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3219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docx

《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docx

如何整理资料撰写提纲

第一步:

利用题名“节能减排”和关键词“产业结构”进行搜索,发现文献较少,整理如下:

1魏志恒庞莹.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节能减排的艰巨性分析.生态经济,2010(6).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走低碳发展道路,意味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更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文章结合我国国情,着重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实现节能减排的艰巨性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以便为研究制订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3.2节能减排的艰巨性分析

通过这些年来的努力,我国的节能减排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节能减排的成效仍然较为脆弱。

落实节能减排还存在不少障碍,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都是高能耗工业部门,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有赖于这些产业的基础性支持。

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仍存在难度。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中小企业的关停并转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对国家的相关规定置之不理,争先恐后上项目,尤其是重化工项目。

(4)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在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严峻,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

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世界工厂的地位客观上决定了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

2肖志明、张华荣.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视阈的产业节能减排自愿协议——以日本经验为例.亚太经济,2011

(1).

〖内容摘要〗 产业节能减排是中国当前控制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最为现实的路径之一。

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产业自愿协议实施经验看,自愿协议是实现产业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措施。

一、实施产业节能减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一致的。

1.从碳排放量计算公式Kaya公式来看,产业节能减排是控制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碳排放总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量

等式两边同除以GDP,得出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变形以后得到如下等式:

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GDP=碳排放总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量

从上式中可看出,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和单位能耗排放量。

其中,单位GDP能源消耗量降低又主要取决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高耗能产业等办法实现,而单位能耗排放量则取决于能源部门中的能源结构及各类能源碳排放密度。

因此从Kaya公式可以推导出,通过产业节能减排是控制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2.从实现低碳经济、控制碳排放潜力来讲,产业节能减排是更为现实的途径

降低碳排放强度,可以从三个途径来实现:

其一,通过节能技术创新和产业产品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其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高耗能产业部门的比例;其三,通过发展低碳清洁能源,降低高碳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但从国内的发展阶段和世界经济背景来看,降低碳排放强度不可能完全依靠其中的某一个途径来单独完成。

(1)通过发展低碳清洁能源来控制碳排放的潜力是有限的;

(2)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分工影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减排也是有限的;

因此,从现阶段,试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控制碳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来看,当前节能减排的重点应该在第二产业内部,特别是在工业领域。

一方面要用低碳环保技术提高传统重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重化工业,逐步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促进工业产业内部升级,实现产业节能减排目标。

(3)由于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产业比重较大,且粗放发展模式积重难返,能效利用率低,产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强化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领导问责制;严格控制“两高”项目,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完善节能减排的财税经济政策等。

在面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下,2010年,各地出现强制性的节能减排行动,部分省区纷纷采取限电限产甚至关停措施;为了冲刺在2010年底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有的地区不仅对高耗能企业用电进行限制,甚至对非高耗能企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加以限制。

虽然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障碍:

张雷、李艳梅、黄园淅、吴映梅.中国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中国软科学2011

(2).

摘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节能减排的意义重大。

根据节能减排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单位能耗和能源结构-碳排放3个联动模型,进行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三者的行为特征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产业结构演进决定能源消费增长基本走向;第二,二产绝对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极大地延缓了单位GDP能耗倒“U”字型变化的过程;第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奠定了国家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格局。

有鉴于此,推动结构节能减排,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初步判断,未来20-30年,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能源供应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其中,前者的贡献度可能达到60%,后者的贡献度可能在10%。

一、引言

二、基本概念

三、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特征

三、中国能源消费的行为特征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造成中国单位能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二产、特别是工业在国家财富产出中一门独大,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四、中国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

综上所述,到2020年我国总体上可以实现单位GDP碳排放下降48%的基本目标,但是每个阶段减排的具体效应有所差异。

尽管如此,产业结构演进都是实现减排的最主要途径,可以做出90%左右的贡献;而能源供应结构演进缓慢,减排贡献相对较小,只有10%左右。

因此,未来节能节减排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演进状态的发育,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4广东省财政厅.节能减排贵在“六个坚持”.中国财政,2008(3).

一、坚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制度体制

二、坚持优化发展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总量

三、坚持依靠重点环保工程削减污染排放总量

四、坚持淘汰落后产能腾出污染物排放总量

五、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能减排

此外,坚持强化污染源监管,控制节能减排总量。

常兴华、张建平、杨国峰、侯嘉.部分省区节能减排工作调研报告.宏观经济管理,2007(11)

(二)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从根本上制约了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

各省区普遍反映产业调整难度很大,非短期内所能完成。

如新疆远离内地,又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基于丰富的煤气油等矿产资源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发展石油、石化、煤炭、煤化工、电力、矿产生产加工等基础产业,发展高技术低能耗产业困难较大。

内蒙古属于资源依托型、基础原材料和重工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非资源产业占全区比重仅10%。

