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论》备课笔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0322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理论》备课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言理论》备课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言理论》备课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言理论》备课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言理论》备课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理论》备课笔记.docx

《《语言理论》备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理论》备课笔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理论》备课笔记.docx

《语言理论》备课笔记

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语言理论?

1.观察渗透着理论、问题的发现依赖理论的烛照。

2.发现出的问题需要理论给出统一而充分的解释。

3.语言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语言的未来发展。

二、为什么要综览各种语言理论?

这与语言研究理论自洽的要求是否矛盾?

1.物理学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反对简单的是非二元对立观(认为X是这个就不能同时是那个)

光是什么?

经典力学:

光是一种波。

量子力学:

光是一种粒子。

2.我们的语言观:

语言的本质(本质特征、基本职能、结构特征)

(1)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A.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

①语言使用受到社会的制约。

②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消亡而消亡。

B.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语言。

①原因:

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②结果:

世界语言的多样性。

(2)人类特有的、全人类最重要的、全民性交际工具

A.语言为什么是人类特有的?

动物没有语言吗?

B.语言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C.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全民性体现在哪里?

D.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3)一种音义结构的符号系统

A.符号学初步(符号的定义、种类)

B.语言符号的四种特性:

任意性、线条性、层级性、系统性(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语言的起源

(1)拟声说/模声论

(2)感叹论

(3)手势论

(4)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起源论

 

第一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ComparativeandHistoricalLinguistics)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相关常识

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定义:

A.同时采用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

换言之,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对应规律,从而拟测出它们之间的亲属关系的学科。

B.“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前又称为“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在结构上的的亲属关系,旨在找出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comparativelinguistics)的研究对于发现人类史也很重要。

格里姆在《德语语法》中指出:

比较:

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linguistics)是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历史语言学家关注语言演变的过程、性质、动因、机制和后果。

但不一定像历史比较语言学那样比较众多的语言,构拟其亲属关系。

2.产生背景:

19世纪初期的语言学曾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主义观点在科学中的贯彻,浪漫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欧洲学者对梵语的研究。

历史主义的观点是从哲学、社会学和法学中传入语言学的,语言学家们开始广泛地采用历史主义的原则来说明各种语言现象。

浪漫主义的思想引起丁学者们追溯语言过去的历史的兴趣,促进了对各种活语言的古代发展历史的研究。

对梵语的研究不仅使欧洲学者们熟悉了古印度的语言,而且还促使他们开始把欧洲语言同梵语进行对比。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赵世开(1990).国外语言学概述——流派和代表人物.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第16页]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前导

1.但丁《论俗语》:

不同的方言来自一种共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来自一种共同的母语。

但丁划分出了三大语系:

北方的日耳曼语系、南方的拉丁语系和亚欧接壤地带的希腊语系。

2.斯卡利杰(J.J.Scaliger,1540-1609)提出的两条谬论:

拉丁语是从希腊语演变而来;一切语言起源于希伯来语。

斯卡利杰依据词汇的相似程度,根据“上帝(god)”一词的词形差异把世界语言划分为四大语系:

罗曼语系(Deus)、日耳曼语系(Godt)、斯拉夫语系(Bodge)、希腊语系(Theós)。

但是,他还没有注意到这几种语言之间更广泛的相似点。

3.17世纪末,斯田赫姆(Stiernhelm)以‘有’义单词表示不同人称的词尾的变化形式来论证拉丁语和哥特语来源于同一始祖语。

4.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1646-1716)的研究:

(1)语言能力天赋论

关于语言的本质,

(2)语言演变《圣经》说

(3)对历史语言学研究原则的强调

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萌芽、形成和发展

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萌芽期:

历史比较语言学先驱人物琼斯和史勒格尔的研究

Jones)

(1)琼斯的研究

1786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1746—1794),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亚洲学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认为梵语同欧洲的许多古代语言有着共同的来源。

例如,希腊话、拉丁语和梵语的“母亲”“二”“三”这三个词对应如下:

母亲二三

希腊语mētèrduokeis

拉丁语māterduotrēs

梵语mātādvāutrayah

琼斯指出:

