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0145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docx

《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docx

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

浅谈苏轼的政治人生观

吴玉汝

引言

纵观苏轼一生既有儒家的进取之心,又有释道的超脱之意。

他一生,经历了宋朝五代帝王。

初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移知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遭诬陷“乌台诗案”,这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思想发生巨大变化,从一心仕途,开始转向超脱,这既是困顿之时的自我心理调节,也是苏轼本身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从“乌台诗案”后,苏轼几乎丧失了人身的自由。

不仅精神上相当苦闷,而且屡受朝中奸臣迫害,生活也极其困苦,幸而东坡生性乐观,而且交友广泛,这才得以在困境中生存。

可以说,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足迹遍布十州,为文思接千载,文风乐观旷达,这些都使得其词风境界阔大练达,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先辈及同辈的特征一一乐观诙谐。

而这些特征中最吸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的“谐趣”。

摘要:

本论文着眼于苏轼政治人生观研究,向上则追溯苏轼政治人生观内容创作的源头:

包括儒释道思想影响、社会历史文化方面影响、苏轼个人性格与经历影响。

中间部分将对苏轼谐趣词文本进行研究,全面梳理苏轼词作中包含谐趣的作品篇目,对苏词中含有的人生观特点归类总结;对苏轼的政治人生观进行分类研究。

从形式上,将形式上的创作进行技巧分析和梳理总结。

向下探讨其研究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苏轼;政治人生观;影响

 

一、苏轼的政治思想源头

1.儒释道思想影响

(1)佛禅思想影响

苏轼的几经宦海沉浮,也就促使了其思想逐渐由儒家的入世思想走向佛禅老庄的出世思想。

苏轼被贬岭南之地时,作《南华长老题名记》曾说:

“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儒与释皆然。

”与再比如,苏轼曾给自己起过这样的别号,铁冠道人、海上道人、戒和尚、玉局老、眉阳居士、东坡居士。

别人赠号仇池翁、泉南老人、东坡道人、苏仙、坡仙等等。

这些名字本身就体现着苏轼的思想倾向,展示着其儒释道三者交融的情环。

当然,苏轼的释道思想,既是现实迫使苏轼作出的选择,也是苏轼自身主动作出的追求。

同时,也正是这种思想的抉择,决定了苏词中的谐趣思想有源自释道的渊源。

当然这其中,也有源自儒家的思想,如孔子的豁达乐观等等。

(2)老庄思想影响

从苏轼政治思想的来源看,道家思想中,苏轼受庄子影响颇深。

比如,道家的“忘世”,帮助苏轼思想上离开苦难,以到达庄子提到的游物骋怀境界。

道家的“委运化之”态度,又使得苏轼在内心中获得了对逆境的转换,心灵的自由给了他重新审视人生,追求任自然的勇气。

这些都从根本上体现在苏轼的人生观内容创作中,通过道家的狂放不羁,放浪形骸的风貌,表现在人生观内容中。

2.从社会历史人文上探究

苏轼的政治人生观,必然是吸收了前代文人文学的精华,并为己所用。

在文学创作方面,自然也离不开前代诙谐文化的浸润,而且也受到了前代文人政治人生观的影响。

(1)左思

左思是西晋的著名文人,他出身于寒门,在门阀制度森严的两晋王朝,屡屡不得志,在自己的作品中多阐述自己的怀才不遇和讽刺权贵,对后世的文人影响颇深,如陶渊明、王勃等人皆有继承。

同时,左思还有一个方面常被后人忽视,那就是除了深沉庄重的赋之外,他的谐趣诗和讽喻赋,都深深影响了后代的创作,苏轼的政治人生观也是直接的继承者之一。

(2)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名士,他具有多样的才华,丰富的感情,幽默的语言,豁达的心境。

后代的各个风格的文人鲜少有不受其潜移默化影响的。

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却离不开宋代文人,尤其是苏轼、朱熹等人的极力弘扬。

同时,苏轼最喜用的典故“孟嘉落帽”也来自陶渊明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

时佐吏并着戎服。

有风吹君帽堕落。

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

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

温命取以还之。

"可见二人渊源之深。

3.从性格与经历上探究

苏轼的幽默历来是被学者们认可的,其实他性格中还有一个侧面对人生观内容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即旷达和乐观。

纵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他的人生需要幽默和谐趣,更离不开旷达和乐观,因为这是“智者对苦难的超越”。

