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2842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docx

《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docx

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3

2017天河区高中高二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03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良莠不齐(yǒu) 买椟还珠(dú)屡见不鲜(xuān)屡教不改(lǚ)

B.岿然不动(kuī) 佶屈聱牙(jí)绿林好汉(lù)  臭味相投(chòu)

C.噤若寒蝉(jīn)  桀聱不驯(xùn)将计就计(jiāng) 集腋成裘(yè)

D.泾渭分明(jìng) 槁木死灰(gāo)自惭形秽(huì) 吹毛求疵(cī)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荟萃  致理名言  步入正规  大坝合龙   B.申张  梦寐已求  优柔寡断  分内之事 

C.信笺  犄角之势  绵里藏针  粮食歉收   D.撕打  心猿意马  文过饰非  人间心酸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不能用括号内的短语替换的一项是()

A.鉴于世界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我国出口企业除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还应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以期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B.有人说,如果宝马公司早一点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有恃无恐)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生产宝马车,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C.4月18日,是江苏扬州470万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翘首以待)的日子,这一天,宁启铁路南京至扬州段开始了试运营。

D.梅隆镇的新任镇长明显比前任顶真多了,办起事来丁是丁,卯是卯(不苟言笑)。

4.下列各句中意思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大量广告的影响下,一些家长期望通过使用补品来增长孩子的智力,这就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

B.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来歇尔曾披露:

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C.这次来访的外国俱乐部足球队让我们青年队员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难忘

这次比赛。

D.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焊在铜胎上了。

②所以还得焊,③却经不住烧,④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

⑤白芨浆虽然稠,⑥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

⑦先在粘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⑧用火一烧,铜丝就全都落下来,

 A、③⑥④⑤②⑦①⑧B、④⑤③⑧②⑦⑥①

C、①⑥⑤③②⑧⑦④D、⑥⑤③⑧②⑦④①

二、本大题为7小题,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2小题。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yù)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

洽曰:

“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黩(dú)近,久而不去,谗慝(tè)将兴。

”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yǎn)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

“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评等曰:

“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

”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操召见,与论天下事。

出曰:

“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

“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

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及天子都许,俨曰:

“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遂诣操。

河间刑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

“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

”遂装还乡里。

畴曰:

“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

“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

”范曰:

“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誉,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劝父老亟避之亟:

赶紧B.柔举家适河北适:

C.袁公多端寡要寡要:

少谋D.钦数见奇于表见:

显露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去而从曹操惑而不从师      B.遂南之武陵卒之东郭墦间

C.钦数见奇于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D.遂委心服事焉青麻头伏焉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  )(3分)

①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 ⑥策从之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B.郭嘉是一位有远见的汉士,他初次见到袁绍,就觉得袁绍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劝说袁绍的谋臣辛评离开袁绍。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作者这样安排,可以更加突出这些汉士的远见卓识。

D.作者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繁钦、刑颙、吕范、周瑜、诸葛亮等汉士的选择都持肯定态度。

10.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

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陇西行[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简要分析三、四句的虚实之处。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9题,多选则前9题计分)(9分)

⑴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氓》)

⑵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⑶,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⑷戍卒叫,,,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⑸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⑹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⑺沧海明月珠有泪,_____________。

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⑻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

(陶潜《归园田居》)

⑼___________,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⑽对酒当歌,,,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小题。

(16分)

走出书斋的阅读  凸凹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

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

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

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

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

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

私塾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

“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

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

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啊。

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

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

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

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

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

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

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有人问纪德:

“伦理能增加你的乐趣吗?

  “不能,”纪德回答说:

“只会证明我的乐趣是正当的。

  那么,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

他们是孱头,而不是强者,他们是最先倒下的人。

书本把他们害了!

再说读书人拥以自负的书斋。

书斋就像专门培养庸人的太过于幸福的家庭--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怕人分享幸福的占有,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

发黄的册页遮挡了读书人的目光,使他忘记了门外的原野也正为他敞开着更为博大的胸怀;被书香麻痹了的心灵,使他无力做一番字纸外的畅想和憧憬。

正像生活在幸福家庭的人,幽禁于妻子、孩子之中一样,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

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

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

  纪德说:

“我憎恶家园、家庭,我憎恶人寻求安歇的所有地方,也憎恶持久的感情、爱的忠贞以及对各种观念的迷恋--一切损害我主持正义的东西。

  所以,读书人有理由憎恶书斋,幽闭了生命的处所,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

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

13一l4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读书人如果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就不可能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书斋的空间有限,光线也比较暗淡,读书人要有选择地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C.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到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这是让读书人醒悟的原因之一。

D.由于读书人嗜好书籍中苍白的伦理,所以,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总是不如市井之人。

E.读书人过分嗜好书籍伦理,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不但失去了读书的价值;也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14.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理解恰当的一项(3分)()

A.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

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D.因为生活的给予与转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入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

15.作者引用纪德《地粮》中的话目的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6.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怎样的阅读才是“走出书斋的阅读”?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株湖北的竹子

龙应台

五月初回到欧洲的家。

孩子们争相报告季节的消息:

“快点来看,妈妈,竹子开花了,好漂亮!