无论多么古老,梵语的结构是最奇特的,它比希腊语更完备,比拉丁语更丰富,并且比这两种语言都更桔美,可是它们无论在动词的词根方面,还是在语法的形式方面,都有很显著的相同点,这不可能是出于偶然的;事实上,这些相同点是这样的显著,使得研究这三种语言的语文学家,没有一个能不相信它们是出于共同的来源。

(2)史勒格尔的研究

1808年,德国浪漫派诗人史勒格尔(F.VonSchlegel)发表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UberdieSpracheundWeisheitderlndier),强调比较各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对研究语言亲缘关系的重要作用,认为梵语与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首次提出了“比较语法”(vergleichendegrammatik)这个术语,并说:

“比较语法将给我们以关于语言谱系的崭新的知识,正如比较解剖学曾给自然历史以光明一样。

琼斯和史勒格尔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

但是,他们未能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因此,他们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

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期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l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虽然也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在l9世纪才成为集中的有系统的研究。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世纪初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期)、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期)、19世纪后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

(1)19世纪初: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期

在这一时期葆朴、拉斯克、格里姆等人奠定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基础。

A.葆朴的研究

1816年,德国语言学者葆朴(F.Bopp,179l一1867)出版了《论梵语动词的变位系统:

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

他认为这几种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梵语比其他语言保存有更多的原始形式。

他以梵语的形式来解释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许多形式,找出了它们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关系,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本书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而葆朴也就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第一个奠基人。

B.拉斯克的研究

1818年,丹麦学者拉斯克(R.K.Rask,1787—1832)发表了《论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或冰岛语的起源》(一译“古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丹麦科学院论文竞赛获奖论文)。

他指出:

在语音方面,日耳曼诸语言的词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

例如,凡是其他印欧语(如拉丁语)有p音的地方,日耳曼语(如英语)便有f音。

试比较:

父亲脚少

拉丁语paterpēspaucā

(patrilineal/父系的octopus/章鱼paucity/极小量)

英语fatherfootfew

此外,拉斯克还看出了冰岛语与印度话和波斯话有远的共同来源。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

C.格里姆的研究:

格里姆定律

1819年,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里姆(J.Grimm,1787—1863)出版丁《德语语法》(DeutscheGrammatik)一书(此书实际上是研究日耳曼语发展史的),提出了格里姆定律。

他认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比较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上的。

他在拉斯克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日耳曼语(如:

哥特语、英语)与其他印欧语言(希腊语、拉丁语、梵语)之间,存在着如下的语音对应规律:

(i)日耳曼语中的f对应于其他印欧语中的p;

(ii)日耳曼语中的p对应于其他印欧语中的b;

(iii)日耳曼语中的θ对应于其他印欧语中的t;

(iv)日耳受语中的t对应于其他印欧语中的d;等等。

现将日耳曼语中的哥特语与拉丁语、希腊语、梵语的语音对应规律列表如下:

发现过程:

(略)

格里姆创造了“音变(Lautverschiebung)”这个术语。

由于他不仅研究日耳曼语与其他印欧语的关系,而且研究高地德语的语音变化,因此他研究的第一种语音变化又叫“第一音变、日耳曼语音变”,第二种语音变化又叫“第二音变、高地德语语音变”。

格里姆定律其实是拉斯克发现的,格里姆的学术贡献仅在于对这种规律作出解释。

D.其他研究

1833年,德国语言学家波特(A.F.Pott,1802—1887)发表了《词源探讨》(Etymolozicallnvestigations)一书。

书中指出,某个语言形式的词源就是这个形式的历史。

要得到某个语言形式的词源,不仅必须找到它在该语言里较古的形式,而且还要找到它在各亲属语言里的形式,因为它们都是同一母语形式的变体。

例如:

要说明英语mother(母亲)这个词的词源,首先要找到9世纪古英语的形式mōdor,然后、还要说明它与古北欧语mōðcr、古弗里斯兰语mōder、古撤克逊语mōdar等日耳曼语言有亲属关系,并构拟出古日耳语的原始形式。