苏轼曾说“吾生本无待,俯仰过此生。

”在他看来,人生的一切皆可化解,他天性中的“旷达乐观”,使得他能够积极地去面对苦难和生活,得到超脱,这得益于他“天性中的旷达和乐观”。

苏轼的旷达使得他宠辱不惊,即使遭遇不幸,乐观的性格始终不移。

他的《沁园春·孤馆灯青》曾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蹲前。

”他在逆境中的旷达而不消沉,乐观而又超脱让人心生佩服。

苏轼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心中无碍,胸怀坦荡,虽多遭不运,但乐观情怀不变。

苏轼的乐观旷达不仅体现在他的人生逆境中,也体现在苏轼生活的顺境中。

苏轼在黄任密州任知州时,就曾寄给弟弟子由一篇《超然台记》,其中曾说: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

”这就是所谓“无所往而不乐。

”所以,后人评价苏轼,“苏轼在对应主客,物我,得失,顺逆等关系,惯于适应机遇,竭尽努力,以我役物,而不为物役,且能傲视磨难,淡漠得失。

在逆境中,豁达开朗,随遇而安,泰然自处,无往不乐的旷达,彰显其文化性格。

”与苏轼在自己的人生中,往往会追求一种超脱,如他在《与鲜于子骏三首》之二中云,“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可以说,这种快乐和达观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

《论语·卫灵公》中曾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任何外物的变化,地位的高低,都不能改变他的本性。

正因为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笑对生活,用幽默的态度处理人生所面临的一切苦难,以文学艺术形式使平凡生活艺术化,所以他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具有常人所不及的涉笔成趣的本领,故陈岩肖说他“以文笔游戏三昧”。

这也就是说,如果苏轼没有这种超然和旷达,没有这种乐观和幽默,不能超越生死和世俗,那么也就失去了消解苦难的勇气,也没有能力去展开他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了。

二、苏轼人生观内容的艺术特点分析

1.黄州时期之前

从艺术形式上看,黄州时期之前,五首样式上的人生观内容,有三首是集句,以及一首不成熟的集括词和复字体,属于对样式人生观内容的探索时期。

三首集句《南乡子·怅望送春杯》、《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和《南乡子·何处倚阑干》,都用了南乡子的词牌,虽然都是集唐人的现成诗句,却仍能完整贯通,首尾相连而浑然一体,并度出新意。

尤其是第一首,苏轼在句子之间杂以连缀之词,如“争如”、“欢娱”,使得全词更加合乎声律,既便于倚声而唱,又便于传情达意,显示出苏轼高超的创作水准。

这三首集句词,不仅是苏轼创作词的最早尝试,也是苏轼心目中对词创作的最初定义。

苏轼用自己丰富的学养,为自己的词创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自己词创作的风格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即“谐趣之风”,这是他词创作最主要的文风之一。

2.黄州时期

黄州时期,苏轼还创作了一首福堂体和一首藏头词。

苏轼借福唐体来创作了这首《阜罗特髻》(采菱拾翠),这自然也是苏轼效仿古人,超拔创新之作。

还有一首藏头词《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途》,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为句首,这两首词作可以说是苏轼对新形式的尝试,一方面是恶劣环境的使然,另一方面是苏轼对艺术的自觉追求和探索。

3.黄州时期之后

此时的苏轼已经将创作的重心转移到著书立传上,所以形式上谐趣创作也较少,《戚氏·玉龟山》;回文词《西江月·咏梅》;复字体《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

令人称奇的是,这首词是苏轼即席而坐,一挥而就,不仅“使就声律”,而且“文辞斐然”。

苏轼的八首回文词回环往复,描写闺情细腻生动,往往含英咀华,通过意象的构建,来反复多侧面歌咏,对回文的形式善加利用,做到了形式与内容上完美契合。

复字体《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从艺术趣味上看,这首词是一副工仗的春联词。

用词写春联,在词史上这是第一篇。

属于苏轼的新创,对后世文人的启发颇深。

4.苏轼人生观内容的艺术特点总析

苏轼的生活的足迹,经历的城市,人生的经历都记录在其中。

与朋友的交往酬答,对歌舞姬的同情,对不合理制度的控诉,对自身的感怀等都被一一记录在苏轼的内容和形式人生观内容创作中。

所以,杨海明先生认为,“只有到了苏轼词里,人们才像在他的诗里那样,看到了一个活生生、活泼泼的苏东坡,才看到了作者作为一个士大夫文人的那种比较完整的生活面貌和相当深刻的思想面貌。

