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1439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

高空作业平台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7年8月

 

正文目录

一、产业发展历程4

发轫于欧美:

伴随城市化进程得到发展4

渗透至日韩:

借助造船业迅速起步6

爆发于中国:

使用成本优势与安全性驱动产业萌芽7

二、全球竞争格局11

四大巨头遥遥领先,欧美品牌内部略有分化12

日本品牌保持小幅增长,但再难赶超欧美品牌12

中国品牌快速发展,鼎力排名不断提升13

三、租赁市场演变进程14

国际租赁市场:

相对成熟,更换周期短15

美国联合——全球最大的高空平台设备租赁商18

国内租赁市场:

处于初级阶段,租赁商不断涌入19

四、相关建议及风险提示25

 

图目录

图1:

国际三大高空作业平台生产商5

图2:

JLG历史各阶段代表产品6

图3:

日本爱知品牌高空作业车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制造领域7

图4:

日本多田野将自身起重机技术平移至高空平台领域7

图5:

中国建筑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8

图6:

中国建筑业就业人员规模9

图7:

高空作业平台模式的经济性优势突出10

图8:

各国高空平台保有量规模(台)10

图9:

Terex与浙江鼎力产品线对比12

图10:

浙江鼎力与国际品牌的收入与增长率比较13

图11:

浙江鼎力与国际品牌的毛利率比较14

图12:

高空作业平台带来租赁模式的改变15

图13:

美国设备租赁产业总资产(亿美元)16

图14:

美国设备租赁产业年产值16

图15:

美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收入17

图16:

美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数量18

图17:

中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GDP占比19

图18:

中国建筑机械租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

图19:

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商数量变化21

图20:

中国高空平台租赁商经营年份数据22

图21:

中国高空平台租赁商规模变化22

图22:

中国各品牌租赁商覆盖率23

图23:

中国租赁商毛利率变化对比24

图24:

中国租赁商空租期变化对比25

 

表目录

表1:

高空作业平台类产品在各国导入市场时间4

表2:

2016年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收入规模排名11

表3:

2014-2016年国内不同高度设备月租金对比25

一、产业发展历程

按照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规定:

“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或高空作业。

”根据这一规定,涉及到高空作业的施工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常见的比如建筑施工、桥梁建设、造船施工、大楼外墙清洗、路灯维修等。

高空作业平台的原型最早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来经过演化后在造船业快速发展的80年代日本韩国开始铺开使用。

随着欧美城市化进程加速,高空平台的各种变种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建设和各类施工场所,并诞生了全球最大的两家制造企业——Genie和JLG。

国内现代化设计的高空作业平台的历史还比较短,从开始到现在也只有十余年的时间。

回顾高空作业平台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主要应用国家演变的背后显示的是不同工业化阶段对建设设备的使用倾向,并且随着功能和场景的不断匹配开发,高空平台的使用领域得到的大幅提升,而中国属于方兴未艾的新兴市场,参照成熟市场现有阶段看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表1:

高空作业平台类产品在各国导入市场时间

发轫于欧美:

伴随城市化进程得到发展

在国际市场上,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发展历史悠久,相关生产和消费产业链成熟,是高空作业平台的主要生产地区和消费地区。

规模较大的几家高空作业平台生产商包括美国的Terex公司、JLG公司和法国的Haulotte公司。

这些厂商的品牌知名度高,占有市场份额大。

他们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制造能力,引领着市场需求与产业升级,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掌握着全球高端市场。

Terex来自美国,中文名称特雷克斯,是全球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巨头,旗下设有高空作业平台事业部,专门从事高空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全球高空作业机械行业最著名的生产商之一,根据Terex年报,2014年实现销售额78亿美元,其中,高空作业平台业务营业额23.7亿美元。

其高空作业平台事业部的前身是美国的吉尼工业公司(GenieIndustries),成立于1966年,2002年吉尼工业公司被特雷克斯集团收购,并重组为特雷克斯高空作业平台事业部。

图1:

国际三大高空作业平台生产商

另一大品牌JLG也来自美国,成立于1969年,是世界领先的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主要产品包括国际知名的JLG高空作业平台,JLG、SkyTrak和Lull伸缩臂叉装车以及一系列附属产品。

2006年JLG被Oshkosh收购,并成为其旗下子公司。

根据Oshkosh披露的年报,2014财年实现销售额68.1亿美元,其中,高空作业平台业务的销售额为17.5亿美元。

Haulotte则来自法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0家子公司和1500多名员工,是全球知名的高空作业平台生产商之一。