竹子开花了?

放下行囊,我们走向花园西角的竹丛。

啊,真的开满了花穗,鼓胀地包在红褐色的苞瓣里。

我摸摸那仍旧滑绿的竹杆,发现地上已经落了一圈枯干卷起的竹叶。

孩子们不可置信地听我的解释:

怎么会怎么会呢?

这竹子怎么会开了花就死?

我也不明白。

竹子不是每九十年或一百二十年才开花死亡吗?

这丛与玫瑰花比邻的竹子才来我们家三年,来时还是一丛年纪轻轻的嫩竹。

翻看前两天的报纸,完全没有预料到,一翻开就是竹子的新闻:

欧洲竹子全面开花,濒临死亡。

原来欧洲的竹林来自一根竹子。

1907年,英国人威尔逊从中国湖北用船运了一株竹子回到英国,并且以他钟爱的女儿之名为竹子取名:

Muriel。

原本无竹的欧洲从此就有了竹子。

德国大约就有五百万丛竹子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花园里头,在九十年后的今天,默默地开了花。

千万丛的竹子,在我驻足凝视的此刻,点点滴滴绽开了花穗;每一粒花穗里埋藏着种子,每一粒种子里埋藏着时间,回走的时间里埋藏着1907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

谁又能向我解释所谓基因的哲学意义?

三年前我自园丁手中买下的嫩竹,虽然年纪极轻,虽然竹叶新绿,竹杆初挺,但是它已经承继了1907年以来的岁月,一日亦不稍减。

即使是昨日培植而成的新枝,今天也已到了开花的时辰。

原来每一粒种子里不只埋藏着过去,还隐藏着未来。

剪下几枝竹花,插在瓶里,放在案头。

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声音随着风飘进来,使5月的春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烂漫的欢快。

孩子与竹花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让我在这竹花前坐上几分钟,我可以听见极其细微的遥远的声音。

1907年的中国。

五月,黄花冈之役失败;六月,七女湖之役失败;七月,徐锡麟、秋瑾在安庆起事,壮烈牺牲。

原本可能一同去安庆革命的蒋梦麟没去安庆却到了日本:

“在一个展览战利品的战绩博物馆里,看到中日战争中俘获的中国军旗、军服和武器,简直使我惭愧得无地自容……兴高采烈的日本人提着灯笼在公园中游行,高呼万岁。

两年前,他们陶醉于对俄的胜利,至今犹狂喜不已。

蒋梦麟“孤零零地站在一个假山顶上望着游行的队伍,触景生情,不禁泫然涕下”。

1907年的蒋氏正值二十二岁,但是他的眼泪有几岁?

往回走,1904年有日俄战争,1900年有八国联军,1895年是甲午战争,1885年,蒋氏出生的一年,是中法战争。

蒋氏在上野公园所流的眼泪,无数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流过,是感时忧国的眼泪。

那些眼泪,原来早就埋藏在他出生当日的啼哭里。

或者更老:

1874年日军犯台、1860年英法联军陷北京、1840年鸦片战争……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泪其实那样苍老。

也是1907年,二十六岁的台湾人林献堂在日本奈良遇见梁启超。

闽南语与广东话不能沟通,两人以中国文字笔谈。

林献堂问:

“我们处异族统治下……最可悲痛者,尤无过于愚民教育,处境如斯,不知如何可以?

”梁启超感慨无限:

“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谅有同情……今夜之遇,诚非偶然。

不,当然不是偶然的。

台湾林家的优秀子弟和来自广东的进步分子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发抒共同的感叹,诚非偶然。

他们的感叹里深深埋藏了背后整个世纪的痛苦和挣扎。

星移物换,我们走到一个世纪的尽头,和蒋梦麟、鲁迅、林献堂、梁启超仍是同一个世纪。

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走在街上:

那北京、上海来的,那台北、台南来的,走在纽约、东京、墨尔本的街上。

当他们在某一个公园里独自流下眼泪时,那世纪末的眼泪是否早已深埋了世纪初的淡淡的轨迹?

所谓基因啊,不过是文化和历史的宿命吧。

世纪末的时辰到了,千千万万丛竹子同时开花,死亡。

但是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为死亡?