甘肃目前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在75%以上,在工业产业结构上,多年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能源、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食品、轻纺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依靠型)特征。

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有进一步向能源、资源依托型延伸的趋势。

云南工业比重较大,其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又占了相当比重,且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吉林、黑龙江等老工业基地节能减排工作的最大困难也在于产业结构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调整。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更新换代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更新换代,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根本途径。

一方面,各地在工业化进程中,不仅要重视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的发展,而且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发展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不断优化和丰富本地的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逐步摆脱当地税收和就业过度依赖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另一方面,要从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对具体产业内部的高耗能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坚决实施强制淘汰,鼓励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升级换代和技术改造,提高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在企业排放全面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而地区环境质量仍超标的地区,制定和实施比国家排放标准更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制止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占用更多的环境容量。

结论:

产业结构对于节能减排是重要的,但是有意义的东西并不是非常多。

想到节能减排就是个能源消费的问题,因此

第二步:

以题名“能源消费”和“结构”进行搜索并整理如下。

徐 博,刘芳,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摘要:

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能源弹性系数的局限性,并通过函数推导和实证检验,证实了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

得出了第一产业和工业比重的变化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电力将因结构的变动和经济总水平的提高而成为中国的主要消费能源的结论。

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

二、模型与计算结果

为了验算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笔者采用两个回归分析模型,第一个回归分析方程的基本形式是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1.结构变动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由于各产业的特点,对不同的能源品种的需求,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是不完全一致的。

对政府和能源生产部门来说,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能源生产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不能仅考虑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的变化。

2.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将进人一个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

对此,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电力生产企业应有充分的认识,不应因为个别年份电力需求的波动而影响电力建设的投资。

3.1995年以后,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已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今后节能的重点应放在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各产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上来。

史丹,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过去近20年里,产业结构的变动是我国经济增长一个显著特点。

产业结构变动不仅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也对能源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采用统计指数分析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

一、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1.用统计指数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变动时能源消费的影响

2.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

欧晓万.产业结构调整的能源消费约束研究

摘 要:

 基于协整理论,对我国三次产业产出与其能源消费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

能源消费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长期与短期约束;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未带来人们预期的产业能源消费弹性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大,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所至.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通过科学制定和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以及与能源消费的协调一致.

关键词:

 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约束;误差修正模型

 

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不同产业(或行业)的能耗水平是不同的。

在产业结构中,如果能耗水平高的产业比重大,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耗量就会提高。

反之,则能源消耗的水平下降。

我国过去的几次产业结构调整都使能源消费水平发生较大的波动。

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对于未来能源消费预测,制定能源发展战略,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节能型国民经济体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能源消费模型的建立

张丽峰,产业能源消费与产业发展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摘要: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能源消费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与三次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笔者利用协整理论,检验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与产业发展的协整和因果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结果表明,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是不同的,GDP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2月.

(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应用因素分解方法,计算了1993—2005年工业部门内部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发现重工业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能源消费增加约1000万吨标煤;总体上看,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和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小于部门强度因素,但近几年,重工业比例的增加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很大,2003年工业能源强度反常上升,78%都可以归因于这一因素。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能源强度分析的框架。

[关键词]工业轻重结构;能源消费;能源强度

张意翔,王红兵,汪 涛.工业重化工化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工业重化工化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

首先,通过建立能源消费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工业重化工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认为工业重化工化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其次,讨论了重化工业的重新发展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认为工业重化工化会使我国能源消费的行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特征更加明显;最后,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结构节能、促进节能优先战略的实施以及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探讨了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消除能源消费结构特征的几种途径。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重化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重化工业化趋势。

而重化工业是高耗能行业,因此工业重化工业化趋势的出现会引起能源消耗的增多,威胁国家能源安全。

国内外的研究证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来实现的[1](P34)[2](P25)[3](P31)。

产业结构不仅会影响能源消费总量,还会影响能源消费结构[2](P25)[4](P16)[5](P34)。

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取决于各行业的能耗水平和它们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4](P16)。

国内对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总量、使用效率和强度的影响等方面[1](P34)[2](P25)[6](P54)[7](P325)[8](P3)。

史丹、路正南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认为产业结构中不同行业比重的变化会影响能源消费总量;魏一鸣、吴巧生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化与我国能源效率的关系,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很小;何建坤、张希良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化与我国GDP能源强度的关系,得出了我国GDP能源强度的1/3可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轻重化工业结构调整来提高的结论。

(2)在研究方法上,使用的主要是弹性分析法[2](P25)[9](P31)、Gran

国 涓,尹吉明.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我国电力消费关系分析,

摘 要: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一直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们运用带结构变量的经济计量模型研究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经济结构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

结果表明,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电力使用效率、节约电力有积极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国的电力利用效率必将有更显著的提高。

何建坤.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GDP能源强度上升的影响及趋势分析.环境保护,2005(12)

我国自1980到2000年GD尸的能源强度下降了66%,能源消费弹性仅为。

41,节能取得巨大成效。

但本世纪以来已经持续三年能源弹性大于1.0.GDP的能源强度呈急剧增长的势头.其原因究竟何在?