目前,Haulotte主要生产和销售Haulotte品牌的高空作业平台。

根据Haulotte披露的年报,2014年集团实现营业额4.13亿欧元,其中设备销售额为3.49亿欧元。

图2:

JLG历史各阶段代表产品

纵观JLG40余年的发展历史,实际是欧美高空平台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即产品性能和空间不断延伸,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与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形成正向反馈的过程。

1973年,JLG首台剪刀式高空作业平台设备问世。

1977年,JLG进军欧洲,在英国设立欧洲总部。

1981年,公司推出了用于臂式和剪刀式高空作业平台设备的摆动轴选项,提高了设备的机动性。

1983年,公司在澳大利亚开设客户服务支持,业务覆盖亚洲和整个环太平洋地区。

1986年,公司第10,000台臂式高空作业平台设备在美国麦康奈尔斯堡工厂下线。

1988年,JLG被授予“Extend-A-Reach”专利称号,为设备用户提供更灵活的平台作业。

渗透至日韩:

借助造船业迅速起步

日本高空作业车使用较为普遍。

日本高空作业车的作业高度较低,小巧、灵活是其主要特点。

日本高空作业车生产厂家高度集中,主要是AICHI爱知)和多田野。

爱知和多田野高空车的产品线较齐全,既有普通高空作业车,又有绝缘车,同时也生产自行走产品。

此外,日立公司生产自行走高空作业平台,东急车辆公司生产高空作业车。

日本主要高空作业车生产商如下:

Aichicorporation(日本爱知):

日本最大的高空作业车、自行式高空作业车和市政车辆生产商,专业生产高空作业车产品,在美国和中国有分公司生产高空作业车,在欧洲和中国有分公司生产自行式高空作业车。

爱知公司的高空作业车在日本占领先地位,日本市场占有率达70%,电力行业份额82%,通讯行业81%,建筑、造船和其它行业占68%。

图3:

日本爱知品牌高空作业车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制造领域

TadanoLTD(日本多田野):

日本著名工程机械公司多田野,主要生产各种汽车起重机,自从1955年开发了日本第一台液压起重机以来,多田野就成为了日本起重机行业的领头羊,高空作业车是其业务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世界起重机行业内也享有盛誉。

其高空作业车产品线和AICHI相似。

此外多田野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四轴运动控制”系统,改变了空中作业平台的历史。

图4:

日本多田野将自身起重机技术平移至高空平台领域

爆发于中国:

使用成本优势与安全性驱动产业萌芽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出现短缺,人工成本随之不断攀升,以高空作业最频繁的建筑业为例,就业人员人均工资相比08年翻了一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大多倾向于选择工作轻度低、安全性高的行业,这加剧了建筑业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也间接给建筑等高空作业行业带来了安全隐患。

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给中国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从安全角度,脚手架搭设和拆除过程中需要大量作业人员,同时还涉及作业疏忽导致的高处坠落事故问题,而高空作业设备不仅可以取代脚手架还能节省大量人力。

图5:

中国建筑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图6:

中国建筑业就业人员规模

从作业模式角度讲,一个传统的高空作业单元往往需要至少3个工人和一台脚手架,在施工时一个工人在脚手架上作业,另外两个人在底部进行推拉。

而高空作业平台带来了作业模式的改变,一台高空作业平台加一名工人就可以完全取代之前的三人模式,并改善了工作效率。

目前一台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日租金约200元,脚手架日租金约100元,工人日薪约200元(二线城市),那么在新型作业模式下一个施工单元单日费用从700元降低到400元,在不考虑效率改善、工期缩短的情况下,使施工单位人工成本节省了约40%。

图7:

高空作业平台模式的经济性优势突出

目前国内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和国外成熟市场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AccessInternational统计的数据,美国高空作业车辆目前保有量约52万辆,欧洲整体保有量约24万辆,而国内仅有约4.2万辆。

相对于欧美市场,国内高空作业设备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程度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高空作业平台应用较多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应用领域集中在工业建设行业,未来向内地和其他应用领域有充足的渗透空间。

图8:

各国高空平台保有量规模(台)

二、全球竞争格局

英国KHL集团主导发布了Access行业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2016年销售额的排行榜。

Access是欧洲行业协会针对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的一个统称,主要分自行走式高空作业平台、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和桅杆攀爬式高空作业平台三大类产品。

成立于1989年的KHL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信息提供商,同时也是行业首家经过非营利机构BPA(国际媒体认证机构)认可的杂志社。

由KHL集团主导发布的ACCESS榜单,其客观性全球公认。

表2:

2016年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收入规模排名

四大巨头遥遥领先,欧美品牌内部略有分化

高空作业平台生产四巨头维持着2015年度前四的排名不变。

2015年,JLG就以19.75亿美元的营业额高居榜首。

2016年,JLG的营业额达到19.11亿美元,继续领跑行业!

