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1136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docx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docx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一)

主要经线及穿过的地理事物:

0o经线:

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英吉利海峡、巴黎(0o东侧)、伊比利亚半岛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西非、几内亚湾等。

30oE:

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芬兰与俄罗斯的国界、摩尔曼斯克(30O东侧)、莫斯科(30O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海峡东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苏伊士运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海岸等。

60oE:

穿过亚洲西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伊朗与阿富汗的国界)、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等。

90oE:

穿过亚洲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

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东侧(青海与新疆、西藏的界线)、不丹、恒河河口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南岛中部

漠河西侧、大兴安岭(东侧)、秦皇岛、渤海中部、青岛、太湖、上海(东侧)、杭州、福州、台湾西侧、菲律宾群岛西侧、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1500E:

穿过亚洲、澳大利亚东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日本群岛东侧、新几内亚岛东侧、大分水岭、澳大利亚东侧拉、悉尼)等。

1800经线:

与国际日期变更线基本吻合,穿过太平洋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白令海、阿留申群岛、图瓦卢、斐济、新西兰以东等。

150OW:

穿过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中部、夏威夷群岛东部。

120OW:

穿过北美洲西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落基山、西海岸(洛杉矶)

90oW:

穿过北美洲中部。

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德逊湾、苏必利尔湖西侧、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中部、中美洲。

60oW:

穿过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

主要有拉布拉多半岛东侧、纽芬兰岛(西部)、加勒比海(东部)、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南极半岛。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⑴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

很大的差异:

1黄土高原的南界;

2大致是1月0C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4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6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7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8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⑵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

差异:

1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3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4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

5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6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

7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

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循环。

⑵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大类。

1)海陆间循环:

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它使陆地水得到补充,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2)内陆循环:

陆地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3)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3)水循环的意义。

1)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2)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

3)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2.水平衡原理。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各区域的水平衡方程式:

外流区域:

P0=E0+R0内流区域:

P0=E0海洋:

P0=E0-R0全球:

P0=E0(用P0代表多年平均降水量、E0代表蒸发量,R0代表径流量)

3.海洋水。

⑴海水的盐度。

1)海水的盐度。

1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海水的盐度。

2)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超过40%。

,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

3)影响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因素。

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层盐度最高;赤道附近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

②洋流。

暖流的海水盐度较高,寒流的海水盐度较低;在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2)海水的温度。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和变化规律:

1)太阳辐射的影响,同一海区的水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海区水温

随纬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寒流流经的

2)受洋流的影响,暖流流经的海区较同纬度的海区水温偏高海区较同纬度的海区水温偏低。

1000米以

3)受深度的影响,同一海区水温因深度的改变而变化。

一般上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很小。

(3)洋流。

1)洋流。

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又叫海流。

2)洋流的成因。

形成洋流的主要因素是稳定的定向风,其次是海水密度的差异及海水的补偿作用等。

此外,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和岛屿的分布等,都能改变洋流的方向。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

区位农业发展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纬度高、跨度大。

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

结论:

纬度高一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无霜期180天〜80天。

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

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

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

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

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4.

提示:

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

优势有光照、温

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

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一形和土壤条件。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

湖泊的分布

、东亚:

1、西部多大江大河:

长江,黄河等;

2、东部河流短小;

二、东南亚:

1、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流经6个国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

缅甸、中国(澜沧江)),形成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

河);

四、中亚:

3、湖泊:

内陆湖:

里海(世界最大)、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

河、咸海;

五、西亚和北非:

两河: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苏伊士运河:

1700千米死海:

-400米(世界最低点);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地壳和地壳变动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人们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地壳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1)地壳。

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地壳的厚度不均,其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

2)地幔。

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

地幔为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

地幔又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

上地幔比较复杂,

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而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圈),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发源地之一。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3)地核。

从古登堡面至地球的核心是地核。

地核又可分成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

地下2900千米〜5000千米深处为外核。

外核的物质接近液体,横波不能通过。

5000千米以下的深部是内核,内核的物质为固态。

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并含少量较轻元素。

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地壳的化学组成。

地壳中有90多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其中氧、硅、

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重量的97.13%.地壳中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约占四分之一强。

(2)地壳的结构。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硅铝层,下层叫硅镁层。

铝层的成分主要是硅、铝,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花岗岩极为相

似,所以又叫花岗岩层。

硅镁层中的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玄武岩相似,所以又叫玄武岩层。

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普遍存在。

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3)矿物。

地壳中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4)岩石。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做岩石。

岩石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二)

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

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气旋与反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经常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

气旋:

是对应于气压场中的低压中心而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

反气旋:

是对应于气压场中的高压中心而出现的大规模的气流运动。

3)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流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平衡。