所以就其外表行迹而言,苏词当然可以被称为‘以诗为词’;但就其底蕴本质而言却实乃是一种比较‘完全’和‘彻底’的士大夫之词”。

‘其实,这段话也是对苏轼人生观内容记录生活目的的一种补充说明。

正如梅家玲先生所说:

“此一别出于圣贤、将守的‘文士’阶层,也就在彼此的诗文酬赠、酣歌游宴之中,获得了安身立命之道。

”苏轼以谐趣之笔记录了他们的酬答交往。

这种创作目的是由苏轼顺境和逆境中的生活经历决定的。

顺境中的仕宦生涯,苏轼轻裘快马中记述了自己“游戏三昧”;坎坷的精神与肉体的困苦,更磨练了他的灵活,使之更加向往“趣味”的审美人生。

苏轼的天性幽默豁达,人生经历坎坷,这些无疑都对其人生观内容创作提供了支持。

反过来,苏轼的人生观内容创作在逆境中,往往也会帮助苏轼排遣内心的失意与孤独;顺境中则帮助苏轼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也当然是苏轼人生观内容创作的最主要的动因。

如果将熙宁三年视为苏轼开始作词的时间,那么他在以后的三十二年中一共作词三百零二首,平均每年作词不足十首。

然而在黄州的四年零三个月中,他共作词七十九首,平均每年作词十九首,远远高于一生的平均数。

”’这是莫砺锋先生经过统计得出的结论。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进一步统计苏轼人生观内容的创作时间,可以惊喜的发现,在《全宋词》中收录的苏轼八十八首词作中,诙谐创作的时间最为高峰的是黄州时期,共33首,这是苏轼借人生观内容来排遣苦难的最好证明。

三、苏轼政治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1.苏轼政治人生观对后世的意义

苏轼的文章体现的政治人生观历来被人称道,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蕴含在其中的谐趣。

这里面包含着一份智慧,承载着苏轼的秉性人生,启迪着读者的心灵,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审美魅力。

过去,文学创作主要是秉承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乐府传统,认为教化功能和政治意义是文学创作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是苏轼的文学创作,改变了这一传统。

在他的笔下,“无一事不可入诗”,当然也包括“无一事不可入词”,文学创作开始有了抒发自己娱情悦性的作用,这一点在苏轼的人生观内容中有充分的体现。

另外,石声淮、唐玲玲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中评:

通过想象和联想,结构出词的意境。

因此他的词题材广泛,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真挚地抒发感情,并通过艺术意象揭未事物的美丑、善恶,创造独特的词的艺术美。

冷成金先生《苏轼的思想与词的创作》中又评:

“苏轼在词境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他有保留传统词的轮域的同时而充分拓展的词的新境界。

在苏词中,占重要篇幅和绝大部分篇幅的有关壮志、哲理、送别、旅情、风光、农村、怀古、悼词、闲适、贺寿、嘲谑等题材的。

同时,苏轼自己也曾说: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这说明苏轼把人生观内容创作作为自己的一桩事业、人生快意之事来完成,这也是支撑他从中年一直笔耕不缀,写作到生命尽头的重要动力,和创作出众多人生观内容作的基石。

同时,朱光潜在《诗论》中曾说“同是诙谐,或为诗的胜境,或为诗的瑕疵,分别在它是否出于至性深情。

”苏轼的人生观内容同样具有言志抒情之用,这也是苏轼的人生观内容胜于其他的重要原因。

同样,苏轼继承发展了大量的形式上的人生观内容创作。

集括是苏轼首次定义的创作体式,集句和回文词人进行了大量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福唐体和复字体更是苏轼有意义的尝试。

故而,苏轼在人生观内容创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从谐趣内容和谐趣形式两个方面扩大了人生观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深远地影响了后代的文人创作。

所以,姜书阁先生说:

“苏轼无论就其写作题材、思想内容、思想材料、艺术风格、语言运用……任何一方面来说,都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他在词史上的巨大贡献,就在于把前代几乎所有词人所开创和试行过的作词方法和手段都吸收过来,加以运用并发展。

2.苏轼政治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1)对北宋文人的影响:

以黄庭坚为代表

苏轼对当时和后世文人的政治精神层面影响非常普遍。

据南宋初朱弃《曲消旧闻》载:

“东坡之残,士大夫及门人,作祭文甚多。

惟李肩方叔文尤传。

如‘道大识清不容,才高为累。

皇天后土,见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与不识,谁不尽伤?

