有多少同伴主动喜欢他们,也没有多少同伴主动排斥他们,他们在同伴心目中似乎是不存在的,被大多数同伴忽视和冷落。

21.在陌生情境中,幼儿会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离开时,幼儿会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易于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安慰更有效直接,这是依恋类型中()幼儿的表现。

[单选题]*

A.回避型

B.安全型(正确答案)

C.反抗型

D.妥协型

答案解析: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

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

当母亲又重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题干所述即是安全型依恋幼儿的表现。

22.在母亲离开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时,欢迎母亲的到来。

但这只是短管这种孩子可能属于()依恋类型。

[单选题]*

A.回避型(正确答案)

B.安全型

C.反抗型

D.迟钝型

答案解析: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表现为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幼儿影响不大,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23.家庭教养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民主型、专制型和()[单选题]*

A.放任型(正确答案)

B.冷漠型

C.保护型

D.包办型

答案解析:

家庭教养方式有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种。

24.慧慧上幼儿园,和妈妈分开时哭了起来,但妈妈离开不久,她便恢复了平静,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傍晚,妈妈来接她时,她快乐地投入到妈妈怀里。

慧慧的这种依恋行为表现属于()[单选题]*

A.回避型依恋

B.安全型依恋(正确答案)

C.抗拒型依恋

D.焦虑型依恋

答案解析: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

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

当母亲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25.在正常情况下,()最易造成“分离焦虑”。

[单选题]*

A.小班幼儿入园初期(正确答案)

B.幼儿园放假后

C.老生新学期开学

D.每周一早上

答案解析:

“分离焦虑”是指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入园初期的小班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这个集体,往往最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等不适应的现象。

26.()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单选题]*

A.亲子关系的发展(正确答案)

B.同伴关系的发展

C.性别角色的发展

D.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答案解析: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

27.幼儿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

这类依恋类型属于()。

[单选题]*

A.回避型

B.反抗型

C.安全型(正确答案)

D.依赖型

答案解析: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

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28.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被称为()。

[单选题]*

A.依恋(正确答案)

B.合作

C.移情

D.社会化

答案解析: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9.艾斯沃斯根据敏感-不敏感,接受一拒绝,合作一干涉和易接受一冷漠四个维度来评定母亲的照看方式,结果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其母亲的照看方式在四个维度上的分数都高。

其中,母亲的()是影响儿童依恋形成的关键因素。

[单选题]*

A.接受性

B.敏感性(正确答案)

C.合作性

D.易接受

答案解析:

安全的依恋关系来自于婴儿的安全感,而安全感则来源于母亲抚养行为的感性和反应性。

所谓敏感性,就是照顾者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及时的、一致的和适当的反应并温柔地回应他们的需要,如小心地拥抱他们、抚摸亲吻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

反应性是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积极、敏感、同步化地予以满足。

30.现在有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

这些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只顾自己独占好吃的、好玩的。

这体现出独生子女身上的问题是()[单选题]*

A.自私(正确答案)

B.贪婪

C.任性

D.不合群

答案解析:

独生子女的自私行为表现为:

孩子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有好吃的、好玩的只想一个人独占。

不懂得体谅父母,也不懂得与其他人分享。

31.被某些同伴喜欢,又被某些同伴讨厌的幼儿的同伴关系类型属于()[单选题]*

A.被忽视型儿童

B.受欢迎型儿童

C.矛盾型儿童(正确答案)

D.一般型儿童

答案解析:

由题干中“被人喜欢,又被人讨厌的关系”,可知是矛盾型儿童的同伴关系特点。

32.有研究表明,()的父母趋向抚养利他幼儿,其养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单选题]*

A.权威养育型

B.温和养育型(正确答案)

C.宠爱养育型

D.放任养育型

答案解析:

霍夫曼的抚养幼儿的研究表明,温和养育型的父母趋向抚养利他幼儿,父母与幼儿的温和养育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的作用。

父母如果做出了亲社会行为的榜样同时又为儿童提供了表现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则更有利于激发亲社会行为。

33.儿童已经明白成人不在视野范围内后还会维续出现。

所以他们以母亲为安全保障,在新环境中探索、冒险,然后又回来寻求保护。

此时,该儿童的依态属于()[单选题]*

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正确答案)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答案解析:

根据鲍尔比、艾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和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其中,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又叫依恋形成阶段。

在这一阶段,婴儿进一步对母亲的存在特别关切,特别愿意和母亲在一起,当母亲离开时,哭喊着不让离开。

同时,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能安心玩耍,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基地。

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

34.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观察幼儿能否主动协商处理玩伴关系,主要考察的是()。

[单选题]*

A.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B.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正确答案)

C.幼儿的规则意识

D.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

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所以,题干中教师观察幼儿处理与玩伴的关系属于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

35.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过度活跃、话多、好争论、不愿意分享和合作,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常常做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制造各种麻烦。

这类儿童在同伴交往关系类型中属于()。

[单选题]*

A.受欢迎儿童

B.被拒绝儿童(正确答案)

C.被忽视儿童

D.被回避儿童

答案解析:

被拒绝型儿童交往活跃,但常做出不友好的、攻击性的举动(如强行加入、争夺玩具、大声喊叫等),为大多数同伴所不喜欢或常被拒绝。

36.下列哪项不属于父母为学龄前儿童建立同伴关系的作用?

