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5051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烙饼”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

”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

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感觉效果不错。

  重点:

优化的思想——“同时”“节省时间”

  小学生关于“烙饼”并无过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都局限于“一张一张地烙”。

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所给的条件“一口平底锅内可以放两张饼”,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渗透“优化的思想”。

同时也为后面探究“三张饼”“四张饼”……的“最优方案”打好基础,使学生“保证每次都能烙两张饼”。

  难点:

规律的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

  突破这个难点时,我把“力气”都使在“烙三张饼”的问题上。

确实,在让学生认识到“同时烙两张饼可以节省时间”后,三张饼的问题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在此,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借助手中学具试一试,探究“烙三张饼最少用多长时间”。

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保证锅内每次都能烙两张饼”才是最优方案,所用时间“9分钟”才最少。

  “两张饼”“三张饼”的问题做为重点,让学生弄清楚后,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张数为双时,两张两张的烙”“张数为单时,先两张两张烙,剩下的三张同时烙”,那么烙再多张数的饼学生也不再会有问题。

同时,根据烙2、3、4……张饼所用的时间,学生很快会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广角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生活的机会,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

但因为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学起来比较难。

我们老师应发掘更多的生活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

  四年级数学下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105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中,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

在烙饼优化的过程中三张饼的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条件中只出示:

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问:

“从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学生口答。

  2、研究烙一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口答说想法。

  3、研究烙两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

“烙两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口答说想法。

  [设计意图:

在烙三张饼前铺垫烙一张饼和两张饼的方法,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为新知的探究奠定基础。

]

  4、对比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

“为什么烙两张饼和烙一张饼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呢?

  生口答可能有:

烙1张饼时,锅里空出1个位置,烙两张饼时,锅里没有空位置。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比烙1张饼和烙2张饼的最短时间,旨在让学生明白“同时烙”的优势在于节省时间,从而为下一步的继续探究提供思维支撑。

]

  5、研究烙三张饼所需要的时间

  师问:

“烙三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呢?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个圆片代替三张饼来烙一烙,想一想。

  [设计意图:

学生先自主尝试烙,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利于学生暴露自已的真实想法,为教师进一步调控课堂提供了依据。

]

  学生借助手中的圆片摆、思考、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

先同时烙两张需6分钟,再烙1张需6分,6+6=12分。

师对此启发引导:

“第二次烙1张饼时锅里有空位置,这样会浪费时间,怎样才能做到每次都烙两个面,不让锅闲着?

”学生再次摆、思考、交流,得到最节省时间的烙法。

  学生先演示,师再示范摆。

  小结并强调:

每次总烙两张饼,别让锅闲着,这样最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

三张饼的最佳烙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重点问题重点处理,学生有了透彻清晰的理解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扫清障碍。

]

  6、研究烙四——七张饼所需要的时间。

  教师依次提出问题,生或口算或演示。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前面的学习方法的“扶”,四——七张饼的烙法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7、寻找规律

  师:

认真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有:

除了一张饼,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的时间都等于烙饼的张数*烙一面饼所需的时间。

  8、点明课题

  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烙饼问题(板书课题)

  在学生解释图意的基础上用投影整理出以下三条:

  生1:

每次最多只能同时放两张饼。

师:

什么意思?

  生2:

一个饼的两面都要烙,烙一面需要花3分钟。

  2.思考烙2个饼

  那两张饼你准备怎么烙?

请用手势说明一下。

很好,在学数学时可以借助我们的身体和动作,来帮助我们思考。

还有别的想法吗?

  这时,来了一位顾客,他要买3张饼。

怎样才能尽快把3张饼都交给顾客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烙饼的问题。

(板题:

烙饼问题)

  二、合作实践,探究新知

  实践活动

(一):

探究烙3个饼(13分钟)

  

(1)小组合作,摆一摆。

  师:

同学们,请你来当大厨,你想怎样烙?

