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1、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诗
1、含义
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高考必备诗文中的借景抒情诗:
饮酒(陶渊明)、次北固山下(王湾)、使至塞上(王维)、望岳(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春望(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水调歌头(苏轼)、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登高(杜甫)
托物言志诗:
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高考必备诗文中的托物言志诗:
爱莲说(周敦颐)、鱼我所欲也(孟子)、马说(韩愈)
2、借景抒情中的意象总结
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
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松、竹、梅、兰表达洁身自好,长亭、短亭和柳树表达离愁别绪,夜月、鸿雁和杜鹃表达游子思乡念亲,夕阳、流水和落花表达青春易逝。
3、托物言志中的意象总结
4、诗人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代表作品:
《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风格:
超脱世俗、宁静致远;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忧郁愤懑。
杜甫:
杜甫,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风格: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强烈的批判。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王维:
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
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韩愈:
字退之,河南河阳。
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他的诗歌既有深切同情人民苦难,揭露统治集团罪恶的篇章,也有不少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佳什,更有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危害之作,还有指斥当权者压抑人才,抒发怀才不遇的作品。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5、这类诗常考题目
第一种题型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其中,意境(氛围):
意境(氛围):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忧国忧民、闲适恬淡之情等
第二种题型表达效果题型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分为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四种方式。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借物喻人、寄情于物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艺术技巧+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双关)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题型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3)绚丽。
李商隐、李贺的诗语言比较绚丽4)明快。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5)简洁又表述为 洗炼(练):
语言简练利落6) 浅显 。
明白如话:
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7)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一、(2015课表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二、(2015课表卷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一、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出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
2.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二、1.
(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
(2)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答出
(1)的给3分;答出
(2)的给2分)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
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
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含详细解答)
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
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
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
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
“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新课标卷II)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2·1·c·n·j·y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
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
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
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含详细解答)
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
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
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示例
【示例一】(2000京皖卷)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
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提示:
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提示:
托物言志
【示例二】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
环境特点: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
自身特点:
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
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提示:
(1)托物言志,
(2)环境烘托。
)
【示例三】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提示: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提示: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示例四】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提示: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
三、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深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先交代了萧瑟清寒的秋景,然后在这样的环境中着写梧桐,“不甘”、“尚”等词语,写出了梧桐在秋风中不甘心凋零的刚强的生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倔强和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
(张耒自幼有雄才,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晚年罢官后,投闲困苦,却口不言贫,表现出刚毅而超脱的性格。
这首诗正是他性格的写照。
)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参考答案】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总结答题要点:
手法+表达作用
别诗(词)专题练习(转载)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
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
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
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折柳是送别的习俗。
/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
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
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
“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
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三、送别诗从情感基调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
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
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
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
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四、古典诗歌的鉴赏是什么?
揭示出其中感人的因素:
诗人是用何种艺术手法,抒发了何种人生感慨。
送别诗主要艺术手法:
一、托物寓情:
1、《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
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
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1、《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