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问题的重要性.docx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出问题的重要性.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正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根据教学容,创设了一个情境,要求学生对情境中的事物、现象进行质疑时,学生不会提问题,或提不出要探究的问题,这时我这样引导学生:
“同学们看来对这个事物(或现象)都很了解了,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从某个方面提出事物的一个问题)……,现在,对于这个事物(或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通过这样不断的启发、引导,学生就会慢慢地学会提问题。
当学生提不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时,我也可作为共同学习中的一个参与者,提出问题:
“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也有一个问题……”
教学现状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还很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有时甚至是词不达意的。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堂气氛不活跃。
生命化课堂使得小组合作、科学探究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我的了解,科学探究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这样就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
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
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
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
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质疑思维的习惯。
3、教师自身的因素:
不重视;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一、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提出出问题能力重要性认识,从要我问到我要问。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
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
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
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国家发展的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
一个学生、一个国家的民族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国家将永远落后。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给予鼓励,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
如:
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如:
对课本谋些表述进行质疑;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
(四)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1、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
如:
小车沿斜面滑下并沿平面向前水平运动一段距离停下,根据现象可提出:
为什么不能沿平面永远运动?
怎样才能运动路程更远?
摩擦力大小跟什么有关?
2、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
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容相互提问。
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
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注周边事物,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
如:
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
从天气预报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气温为什么有高低?
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
什么是云、霜?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风是怎样形成的?
四级风有多大?
……。
2、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
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
如:
在讲增大压强的办法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磨刀并没有耽误砍柴时间?
磨刀后刀口有什么变化?
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
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
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3、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
如:
讲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时,教师先捋捆扎绳,越捋越松散,学生首先提出:
“为什么样越捋越松散?
”通过教师演示同种电荷靠近相排斥,使学生明白其中道理。
4、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
如:
讲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
手心为什么会发热?
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敲打课桌,提出:
手为什么会疼?
讲压强时,让同学们用两手指挤压铅笔两端,两手有什么不同感觉?
从而提出:
铅笔尖端为什么对手作用效果大?
通过分析发现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于中学生理化报
一、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成功者的重要素养 在课堂上可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成功者的重要素养。
讨论开始后,可给学生讲解:
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社会的所有名人,不管他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是政治家还是外交家,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是找到别人的(含前人)发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获得成功的。
如以下例:
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黄帝发现了“慈石”可指南的现象,因而提出设计了“指南车”,由此用于战争的设想成为现实;哥白尼发现了“地心说”的谬误而提出了“日心论’的科学假设;马克思发现了“资本的剩余价值”而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哥德巴赫发现了每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他自己不能解释,便写信向当时著名的数学“大师”欧拉请教,欧拉也不能证明,事隔一个多世纪,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景润证明了“l+2”;振宁、政道发现并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解开了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第一号谜底;爱因斯坦12岁时就提出“假如我以光速追随一条光线的运动,那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成为他一生与之奋斗的目标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发现了港、澳、台和平统一的难度,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澳门顺利地回归了。
可见,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成功者的重要素养,此话千真万确。
二、与学生展开“学习好”标准的讨论 1.讨论题一 以应试为惟一目的的教育,其最大弊端之一是将“学习好”的标准定位在什么上?
为了让讨论气氛更加热烈,我也适时地把以下的观点发表出来:
定位在“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重复”的优劣上。
人民教育家行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2.讨论题二 素质教育认为应将自己的大脑视为什么?
为了让讨论气氛更加热烈,我也适时地提出“我们的大脑不能仅视为贮存知识的仓库,还应视为来料精加工、创新加工后增值输出的工厂”。
3.讨论题三 素质教育认为“学习好”标准的首项应该是什么?
讨论结果应引向“会问”,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好”的首要标准。
理由是:
(1)根据名人名言。
如培根说: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
”巴尔扎克说:
“打开一切科学之门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政道说:
“要开拓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创新的第一步。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
”孟子说: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这些话说明他们把通过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都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2)根据典故轶闻。
如学而不问或不求甚解,仅满足于知识积累和经验的重复,不善于思考、观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即使博览群书,终将成为书虫和书呆子。
这样的笑话,古今中外不乏其人。
例如:
(1)“夔一足”的故事。
春秋时期,一些书呆子不求甚解,以讹传讹,竞牵强附会地误认为“夔”只有一只脚。
然而有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发现并提出了不敢苟同的看法,以致争论不休。
他们一同去问孔子,才知道原文的意思是:
“夔有一,足矣,非一足也!
