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0696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x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docx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

摘要:

新剑桥学派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随着经济增长分配结构如何变化,同时研究决定这种变动趋势的基本因素。

目前,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导致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新剑桥学派从劳资双方的角度探究分配问题,并将分配问题放于经济增长中进行分析。

借助新剑桥学派理论,从投资率的角度来检视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有新的借鉴意义。

一、新剑桥学派的主要观点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

倾向低于资本家的边际储蓄倾向(工人的收入大部分用于消费),国民收入倾向于资本的分配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从而促进投资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就随之加快,而这又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平衡,因此建立在分配不均衡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会陷入恶性循环,收入分配越不平衡,经济增长越快,导致收入分配越不平衡,最后造成“富裕中的贫困”。

分配理论和增长理论相互结合,共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失调和贫困的原因。

因此,新剑桥学派主张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

当然新剑桥学派也有它的缺陷所在,他们并没有讨论引起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

“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

(1)生产工具的分配,

(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

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因此只谈分配而回避生产关系,企图在不改变生产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解决分配问题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只是在用止痛剂,而不是在除病根”。

二、我国经济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在2000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深圳市,人均为2l577.24元,收入最低的西宁市人均为5267.86元,前者为后者的4倍多。

同时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个别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

从我国目前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收入增幅最高的是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技术服务业。

其次是民航、铁路、烟草、电力、电信业等,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行业间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4年第三季度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达到4.25倍,而在2000年同期此数据为2.62倍,2003年为3.98倍。

社科院2007中国社会蓝皮书披露“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

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18倍,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发展。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目前20%的高收入户拥有银行储蓄存款的80%。

收入的严重集中化强烈地阻碍了大多数民众对发展的参与,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在劳资间的分配越来越不平衡,造成我国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也成为我国收入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劳资关系日益紧张,伴随而来的劳资冲突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成了我国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下我国劳资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劳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尤其是分配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形成的重效率轻公平的原因,甚至一些历史性的原因也导致了劳资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表面的原因分析上,而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角度对这些表面的、错综复杂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的话,那么,即使我们找到再多的原因,那也仅仅是一堆“原因”的堆砌,只提供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但却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而在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投资率。

模型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

①社会只有工人和资本家,国民收入划分为工资和利润:

Y=W+P;②工人和资本家有不同的储蓄倾向,并且SW<SP,有S=SW+SP=SWW+SPP;③根据凯恩斯原理,在均衡增长条件下储蓄等于投资,即I=S。

从上述模型中不难看出,投资率是决定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投资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的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倾向于资本家的收入分配又通过投资率而有利于影响经济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劳资收入差距也就愈演愈烈。

因此我们以投资率为视角,借助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结合我国经济增长历程及劳资冲突现状,重新审视我国劳资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正如新剑桥模型所证明的,高投资率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劳资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

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长的投资率,企业、国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财富分配导致了我国群体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当然适用这一理论需考虑其理论背景与我国实际:

该模型产生的制度背景是资本主义制度,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那么作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是否存在这样的制度环境呢?

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国宪法所规定的生硬的条文之中,必须要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并且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这种经济运行模式也在不断得到强化。

一方面,不断涌入的大量外资要求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参与到利润分配当中,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也在不断要求我国建立与经济大环境相类似的经济运行制度,这些因素无疑为新剑桥理论在我国的适用创造了环境。

 

三、新剑桥学派视野下的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应对思路

新剑桥学派竭力主张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措施应放在收入分配领域,反对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强调通过政府干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让社会大多数民众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因此,他们提出一系列的政策主张,如主张通过合理的税收,特别是通过累进所得税收来改进收入分配格局,把经济增长的果实用于消除贫困,如建学校和医院,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把花在军备上的钱拨归民用,以提高生产率和增进人民福利。

最终目的就在于使社会财富从资本家转移到劳动者。

琼·罗宾逊特别主张实行没收性的遗产税(只给孤儿、寡妇留下适当的终身财产所有权,并用同等重的赠送税以支持这样的遗产税的征收),以便消灭私有财产的集中,抑制食利者阶层收入的增长,并把政府由此得到的财产及其收入专用于公共目标,发展各种社会福利事业。

因为财产占有制度是导致收入差距的历史原因,所以改变原有的财产占有制度,消灭坐收利息阶级,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核心。