*mōder;最后,再把这个古日耳曼语的原始形式同梵语mātā、阿维斯达语(古伊朗话)mātā、古亚美尼亚语māir、古希腊语mēter、拉丁语māter、古爱尔兰语māthir、古保加利亚话māti相比较,找出它们的亲属关系,根据这样的对比,构拟出这个词的原始印欧话形式*mātēr。

(2)19世纪中期: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期

19世纪初期,历史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缘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语言。

到了19世纪中期施莱赫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构拟出来的形式显然不同于任何现存语言的形式,他首先发明用星号*来表示构拟形式。

A.施来赫尔的集大成式研究:

谱系树理论

德国语言学家施来赫尔(A.Schleicher,182l-1868)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

他认为,语言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受着相同的功能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支配,因此可以把自然科学中所制定的精确方法应用于语言发展过程和分类的研究。

他在1861-1862年出版的《印度-日耳曼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CompendiumderVerg1eichendenGrammtikderlndogermanischenSprachen)一书中,根据已经发现的规律来重建原始印欧语,并追溯出它在每一分支中的发展。

他把自己对各种语言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和它们先后形成的过程绘成了印欧系语言发展的谱系树。

施来赫尔在《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一书中绘出的谱系树如下:

施莱赫尔把印欧语比作一棵树,树干是母语(原始印欧语),支干是印欧语诸分支——日耳曼语、希腊语等,细支是印欧语的现代方言。

施莱赫尔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亲属语言谱系分类的学者。

施莱赫尔的另一个学术贡献就是创造了构拟的方法。

构拟或叫做“重构”(reconstruction),是用来解释亲属语或方言之间同源词的分歧形式采用的办法。

学界一般仿照施莱赫尔的做法在构拟的语音前加*号来表示构拟的对象。

▲对施莱赫尔的研究和语言谱系理论的评价

施莱赫尔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语言的一切高级形式都来自低级形式。

屈折形式都来自综合形式,综合形式来自孤立形式。

他认为,所构拟的印欧语已获得最高级的屈折形式,它们在史前时期已经历了一切形态类型。

反映他这一观点的《比较语法纲要》是当时重要的著作,再版多次。

],为有亲缘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

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

梵语在这个树形图中有了它应有的位置,它和其他印欧系语言具有同等的地位。

他把语言看作是不受人们的意志影响的有机体的想法和把生物学的分类法引进语言学的做法是有一定意义的。

语言谱系理论也有缺点:

第一,它容易使人误解从一种语言分裂为两种语言是一时间突然实现的,实际上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二,语言谱系理论并不能解释亲属语言之间由于接触而引发的复杂的对应关系。

后来的波浪理论和底层理论等从不同角度解释亲属语之间及非亲属语之间的种种关系。

谱系理论虽有缺点,但20世纪以来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并不否定其基本思想。

语言谱系理论仍然是现代用来解释语言发生学关系的基本理论。

正如梅耶所说: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用比较的方法来建立一些语言的历史,是因为我们确信,每一种新的系统都应该从单一的系统出发来解释。

B.史密特(J.Schmidt)的研究:

波浪理论

(3)19世纪后期:

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青年语法学派时期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又成“青年语法学派、莱比锡学派”)时期。

大约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将别是在德国,语言学界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潮,其追随者对前辈比较语言学者葆朴、格里姆、施莱赫尔等人的学术观点提出了尖锐批评。

认为:

过去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接近了它的研究对象印度日耳曼语,却没有考虑人的语言究竟是如何存在并进一步发展的,什么因素在话语中起作用及这些因素在共同工作中是如何使语言材料发展和变动的。

人们虽然极为辛勤地研究了语言,却对说话的人过少进行探讨”(参见Osthoff/Brugmannl878,Th.1,第III页).