()[单选题]*

A.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活动和学习环境(正确答案)

B.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

C.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

D.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答案解析:

父母为学龄前儿童建立同伴关系的作用包括:

1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

2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

3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37.壮壮为了别人手中的玩具而打他人,壮壮的行为属于()[单选题]*

A.敌意性攻击

B.工具性攻击(正确答案)

C.目的性攻击

D.意向性攻击

答案解析:

工具性侵犯也称工具性攻击,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

壮壮为了得到玩具而伤害了他人,行为本身指向于玩具这一物品的获取属于工具性攻击。

38.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单选题]*

A.挫折(正确答案)

B.惩罚

C.示范

D.强化

答案解析:

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39.关于幼儿的攻击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

A.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攻击行为更为频繁(正确答案)

B.幼儿更多依靠身体攻击,而非言语攻击

C.幼儿常常为了抢夺玩具而发生攻击行为

D.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答案解析:

5岁之前,幼儿的攻击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5岁以后,攻击行为的数量逐渐减少。

40.下列属于幼儿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表现的是()[单选题]*

A.不愿独处

B.活泼好动

C.攻击性强(正确答案)

D.喜欢与同伴嬉戏

答案解析:

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

而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都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

41.受欢迎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往往运用友好性的交往策略,如()等。

[单选题]*

A.发起、协商、让步(正确答案)

B.协商、发起、退缩

C.协商、发起、支配

D.发起、协商、顺从

答案解析:

友好性的交往策略主要有:

1发起。

即提议,如当一个小朋友提出一项活动建议,而你又不想参加时,便提出一个新建议,转移矛盾,使共同活动继续下去。

2协商。

如当想参加一个活动时问:

“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

”3让步。

如及时地放弃手中的玩具,避免与另一个小朋友冲突等。

这三种交往策略在交往中表现出较高的建设性、合作性。

不友好的变往策略往往有较多的支配(只考虑自己的意愿和观点,不顾及他人)、依赖(有问题只求助教师,很少自己主动解决)、退缩(一有难处就哭)等。

42.中班幼儿在选举今年最受欢迎的“公主”活动中,班级中只有几个幼儿认为玲玲是最受欢迎的,其余的幼儿都认为玲玲不受欢迎,并且认为玲玲的攻击性强又很骄傲。

在幼儿同伴关系中,玲玲属于()。

[单选题]*

A.一般者

B.被拒绝者(正确答案)

C.受欢迎者

D.被歧视者

答案解析:

一般型儿童表现一般,既不主动、友好,也不消极、敌对,既不为同伴特别喜爱,也不令人讨厌。

被拒绝型儿童交往活跃,但常做出不友好的、攻击性的举动。

受欢迎型儿童喜欢与人交往,主动积极并表现友好,被大多数同伴所接纳、喜欢。

4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

[单选题]*

A.破坏性

B.情绪性

C.目的性(正确答案)

D.情境性

答案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44.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第三阶段特点是()。

[单选题]*

A.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正确答案)

B.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C.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

D.较灵活地认识性别角色

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①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②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③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岁)。

45.在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性别差异,有意识地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

下列具体做法不恰当的是()[单选题]*

A.为女孩提供艺术性、装饰性较强的布娃娃

B.给男孩多提供体育玩具、可操作的机械玩具

C.禁止女孩参加男孩的“打仗”“抓坏蛋”的游戏(正确答案)

D.组织男孩看天体现象、认识动植物、做科学小实验

答案解析:

禁止女孩去玩男孩的相关游戏,过于绝对,不符合现在倡导的双性化教育理念。

46.幼儿的性别认同一般出现在()[单选题]*

A.1岁

B.1~1.5岁

C.1.5~2岁(正确答案)

D.2~2.5岁

答案解析: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认识。

性别认同出现的年龄较早。

大致在1.5~2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知道一些特定的活动或物品同性别的联系。

例如,知道“领带是爸爸的,口红是妈妈的”。

47.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其发生的年龄段是()[单选题]*

A.1~2岁

B.2~3岁(正确答案)

C.3~4岁

D.4~5岁

答案解析:

2~3岁的幼儿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48.解释儿童因为经常观看电视上的暴力镜头,攻击性行为增加了的现象是()。

[单选题]*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正确答案)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答案解析:

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49.我国学者()采用现场提名法,对4一6岁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进行研乳,把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类型。

[单选题]*

A.庞丽娟(正确答案)

B.陶行知

C.陈鹤琴

D.杨贤江

答案解析:

我国学者庞丽娟采用现场提名法,对4~6岁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进行研究。

把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类型。

50.“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去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母亲离开时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安慰。

”这属于哪种依恋类型?

()[单选题]*

A.安全型依恋

B.回避型依恋

C.反抗型依恋(正确答案)

D.缺乏型依恋

答案解析:

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去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母亲离开时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安慰。

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

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作探究的“安全基地”。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51.户外活动时间,6岁的明明在操场上奔跑时,不小心和另一个小朋友撞到了一起,摔倒在地,膝盖上蹭掉一块皮。

只见他站起来,强忍住泪水并自我安慰“我是男子汉,我最勇敢,哭是会被别人笑话的。

”明明的话语表明他处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

[单选题]*

A.知道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