我国目前应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为首要任务,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将从高收入者的财产转移到低收入者,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结合新剑桥学派的相关政策及我国的实践,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工资制度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的客观国情,以及随着科技进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需劳动力大量减少的发展事实,另外没有完善的工会制度保障劳动者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者工资普遍较低。

但我国的工资制度相对落后,没有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及时的调整,一方面使劳动者的工资增长速度远不及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并没有很好地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导致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不断减小,另一方面也使劳动者与企业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比较先进的工资制度,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或者建立工会来保障劳动者利益等。

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可促使社会利益更多地向劳动者转移,使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从而缩小群体间收入差距。

(二)限制垄断

处于垄断地位的垄断部门,如供电、供水、电信等行业,由于它们附属于政府部门,或者政府赋予他们一定的行政权力,或享有政府补贴,会使企业较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导致利益流向特殊群体,导致群体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垄断利益会转化成这些行业职工的过高收入,或者职工享有额外的福利,还扩大了劳动者内部的收入差距。

因此限制垄断,防止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是缩小行业间、群体间以及劳动者内部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主要可通过降低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依据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和福利总额制定适当限制;对垄断利润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收等具体措施来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减少垄断行业和垄断部门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完善税收制度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由于我国目前税收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调节再分配的作用,甚至还加剧了收入差距。

如我国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它只能以工资性收入作为征收对象,而高收入者的收入构成往往比较复杂,一些隐性但数额巨大的收入便游离在纳税范围之外,使工薪阶层反而成了主要的纳税主体,增加了中产阶级的负担。

据统计,目前全国工薪阶层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占个人所得税的70%以上;其次,既未考虑家庭经济负担的差异,也未对纳税人的实际税负能力进行考量,从而偏离了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居民收入、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和原则,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差距。

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将征税目标锁定在高收入人群,并且要合理设置税源,防止高收入者游离在纳税范围之外;其次,将家庭作为纳税单位,将家庭因素考虑在内,结合家庭收入与支出,对纳税人的家庭经济负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了解,根据纳税人的收入状况同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确定纳税的应纳税额。

 

2.开征遗产税

遗产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均开征了遗产税,如法国、德国、日本等,这些国家的实践均表明开征遗产税可有效调节收入分配,从而减小贫富差距。

征收遗产税,既可以对纳税人现有财产做到普遍征收,又可以对其以往缴税不足的部分进行追溯,横向、纵向调节的结果使遗产税拥有了较强的调节作用。

遗产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遗产税充分保障了人们的起点公平;另外,开征遗产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中,同样有利于减小贫富差距。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第三次分配”由于在经济发展中需要追求效率,初次分配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所以我们寄希望于国家进行再分配来调整收入差距,使之回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平衡各方利益,其中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就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但是在我国由于一些制度不规范以及权力寻租、腐败等问题的存在,使社会保障制度反而成了富人谋取额外收入的手段,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开豪车住经济适用房等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要缩小群体间收入差距,亟需完善再分配制度,真正发挥其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

建立真正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使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调节收入的社会第三次分配,进一步动用社会力量缩小收入差距。

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积极鼓励建立民间慈善组织,鼓励富人捐资,建立慈善性基金;大力倡导用于社会救助的义演、义卖活动,大力推广献爱心活动等等,以缓解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四、结论

了解目前我国收入差距的问题、分析收入差距的成因、探讨收入差距的治理对策,对于我国的政治稳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新剑桥学派把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结合起来,着重考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资)和财产收入(主要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

他们在分析这种份额变化的规律以及对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影响后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失调是社会症结所在,强调应由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进行调节,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对我国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峰.经济学说史教程[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60.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99.

[3]丁谦.新剑桥学派[J].发展与未来,1985,5:

47-51.

[4]孙玉栋.收入分配差距与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

济科学出版社,2008:

166.

[5]张河阳.对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11,28

(1):

58-61.

[6]丁冰,1993,《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7]《行业收入差距的最新统计》

[8]社科院发布2007中国社会蓝皮书

[9]国家统计局农业司统计

[10]Kitson,Michael,2005,Economicsforthefuture,inCambridgeJournalofEconomics,Vol.29

[11]Pasinetti,LuigiL.,2005,ThecambridgeschoolofKeynesianeconomics,inCambridgeJournalofEconomics,Vol.29.

[12]Fontana,Giuseppe&Gerrard,Bill,2004,ThefutureofpostKeynesianEconomics,PaperintheThirdAustralianSocietyofHeterodoxEconomistsConference,Dec.13,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