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政治 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2743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中政治 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创新设计高中政治 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创新设计高中政治 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创新设计高中政治 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创新设计高中政治 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中政治 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docx

《创新设计高中政治 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中政治 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设计高中政治 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docx

创新设计高中政治全套教案18新人教版选修4

【创新设计】2013届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四全套教案(18)

高考考点

考向预测

(1)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

探究思维奥秘;学会科学思维。

(2)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思维需要逻辑;准确把握概念;恰当运用简单判断;学会运用复合判断;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

(3)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思维应该辩证;学会分析综合;领会思维具体;推动认识发展。

(4)结合实践 善于创新:

思维力求创新;运用发散思维;驾驭聚合思维;善用逆向思维;把握直觉、想象和灵感;鸟瞰思维研究。

(1)从目前高考试题看,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主要涉及辩证思维和思维创新。

学生在备考时,应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考查学生对《科学思维常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预计2014年高考,本专题仍可能继续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可能涉及简单判断、简单推理、辩证思维、思维创新等。

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

1.科学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

含义:

泛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它与主观臆造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相对立。

特点:

科学思维要求认识的客观性、认识的精确性、结论具有可检验性、结果具有预见性和结果具有普适性。

2.科学思维的意义

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自觉地遵守形式逻辑的要求,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有利于我们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我们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思维定势的两重性,自觉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势,克服其负面影响,提高思维的效率。

要注意把握思维定势的作用,正确理解它的两重性

一方面,遇到与过去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利用思维定势可以快速解决;另一方面,如果死守老经验,思维僵化,就不利于解决新问题。

我们应自觉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势,克服其负面影响,提高思维的效率,遇到老问题,充分利用思维定势;遇到新问题,应自觉突破思维定势,做到趋利避害。

1.(创新题)准确的天气预报是成功应对气象灾害的重要条件。

2011年10月,福建气象部门利用天气雷达网、自动站网和海上观测网等先进信息技术设备,根据过去积累下的经验和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尼格”台风的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对“尼格”在福建省的登陆地点、登陆时间和登陆时的风情、雨情量级进行了准确预测,为政府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科学思维的______特点。

(  )。

A.认识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可预见性

B.结果具有普适性与不可预测性

C.实用性和具体性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科学思维的特点。

气象部门利用技术设备对台风作出准确预测,体现了科学思维认识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可预见性。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思维的特点。

结合材料从科学思维认识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可预见性两个角度阐述即可。

答案 

(1)A 

(2)①台风预报是从实际出发,对气象要素进行的综合分析,力图如实地反映未来天气状况,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②由于气象部门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台风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提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因而使得台风预报的结果具有超前性,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预见性。

2.标准石油公司为是否购买利马油田的原油问题产生了争论。

当时利马油田的原油储量很大,油价很低,一桶只需0.15美元。

但是其原油有一个明显的缺点:

含硫量较高,而当时还没有降低含硫量的有效提炼方法。

董事会中有许多人反对购买,只有约翰·洛克菲勒主张买下这个油田。

他坚信,买下利马油田后,只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集中力量解决原油含硫量的问题,该油田便会迅速增值。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一桶油的价格由0.15美元上升到了1美元。

后来,公司在这里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利润猛增到了数亿元。

(1)约翰·洛克菲勒思考这个问题时运用了科学思维方法。

下列对科学思维方法理解错误的是(  )。

A.人人都有思维,但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B.正确的思维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C.只有科学思维才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D.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上述材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哪些特征?

解析 第

(1)题,考查考生对科学思维内涵的理解,是一道逆向选择题。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故选C。

(2)题,考查科学思维的特征,属于体现型题目。

组织答案时先写出相关理论,再联系材料作简明扼要分析即可。

答案 

(1)C 

(2)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约翰·洛克菲勒从实际出发,不盲目附和别人的意见,努力把握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极力主张购买利马油田的原油。

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

约翰·洛克菲勒准确预测了利马油田原油的前景。

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事实证明约翰·洛克菲勒主张买下利马油田是正确的。

3.我们平时看到的树,总是有高或矮、直或曲、粗或细、阔叶或针叶、乔木或灌木、落叶或常青等个性特征。

“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质茎干植物。

(1)材料反映出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2)请简要说明思维具有这一特征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提炼概括出“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答案 

(1)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从而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因此,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4.牛顿从苹果落地中感悟到了万有引力规律,瓦特从水蒸气把水壶的壶盖顶开想到了发明蒸汽机。

辨题:

