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6561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docx

《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docx

大蒜病虫害防治资料

大蒜病虫草害防治图谱及种植技术(大蒜苗背景)

施肥:

鲁西牌15*3大蒜专用肥50公斤+鲁西三安20公斤+莲花牌大蒜专用有机肥20-30公斤Kg(前期提苗抗病后劲足)

追肥:

2月底3月初追施鲁西29-5-6复合肥50斤或尿素40斤;抽薹期4月中旬追肥20斤尿素。

拌种:

双巧40ml+瑞特灵40ml或亮装100g+250ml拌种250斤(预防蛴螬、蚜虫、防病增产)

除草剂:

科赛基农的封光、战将,滨农的吉列封,绿野的蒜想,华阳的算得喜等+果儿(乙氧氟草醚)

  病毒病又名花叶病。

  (症状)据鉴定,目前已知大蒜病毒病伪病原病毒有9种,大蒜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其症状不完全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叶片出现黄色条纹;②叶片扭曲、开裂、折叠,叶尖干枯,萎缩;③植株矮小、瘦弱,心叶停止生长;根系发育不良,呈黄褐色;④不抽薹或抽薹后蒜薹上有明显的黄色斑块。

  (传毒媒介的传毒方式)蚜虫和蓟马的传毒方式是用刺吸式口器从病株中吸取带毒液汁,成为病毒携带者,再通过刺吸式口器将病毒传送到其他植株中。

线虫的传毒方式是用吻针刺人病株组织吸取营养汁液时带毒,再为害健株,将病毒传人。

  (防治方法)

  第一,采用脱毒大蒜生产种。

第二,发病初期喷20%病毒A2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克毒宝1000倍液

叶枯病(症状)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蒜薹,多从下部老叶尖端开始发病。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叶色逐渐减褪,叶面出现灰白色稍凹陷的圆形斑点。

病斑扩大后变为灰黄色至灰褐色,空气湿度大时为紫黑色,病斑表面密生黑褐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散生小黑点,即子囊壳。

病斑形状不整齐,有梭形和椭圆形。

病斑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仅5~6毫米,大的可扩展到整个叶片。

发病部位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

蒜薹一抽出就可染病,病斑和叶片上的一样。

发病严重时,地上部提早枯死,花薹不易抽出甚至枯黄,使蒜头和蒜薹产量降低;蒜头因未充分成熟,不耐贮藏;染病蒜薹不但外观品质大大降低,而且在冷藏期间病部失水凹陷或腐烂断条。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子囊壳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借风、雨、流水、种瓣、肥料、人、畜、工具等媒介传播。

叶枯病菌为弱寄生菌,生长健壮的植株不易染病。

常与紫斑病同时发生。

雨量多、湿度大、气温高、缺肥、植株早衰的田块发病较严重。

  (防治方法)

  发现中心病株后,与紫斑病同防统治喷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0%中生菌素粉剂10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

为增强药液在叶片上的附着力,药液中可加入0.1%的洗衣粉。

 紫斑病又名黑斑病  (症状)病菌主要危害葱蒜类蔬菜的叶部,大葱和洋葱的花梗也易染病。

最初在叶或花梗上出现白色、稍凹陷的小斑点,病斑中央呈浅紫色。

以后病斑很快扩大为椭圆形或纺锤形,紫色,稍凹陷。

约2~3周后,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常形成同心轮纹。

如果条件适宜,病斑继续扩大,绕叶或花梗一圈,使叶或花梗折断。

染病鳞茎收获后,常从假茎基部发病,形成软腐,病部颜色为深黄色或红色。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布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大蒜白腐病是蒜田的主要真菌性病害之一,自1992年以来危害日趋严重,秋播蒜区也有发生。

  (症状)染病植株一般先从外部叶片的叶尖出现黄色或黄褐色条斑并向叶鞘及内叶发展,植株生长缓慢,较正常植株矮小,假茎变软、腐烂,后朗整株发黄枯死,受害组织呈灰黑色并出现灰白色菌丝层和黑色菌核。

染病蒜瓣的受害处,初期表皮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组织下陷,边缘无色或浅褐色,凹陷处有白色菌丝,以后在组织内外产生黑色菌核。

根部染病后,最初呈水浸状,以后变软、腐烂。

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小核菌属。

菌核多为圆形,表面光滑,黑色,大小为0.5~1毫米,单生或相互重叠。

菌核萌发时表面破裂,从中伸出菌丝。

菌丝上生小瓶梗。

小瓶梗上着生分生孢子。

孢子圆形,透明。

  白腐病菌的菌丝在6℃下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2~19℃,高于25℃生长受抑制。

菌核在高湿条件下很快萌发,干燥环境使菌核的生活力大大降低。

所以,春末夏初多雨时,病情发展较快,夏季高温干燥时,病情发展较慢。

长期连作,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严重。

  (防治方法)

