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1189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

九年级化学鼎尖教案

【篇一: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设计616】

专业代码:

b070302

准考证号:

000211107072

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

毕业论文

题目: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设计

系(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业:

化学教育

姓名:

**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年3月25日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设计

**

摘要:

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主要从与生活相关知识导入,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认真学习,注意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

引言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化学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用到的一种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化学术语,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独立认知能力。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要让他们懂得用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因此,教学主要侧重:

使学生在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时,能掌握配置实验室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以学习理论、教育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来计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诸环节及各要素,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在导入版块将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觉本课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在创设好情境且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版块将用两个实验来与学生共同完成,充分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并且在课堂练习时,不仅要练习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基础题,还要利用学生收集的商品标志上的数据来进行计算,让学生更加的懂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

本次教学中实验时,需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直观上获得知识,牢固的掌握知识。

一、关于导入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引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课题引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因此,导入方法尤为重要。

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不怎么注重“导入”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导入可有可无而且还会占用了上课时间,使自己完成不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一直都认为教学只要把这节课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就可以了。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还要让他们懂得这些知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并且要让他们知道且学会如何将这些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知识

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本节课——溶质的质量分数,属于在我们的化学实验及生活中运用极其广泛的知识,化学实验中溶液及试剂的配制要用到;而在日常生活中,医用液体药品的含量、农药化肥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也要用到。

本课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较为广泛,可首先运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在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即兴引入课题。

将用游泳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让他们感觉本节课学着会很轻松的,然后引出人漂浮在死海海面上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使他们产生疑问,促使学生充满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很好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非牵着学生走,可以促使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和谐融洽。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引入一种具有启发性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的实验,将在创设情境后进行一个“向水中加nacl使鸡蛋浮起”,达到一种启发的效果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都来猜想鸡蛋浮起的原因,并且相互讨论,这样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帮助问题的解决;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由于思维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能增长才干,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重视经历和经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关注学生经历过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的去获取新知识,累计新经验。

教学中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经历,以往学习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充分的启发,引导他们将这些以往所学到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一个很好的桥梁或纽带。

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高涨,并且会让他们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关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

故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冬季时我们所需涂抹的滋润霜,这样让学生不仅回忆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而且可以让他进一步的掌握本节课相关知识点。

四、将适量与难度合适的练习题引入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并懂得本节知识的内容,而且要让学生学习新课之后,在练习题数目适当,难度不能过难的题中去体会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如果题量过多会让学生产生烦躁情绪、抵触心理;而题的难度过于简单不能达到让学生充分掌握本节知识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除课本上的例题外,另外加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计算以及一个根据医用药品的标签来计算相关数据的计算题。

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让学生掌

握本节知识,而且不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五、本课教学设计方案(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例)

(一)、导入:

利用人们在游泳时的沉浮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向学生展示出人们在死海中的奇特现象,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让学生讨论,从而为引出实验做出铺垫。

(二)、在“活动与探究”中,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两个实验: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②硫酸铜溶解于水,利用学生的自我操作以及老师在实验结束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白“浓度”这一概念。

(三)、利用“活动与探究”的两个实验,教师做出总结:

“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但对于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出本课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

(四)、本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并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故在选择例题时,需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如:

根据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计算该溶液中葡萄糖的量。

(五)、教师在学生练习习题后,进行简要的总结,让学生构建起本堂课的知识骨架。

在课后的习题布置时,以课后习题为主要部分,使学生练习适当的习题之后充分掌握本课知识要点。

参考文献:

[1]胡美玲,初中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1-44

[2]陈占波,新课标鼎尖教案[m],延边教育出版社2011,65-70;

[3]徐思霞,《溶质的质量分数》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学,2010,47-49;

[4]赵成胜,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科导入策略[j],中学化学,2009,142-145;

[5]王佳佳,《学记》中的启发式与中学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2009,124-125;

[6]冯新平,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互动”[j],化学教学,2010,152-153;

[7]杨建华,冷华东,捕捉课堂信息即兴引入课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02-104;

[8]陈晓晔,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09-110;

[9]盛焕华,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题思维[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89-91;

[10]王丽,游郁蓉,化学学习策略及其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29-32;

[11]潘延宏,过程教学的研究和实施[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0-122。

【篇二:

【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二册第二章化学平衡第二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第二节化学平衡

●从容说课

本节介绍了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观点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

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

教学中应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接着再以一可逆反应为例,如

co+h22+h2,说明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组织好本节的史实讨论。

19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用建筑高大的高炉来减少高炉气中co含量的错误做法,可以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第二节化学平衡

[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二、化学平衡的建立

[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

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生]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

没有停止。

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师]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

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多媒体电脑]三维动画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生]观看动画效果,进一步理解溶解过程。

[师]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1.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

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师]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我们以co和h2o(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板书]2.化学平衡的建立

[师]请大家在下面阅读教材自学,利用在第一节中所学的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要求把在800℃,1l容器中的co和h2o(g)的反应情况,用一个时间——速率图象来表示,并能对图象的含义作出解释。

催化剂co+h2

2+h2

高温开始浓度0.010.0100

一段时间后0.0050.0050.0050.005

作草图:

解释:

当反应开始时co和h2o(g)的浓度最大,因而它们反应生成co2和h2的正反应速率最大;而co2和h2的起始浓度为零,因而它们反应生成co和h2o(g)的逆反应速率也为零。

之后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co和h2o(g)的浓度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就逐渐减小;生成物co2和h2的浓度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就逐渐增大,最后二者相等了。

[引导]大家把这一过程同开始的溶解平衡相比较,看是否有相似的地方。

[生]分析、比较溶解平衡和刚才的反应情况:

开始溶解速率大于结晶速率,后来二者相等了,建立溶解平衡;co和h2o(g)反应,开始v正>v逆,后来二者也相等了,恍然大悟,

说明可逆反应co+h2o(g)co2+h2此时也处于平衡状态了。

[师]确实如此,如果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可逆反应进行到一程度的时候,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了,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了最大限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混合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了。

那么,同样是这一反应,如果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反过来进行情况会怎么样。

[生]阅读教材,自学,然后朗读回答:

实验证明,如果不是从co和h2o(g)开始反应,而是各取0.01molco2和0.01molh2,以相同的条件进行反应,生成co和h2o(g),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里co、h2o(g)、co2、h2各为0.005mol,其组成与前者完全相同。

[板书]反应开始v正>v逆

反应过程中:

v正减少,v逆增大

一定时间后:

v正=v逆,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化学平衡建立。

[师]请大家思考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是否停止进行了?

若停止了说明是一个静态平衡;若反应还在进行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

[生]以溶解平衡作比较,较容易得出结论: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都仍在继续进行,只是由于在同一瞬间,正反应生成co2和h2的分子数和逆反应所消耗的co2和h2的分子数相等,亦即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故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所以说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板书](让学生读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教师板书)二、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

1.定义: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

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

[启发]大家能否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中,找出化学平衡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分析定义,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

(1)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2)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3)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4)由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仍在进行,故其是一种动态平衡。

[师]评价学生总结结果。

大家还应注意化学平衡状态是维持在一定条件下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平衡状态就将遭到破坏。

动态平衡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板书]2.特征

(1)条件:

一定条件下。

(2)对象:

可逆反应。

(3)动:

动态平衡。

(4)等:

v(正)=v(逆)

(5)定: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补充说明]通过刚才大家的自学,发现无论可逆反应从反应物方向开始,还是从生成物方向开始,只要条件不变,达到平衡状态时就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说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化学反应途径无关。

[板书]3.化学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

[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判断一个可逆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必须充分地利用化学平衡的特征,去灵活地寻找在问题的描述中的各种标志,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看这些标志能否表明v正=v逆或反应混合物的各组分的浓度一定,就可知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了。

[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化学平衡的特征分组讨论课本p39的讨论材料。

(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高温

[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该讨论材料进行分析:

首先高炉炼铁的反应fe2o3+3co2是一个可逆反应;其次在增加炼铁高炉高度后,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均未改变,说明其前提条件与原来相同;再则炼铁高炉高度的增加,只是增加了co与铁矿石接触的时间,由于条件与原来相同,根据化学平衡建立的特征,当平衡建立后反应混合物的组分将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结论:

这个工程师的这种设想是错误的。

不能改变炉气中co的浓度。

[师]那么是不是说这个问题就不能解决了呢?