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此数句,人无贤愚,皆能诵之。

”况周颐也曰:

“有宋熙、丰间,词学称极盛。

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斗山。

黄山谷、秦少游、晃无咎,皆长公之客也。

山谷、无咎皆工倚声,体格于长公为近。

”苏轼的政治人生观内容风,可以说是开启了后代词人愈加注重“谐趣”的先声。

苏轼曾有一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即景说理,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会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这首诗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碰巧的是,辛弃疾也有一首词《玉楼春》,词序中也点明“戏赋云山”,全词“何人夜半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当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吴则虞在《辛弃疾词选集》中曾指出:

“慧忠曰:

‘念想由来幻,性自无始终。

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

’浮云黯山山不见,念想幻也,云去山住,性自在也。

此类词似写景实似倡语,在《稼轩词》又是一格。

”这首词非常明显的是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的内涵和形式,且幽默谐趣地表达了词人在参禅中的“执与悟”。

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辛弃疾的《玉楼春》与苏轼诗同情亦同理,继承关系可见一斑。

同时,从形式上说,苏轼的词序是拓展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这点在辛弃疾的政治人生观内容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2)对金元文人的影响,以王和卿为代表

苏轼则是真正在精神实质层面上开启了金元曲家的先河。

王昊在其论文中说:

“元代文人词的浅但、俳谐化正是元词受曲体文学影响‘曲化’的结果。

”所以,元代政治人生观内容及词人明显带有浅俗化的倾向。

另外,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贵族,民族矛盾空前高涨。

文人处于“九儒十丐”的地位,长期遭受排挤和压抑,失去了正常取士的途径。

知识分子将满腔的悲愤投入到了写作中。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曾写词自嘲: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挡挡一粒铜豌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

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正是关汉卿嘲讽现实,剖白自己的主要形式,也是词人性格和处事的真实写照。

因此,元代词人继承苏轼政治人生观内容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讽刺。

(3)对明代文人的影响:

以李贽和公安三袁为代表

明代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文学提倡实际上是反人类的。

故而,众多提倡反封建、提倡性灵文学的流派出现。

在这其中,还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贽和公安三袁。

因此他们的诸多创作,从创作观点上说,恰是这样继承了苏轼的谐趣特色。

李贽对于苏轼的推崇,尊称他为“坡公”,并且把苏东坡的文章合成《坡仙集》,并以谐趣为标准,对苏轼的作品进行评述。

同时苏轼在《扬雄论》中说,“人生而莫不有饥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

‘饥而食,渴而饮,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

’可乎?

是天下知其不可也”。

可见苏轼早已提出文学创作应当尊重人性,保留创作的真心,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这与李贽之反封建泯灭人性之说的“童心说”,遥相辉映,可见其衣钵继承之关系。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人生观内容创作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童心,追求文学的本真,质朴中见谐趣。

结语

苏轼思想深处的儒释道合一的思想,使得他在顺境中乐观积极;逆境中用舍行藏由己。

同时,北宋社会风气的影响,政治人生观内容伴随着士大夫们的酒宴,发挥着重要的交际功能,成为士大夫安身立命的手段,并借以讽谏现实。

因此此时政治人生观内容大量盛行,苏轼也是乐于其中。

再加上,宋代的文人历来是学者和文人集一身的,他们往往喜欢有趣的作词形式,这就促成了形式政治人生观内容的大量产生,同时也延续和继承了前代文人文学谐趣创作的影响。

从内部原因上看,苏轼的政治人生观内容创作也是苏轼本身乐观、幽默、豁达、宽善等性格在文学创作上的体现。

再加之苏轼一生贬滴生活占了一半,逆境中也需要用政治人生观内容来慰藉悲哀,化解苦难以求自娱自慰。

以上就是苏轼政治人生观内容创作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赵英超.论苏轼词蕴藉性的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赵英超.苏轼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及丰富开创空间[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3]赵英超.“视域融合”视野下“以诗为词”的论辩[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04)

[4]曾辉.从苏轼诗论看“平淡”诗歌的审美张力[J].文教资料.2012(17)

[5]李秀梅.探寻苏轼的精神世界[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5)

[6]潘炜.新时期以来关于贬谪黄州时期的苏轼研究综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7]刘丽姣.苏轼涉梦诗词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01)

[8]李万堡.论东坡体与“通、随、拗”[J].中国文学研究.2010(01)

[9]薛华,任先.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苏轼的士大夫精神及对词的历史贡献[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12)

[10]何敏怡.试探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