  第一,避免连作,实行3~4年轮作。

  第二,选择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大蒜,加强松土保墒,降低地表湿度。

  第三,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在未形成菌核时连根带土挖出深埋。

  第四,播种前,种瓣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药剂用量为种瓣重量的0.3%。

拌种的方法是,先将药粉用适量水溶解,装在喷雾器中喷拌种瓣,晾干后播种。

  第五,田间发病初期,喷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100g/亩。

大蒜锈病主要侵染叶片和假茎。

病部初为梭形褪绿斑,后在表皮下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橙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病斑四周具黄色晕圈,后病斑连片致全叶黄枯,植株提前枯死,生长后期,在未破裂的夏孢子堆上产出表皮下破裂的黑色冬孢子堆。

夏孢子萌发温限6~27℃,适宜侵入温度10~23℃。

在湿度大或有水滴时,9~19℃可侵入,干燥条件下,夏孢子可抵抗--16℃以下低温;有报道田间干葱叶上的夏孢子,越冬后仍有25%存活。

发病初期,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粉锈宁800倍液,晴菌唑锰锌600倍液,隔10~15天1次,防治1次到2次。

 

“退母期”2月中旬浇返青水追肥,防治生理性黄叶干尖

第一遍药:

中生菌素20克+菌毒杀星20毫升+疫霉清20g+磷酸二氢钾(预防叶枯病病毒病白腐病提高抗逆性)

有成片黄叶病斑间隔3-5天连续喷2遍: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扑海因)800倍液+生根壮苗剂灌淋根茎法较喷雾防治法效果更好或多抗菌素25g+1.5%植病灵20ml+生根壮苗剂。

3月中旬第二遍药:

福福锌或大生+菌毒杀星+激活

4月上旬(清明)第三遍药:

10%苯醚甲环唑+1.5%植病灵+抽苔剂

大蒜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

2013-01-19访问次数:

1604信息来源:

金乡三农字号:

[大中小]

 

近年来,随着大蒜种植面积的扩大,耕作制度及栽培生志环境不断变化,大蒜植株的抗病性也逐年降低,大蒜病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尤其是新病害的不断出现,某些病害甚至呈急剧上升趋势,更加剧了对大蒜的危害。

据调查分析,大蒜病害对大蒜的危害一般损失率达20%-30%,严重年份及地块可以达到50%以上,甚至更高。

如1993年调查,大蒜锈病在发病严重蒜田病株率高达80%,受害面积达种植面积的65%以上,受害的大蒜严重降低等级,影响出口创汇,极大地挫伤了蒜农积极性。

目前已知大蒜作物病害达20多种,分别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引起。

另外,生理性病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病害的发生与为害已成为大蒜生产上的一大障碍。

现将大蒜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大蒜主要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1.大蒜病毒病大蒜病毒病在各主产蒜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该病可导致蒜头变小,减产在20%-50%之间,是目前生产上隐蔽性减产的最重要病害。

  播种带毒蒜瓣,出苗后即可发病,一般在高温干旱,蚜量大的情况下,或土壤干燥,缺乏肥料,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较重与葱属或百合科其它作物连作、邻作田块也易发病。

  

2.大蒜锈病大蒜锈病是我国蒜区的一大流行病害,每年均有发生。

常年发病株率为10%以上,发生重的年份可达80%以上。

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达30%以上。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假茎;病株蒜头明显变小,易开裂敬瓣,商品价值明显降低。

据在中牟县调查,1993-1995年,该病使叶片提早枯死15-20天。

  大蒜锈病病菌喜温凉高湿,春季气温回升快,多阴雨,尤其3-5月降雨多,又有微风,利于病原菌传播和侵入。

在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低洼的地块发病重。

 

3.大蒜叶枯病大蒜叶枯病是蒜区大蒜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河南蒜区分布广,为害重;一般年份损失10%以上,严重时可达60%左右。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蒜薹,严重时病叶干枯,蒜薹不能抽出,或抽出时从病部折断,颜色黄白。

  该病菌发育温度范围广,需要湿度大;发病早晚取决于温度,发生轻重取决于湿度,年前11-12月、春季4-5月有2次发病高峰。

连作田块,尤其是将病株残体堆置于田间、地头的发生严重。

  

4.大蒜叶斑病类大蒜叶斑病类包括紫斑病、黑斑病、疫病、灰斑病、煤斑病等,分在于大蒜各主产区,以3-5月降雨多、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生重,常年发病株率在5%左右,发生重的年份病株率可达15%左右。

该类病害主要为害叶片,造成叶片枯死,发生严重时造成蒜株整株枯死。

  该类病害病菌温度适应范围广,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春季如出现倒香寒,再加上4月降雨多则发生严重。