[1]青年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保罗(H.Paul)、奥斯·特霍夫(H.Osthoff)、布鲁格曼(K.Brugmann)、维尔纳(KarlVerner)、德尔布吕克(Delbrück)。

[2]青年语法学派的代表作:

保罗《语言史原则》(1880)、德尔布吕克《语言研究引论》(1880)、布鲁格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1886-1900)。

[3]青年语法学派的基本主张:

A.语音规律不容许有例外:

一切语音的变化都是缓慢的、自发的、依照自然的盲目需要而进行的,它们都是由于语言变化中的生理因索引起的结果,因此,语音规律就跟物理学的定律一样,不容许有任何例外。

▲维尔纳的研究:

维尔纳定律——对格里姆定律的重要修正

格里姆定律在实际语言事实面前遭遇不少例外。

新语法学派的成员丹麦的维尔纳(KarlVerner,1846-1896)现了重音位置在希腊语、哥特话和高地德话的语音演变中的作用

(这项发现被称为“维尔纳定律”),从而解释了“格里姆定律”的例外情形。

因而他甚至提出,“没有一个例外是没有规律的”,“换言之,曾支配一个语言的规律倘有例外的话,这个例外一定另有原因。

”他在新语法学派创立的刊物《形态学研究》(MorphologischeUntersuchungen)上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有例外”。

所谓的“例外”只是我们对语音演变规律的作用条件没有阐释清楚才“发现”的。

B.对类推作用的高度强调:

认为由类推作用构成新形式。

所谓类推作用,就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

类推作用除了用来解释语音的不规则对应,还用来解释形态结构划一的变化。

新语法学派的类推作用理论对形态的历史演变作出了解释。

“在活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所看到的形态因类推而划一的现象,词干重新分解和简化的现象,原有独立词汇单位的语法化(以后转变为构词法附加成分和变词法附加成分)的真实情况,语音现象和形态现象互相作用的情况(特别是在某些语言中逐渐取得一定语法意义的语音交替现象)等等——所有这些都大大扩展了历史语言学家的眼界,使他们有可能更好、更充分地阐明较远的过去的事实。

[4]对青年语法学派的研究的评价:

新语法学派力图避免从事对一般哲学问题的研究。

语言哲学正是他们的前辈威廉·冯·洪堡特的主要研究领域。

德尔布吕克是用下面句子来结束其《语言研究引论》的:

“……语言学已从哲学时期进入了历史时期。

”(1984:

142)这就是说,对新语法学派来讲,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语言的历史变迁。

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历时变化上。

洪堡特一再强调的“内在语言形式”受到了冷落,对此只需举一例来加以证实:

在保罗的《语言史原则》—一那个时期的理论经典著作中,“内在语言形式”这一概念和名称根本就没有出现。

青年语法学派的这些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把历史比较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新语法学派的思想、方法和实践在l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语言学发展所起的决定性影响是不可抹煞的。

当代很多著名语言学家,比如,英国的怀特(J.Wright),法国的梅耶(A.Meillet),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鲍阿斯(F.Boas)、萨丕尔(E.Sapir)、布龙菲尔德(L.B1oomfieId)等都曾经受到过新语法学派的基本训练。

布龙菲尔德和他的学生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确立了美洲印第安语的阿尔冈昆语系。

后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对象逐岁超出印欧语系的范围,扩展到世界其他语系的语言。

关于汉藏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最早的论著是莱顿(B.J.Leyden)于l808年在《亚洲研究》(AsiaResearches)第10卷上发表的《论印支诸民族的语言和文学》(OntheLanguagesandLiteratureofIndo-ChineseNations)。

虽然这方面研究起步并不晚,但由于种种原因,取得的成就跟印欧语的研究比较起来还差得很远。

但是,由于汉藏系语言在语言结构和历史演变过程中都有特殊情况,这一领域的研究一定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当然,新语法学派作为一个语言学流派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且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批评。

这些批评最主要针对了下列几个方面:

A.把研究对象缩减成个人言语特点(1dio1ekte);

B.把描述对象局限于表面现象(语音层次);

C.过高评价了历史语言而忽略了当今语言。

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们对他们的成绩太乐观了,以至于保罗在1870年公然宣称:

只有研究语言历史的语言学才是科学,其他的研究都不是科学。

他傲慢地把其他方面的语言学研究一律排斥在科学的大门之外。

这种惟我独尊的态度必然要阻碍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D.所描述的只是个别的过程而不是系统的关联性。

 

1语言历史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语言的历史研究对我们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历史语言学研究为揭示人类语言的进化史、同一语言的早期和晚近阶段的面貌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带来了曙光。