花穗中蹦出种子,种子落在肥厚的土壤中,将衍生出另一片千千万万的葱绿竹丛,在另一个世纪之初始。

死亡,竟是新生。

那么文化和历史的所谓宿命,当新的种子落下,新的思想抽芽,难道宿命所埋藏的不也是民族的新生吗?

街上,孩子的欢声不断。

(选自《魂牵》,有删改)

17.为什么说“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泪”是苍老的?

(4分)

 

18.文中多次提到1907年这个时间,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5分)

 

1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孩子与竹花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这句话的理解。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特朗斯特罗姆:

一年只写三首诗

王文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苏蛋糕。

尝了一口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经有几缕阳光洒落进来。

这就是10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

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立起的鹰钩鼻。

透过玻璃窗,托马斯看不见等在楼下的众多记者,但他知道他们一定在那里。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他们都会提前聚集在那里,连托马斯自己都不再期盼获奖时,他们仍然相信可能会是他。

不过,托马斯知道,一会儿他们不会像往年一样默默地离开,而将摁门铃走进来,因为托马斯接到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电话:

他获奖了。

作为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被誉为“西方最后一个诗歌巨匠”。

而记者为此专访瑞典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时,他说:

“这样的评价,对托马斯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诺奖得主、诗人沃尔科特10年前就说过:

“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托马斯13岁就开始写作。

从1955年,24岁的托马斯一出版处女诗集《17首诗》便技惊四座,四年后第二部《途中的秘密》更是轰动诗坛,年纪轻轻便成为瑞典诗歌的代表人物。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

”“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像一座骑士的雕塑”,“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都是标准的托马斯式的诗句。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

他的诗称为“小孩子都能读懂的诗”。

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

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其凝炼、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诗人于坚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之于瑞典,犹如汉语中出现了唐诗。

他曾对翻译《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诗人李笠说过,他的写作受日本俳句的影响,而俳句是从中国古代诗歌滋生出来的。

所以,他对东方文化一直有强烈的兴趣。

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保罗•瓦莱里的“纯诗”相近;和20世纪的叶芝、里尔克、艾略特、聂鲁达、希克梅特等大诗人一样,他的诗,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其实,托马斯的诗作品并不多。

他一年最多写三首诗,而且往往一首诗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长诗《画廊》几乎用了10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也经历7年。

迄今为止,包括他中风后所写的所有作品加起来只有200多首,但“大部分都是精品”。

他的诗已被译成50多种语言(仅英文就有二十来种版本),而研究他作品的专著已超出他作品页数的千倍。

一年最多写三首诗,作为诗人,极其罕见,需要怎样沉得下心,静得住气?

在一个如此浮躁的时代,创作如同产业追求最大产出的时代,有几人能做到?

难怪中国的诗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了,难怪人们感叹中国为何不能出现伟大作品了。

托马斯写过一首诗《上海的街》:

“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

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

”这富有童趣的意象来自他多年前在上海的经历。

那是198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

可惜,1990年的一次中风导致他右半身瘫痪,等到2001年再次访华的时候,他不仅拄上了拐杖,就连说话也含混不清了。

  中风后的托马斯也没有放弃创作,身体的变化带来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色彩更浓,语句却更加精练而富有哲理,“诗歌就是坐禅,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

外界的喧嚣中,托马斯却另有打算,他计划去斯德哥尔摩近郊的海龙马岛上过周末。

那里有一幢托马斯外祖父留下来的、曾招待过无数诗人、被称为“蓝房子”的住所,也是托马斯最爱的地方。

房子里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窗外就是树木,托马斯最喜欢坐在窗边读书。

北欧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包裹着诗人,以至于在马悦然看来,托马斯的诗风是如此恒定,这在其他地方的诗人身上简直不可思议,“他从不曾让风格应时而变”。

(选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27期,有删改)

【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4月15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专业,曾修读过诗歌、文学史等课程。

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20.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和第二段有关记者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21.托马斯创作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用自己的话作答。

(5分)

 

22.为什么本文要以“一年只写三首诗”为题?

(6分)

五、本大题3小题,共16分。

23.根据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概括“西关大屋”的建筑特点。

要求:

①每点内容后用分号标示;②连标点符号不超过60字。

(6分)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西关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民居建筑。

大屋外墙用水磨青砖砌建。

门廊是西关大屋的最大特色,它由矮脚吊扇门、趟栊和硬木大门组成。

临街为矮脚吊扇门;矮门之后是趟栊,由13~15条直径为八厘米粗的圆木横架而成;趟栊之后是厚约八厘米的大门,用料多为坚实的坤甸或樟木。

过了门廊,正中依次为门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厅与厅之间有小天井分隔。

厅堂左右两侧是由两条挂廊隔开的书房、客房等。

大屋厅房的这一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