  先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安排的,你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可以拿出烙饼卡,把书本当平底锅烙一烙。

开始。

(师巡视)

  

(2)说一说。

指名汇报本组是怎样安排的。

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我把每次烙每张饼的正反面的情景都展现出来。

预设

  1.一张一张烙。

(板书用时)

  2.先烙两张,再烙一张。

  (最优方法没有出现)

  师;我想采访一下大家:

对这两种方法,你有什么看法?

为什么第二种比第一种省时间?

  生:

第一次放两张饼,更好的利用了锅的空位。

师:

那烙第三张饼的时候呢?

引导发现有一个空位没利用起来,这里可能浪费了时间。

  师:

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

  启发学生发现:

让锅里每次都烙2张饼。

  同桌合作探究最优烙法,汇报(交替烙)。

  1.一张一张烙。

(板书用时)

  2.先烙两张,再烙一张。

  3.用三张饼的最优方法烙。

(交替烙)

  师:

谁还能再说一次这种烙法?

(课件演示)

  你们有好几种烙饼的方法,真是爱思考的孩子,这说明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

方法多样)

  但是我想采访一下大家:

对这三种方法,你有什么看法?

  师小结:

看来,充分利用锅的空间,不留空位,就能节省时间。

  其他同学也能像这样用9分钟烙好3张饼吗?

  同桌两人合作,用这种方法再试一试。

师巡视

  理解并掌握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

  小结:

同学们通过思考、操作,不但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会通过比较,找出最优的方法,真是爱动脑、会动手的好孩子!

你们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想给它接下半句——可能有条路最近。

最节省空间、时间的路,就是最近、最优的路。

(板书:

寻求最优)

  实践活动

(二):

探究烙4、5张饼(6分钟)

  这时又来了两位顾客,分别要买4张、5张饼,怎样尽快把饼给他们呢?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怎样安排,需要的时候也可以用卡片摆一摆,把相关的内容填入表格中。

  1.请同学上台,展示烙4张饼的过程。

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板书用时)

  师小结:

4张饼,能两张、两张的同时烙就不交替,是最方便的方法。

  2.说说怎样烙5张饼,(板书用时)引导明确:

先同时烙两张再交替烙三张,即分成2+3,最方便最省时间。

  师:

刚才我们边活动边把学习成果整理成了一个表格,同学们,相信你们已经找到了解决烙饼问题的钥匙。

(课件出示)

  实践活动(三):

算出烙6、7、8、9、10张饼的时间(6分钟)

  1.填表。

接下来,烙6、7、8、9、10张饼的最短时间,能与小组成员合作直接填在这张表中,并说说怎么烙吗?

汇报最短用时,并说烙法。

  2.优化。

我要向你们请教一下,为什么你们填得这么快?

你们发现了什么?

  那现在,谁能快速地说出烙15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怎么烙?

20张饼最少需

  要多长时间?

怎么烙?

真是反应迅速的小机灵!

  三、结合生活,知识拓展。

(2分钟)

  刚刚我们找到了3张饼的最优烙法,可有人觉得把饼拿来拿去太麻烦,还想出了更好的办法,知道是什么吗?

当当当当,就是它——电饼铛。

上下两面可以同时加热,实现了1个饼只需烙3分钟。

对工具进行改造,也能更好的利用空间,节省时间。

希望你们将来也能创造出节省时间的新发明,那我会很高兴的!

  四、课堂总结(4分钟)

  师: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小结: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的问题,例如出门旅行要考虑选择怎样的路线和交通工具,才能使旅行花钱更少或者花的时间最短;在各行各业,选择最优的方法也能大大提高效率。

这种想法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提出来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去了解和研究。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用自己的慧眼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利用时间。

下课!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

(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

师: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下午有多少人?

  生:

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

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

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

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

“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

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

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

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课题:

小数加减

  内容:

小数加减法

  课时:

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

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

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

列算式。

怎样计算?