”孔子肯定了这个人的发现,并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2)明朝有个叫溥的读书人,每读书,必亲自抄写,抄毕诵熟就烧掉,然后再读,再抄,再烧六七遍,直到滚瓜烂熟为止。
但却不能融会贯通”以既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就提不出新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新建树和创建,平平淡淡,了却了一生。
(3)英国有个叫亚克敦卿的贵族子弟,靠优越的条件,博览群书,广阅典籍,且读书也非常刻苦认真,读过的书上留下了很多圈圈点点,长线短杠。
不少书的章节只要你一说,他就能整段甚至整章、整节地背诵下来。
但对书中任何地方都不能发现并提出任何问题,更谈不上提出某些独到的见解来,所以直到死,除了守着他的那堆死书,也没有对人类和社会作出任何贡献。
由以上三例分析可知:
学习好坏的标准,是不能以记忆书本知识的多少,以经验重复的快捷程度,以考试得分的高低为判定标准的,而应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至运用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大小为标准的。
当代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不就是如此吗?
当前“软件人才”奇缺,以致高薪争相聘请,竞争激烈,这不正说明社会选择人才的标准并不以应试为惟一目的,不以应试教育“学习好”的标准来定位的吗?
因此,“只学不问”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
行知先生曾大力提倡实行“六大解放”、“去学去问”,它们是:
第一,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让大家看事实;第二,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第三,解放双手,甩掉无形手套,动手向前开辟;第四,解放嘴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第五,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丰富的食粮;第六,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和娱乐。
他说这“六大解放”实现之时,就是创新教育成功之日。
谈到“学问”,行知先生曾写诗描绘: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者,好像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显然,只要我们按“六大解放”去做,常向“八贤”请教,我们的同学们就一定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人。
三、任何创造都是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 课堂讨论设问:
任何创造都是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吗?
应该适时提供的参考资料:
学术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文艺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提出问题开始的。
自古以来,认识就是在肯定正确的东西,否定错误的东西的矛盾运动中波浪式地发展过来的。
只要有人发现、提出了问题,就得回答。
用传统的学说来回答已经不能自圆其说,不能解决问题了,自然也就必须用新的事实、新的道理来回答。
一旦新的事实被揭示出来,新的道理被阐述出来,创造也就开始了。
所以前人没有提过的问题,只怕无,不怕有,只怕少,不怕多。
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写的那篇《天问》,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对奴隶主阶级关于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多方面的怀疑和质问。
这些问题成了后来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们思考、研究的专题。
到了唐朝,柳宗元写了一篇《天对》作了一番唯物的回答。
但是,尽管科学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对屈原大夫提出的问题可以作出比柳宗元准确得多的回答,但是《天问》中还有许多问题,至今还值得科学家们探讨,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介入讨论。
前面提到,1742年,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发现,每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
但是,他自己不能证明。
他向大数学家欧拉请教。
欧拉也不能证明。
从此,这个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吸引了成千上万个数学家为之绞尽脑汁。
整个18世纪没有人能证明它,整个19世纪也没有人能证明它。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终于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哥德巴赫发现的问题,终于有了突破,因为中国年轻的数学家景润证明了“l+2’。
蒸汽机并不是瓦特发明的,但人们总是把发明蒸汽机的殊荣赋予瓦特。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在瓦特之前,纽可门发明的蒸汽机完全不能投入大工业生产。
而瓦特发现并提出了其弊端是因为“冷凝”问题,因而瓦特在原有蒸汽机的基础上发明了具有独立冷凝器的蒸汽机,一举成功,终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工业经济的文明。
大学方正集团总裁、中科院院士王选被人们普遍看成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者,这也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最早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是一位美国人发明的,他的产品不但占领了中国市场,而且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华人市场。
王选发现并提出了这种技术设备造价昂贵和其他的一些弊端,进而潜心研制出了一种廉价先进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很快占领了汉字激光照排市场。
那位美国经销商在离开中国市场之前找到了王选院士,深情地说:
“尽管我知道我这次回美国去即将破产,但我们仍然非常佩服您的民族自尊心和智慧。
” 最近,美国各大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利用他的智慧和执著精神,创造性地解决了旧金山市政当局悬赏1000万元美金久而未决的旧金山大桥堵车问题。
据报道,该青年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细心的观察和缜密的调查,他发现了久而未决的旧金山大桥堵车现象不但具有上下班高峰时段的时间性,而且还具有上班时段进城方向发生堵车和下班时段出城方向发生堵车的方向性特征,从而追根寻源找到了同时发生时间性和方向性特征堵车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市郊农民上下班的车流太大”。
最后他创造性地采用可改变“活动车道中间隔栏”的方法,巧妙地改变上班时段“活动车道中间隔栏”,使进城方向四个车道变为六个车道,出城方向四个车道变为两个车道,下班则反其道而行之,把问题轻而易举的以最小的代价圆满地解决了。
这充分说明了人的能力中,最可贵的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天问》的问世到《天对》的产生,从哥德巴赫猜想到景润能证明“1+2”,从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王选的廉价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我们可以看到,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不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社会前进的进程吗?