从15年开始,JLG(捷尔杰)开始逐渐领先老对手Genie(吉尼),并且16年差距幅度有所扩大,主要是Genie(吉尼)下滑幅度更大;Skyjack(斯凯杰科)和Haulotte(欧历胜)尾随其后,分别占据第三和第四位置,两者营收规模比较接近。

图9:

Terex与浙江鼎力产品线对比

日本品牌保持小幅增长,但再难赶超欧美品牌

日本高空平台两大品牌爱知和多田野保持了10%以内的增长。

日本品牌起步也比较早,没有成为国际领先品牌和全球工业体系有关系。

以中国市场为例,2010年国内70%的高空平台保有量在造船厂,主要是日本两家,韩国全进三个品牌。

后来工业区使用起来了,日韩产品功能定位不同,比如船舶制造和厂房建设中对作业高度、平台机动性等要求都不同,因此日韩品牌就跟不上了市场发展趋势,在中国市场逐渐被美国巨头取代。

中国品牌快速发展,鼎力排名不断提升

从榜单来看,浙江鼎力的年增长幅度最大,达到45%,跻身世界前二十强,特别在细分的自行走高空作业平台领域,更是唯一一家挺进世界前十强的中国企业。

湖南星邦(Sinoboom)、江苏美通(Mantall)16年也进入前35名榜单之中,但营收规模与鼎力仍有一定差距,0-20%的增速与鼎力年均40%以上的增速也处于不同发展轨道。

而目前国内涉足高空平台的传统工程机械巨头如徐工临工等目前尚未进入全球榜单。

国内的三一重工在该领域的开发最早追溯到08年,后来遇到金融危机等多重原因而停滞。

三一从16年开始和帕尔菲格合作重新进入这个市场,主要聚焦车载式平台与鼎力的自行走应用领域有一定差异,目前尚未发力。

通览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浙江鼎力以年均40%的增速居全球首位,远超同行业其它各类各国企业。

从收入规模来看,浙江鼎力与欧美三大品牌的差距仍然较大,但由于自身增速较快,差距在逐步缩小。

虽然欧美三大品牌目前整体体量较大,但增速已经相对乏力,且盈利状况进入稳定期,整体10-20%的毛利率水平与鼎力40-45%的毛利率差距反映了两者经营效率与发展阶段的差异。

图10:

浙江鼎力与国际品牌的收入与增长率比较

图11:

浙江鼎力与国际品牌的毛利率比较

如果说把鼎力竞争优势完全归结为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的话,那么鼎力与国内竞争对手的差距则修正了这一逻辑。

2016年,浙江鼎力加快在海外投资与发展,通过入股意大利智能伸缩臂叉装车领先企业曼尼公司,组建鼎力欧洲研发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国际化战略,加速了国际化进程。

从市场空间、经营效率和发展阶段来看,鼎力都具有相对于国内外竞争对手而言较强的发展优势。

如果把国内高空平台市场定义为尚处起步阶段的蓝海乐园,那么鼎力现在已然处于最快的竞技跑道。

三、租赁市场演变进程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租赁分会的测算,2015年工程机械租赁行业的市场规模大约为5000亿,较2012年3500亿CAGR约13%。

从细分品种市场规模来看,最大的为挖掘机(约1608亿),装载机(1450亿),塔式起重机(约750亿)。

若按照国内约4万台的保有量和3-4万元/年的租金计算,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规模不足20亿,相比传统工程机械租赁的市场空间,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国内蓬勃发展的租赁行业也将带动高空作业平台需求的释放。

从大环境来看,国内租赁和商务服务业GDP占比在稳步上升,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也在提高,说明设备租赁消费习惯在逐渐普及、渗透程度在不断提高;从高空作业平台租赁业来看,国内租赁商数量从2012年的20余家增长到目前的200多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而租赁行业的迅速扩张一方面有利于产品的普及推广,另一方面也促使终端租赁价格有所下降,使高空作业平台作业模式相比传统模式更具经济优势。