①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组成。

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由低纬到高纬它们是:

道低压带赤道两侧的信风辐合上升形成。

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副高与

赤道低压带之间存在的水平气压梯度,促使近地面气流流向低纬地区,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副高,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受到地转偏

向力的作用,流到南北纬30。

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在南北纬30。

附近上空聚集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高。

南北半球的西风带一一副高

向更高纬度发送的一支气流,逐渐偏转成偏西风,形成了中纬度西风带。

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一一盛行

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

附近相遇,形成锋面,较暖的西风气流大规模上升,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从极

地高压带发出的气流,运动中偏转为偏东风。

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地区终年寒冷,空气变得冷而重,下沉聚集在近地面,使气压升高而形成。

②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位置也随之移动。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带来的明显影响是:

为赤道两侧的信风进入对面的半球提供了机会。

尤其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受到北移的赤道低压吸引进入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成为南亚夏季风的重要成因。

使某些地区受到性质完全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交替控

制,造成气候上明显的季节变化。

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

由此地面对大气环流施加了影响。

北半球,由于陆地面积广,这种影响更明显,在1月和7月的海

平面等压线图上,气压带明显断裂成块状。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④季风环流:

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方向或接近相反方向变化,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季风环流最明显的地区是东亚和南亚。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被切断成块状,冬夏间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随季节而改变,从而产生了季风现象。

东亚地区位于世界面积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海洋面积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明显,季风环流也最典型。

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风带与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更是南亚季风环流产生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三)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

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循环。

⑵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大类。

1)海陆间循环:

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它使陆地水得到补充,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2)内陆循环:

陆地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3)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3)水循环的意义。

1)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2)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

3)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2.水平衡原理。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

变化量。

各区域的水平衡方程式:

外流区域:

P0=E0+R0内流区域:

P0=E0海洋:

P0=E0-R0全球:

P0=E0(用P0代表多年平均降水量、E0代表蒸发量,R0代表径流量)

3.海洋水。

(1)海水的盐度。

1)海水的盐度。

1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海水的盐度。

2)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超过40%。

,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

3)影响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因素。

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层盐度最高;赤道附近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

②洋流。

暖流的海水盐度较高,寒流的海水盐度较低;在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2)海水的温度。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和变化规律:

1)太阳辐射的影响,同一海区的水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海区水温

随纬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寒流流经的

2)受洋流的影响,暖流流经的海区较同纬度的海区水温偏高海区较同纬度的海区水温偏低。

1000米以

3)受深度的影响,同一海区水温因深度的改变而变化。

一般上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很小。

(3)洋流。

1)洋流。

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又叫海流。

2)洋流的成因。

形成洋流的主要因素是稳定的定向风,其次是海水密度的差异及海水的补偿作用等。

此外,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和岛屿的分布等,都能改变洋流的方向。

3)洋流按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等类型。

①风海流。

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洋流叫风海流。

风吹过海面时,风对海面的摩擦力以及风对海浪迎风面施加的压力,迫使海水向前移动。

表面海水一旦开始流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马上发生作用。

表面海水在风力、地转偏向力和下层海水的摩擦力以及风对海浪迎风面施加的压力,迫使海水向前移动,便形成风海流。

表面海水在风力、地转偏向力和下层海水的摩擦力取得平衡时,海流处于稳定状态,以相等的速度向前流动,此时的海流就是风海流。

②密度流。

由于各海区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同,造成海水密度水平方向上不均匀分布引起等压面倾斜而产生的海流,称为密度流。

③补偿流。

海水具有连续性和不可压缩性的特点,某一海区的海水因风力或密度差异等原因流走后,相邻海区的海水就流来补充,称为补偿流。

补偿流有水平的与垂直的。

垂直补偿流又可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①在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种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②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也有大洋环流,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③南极大陆的外围,陆地很少,海面广阔。

南纬40°附近

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热量的输送与交换,影响气候的形成与分布。

②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洋流能散布生物的抱子、卵、幼体和许多成长的个体。

洋流的分布与渔场的

分布关系密切。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洋流能带走污染物,加快净化速度;同时也污染了别的海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④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海轮顺洋流流向航行速度快,可节省燃料。

高中会考地理复习资料

(一)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中国各类型土地

资源都有分布;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米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

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

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

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

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

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

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20世纪30年代初:

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勺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中会考地理复习资料

(二)

中国的地形类型,无论是从成因来看,还是从形态来看,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盆地和平原。

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有各种各样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在干旱的西北,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景观;在西部高山在西部高山上,有别具风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

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气候条件差异:

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3土地条件差异:

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

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

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

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遥感

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T传感器(最重要)T遥感地面系统T成果

特点和优点:

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