不是的,只要改变维持平衡的某些条件就可以达到减少炉气中co浓度的目的。

(为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作复笔)关于这个问题等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之后就很容易解决了。

[投影练习]可逆反应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①表示v(正)=v(逆),正确。

②不能表示v(正)=v(逆),不正确。

③只要发生反应v(no2)∶v(no)∶v(o2)=2∶2∶1,错误

④混合气体颜色不变,说明各物质浓度不变,正确

⑤因不知体积是否变化,因此混合气体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已达平衡。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说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已达平衡。

[答案]a

[小结]本节课我们以蔗糖溶解平衡的建立为基础和参照,以co和h2o(g)为例讨论了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总结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基本特征是:

一定条件、可逆反应、动、等、定等。

另外我们通过一个典型例题和对教材中材料的讨论,加深了对化学平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基本特征。

[布置作业]p40一、二

●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平衡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

1.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特征)。

结论:

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2.化学平衡的建立

反应开始:

v(正)>v(逆)

反应过程中:

v(正)减小,v(逆)增大。

一定时间后:

v(正)=v(逆),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化学平衡建立。

二、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

1.定义: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

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

2.特征

(1)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

(2)对象:

可逆反应

(3)动:

动态平衡

(4)等:

v(正)=v(逆)

(5)定:

反应混合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3.化学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

●教学说明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知识都是很抽象的,在教学中只能从同学们所熟悉的蔗糖溶解平衡的建立入手,逐步设置知识台阶,应用所学的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对可逆反应co+h2o(g)2+h2的数据作图象分析,慢慢地导入化学平衡的建立。

化学平衡的观点建立了,化学平衡的特征就顺理成章地总结出来了。

最后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化学平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行了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和一个典型例题,使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

[参考练习]

1.对于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混合物各成分的百分组成不再变化

d.反应已经停止

答案:

c

2.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正反应速率减小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保持恒定

答案:

b

3.对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

no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平衡体系中气体总的物质的量等于开始反应时体系中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b.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容器内压强始终保持不变

c.达到平衡时,no2、co2、no、co的物质的量均相等

d.达到平衡时,n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和等于no2和co的物质的量之和

答案:

cd

4.下列哪种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3h23已达到平衡状态()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答案:

ac

【篇三:

【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三节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备课】

●备课资料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质大多是混合物。

为了适应各种不同需要,我们经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分别得到纯净物,这个过程叫混合物的分离。

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在提纯过程中,杂质不必还原成原物质。

根据混合物各成分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或提纯。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也是重要的基本操作。

(一)物理方法

根据物质不同的物理性质来分离混合物。

1.过滤法

是将溶液中不溶性物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整个操作要掌握三靠二低的原则

(如下图)。

操作要求:

(1)制做过滤器折叠滤纸的角度应与漏斗角度相同,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

口低0.5厘米,剪去滤纸多余部分,手指按住滤纸三层的一边,用水把滤纸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没有空隙,不留气泡,以保证过滤的速度。

(2)过滤

①将过滤器放在漏斗架或铁架台的小铁圈上,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②左手持玻璃棒,棒的下端轻轻接触三层滤纸。

③右手握烧杯,烧杯嘴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沿棒缓缓流下,液面至离滤纸边缘0.5厘米处停止加液。

(3)洗涤

①若要收集滤液,在将混合液全部过滤后,用清水2~3毫升冲洗曾盛过混合液的烧杯,用玻璃棒引导沿滤纸内四周注入漏斗里,再用清水冲洗滤纸四周上的附着物。

反复冲洗两次,目的是使烧杯和滤纸上残存的溶质尽可能转入滤液。

要注意观察滤液颜色,如果滤液浑浊,应把滤液再过滤一次。

②若要得到纯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反复洗涤(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几次)。

2.结晶法

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可用结晶法分离。

例如结晶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

从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氯化钠则受温度影响小。

可以把混合物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降温,部分硝酸钾结晶析出,过滤后得到较纯的硝酸钾。

若欲得到更纯的晶体,可反复使用结晶法、重结晶法。

另一物质氯化钠仍在溶液中,加热蒸发掉溶剂,使氯化钠成为晶体析出。

3.蒸馏法

用来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其操作过程是液态混合物气态液态

因沸点不同,可以在不同温度时,收集到不同的物质。

蒸馏水的制备和石油的分馏,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