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0598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docx

《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docx

交通运输布局A卷及参考答案

2009秋交通运输专升本

《交通运输布局》A卷

姓名:

成绩: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A卷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

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

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4、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

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

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

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

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

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对企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而有充分的资本供应,对于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也是区位选择的关键(1分)。

劳动力因子(1分):

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

劳动力在质和量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从而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不同空间分布(1分)。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指导作用。

理论的前提条件(2分):

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

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

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小交通费,

相同的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中心地职能在统一的中心地集聚。

三原则和中心地构建:

市场原则:

中心地是具有等级的,且各等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间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服从于K=3原则(2分)。

交通原则: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服从于K=4原则(2分)。

行政原则:

低级中心地完全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服从于K=7原则(2分)。

意义(2分):

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如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等

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如中心地与市场区域间的关系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主要包括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空间结构

极核式空间结构。

由于区位条件的不一样,一些在空间分布上有集聚需求的经济部门及组织就会选择区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作为发展场所,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即“点”或“集聚极”。

(2分)

点轴式空间结构,指区域中有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它们相互连接否成构成了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

(2分)

网络式空间结构,指区域点与电之间会有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网络沟通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就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

(2分)

演变规律:

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空间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增长极与周边点的交往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因此就会建设连接他们的各种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供给线路等。

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继续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成为区域发展所以所的轴线。

最终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并形成联系通道,随之形成网络式空间结构。

(2分)

能够通过举例或其它方法将三种空间结构模式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价其实践意义,从而体现学习和应用水平及综合述评能力。

(2分)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罗斯托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作出的研究结构,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2分):

传统社会阶段: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主要从事作物栽培(1分)。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储蓄,金融制度应运而生;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经济活动出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1分)。

起飞阶段:

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资本运作加快;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1分)。

成熟阶段:

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部门;劳动力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1分)。

高额消费阶段: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对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变化;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垄断;市场和政府干预并存(1分)。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1分)。

评价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不足(2分)。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论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

(1)技术进步(1分)

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3分)

(2)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1分):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关键性作用。

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3分)

(3)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1分)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增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涉及到该国国内经济、政治、政策,而且涉及到对外经济活动、国际经济关系乃至整个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因此要求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协调一致,向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前进,因此也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分)

(4)国际经济协调(1分)

国际经济协调是由于各国间经济矛盾的存在而产生的国与国之间相互磋商、协调与联合的行动,包括贸易政策协调、汇率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和财政政策协调。

它在一定成熟上解决了国家间的利益分配争执,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3分)

在此基础上分析全球化各主要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综合影响的机制及其结果,体现学生对全球化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水平(4分)。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此题为开放型试题,论述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区域特征描述(2分)

城市所依托区域对城市发展的约束作用(7分)

城市对所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带动作用(7分)

在分析过程应体现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水平(4分)

参考案例:

长江三角洲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两省的14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长三角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中国对外对内联系的主要接点,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分)

长三角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很优越的条件: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人力资源支持;雄厚的经济基础。

(3分)

同时长三角的其他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和上海构成竞争,制约着经济资源向上海的过度集中,甚至可能在恶性竞争中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城市的经济福利水平,例如通过相互压低地价和争相提供税收优惠来吸引外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港口大战导致资源浪费等。

(4分)

上海对长三角的发展起巨大的拉动作用,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等要素配置和经济组织的各个方面详细阐释上海的积极作用。

(7分)

总地看来,上海因为有了长三角的巨大经济腹地才能取得持续高速发展的成果,才能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开放的前沿,上海也在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腾飞中发挥着龙头的重要作用。

但是正确处理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腹地其它区域的相互关系,形成有效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上海的繁荣繁华都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前长江三角洲合作问题倍受关注并不断取得进展的内在原因。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