  2、讨论:

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3、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4、第12页第3题。

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

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

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

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

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分组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在研究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只要合理就行。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这样效果比较好。

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有:

5—0.42;5.01—5

  8534.7主要原因是数位没对齐,忘记退位.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验证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

谁能说一说?

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加法结合律呢?

  a+b=b+a(a+b)+c=a+(b+c)

  2、引入新课:

同学们猜一猜:

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呢?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验证乘法的交换律

  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我们来验证

  保护环境对人类非常重要,植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瞧,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植树呢(出示例5主题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

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讨论,指名汇报并解答

  a、负责挖坑、种树的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4×25=100(人)

  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

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

都表示什么?

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引导学生回答,明确:

4×25=25×4)b、负责抬水、浇树的共有多少人?

  25×2=50(人)2×25=50(人)

  仔细观察这两人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C、每组要浇多少桶水?

  5×2=10(桶)2×5=10(桶)

  仔细观察这两人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谈发现.

  25×4=4×25

  25×2=2×25

  5×2=2×5

  (5)、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这就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乘法确实有交换律。

  (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乘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7)、你最喜欢哪一种?

  (8)、其实乘法交换律在我们以前就用到过,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哪些地方用过(学生思考后回答),再次证明交换两人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验证乘法结合律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确实存在,那乘法结合律是不是也真的存在呢,接下来我们自己举例验证

  

(1)、学生自己举例,小组交流,初步验证乘法结合律

  

(2)、指名汇报.

  (8×4)×5=8×(4×5)

  (5×2)×3=5×(2×3)

  (25×4)×1=25×(4×1)

  (3)、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谈发现.

  (4)、刚才同学们通过举例来初步验证了乘法结合律的存在,老师也用了一道应用题来进行验证,再次验证乘法的结合律。

  a、出示例6

  b、学生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c、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独立列式

  (25×5)×225×(5×2)

  =25×10=125×2

  =250(桶)=250(桶)

  d、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谈发现.

  (25×5)×2=25×(5×2)

  (5)、通过刚才解决这道题,我们再一次验证了乘法结合律的存在,什么叫做乘法的结合律呢?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6)、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吗?

  3、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仔细观察,谈发现)

  三、巩固与练习。

  1、填空。

  12×32=32×()

  108×75=()×()

  60×()=8×()

  25×()=()×25

  30×6×7=30×(6×)

  125×(8×40)=(×)×()

  2、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

  3、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3×15×25×37×2

  492×5×225×166×4

  8×5×125×40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教材27页的第2、3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课题:

购物小票

  内容:

小数加减法综合应用

  课时:

1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小数打交道,最常接触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买完东西,我们就会拿到一张电脑小票,见过吗?

有没有在超市买东西出过错误的?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出示电脑小票,观察。

  2、谁能解释一下这张电脑小票?

  3、我们来核对一下吧。

怎样核对?

  列算式:

20-(12.30+4.85)

  算在书上。

  4、还可以怎样核算?

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试一试。

4.2+12.3+5.8+2.7,15—1.2—3.8仔细看一看,再算。

  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

  a-b-c=a-(b+c)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能结合电脑小票的问题说一说吗?

  三、运用数学模型

  1、第17页第2题。

  2、第16页第2题。

  3、第17页第3、4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教材创设了核对电脑小票的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课改精神。

学生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

找出更简便的方法。

这样联系实际,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减法的意义,对加法、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微视频、微练习题

  课前准备:

  1、建立班级微课QQ群,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微视频发布到该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视频教学,完成微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大家看的微课视频标题是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什么没有学会?

还有什么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今天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来再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加、减法的意义

  

(1)出示与课本例题相似的提升题目:

  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向相反方向开出。

他们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55千米、每小时62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画线段图分析题

  根据线段图,使学生理解题目所求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从而理解加法的意义

  ③根据理解解决该问题。

  

(2)改编题目:

  两车同时从A地向相反的方向开出3小时后相距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