在沿黄河流域,11-12月经常出现阴雨、雾重、寡光照天气,也可以出现发病高峰。

种植密度大,土壤有机质缺乏,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生往往严重;一般晚熟品种、紫皮蒜发病轻。

  

5.大蒜菌核病和白腐病两病在河南蒜区均有发生,前者为间歇性发生为害,后者常年发生;二病常年发病率低,发生严重年份个别地块发病率达30%以上。

一般减产30%-50%,重者绝收。

大蒜菌核病为害假茎,黄褐色腐烂,倒伏,或地上生长缓慢,植株提早枯死。

大蒜白腐病先从外围叶尖发病,出现黄褐色纵条斑,植株生长缓慢并黄化,后向假茎发展,湿度大时软腐。

地下蒜头小,挖出的蒜头无包叶而失去商品价值。

  二病发生主要与4-5月气候有关,该期多雨、寡光照,气温在20-25℃时,发病严重,甚至成灾;上质粘重,田间低洼,或在林际、林下的田块,发病重连作、积水、密度大或偏施氮肥田块发生重;地膜覆盖较完整的则发病轻。

  

6.其它较重要病害大蒜细菌性软腐病、青霉病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病害。

大蒜细菌性软腐病一般年份零星点片发生,近年有加重趋势。

青霉病是收获后及贮藏期极易发生的病害,如收获时遇雨、收获后晾晒不及时、贮藏条件潮湿,则发病重,感病率高。

  

2、大蒜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播种前后  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培育壮苗为目的,优选适宜对口品种。

  

1.农业防治  

(1)播前优选和精选蒜种,尽可能采用脱毒蒜、抗病蒜、无病虫蒜;并精选大瓣蒜。

异地调种是一种好办法,如中牟县每年从山东调来大量的苍山大蒜。

  

(2)选择地势一燥平坦,排灌方便,土壤有机质丰富,保肥水能力强的砂壤土种植大蒜,忌连作或与葱蒜类重茬。

  

(3)精细平整土地,浇足底墒水,适时犁耙,创造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以提高抗病能力。

  

(4)适时播种,尽量减少冻害的发生。

对于早熟抽薹蒜,应加强冬前的苗期促壮,降低冻害的程度。

  

(5)科学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增施磷钾肥、饼肥,可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提高年前青蒜的抗病能力。

尽量采用配方施肥,或大蒜专用肥,可减少生理性病害发生。

  

(6)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残体上病原物借雨水、浇水及畦灌传播的机会提高地温、保墒、减少灌水次数,可起到预防病害发生的作用。

  

(7)大蒜叶枯病、叶斑病类、白腐病、菌核病等病害的病原物都是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应彻底清理病株残体,同时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

  

2.化学防治  

对叶枯病、叶斑病类及灰霉病、白腐病、菌核病等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0.5-1kg对水5-7.5kg,均匀喷洒于蒜种上,然后晾干播种,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生长期间  此期跨越时间长,从播种后出苗至5月下旬收获,是叶枯病、叶斑病类、灰霉病、锈病、疫病等病害的发生时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农业防治  严禁大水浇灌,雨后及时排涝,结合田间管理清理病株残体,带出田外。

在蒜母干缩期、蒜薹伸长期及鳞芽膨大期应进行追肥,每次每667m2施尿素5~10kg,或硝酸铵10kg,追施“催头肥”硫酸铵10kg;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抗病能力。

对大蒜白腐病、菌核病可采用草木灰或石膏粉撒施茎基部,减少病原入侵机会。

及时采薹,尽量避免划伤过大。

  

2.化学防治  

(1)防治大蒜锈病,遇有降雨多的年份,早春及时检查发病中心,及时预防,一般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4月上旬防治第1次,10~15天后再防治1次,一般视病情防治2-3次。

  

(2)防治大蒜叶枯、叶斑类、灰霉病等,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视田间病情于11月底或3月下旬开始防治,春季防治2-次。

  

(3)防治病毒病,以使用脱毒蒜防治效果为最好,田间植株壮,叶色深,一般不用打药。

其次,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10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5%菌毒清300倍液。

  

(4)防治细菌性软腐病,叶于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500-800倍液,7天左右1次,视病情连防2-3次。

  

(三)收获后及贮藏期  主要是防治青霉病、灰霉病、紫斑病等贮藏期病害,目前主要采取下述措施:

  

(1)收获前5天停止灌水,以防蒜皮腐烂不耐贮存。

  

(2)收获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及时清理病株残体,带出田外,集中进行高温堆、沤肥,有助于减少病源,降低病害的发生机会。

  (3)对收获的大蒜应及时晾晒,按商品蒜要求剥去外皮,拣出腐烂蒜、绿蒜等。

  (4)进行射线处理,冷库保藏,可有效防治后期及贮藏病害对蒜头的进一步为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