这是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发展趋势还是特定发展阶段的短暂现象?

本文定量分析了近几年产业结构变化对GDP能源强度提高的影响.认为近几年GDP能源强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迅速增加的变化过程中所引起能源消费增长阶越式变化所致并与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GDP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种急剧的结构性变化会导致一定时期较高的重化工业比例,但在其稳定后相应GDP的能源强度也不会再持续上升.其后随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技术升级以及节能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GDP的能源消费强度仍会继续像前20年一样呈现持续稳定下降的趋势.只要政策得力这种过渡的时间不会持续太久‘’十一五”末期GDP能源强度比‘’十五“末期下降20%左右的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尹春华,顾培亮,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灰色关联分析,天津大学学 报,2003年1月

摘 要:

利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得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从而根据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加入WTO后,国外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对今后几年的能源消费做出了预测.

刘满平,朱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供给、消费的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关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成为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点以及所带来的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具有长期共同趋势,要想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必须舒缓和破解近期能源供给的“流量约束”,并对未来的“存量约束”密切注意。

最后,文章从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供给、消费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炎治,聂锐.我国能源消费与行业结构变动的关联度分析.能源的研究与利用,2005(5).

摘要:

工业部门是我国能源消耗最大的部门,而高耗能行业又是工业能源消耗的主体。

文章在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之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各能源品种消费量与高耗能行业产值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张瑞,丁日佳,尹岚岚.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07年5月.

摘要:

本文首先给出了1985年以来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基于29个省(市)1985-2004年的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Paneldata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郭志军,李飞,覃巍,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协整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11月

(广西大学,南宁 530004)

〔摘 要〕 通过对能源消费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有影响。

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从短期看,三次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为正,影响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但是从长期看,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效应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其效应为正。

第二产业变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为。

邢小军,周德群.中国产业结构对能源需求影响的机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5).

  [摘要]中国产业结构对能源需求影响很小。

由于第二产业的指数能源强度远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指数能源强度,而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仅仅是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替代,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略低于50%的水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指数能源强度则很接近,所以,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很小。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能源强度相差不大,这说明中国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必须调整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或者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降低第二产业的能源强度,才能达到降低总体能源强度的目的。

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1).

摘要: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能源强度下降的特征引起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数据真实性的怀疑,因此,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迄今为止,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如何影响能源强度变化仍然缺少定量研究。

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说明其前后趋势基本上是一致、合理的。

以此为基础,将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计算方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

行了定量分析,结构表明:

1998-2000年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过上述整理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因素对于能源消费确实有重大影响,整理过程中我们还知道了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同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概念“能源强度”,而且。

影响“能源强度”的还有别的因素,而这些因素还可能比较重要。

于是,我们又搜索题名为“能源强度”的文献,在整理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了学者对于对策的研究:

周勇、李廉水.基于AWD的我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分析.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本文基于Liuetal(1992)的“适应性加权迪维西亚指数方法”(AdaptiveWeightingDivisiaIndexMethod,简称AWD方法),考察1980~2003年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来自产业结构因素和产业能源强度因素的共同作用,贡献率分别为58·1%和38·34%,产业结构因素的作用还稍稍大一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产业能源强度因素对能源强度降低保持了较大的贡献且逐年增强,平均贡献率达到112·48%;而产业结构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并开始呈反向作用,平均贡献率为-13·5%。

进入21世纪初的几年里,能源强度稍有上升,产业结构因素和产业能源强度因素都做反向作用,且贡献程度相当,分别为45·71%和57·14%。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发展能源节约型经济,应始终坚持走技术创新、加强管理、优化配置的道路;二是我国地域宽广,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应认真分析各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除了依赖技术进步的作用以外,应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在特定经济阶段能够有效降低总体能源强度的积极作用,全方位地走能源节约型社会之路。

夏炎、杨翠红、陈锡康.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分解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10).

为了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水平,需要在根本上分析影响能源强度、能源消耗总量的因素.Lin和Polenske}l]基于投入产出技术和结构分解((SDA)方法对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进行了因素分析,认为中国1981-1987年的能源消耗总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生产技术的变动决定的,而不是最终需求的变化.国内学者丁乐群f2]等研究因素替代法,建立了能源强度的分解模型,对中国1994-2005年的单位GDP能耗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各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动贡胡良小.而周勇、李廉水}3]基于适应性加权迪维西亚指数法,考察1980-2003年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得出结论:

产业结构因素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