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0058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docx

《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2 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docx

人民版必修2专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重点:

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认识工业化在当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探索和探索的失误。

2.难点:

认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教材整理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奠定基础

(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

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

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农业: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

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评价

①进步性: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局限性:

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课中思考] 1.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提示】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又简称为“一化三改”。

“一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核心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③三大改造,是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有步骤地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

【提示】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了。

教材整理2 曲折发展的十年

1.《论十大关系》

(1)发表: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意义:

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

(1)召开: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探索中的失误

(1)原因

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的认识。

②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

(2)表现: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影响:

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国民经济的调整

(1)开始: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

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建设成就

(1)工业:

建成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

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

石油实现了自给,中国人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课中思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 “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的泛滥,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教材整理3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经济混乱

(1)原因:

“文化大革命”爆发,掀起“全面夺权”狂潮。

(2)表现

①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

②全国交通运输阻塞,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③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

④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局部整顿

(1)周恩来的调整

①背景:

1971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②措施:

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③结果:

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2)邓小平的整顿

①背景: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②措施: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

③成果:

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和发展。

④结果:

由于“四人帮”的阻挠,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3.“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课中思考] 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提示】 “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必须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探究点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抓住关键信息: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工业是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史料二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史料隐含两层信息:

一是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史料应用】

(1)结合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

【提示】 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2)史料二反映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 变化:

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

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史论拓展】 全面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成因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右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

A.农业合作化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题模板】

抓关键

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互助”以及时间“1955年”

排易误

“大跃进”是1958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排除D项

验结论

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互助”以及时间1955年,可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项正确

【答案】 A

1.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

”针对这一现实,1953年党提出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

A.手工业合作化B.农业合作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教育现代化

【解析】 “一化”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通称为“一化三改”。

A、B两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D项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内容。

【答案】 C

2.“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解析】 根据歌谣中的“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并结合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故选C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C

3.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道:

“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带有主观臆断性

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解析】 1958年,中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题干材料“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体现了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带有主观臆断性。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4.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1962年一副对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选C项。

A、B、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石

1100万吨

方案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石

1500万吨

方案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石

1050万~1200万吨

材料二 我们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三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1)从材料一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

忽视了什么?

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

(3)材料三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

你的理由是什么?

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析】 从材料一中的三个方案,可以看出其中的数字出入很大,其原因是此时一种”左”倾思想抬头,因此第二个方案做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中共八大召开之际,党相对比较理性,因此第三个方案做了调整;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左”倾思想抬头;材料三因为刚刚经历过三年经济困难,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经济政策趋于理性,但“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

【答案】 

(1)材料一中的方案二数据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

其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实践中的错误:

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3)实质是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并非事实,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异常困难的局面。

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而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倾错误。

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

30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改变经济落后局面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解析】 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图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全国卷甲)“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

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

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

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

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答案】 A

3.下表是中国某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该表中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A.1956年;1978年B.1953年;1956年

C.1966年;1976年D.1952年;1978年

【解析】 本题为表格材料型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识读表格中的数字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

由表中全民、集体、公私合营与私营、个体手工业等所占比例的情况可以看出这是在三大改造期间的变化,而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是1953—1956年,故选B项。

【答案】 B

4.右图为华君武、朱会然创作的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

“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该作品描述的是中国哪一阶段的历史(  )

A.20世纪50年代初期B.20世纪50年代末期

C.20世纪60年代末期D.20世纪70年代末期

【解析】 该宣传画反映的是“大跃进”中虚报粮食产量的浮夸风。

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跃进”还未开始,故A项错误;“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属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故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末期“大跃进”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末期“大跃进”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5.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这是“大跃进”,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题中反映的现象为“大跃进”,不是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B、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中的浮夸风现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6.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1958年“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这一成就的取得是由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B.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C.“大跃进”的开展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解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于1953—1957年;中共八大于1956年9月召开;“大跃进”的开展是在1958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195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

万吨)

年份

1957年

1960年

1962年

1965年

钢产量

535

1866

667

1223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3891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

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观察材料二中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材料语气可回答心态,迁移所学知识不难解答其主要因素。

(2)问,关键是要细致观察材料中数据的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应注意题目的限制是“主要原因”。

第(3)问,要注意提问要求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能脱离材料漫无边际作答,注意适度迁移所学知识。

抓住“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工作经验”等信息不难概括。

【答案】 

(1)心态:

乐观自信;急于求成。

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主要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历史作用:

奠定物质基础;培养骨干力量;积累建设经验;提供深刻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