任何科学思维都来自于丰富的联想。

解析 本题考查思维与实践的关系以及进行正确科学思维的条件,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进行科学思维离不开利用正确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题中观点看到了丰富联想的重要性,这是其合理之处;但科学思维离不开对基本事实的切实把握,辨题没有看到这一点,这是其存在的缺陷。

答案 ①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进行科学思维需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勇于并善于创新,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

题中观点看到了丰富的联想的重要性,因此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

科学思维离不开对基本事实的切实把握,需要立足已知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就是胡思乱想。

③总之,辨题夸大了认识的作用,否认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1.概念的内涵

(1)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在不同场合,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2)①概念的内涵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明确概念内涵,通常运用定义的方法。

②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定义有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

种差加属概念。

下定义要遵循以下规则:

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

其次应该遵守必要的逻辑规则。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所指的范围必须等同;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定义不能用比喻。

避免“定义过宽或过窄”、“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否定定义”、“比喻定义”等逻辑错误。

2.概念的外延

(1)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要明确概念的外延,通常运用划分的方法。

(2)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作出正确的划分,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有同一个标准,否则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3.判断

(1)含义: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逻辑特征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

断定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肯定,一是否定。

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

任何一个判断,不是真的就是假的。

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3)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

首先要对认识对象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

认识不正确,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要运用内涵明确、外延确定的概念构成判断。

此外,在概念的搭配方面、在判断的联结方面也需恰当,否则,就会产生判断不当的毛病。

4.判断的分类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

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它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判断构成的判断。

是相对于简单判断而言的。

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5.推理

(1)概念:

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就是推理。

推理包括前提和结论。

推理所依据的已有判断称为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称为推理的结论。

(2)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推理进行不同的分类。

①依据一般与个别的认识关系,可以把推理分为: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

②依据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要求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可以把推理分为:

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

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3)推理的意义:

首先在于它是获得新知的方法。

推理的意义还在于它是论证和反驳的工具。

推理还是科学系统化的工具。

6.把握正确演绎推理的条件

一是前提必须真实,二是推理结构必须正确。

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7.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断出一般性结论的形式。

它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8.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应该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9.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10.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的要求

第一,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些。

第二,前提中考察的对象的范围要尽可能面广些,特别要注意一些最容易出现相反情况的事例。

第三,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否则容易犯“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11.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12.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的要求

第一,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

前提中确认的对象间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推论的可靠性越大。

第二,作为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推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第三,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推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一旦前提中出现与推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正确理解类比推理方法

(1)要明确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可从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并注意类比推理与比较、比喻的区别。

比较只是简单的判断,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而类比推理的目的是推出新知识。

(2)要了解类比推理的作用。

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中具有前锋作用;类比推理在日常论证说理中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惑,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3)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仅仅靠它去认识事物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实践中应把它与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结合起来使用,更好地发挥类比推理的认识功能。

还应注意把握类比的几种方法:

事物性质方面的类比;不同对象之间功能方面的类比;模型类比和条件类比等。

1.(经典题)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了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

问道:

“姓名?

”“雨果。

”“干什么的?

”“写东西的。

”“以什么谋生?

”“笔杆子。

”于是,宪兵在登记本上写道:

“姓名:

雨果。

职业:

笔杆贩子。

”堂堂的大作家竟然成了笔杆贩子。

(1)宪兵闹出这样的笑话,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理解雨果所说的概念的(  )。

                 

A.内涵B.外延C.内涵和外延

(2)材料中雨果与宪兵对“以笔杆子为生”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

宪兵没有理解“以笔杆子为生”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本题主要考查概念的相关知识。

由“法国大作家雨果”“写东西的”可知,雨果所说的“以笔杆子谋生”指的是靠写作谋生。

由“笔杆贩子”可知,宪兵以为雨果以贩卖笔杆子为生。

答案 

(1)C 

(2)雨果所说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写文章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外延指的对象是“作家”。

宪兵所理解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贩卖笔杆子为生,外延指的对象是“笔杆贩子”。

所以闹出了大笑话。

2.(创新题)前年,我看见小王喜欢卡拉OK,老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唱个不停。

去年,我看见了同样的事情,不过,光盘更多了。

今年,他在学校举行的卡拉OK演出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明年,我相信他会更加喜欢。

他会一生都爱好这种娱乐方式。

(1)上述材料运用的推理方法是(  )。

A.演绎推理  B.完全归纳推理  C.不完全归纳推理

(2)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性?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不完全归纳推理概念的理解。

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如何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熟记课本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1)C 

(2)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些;第二,前提中考察的对象的范围要尽可能面广些,特别要注意一些最容易出现相反情况的事例;第三,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3.(原创题)浙江黄岩盛产柑橘,美国人对黄岩进行考察后,发现加利福尼亚州与黄岩的地形、土壤、水文、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大致相同,便推断出黄岩的柑橘移植到加利福尼亚之后也能获得高产。