可见,在人类认识史、发明史、发现史上,善于发现并提出一个(更不用说是一系列)新鲜而深刻的问题,对认识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
”例如,牛顿巧妙地设计了“三棱镜”的实验,有力地驳斥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光改变说”的谬论,从新角度提出了崭新的光学理论。
巴尔扎克说: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
”而生活中伟大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为什么。
马克思的座右铭是:
“怀疑一切。
”怀疑就将生问,将引发很多的问题。
例如:
“我怀疑这个人。
”那么这个人肯定存在很多令你不解的、值得你怀疑的问题。
17世纪,德国哲学家苗卡尔很早就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他说:
“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次。
”为了从传统偏见和盲目信仰中摆脱出来,他坚定地认为:
“一个人宁可用自己的眼睛来指导自己的步履,而不应当盲目地随从别人的指导。
”他在认识论的四条原则的第一条中明确指出:
“决不能把任何尚未明确认识为真理的东西,放进人的判断之中。
”笛卡尔之所以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是为了打扫理智的场地,建立起知识的正确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推演出知识的所有命题,才可能建立起知识体系的宏伟大厦。
这对思想界起了巨大的解决作用。
笛卡尔本人,也因敢于冲破当时已经僵化的经院哲学的束缚,发现并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在科学的许多领域,如天文学、气象学、数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不追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完美性 课堂讨论设问:
为什么不追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完美性?
应该适时提供的参考资料如下:
1.一则小故事 “侧伐尼——伏打——奥斯特”科学发现趣闻。
大家都知道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但大家并不知道其中有一位无名英雄——伏打,曾为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提供了先决条件。
理由是:
若当时奥斯特的实验装置不是恰好接在伏打电池上,他决不可能看到“电流对小磁针作用”这一现象,并获得“电流的磁效应”这一伟大的发现。
那么,伏打电池又是怎样发明的呢?
其间除了伏打的睿智之外,还有一位无名英雄,这就是伽伐尼。
其实伽代尼并没有对伏打电池的发明作出直接贡献,但是当伽代尼对用解剖刀解剖青蛙时,青蛙出现肌肉抽搐的生理现象作出的不完整的判断时,引起了伏打的怀疑。
伽伐尼是搞动物电研究的。
他凭着经验,将青蛙抽搐现象解释为动物电现象。
他认为:
青蛙本身是有生物电的,只是在用解剖刀解剖时才释放出来。
显然这种解释是不完整的,因此伏打并不满足于伽伐尼的解释而多次重复伽伐尼的实验进行研究,终于发现并提出了原电池(伏打电池)的构想并获得成功。
2.分析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一定每一个都完美,都正确。
因为好的思想不是一下子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的。
不过,我们提出的问题越多,出现好思想的机会也就越多。
爱因斯坦说过:
“假如我每天都提了十个问题,即使九个半都是错的,但只要有半个有价值就了不得了。
”牛顿在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光学》中的最后部分,一口气提出了30多个问题。
这些问题瑕瑜互见,既有熠熠闪光的真知灼见,也夹杂着一些今天看来显而易见的谬误。
但是正因为牛顿提的问题多了。
才可能迸发出光辉思想的火花。
不少学生都做过达·芬奇的一道动力学习题,这道题里面就有很多的错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判断和纠正。
(题目大意是:
用F的力作用于质量为m的静止的物体上,经过时间t运动了l距离,若改变不同的F、m、t则可运动多少距离?
)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中国学生在数学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存在最大的缺撼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从而有所感悟,这正是二十一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
为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谈几点策略。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不会问的人,也就无创新可言。
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从数学中定义的概念是如何得来的?
定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
作用是什么?
可有哪些变?
如何应用?
等等。
给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便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二、建立课堂,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
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
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
另外学生确实懂得太少,无从问起。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合理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
让学生从课本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书本上的基本容确良,并提供预习提纲,诱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仍不清楚的当堂向老师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
在实际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问题,如“椭圆的定义”一节我们在课堂上可通过实物演示,先将细绳两端重合,把粉笔套在其间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形,学生马上指出这是一个圆,然后再将两端分开,固定在黑板上,把粉笔套在其间一个图形,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曲线叫椭圆。
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相互讨论“椭圆是怎样定义”的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去完善问题,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是学生感觉到有一中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中国学生在数学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存在最大的缺撼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从而有所感悟,这正是二十一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
为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谈几点策略。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