从下游应用来看,大部分高空作业集中在工业建筑行业。

传统高空作业施工模式主要是使用扶梯、脚手架等简易设备,然后多人配合协调作业。

而以高空作业平台为主的现代作业设备,因其在经济性和安全性上的优势正在逐步进入各类施工现场,未来有望取代脚手架引领新的高空施工模式。

从租赁模式角度讲,以工程机械和高空作业车为代表的传统方式是租赁设备的同时需要配套雇佣持有驾驶车辆设备执照的驾驶操作员,这在行业中又被称为“湿租“。

而高空作业平台由于不属于特种车辆的范畴,不需要另外雇佣操作人员,这种租赁模式被称为“干租”。

由于控制界面较为人性化因此用户在使用高空作业平台时只需要对普通工人进行简单培训即可,从而节省了高昂的驾驶员雇佣费用。

图12:

高空作业平台带来租赁模式的改变

国际租赁市场:

相对成熟,更换周期短

根据ELFA近期发布的2015-2019年美国设备租赁业预测报告,美国设备租赁市场2015年至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2019年美国设备租赁行业规模将达到487亿美元。

图13:

美国设备租赁产业总资产(亿美元)

根据美国设备融资租赁协会(ELFA)数据,美国的企业、非营利机构以及政府机构将为大部分设备在生产资料和固定商业投资(包括软件)方面投入1.58万亿美元,其中约有67%是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手段实现的,也即美国设备租赁行业的产业规模大约在1万亿左右。

根据ELFA发布的美国设备租赁业预测报告,美国设备租赁市场2015年至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2019年美国设备租赁行业规模将达到487亿美元。

图14:

美国设备租赁产业年产值

以国际巨头JLG为例,安排设备融资和租赁销售是其销售的重要方式。

至2006年,公司有60%的新设备销售在设备租赁公司,主要是通过安排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

向租赁公司销售,就是使租赁公司成为设备制造商的直接客户,由租赁公司购买产品并向最终客户出租使用。

公司通过租赁公司实现产品与多行业终端客户对接,租赁公司作为采购量较大的客户,直接和公司接洽、谈判,在确定产品需求指标以及销售条款后,与公司签订合同并执行。

融资安排包括分期付款买卖合同,资本租赁,经营租赁和租赁购买担保。

具体条款取决于交易的类型,但通常时间范围在36至72个月之间,一般要求客户负责保险,税收和设备的维护,并承担设备损坏或损失的风险。

图15:

美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收入

图16:

美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数量

从美国市场来看,高空作业平台租赁收入和设备数量整体上逐年增长,2014年租赁数量52万台,收入达到78.97亿美元,租赁销售成为高空作业平台销售的重要方式。

美国联合——全球最大的高空平台设备租赁商

美国是租赁业发展最早如今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融资租赁在美国出现,此后逐渐发展壮大,境内租赁公司超过3000多家。

美国主要开展设备租赁业务的公司规模都相对庞大,巨大的保有量每年都产生源源不断的更新需求。

全球级的租赁公司以美国联合租赁公司最为典型,NationalLiftTruck公司则是美国本土的一家中型的专业性较强的租赁公司,主营高空作业平台租赁。

美国联合租赁公司(UnitedRentals),是世界级工程机械租赁行业巨头,总部位于康涅狄格州,在全世界49个国家拥有超过880个分公司及门面店,员工共计约12000人。

设备总体数量约40万台,类型3300余种。

联合租赁公司始建立于1997年,由BradleyJacobs与其他7位合伙人联合创立,最初其主要面对的客户对象为建筑和工业公司、公共事业机构、地区政府以及部分家庭。

公司除了提供设备租赁以外,还提供新旧设备的销售、安全培训、7×24小时的服务支持。

联合租赁公司在北美地区的设备租赁市场份额大约为13%。

公司主要营收来自以下5部分业务:

通用与高空平台、能源与空气调节、挖掘保护、工业用具与泵系统。

其业务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通用租赁:

工业和建筑装备租赁是其核心业务,这其中还包括高空作业平台,联合租赁公司拥有北美地区最大的空中平台存有量。

2、特种产品:

这主要包括:

地下施工、临时供电、环境控制、泵设备等,主要面对的客户有:

基础建筑承包商、工业公司、公共事务机构以及军队。

国内租赁市场:

处于初级阶段,租赁商不断涌入

国内蓬勃发展的租赁行业也将带动高空作业平台需求的释放。

从大环境来看,国内租赁和商务服务业GDP占比在稳步上升,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也在提高,说明设备租赁消费习惯在逐渐普及、渗透程度在不断提高。

图17:

中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GDP占比

图18:

中国建筑机械租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从高空作业平台租赁业来看,国内租赁业快速发展,整体规模较小。

根据ESCG研究中心披露的数据,2015年高空作业平台经营年限不足1年的租赁商占比为13.3%,而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变为22.6%,五年以上的租赁商仅占16.1%。

国内租赁商数量从2012年的20余家增长到目前的200多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而租赁行业的迅速扩张一方面有利于产品的普及推广,另一方面也促使终端租赁价格有所下降,使高空作业平台作业模式相比传统模式更具经济优势。

图19:

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商数量变化

我们认为,租赁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使得租赁商整体规模较小。

2016年100台以下设备保有量租赁商占比在2015年的基础上继续增长,达到68.3%。

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小规模租赁企业为主,还未出现类似美国联合租赁的巨头。

新入行租赁商应根据自身资金实力及市场开发能力,理性购买设备,避免盲目扩张规模。

未来国内高空平台租赁市场发展有望加强在各细分领域的拓展,并挖掘更多高利润、低风险终端客户。

图20:

中国高空平台租赁商经营年份数据

图21:

中国高空平台租赁商规模变化

租赁商经营范围相对单一,大品牌覆盖率较高。

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的市场品牌众多,但是从租赁商的选择来看,设备覆盖率依然集中在几个知名度较高的大品牌上,初步形成了以鼎力、星邦、JLG和吉尼为第一梯队,以运想、欧历胜、徐工、临工为第二梯队的格局,其中鼎力的租赁商覆盖率最高,一半的租赁商都有鼎力的设备,覆盖率达到50.5%;而徐工和临工作为传统工程机械巨头,进入高空作业平台领域后,短时间内租赁商覆盖率也提升到第二梯队,但与鼎力差距还较大。

鼎力、星邦、JLG、吉尼四个品牌产品覆盖到全国90.9%的租赁商群体。

一方面,这跟现阶段租赁商多品牌选择的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租赁商的知名品牌选择倾向。

图22:

中国各品牌租赁商覆盖率

从经营范围来看,超过一半的租赁商只经营高空作业平台设备,经营范围单一。

目前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竞争主要集中在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领域,根据浙江鼎力公告披露的数据,亚太地区臂式高空作业平台与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数量比为1:

1.5,欧洲、非洲、中东地区及北美地区为1:

1.4,拉美为1:

0.9。

臂式设备已经普遍进入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但因其技术复杂性,进入门槛高,市场仍然集中在少数国外厂商中,在租赁商设备总量中占比也相对较低。

租赁市场景气回升,盈利能力提高。

从毛利率变化来看,2016年毛利率较2015年整体上升,毛利率不到20%的租赁商只有20.4%,毛利率在20%-40%之间的租赁商占比大幅上升至34.4%,盈利能力的整体回升将会吸引更多的租赁商进入市场。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租赁市场供不应求,空租期减少的结果。

相比2015年,更多租赁商空租期缩短。

60天以下空租期租赁商占到总数的75.8%,相比2015年52.5%增长了23.3%。

空租期的下降等价于出租率上升,反映出租赁市场景气回升。

从租金来看,在经历了2015年的大幅下跌之后,2016年不同高度设备月度租金企稳回升。

未来一年租金变化幅度预计在10%以内。

图23:

中国租赁商毛利率变化对比

图24:

中国租赁商空租期变化对比

表3:

2014-2016年国内不同高度设备月租金对比

总体来看,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小规模租赁企业为主,还未出现类似美国联合租赁的巨头。

随着使用需求持续增加,租金整体保持平稳,盈利能力的上升,未来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高空平台租赁行业,拥有品牌和质量优势的高空平台制造商序列有望诞生占据大部分市场的绝对霸主。

四、相关建议及风险提示

投资建议:

随着中国市场迅速爆发,国产品牌开始在全球高空作业市场崭露头角,下游租赁市场竞争活跃租赁商集中采购,有望助力龙头企业构筑品牌护城河。

建议关注国内先发优势明显,海外拓展迅速的浙江鼎力。

风险提示:

高空平台租赁业发展低于预期;工程机械厂商进入加剧行业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