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1)美国人运用的推理方式是(  )。

A.演绎推理   B.必然推理   C.类比推理

(2)如何提高这种推理方式的可靠性?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类比推理含义的理解。

用已经认识的某个或某类事物去推断尚未认识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这属于类比推理,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可以从类比的根据、属性等角度阐述。

答案 

(1)C 

(2)要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

前提中确认的对象间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推论的可靠性越大。

第二,作为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推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第三,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推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一旦前提中出现与推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4.有个人拿着一根细而长的竹竿要进城去。

他来到城门口,立起竹竿,城门太矮,进不去;横着竹竿,城门太窄,还是进不去。

没有办法,他只好放下竹竿抽烟。

城里的县官听说了这事,感到十分惊诧,他卖弄地说:

“真是笨蛋!

把竹竿截成几段不就可以拿进城来了吗?

(1)上述材料体现的判断属于(  )。

A.全称判断B.直言判断

C.假言判断D.选言判断

(2)上述材料中的持竿人和县官在思维上犯了什么错误?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错误?

解析 

(1)本题考查判断的分类。

断定对象几种可能情况的判断属于选言判断,故选D。

(2)本题考查考生对选言判断的理解。

解答时,首先要根据材料指出持竿人和县官犯了选言支不穷尽的错误,然后指出如何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即可。

答案 

(1)D 

(2)持竿人和县官犯了选言支不穷尽的错误。

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三个选言支之外,还有一个选言支,就是把竹竿一端指向城门,竹竿呈水平状态,顺着竹竿进城,而这个被遗漏掉的选言支恰恰是唯一正确的选言支。

要避免这种错误,应该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使用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不能误用;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提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专题三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1.要注意把握辩证思维两大特征的区别与联系

整体性思维

动态性思维

整体性的辩证思维是从认识事物的整体角度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是从认识对象的产生、发展过程上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事物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结合的方式存在,由多要素构成,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属性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还要想到事物的未来,把认识对象看成不断变化着的开放系统

一是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

二是辩证思维能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侧重于从空间上来认识事物

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侧重于从时间上来认识事物

联系

①整体性思维和动态性思维都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②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并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强调动态性,也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

辩证思维是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

2.要弄清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分 析

综 合

区  别

含义

不同

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地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因素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特征

分析是从事物整体走向部分的认识,精确性是其优点

综合是从事物部分走向整体的认识,整体性是其重要特征

常用

方法

不同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考察被研究的对象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关于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演化过程的认识,进而把握其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

一方面,综合离不开分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

另一方面,分析也离不开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先导,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分析。

②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的。

由于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多层次的结构,整体和部分的区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相对的。

因此,在现实的思维过程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分析或综合。

在总的分析过程中包含有综合的因素,同样在总的综合过程中也存在分析的成分。

③分析与综合是相互转化的。

在认识过程中,当分析进行到一定程度,揭示了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和方面,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时,思维活动就由分析转化为综合。

随着认识的发展,当思维经过综合,把握了事物的整体后,思维活动又会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分析。

人们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从不太深刻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的过程,就表现为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这样相互转化、无限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而每一次新的分析与综合都使人们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由此构成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运动

1.全面把握科学思维的特点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

(2)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定量化

科学思维不仅重视对认识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即“是不是”、“有没有”的性质分析,还特别重视对认识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即分析“是多少”、“有多少”。

今天的科学家可以用复杂的数学工具来描述认识对象。

过去很少使用数学工具的社会科学,现在也大量使用数学分析的手段来提高认识的量化程度。

(3)科学思维的结论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4)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提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由于科学思维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它的结果具有超前性。

(5)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

科学思维的结果(如科学定律、科学原理等),是对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只要是在某一科学定律或科学原理适用的范围内,只要它起作用的条件得到满足,都可以显现其效果。

2.全面把握辩证思维的特征

(1)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

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

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还要想到事物的未来,把认识对象看成不断变化着的开放系统。

1.(经典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

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战争。

这是对中日战争矛盾总体的分析。

具体而言,“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所以,这场战争会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

经过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

(1)上述材料体现的思维方法是(  )。

A.分析法   B.综合法   C.分析与综合法

(2)我们应该如何自觉有效地运用该方法认识事物?

解析 

(1)毛泽东从具体和总体两方面分析中日战争,运用了分析与综合法,故选C。

(2)本题考查运用分析与综合法认识事物的方法。

应主要从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以及分析和综合必须具备的条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