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汉语 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1805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汉语 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汉语 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汉语 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汉语 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汉语 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汉语 上》.docx

《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汉语 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汉语 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汉语 上》.docx

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古汉语上》

一、标点与翻译

1、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标点: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

“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翻译: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

于是孙膑对田忌说:

“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

“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2、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标点: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翻译:

大叔整治城郭,屯积粮食,修理武器装备,准备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的国都。

姜氏准备(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庄公知道共叔段起兵的日期后,说:

“可以动手了!

”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大叔的封邑京城。

京城的百姓都背叛大叔段,大叔段逃往鄢地。

庄公又追到鄢地攻打他。

五月辛丑那天,大叔逃奔到共国。

3、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标点:

勾践说于国人曰: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翻译:

越王勾践向百姓解释说:

“我没有估计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致使得我国广大百姓战死在原野上,这是我的过错,请允许我改正!

”然后埋葬好战死的士兵的尸体,慰问负伤的士兵;对有丧事的人家,越王就亲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亲自前去庆贺;百姓有远出的,就亲自欢送,有还家的,就亲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恶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时办好它。

然后越王勾践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吴国做臣仆。

勾践还亲自给吴王充当马前卒。

4、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标点: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翻译:

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征兆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担任小头目。

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都要杀头。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标点: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通往桃花源)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6、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标点: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

“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谷同好,如何?

”对曰: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对曰“:

“君若以德绥诸候,准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翻译:

齐桓公统率诸候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国的军队溃败了,于是又去攻打楚国。

楚王派使臣对齐桓公说:

“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不料您却来到我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呢?

”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

“从前召康公曾命令我先君太公说:

五等诸候,九州伯长,如有罪过,你都可以讨伐,以便辅佐周王室。

他还给我先君指定了管辖的区域:

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你们应该贡献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没有渗酒的东西。

这是我要向你征询的;还有,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这是我要向你质问的。

”楚使回答说:

“贡品没能按时进献,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应呢!

至于昭王南巡为何没有返回,请你到水边去问吧!

”这时齐国的军队又向前开进,驻扎在陉邑。

夏天,楚王派屈完到齐营来。

齐军向后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命令诸候的军队摆成阵势,然后让屈完和他同乘一辆车,检阅了一番。

齐桓公对屈完说:

“这难道是为了我个人?

这是“承蒙您的恩惠,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跟我们和好吧,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

使我们的国家得以保全。

您不顾蒙受耻辱收容我们,这是我们国君的衷心愿望。

”齐桓公又说:

“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打仗,谁能抵挡得住!

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攻城,哪一座城攻不下来!

”屈完回答说:

“你若用恩德来安抚诸候,谁敢不服从?

你若想依仗武力,我们楚国就将以方城山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护城河。

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于是,屈完就和诸候订立了和好的盟约。

7、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标点: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翻译: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

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

“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

8、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标点: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翻译: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

“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

“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9、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标点: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一一地回答。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最终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这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请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10、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标点: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11、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标点: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翻译:

庄公说:

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

祭仲回答说:

?

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

12、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

标点: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

“无假道于宋。

”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

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

“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王曰:

“杀女,我伐之。

”见犀①而行。

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鄙我,亡也。

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

亡一也。

”乃杀之。

翻译:

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访问,说:

“不要向宋国借路。

”(同时他)又派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向郑国借路。

申舟因为在孟诸打猎时与宋国交恶,就(对楚庄王)说:

“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

”楚王说:

“(宋国的人)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

”申舟把儿子申犀托咐给楚王后就出发了。

(申舟)到了宋国,宋国的人就把他扣留了。

华元说:

“经过我国而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边邑。

把我国当成楚国的边邑,就是亡国。

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

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

”于是便杀了申舟。

13、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标点: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

翻译:

你们应该贡献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没有渗酒的东西。

这是我要向你征询的;还有,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这是我要向你质问的。

1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标点: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翻译: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

“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

二、简答题

1、古代汉语书面语有那两个系统?

答:

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文言和古白话都不是一时一地的语言,在语音。

词汇,语法上面有很大差异。

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古白话只用于民间文学和笔记语录等部分作品。

2、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答: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答: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我们所谈的本义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够加以证明的本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探求词的本义要从分析字形入手。

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联系。

从造字方法看,象形最能反应本义,形声字的意符并不等于本义,但和本义有密切联系,通过意符探求本义是个有效的办法。

由于字形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探求本义时,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当心字体讹传的情形,避免因讹生训的错误。

3、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主要有哪几种?

答: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主要有哪几种?

答:

主要有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源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后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4、什么是六书?

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六书是传统上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说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象形是把事物的轮廓或者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绘出来的造字法。

指事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会意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形声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假借是一种用字的方法。

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为它造字,而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转注历来解释最为分歧,有的说是互训,有的说是词义引申。

但转注字的形体没有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

5、什么叫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答:

词类活用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其他词类的功能。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谓语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比如下列两例: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

策)

前例是"使其身美”,是使动用法,后例是"以我为美”,是意动用法。

6、古代汉语有那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

答: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

?

克伤于矢。

(左传・案之战)

(2)介词"为”放在动词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

止,将为三军获。

(左传・襄公十八年)"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候可以不出现。

比如:

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还有一种"为……所”句式,行为主动者放在"为”"所”之间。

比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3)"见”放在动词前形成被动句式。

比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4)"被”字句。

比如: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7、普通名词作状语有那些作用?

举例说明.

答:

普通名词作状语的作用有:

(1)表方位或者处所。

例如: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中的"北.”。

(2)表工具或者依据。

例如: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中的"橐”。

(3)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中的"兄”。

表示比喻。

例如:

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中的"蛇”。

8、《康熙字典》的编排体例和方式。

答: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9、列举古代汉语三类疑问代词。

答: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

“吾与徐公孰美?

”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

如“吾孰与徐公美?

”;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

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

“许子何不为陶冶?

”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

”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

”;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

”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10、我国汉语从古代到现在词义在感情色彩上的主要差异。

答: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

词义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

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情形如下:

   1、由褒义变为贬义。

例:

复辟:

古义指恢复君位。

《明史·王骥传》:

“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感情色彩为褒义。

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

用作贬义。

   2、由贬义变为褒义。

例:

锻炼:

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

《汉书·路温舒传》:

“则锻炼而周纳之。

”《后汉书·韦彪传》: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注:

“锻炼犹成熟也。

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

”用为贬义。

今义则用为褒义。

   3、由中性变为褒义。

例:

祥:

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

《左传·僖公十六年》:

“是何祥也?

吉凶安在?

”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

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

“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

”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

例:

侵:

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

《左传·僖公四年》: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

”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

《韩非子·内储说上》: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11、什么是反切?

答: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反切原理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12、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答:

(一)、宾语前置(可以这样理解:

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硕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鸿门宴》: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

“臆!

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3、列举古代常用的注音法。

答:

1.譬况

天《释名·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