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掌握近现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理解它们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近代影视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状况。
3.掌握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的表现,理解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原因
(1)内因:
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外因:
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外国人办报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
3.国人办报
(1)开始: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高潮:
维新运动期间,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发展:
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
[思维点拨] 中国近代报纸业发展的内因
(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图解识记]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产生:
20世纪20年代初。
(2)外国人开办:
1923年,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
(3)国人自办
①1926年,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②1927年,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③1928年,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④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2.电影事业
(1)趋势:
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产生: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3)发展: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发展迅速。
(4)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共有近五百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
3.电视事业
(1)起步: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②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③目前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易混易错] 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与文化娱乐生活。
影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历程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
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
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上购物成为互联网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混易错] 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
各种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主题 中国近现代传媒的变迁
1.报刊
史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史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史料解读]
两段史料分别分析了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一划线部分“西方列强的入侵”“外患之凭陵”说明了外部原因,“清廷之腐败”说明其内部原因;史料二划线部分则强调了报刊业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示
(1)①原因:
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
②目的:
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近代报刊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2.影视
史料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
——1909年《大公报》
[史料解读]
从划线部分信息“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和“1909年”判断“开眼界”描述的媒介。
从划线部分信息“开眼界”“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归纳其“比听戏强得多”的表现。
[问题思考]
史料中使人“开眼界”的是什么?
“比听戏强得多”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 电影。
表现:
可以直观感受各国风土人情,可以较快感受生活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
3.互联网
史料一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①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
史料二
②
[史料解读]
①用夸张的比喻说明互联网发展迅速。
②漫画形象地说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负面影响。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反映的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成本低廉;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结合史料二中的漫画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提示 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淫秽色情、诈骗等负面信息便会乘机而入,影响社会,特别是对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
1.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入侵由外国人创办的。
②“报”“刊”不分。
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纸,也包括各种期刊。
③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因政治斗争需要而创办的。
(2)影响
①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②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1)影响
①积极方面:
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②消极方面:
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等。
(2)应对之策
①顺应世界潮流。
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作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除负面影响。
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社会、教师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大众传媒的变迁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
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
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
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
1.《故都杂咏》中写道:
“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3.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
”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展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
4.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考点】
【题点】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
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影的发展,而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项。
故选D项。
5.有人说:
“网络一半是‘红颜’,一半是‘祸水’!
沉迷于网络,可能会改写人生!
”之所以说网络是“红颜”,是因为网络( )
①信息量很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②可以购物,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③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④可能造成社会问题、人们的心理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考点】
【题点】
答案 A
解析 这里的“红颜”比喻网络的积极作用,④属于消极影响,属于“祸水”,故选A项。
[基础达标]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
“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
2.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使用的新方式是( )
A.公车上书B.著书出版
C.创办报刊D.进行变法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公车上书”是举子联名上书的政治运动,著书出版是传统出版活动,不属于“新方式”,A、B项错误;报刊是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产物,C项正确;D项是维新人士的政治实践。
3.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
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
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考点】影视事业的发展
【题点】电影事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
4.茅盾的《子夜》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有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情节。
当时吴老太爷不可能看到( )
A.青年女子穿旗袍B.家家户户看电视
C.有些商人住洋房D.市民乘坐有轨电车
【考点】影视事业的发展
【题点】电视事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故B项符合题意。
5.“它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它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是( )
A.广播B.报纸C.互联网D.杂志
【考点】
【题点】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它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等信息,可以判断这种媒体是互联网。
6.(2018·河池高一期末)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
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
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
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
这说明(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考点】
【题点】
答案 C
解析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题目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意在心留……可以解忧……喜上眉头,甜在心头”,不是疏远而是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故B项错误;“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据材料“喜上眉头,甜在心头”可知不是“受制于”,而是受益于科技,故D项错误。
7.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
“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
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
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建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故C项正确。
8.(2017·焦作高二期末)下图是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示意图
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
B.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
C.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
D.手机日益受到网民青睐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
【题点】大众传媒的发展;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手机网民不断增加,反映出手机日益受到网民的青睐,故D项正确。
[能力提升]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
〈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
《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
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二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三 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在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3)结合所学的近现代中国创办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
【考点】
【题点】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的呼声高涨。
(2)上海报纸数量多;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报纸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作用。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注意限制条件“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
第
(2)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二,从报纸数量、办报者国籍、发展状况入手组织答案。
第(3)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桃花一作:
桃李)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
古人夜间执着火炬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
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
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注释
桃花园,疑在安陆兆山桃花岩。
从:
cóng(旧读zòng),堂房亲属。
从弟:
堂弟。
逆旅:
客舍。
逆:
迎接。
旅:
客。
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