对某一特定语言的演变的识别能使我们重构出这种语言的演变史,从而假设出这种语言的早期面貌。

语言的历史研究能使我们断定社会、文化、心理等非语言要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触发语言演变。

2.语言演变的性质:

语言演变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除非该语言死亡,如拉丁语。

语言演变持续进行。

语言演变是规则的、系统的。

语言演变是渐进的。

历史语言学家把语言演变分成不同的阶段只是因为它能给人们提供研究语言演变的方便而实用的方式。

并不意味着语言演变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突变。

3.英语的发展史

3.1英语史的主要分期

古英语(OldEnglish/OE,449-1100)

中世英语(MiddleEnglish/MIE,1100-1500)

现代英语(ModernEnglish/MOE,1500-)

2.1.1古英语

上限:

公元5世纪中叶起,居住在欧洲大陆与大不列颠隔海相望的盎格鲁(Angle)、撒克逊(Saxon)、朱特(Jute)等日耳曼部族开始大批渡海,移居不列颠。

下限:

1066年诺曼底登陆(详下)。

很多现代英语中的基本词汇来自于古英语。

在古英语中,有近一半的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属格的屈折形式。

此外,现代英语中某些所谓不规则动词也是通过添加后缀的方式来表示时态差异的,比如,-an表示过去时。

句法上古英语句子中,动词先于主语。

2.1.2中世英语

中世英语是伴随着1066年法国公爵威廉一世的诺曼底登陆而逐渐出现的。

其后一个半世纪被称为诺曼底统治时期(NormanConquest)。

在这一时期,法语是官方语言,教科书的撰写、制度法令的制定用的都是法语。

因此,这一时期的英语受到法语的很大影响[正如元代汉语受到蒙古语的很大影响一样]。

“court,defense,faith,prison,tax”都来自法语。

△诺曼底登陆:

统一的英吉利王国形成于9世纪初,由日耳县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等部落在不列颠岛建立的小国发展而来。

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逝世。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谦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

但根据盎格鲁·撒克逊法律,由贵族会议决定,英国人哈罗德当上了英王。

由此,威廉在教皇的支持下进攻英国,9月29日威廉军在英格兰南部登陆。

装备简陋的英军仓皇应战。

10月14日英军在哈斯丁斯一役中大败,哈罗德战死。

威康在伦敦登基,即威廉一世。

法语的影响逐渐减弱以后,中世英语的伦敦方言开始被视为一种标准的民族语言。

2.1.3现代英语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现代英语开始出现的标志。

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影响就是拉丁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的复活。

但是拉丁语享有的很高的文化声望并没有使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超过诺曼底统治时期的法语。

因为即便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有很多伟大的文学著作是用英语写成的。

比如,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戏剧、弥尔顿(Milton)的诗歌。

后-文艺复兴时期英帝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英国在世界很多地方建立了殖民地,英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

到19世纪,英语已经被视为美国、加拿大、新西兰(NewZealand,太平洋南部岛国)等国家政治、法律、高等教育和商务贸易用语。

早期移民的后代逐渐用它作为母语。

3.2英语具有语言学意义的演变

3.2.1语音演变

英语语音演变是系统的、由规则支配的。

这些语音演变包括元音的演变、声音的丢失、获得和移位。

3.2.1.1元音的演变

英语所经历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元音的系统而规则的演变。

在中世英语末期(大约在1400至1600年间)出现了元音大转移(theGreatVowelShift)。

这已经导致英语的音位系统和单词书写形式的严重变化。

元音大转移涉及到7个长、强元音。

提出“元音大转移”这个说法的是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

i:

→aiu:

→aue:

→i:

ɛ:

→eiɔ:

→əua:

→ei

3.2.1.2声音的丢失

不仅元音会发生演变,而且有些语音会完全从英语语音系统中丢失。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清软腭擦音[x]的丢失。

[x]在古英语中是存在的。

比如,nicht(即现代英语中的“night[nait]”)在古英语中的发音为[nixt],近似于现代德语中的发音。

另一个辅音丢失的例子就是单词开头复辅音丛[kn]的丢失。

如,knight,knee在古英语和中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