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易
中
难
鸦片战争
1
2
太平天国运动
3、5
4
甲午中日战争和
八国联军侵华
6、7
辛亥革命
10
8、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1
12
国共的十年对峙
14
抗日战争
15
16、17
解放战争
18
19
综合
13
20、21、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解析:
B 依据材料判断“害人之物”为鸦片,鸦片走私是“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禁烟运动打击鸦片走私,制止白银外流,以此缓解政府财政危机,B项正确。
2.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列强获得这一权益是在( )
A.《南京条约》附件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A 材料“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说明这一权益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故A项正确。
3.有学者对某史实是这样描述的:
“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描述的史实应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解析:
B 由材料中“长歌涌入金陵”“人间小天堂”“天京陷落”等信息可以判断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
4.“但是许多事一开头就注定要失败,中国社会好像是准备好了要诞生一个新的朝代,不过19世纪的外部环境,却造成了一次流产。
”材料中的事件指的是( )
A.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D.鸦片战争
解析:
C 题干“一开头就注定要失败”说明该事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要诞生一个新的朝代”表明该事件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权,综合上述,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5.“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
C 从材料可知“社会革命”是经济领域的变革,与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社会革命体现不出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平分土地,产品归圣库,消灭了经济竞争和家庭生产之间的差距,故C项正确;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资政新篇》,故D项错误。
6.1895年,台湾巡抚唐景崧知道依靠清政府与日本交涉保台无望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等设想,并直接与法国、德国方面进行磋商。
这反映出唐景崧( )
A.主张在台湾实行国际共管
B.希望借助外力来保卫台湾
C.准备武装反抗日本的占领
D.企图脱离清政府实现独立
解析:
B 根据材料“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不是倡导世界各主要国家共同管理台湾,而是把台湾租与、抵押给一些西方强国,阻止日本变台湾为自己的殖民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等设想”,表明唐景崧希望引入西方强国,制衡日本割占台湾,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武装反抗,故C项错误;唐景崧引入外部力量,就是希望列强争斗,不致台湾被日本割占,尽力使清政府的领土完整,故D项错误。
7.有学者认为:
“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
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该学者的观点( )
A.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
B.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
C.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
D.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
解析:
D 据材料可知该学者仅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破坏性和愚昧性。
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因此材料观点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故D项正确,B项错误。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下表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人员组成
新军将领
革命党
咨议局议长
巡抚
布政使
提督
督练公所总参议
13
3
3
1
1
1
1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群众基础B.具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
解析:
B 据材料革命政府人员组成可以看出,新政府成员主要以新军将领为主,辅以部分革命党人、封建官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新政府吸收了部分封建官僚,反映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革命政府人员组成情况,不能反映资产阶级性质革命,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不是自上而下,故D项错误。
9.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后来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
该变化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D.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解析:
A 根据材料最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后来“全国人民反对复辟”,支持革命党人民主共和的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表现,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建立了民主制度,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故B项错误;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0.莫理循于1897~1912年间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曾写道:
“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材料描述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解析:
C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反抗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与“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运动,与材料内容相符,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1.1919年5月的一天,上海某理发馆贴出告示:
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
该理发馆贴此告示的直接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加重了人民负担
B.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民愤
C.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D.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矛盾激化
解析:
C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19年5月”,据此分析材料反映的事件应该是五四运动。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于1931年。
12.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主要的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
中共中央这一方针( )
A.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B.推动了农村的土地革命
C.使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D.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解析:
A 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确定发动和组织农民运动的方针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A项正确;土地革命、工作重心转移、苏维埃政权是1927年之后的事情,B、C、D三项错误。
13.下列有关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会议
内容
A
中共“一大”
明确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B
中共“三大”
明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瓦窑堡会议
明确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
遵义会议
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解析:
D 中共“二大”明确党的现阶段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A项错误;中共“三大”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B项错误;八七会议明确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C项错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D项正确。
14.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
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
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解析:
A 抓住材料“1935年10月”“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可知这次会议是指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A项正确;遵义会议时红军还没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故B项错误;遵义会议撤换“左”倾领导人,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故C项错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才意味着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故D项错误。
15.服饰的变化能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变化。
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由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B.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C.国共两党性质的变化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解析:
A 图一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图二反映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因此,由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故答案为A项。
中国仍然处于民主革命时期,排除B项;国共两党性质均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中国仍然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16.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 )
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战的积极性
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解析:
A 根据题干中“1943年”等关键信息,可知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外交。
这一时期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关于取消美、英治外法权等特权的规定侧面体现了国际上对中国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的肯定,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战的积极性,A项正确。
B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C、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干“1943年”时间,排除。
17.《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
C.全面抗战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
C 材料反映出该文发表时中国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C项正确。
18.毛泽东说:
“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上述军事行动(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
B.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解析:
B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B项正确。
19.毛泽东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下列诗句,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析:
D A项描述的是秋收起义,错误;B、C两项描述的是红军万里长征,错误;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覆灭,D项正确。
20.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 政府、 政府、 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文中空白处应填写( )
A.清 北洋军阀 南京国民
B.清 南京临时 国民党
C.清 南京临时 南京国民
D.北洋 汪伪 国民党
解析: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钦定宪法大纲》摘编
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君上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
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编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1)根据材料,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8分)
解析:
第
(1)问,“不同”可以从君民关系、君主权力、公民权利等角度组织答案;“相同”则要体现两者的进步性。
第
(2)问,可以从革命、民主和宪政三个角度分析“进步意义”。
答案:
(1)异:
《钦定宪法大纲》称呼臣民,体现封建等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自由平等;《钦定宪法大纲》君主世袭、总揽大权,专制色彩浓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选举产生,行使行政权且受到限制,更加民主。
(8分)
同:
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都体现了分权思想。
(4分)
(2)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8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
“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
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
材料二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
……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
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
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曾把当时的“日、中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
……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材料三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四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
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1)材料一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6分)
(2)材料二中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4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两则条约原文最大的不同之处。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而且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阐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6分)
解析:
第
(1)问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这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第
(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
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可以得出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由“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可得出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
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中,中日之间的战争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可得出其态度。
第(3)问由材料三中的“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可得出,《南京条约》体现商品输出;由“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可得出,《马关条约》体现资本输出。
第(4)问第一小问实际要求回答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第二小问需要注意审题,题目只要求回答“国际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角度回答。
答案:
(1)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6分)
(2)原因:
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
态度:
义战(解放中国)。
(4分)
(3)《南京条约》体现商品输出;《马关条约》体现资本输出。
(4分)
(4)历史依据: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渐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
国际意义: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