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4576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9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docx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docx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题目精选

必修二第四单元题目精选

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生吃”和“烧烤”》漫画(如图)。

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A.它描绘的历史情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B.讽刺了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的现象

C.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D.关注了经济建设中的民生问题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图片信息看,人们把各种铁质工具用来冶铁炼钢,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情景,不是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问题,故C的说法错误。

A、B、D均符合题意。

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

A.经营效益的变化B.分配制度的变化C.生产方式的变化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解题分析:

本题以载有时代信息的股票切入,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股息红利说明私人拥有股份,而“定息”则否定了这一点,结合时间信息,可知当时处于三大改造时期。

结合上图分析,从“股息红利”到“定息”变化的实质是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答案:

D

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

其目的是

A.推动一五计划方针的实行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解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1960年,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这与毛泽东提倡调查研究等密切相关。

一五计划已经完成,时间不对;农业合作化在1956年已完成;1960年人民公社体制已经推行。

因此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由于我国建国后工业基础薄弱,所以“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放”是由毛泽东亲自命名的中国第一汽车品牌。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时的中国正()

①开展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②经历着生产关系的深层次变革

③开展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④发生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放”牌汽车诞生于“一五”计划期间,因此在1953~1957年间,国家既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处在从1953年起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故①②适合。

“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文革时间为1966~1976年。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对以上统计表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C.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D.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题干表格中显示的时间是1957~1960年间中国的农、轻、重增长率。

当时中国正进行“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所以A、B两项错误。

由增长率看,农业、工业比例严重失调,C项正确。

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

其中,时间最长、后果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王明的“左”倾错误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时间最长,后果最严重。

“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后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故选C项。

对于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下列概括正确的是()

A.顺利发展B.严重倒退C.停止不前D.曲折前进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1956~1966年,由于国民经济前期遭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发展受到破坏,后期经过调整后,国民经济又逐步恢复上升,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曲折前进的状态。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实验田。

他问当地的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

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

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

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提出“以粮为纲”

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

D.人们迫切要求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对“大跃进”运动的分析理解。

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一是1958年,二是水稻亩产1万斤。

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写照,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调整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七千人大会进行了政策调整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B点到C点体现了1957~19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在经济领域“左”倾错误的泛滥进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

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工业总产值由2534亿元下降到2015.3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由558.7亿元下降到361.3亿元。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B.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C.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被废止D.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1966~1968年处于“文革”时期,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都处于下降趋势,很明显是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

而C、D两项只是当时“文革”动乱的某一方面;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在1960年。

据《永泰县志》记载,1958年,福州市永泰县用所谓“大跃进”的精神,“大办钢铁”、“大办食堂”,农村出现了大砍森林烧木炭,披星戴月炼钢铁,砸锅打铁作贡献,并户并村办食堂,放开肚皮吃饱饭的现象,并取消自留地,否定集市贸易的等价交换,实行供给制和半供给制。

这则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冒进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当时炼钢、办食堂脱离实际,“左”倾错误发展严重。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其中1959、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

其主要原因是()

A.严重的自然灾害B.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错误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D.严重的社会动乱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以片面追求脱离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为主要特征,农业提出“以粮为纲”,工业提出“以钢为纲”,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更高级的形式过渡,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局面。

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D.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表中提到的是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年增长情况,据时间与状况分析,应是1960年我国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实施后的良好效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人均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健康状况唯一的最佳标志,中国的人均寿命从1950年的36岁延长到1957年的57岁,比当时低收入国家平均寿命长15岁。

学龄前儿童的入学比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随着国家几乎完成了一亿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了。

私人消费总支出以不变价格计算也大有增加。

工资实际上增加了几乎1/3,农民收入增加了1/5。

——《剑桥中国史》

材料三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

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剑桥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作者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作出怎样的评价?

(可用材料中原话回答。

)根据这两则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依据。

(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对于“一五”计划工农业发展情况的差异,应如何认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一五计划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问要充分理解和归纳材料一、二的主旨内容。

(2)问考查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及其结果。

工农业差距的原因可从政策因素(教材)和国家投资倾向(材料)等方面归纳。

第(3)问首先从当时的状况分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也要关注其会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

(1)评价:

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依据: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如答“国民收入、工农业产量增长、人均寿命延长、入学人数增加等”可给满分,但仅答“国民收入增长、工农业产量增长”者只给一半分。

(2)差异:

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发展。

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工业化为核心(或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国家对工业的投资远大于农业;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

(3)“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但如果农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引起比例失调,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也应注意农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

你怎样认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

为什么?

(3)据材料三,从1957~1960年,从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1)、

(2)问,需要归纳对比材料内容,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为什么“八大”的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的原因。

第(3)问注意联系两个时间段中国的主要运动,从而分析原因。

第(4)题实际上要求分析我国经济建设出现曲折的经验教训,注意要有针对性。

答案:

(1)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

认识:

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没有。

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4)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解题分析:

本题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变革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图一反映了建国初的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个体所有制;图二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了集体经营范围,经营管理进一步集中;图三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见图示:

从上图可看出,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土地经营方式都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变化。

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利益。

答案:

C

下图是纪念中国共产党某次重要会议二十周年的徽章,这次使党和国家历史发生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由徽章上“实事求是”的文字可联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而成为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B.后者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C.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但C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分析能力。

1979年凤阳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A.都使广大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B.都加速了中国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C.都改变了中国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D.都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农民加入合作社,走的是集体化道路,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自主经营。

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使小农经济变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改变所有制形式。

以上两方面都是不同的,但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

观察下图,属于1984年国家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是()

解析:

选C。

可用排除法解答本题。

②③指厦门和深圳,它们是经济特区,故排除含有②③的项,而福州、北海是沿海开放城市。

外国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要是因为它()

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完成了土地私有向公有的转变

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念的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A、D两项是指土地改革,B项是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D.内地的开放

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处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早于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和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的设立。

《三星智力快车》的主持人给出了某道题答题的提示语:

“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依据提示,正确的是()

A.上海B.厦门C.广州D.汕头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鸦片战争后,中国首次被迫开放了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同时又是经济特区的只有厦门。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由此做出的决策是()

A.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B.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开放浦东地区D.环渤海湾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1984年”“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等信息可知,是指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C项“新长征”“现代化”可知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的景象。

其他,A项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项是“大跃进”时代的“浮夸风”;D项,港澳回归是20世纪末的1997年和1999年,申奥成功是2001年。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

亿元)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

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农业的发展状况。

(1)问,主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来分析,中国此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问,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导致了国民经济的混乱;

第(3)问,从时间上看,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在农村实行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第(4)问,从上述发展变化(材料一中的发展、材料二中的混乱、材料三中的发展)中可以得出结论:

农业政策要符合基本的国情。

答案:

(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不真实。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安徽、四川。

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或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规律办事,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

(言之有理即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

1984年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国有企业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能够体现这一改革原则的措施应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C.废除人民公社体制D.实行对外开放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C两项属农村改革的措施。

D项对外开放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建立,其实质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下列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要逐步扩大国营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③设置经济特区,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对外贸易

④企业内部推行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主要措施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厂长(经理)负责制是国营企业的内部改革措施。

但③是对外开放的内容,与本题主旨无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

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到19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