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个案设计研究案例分析.docx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案设计研究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课外阅读个案设计研究案例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案设计研究案例分析
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编者:
郭瑞红
前言
第一章小学生课外阅读培养的意义
第二章小学生课外阅读培养的方法
第三章小学生课外阅读案例分析
第四章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法
前言
近日,上海新闻出版局发布了《2015少儿出版阅读现状与趋势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少儿阅读超成年人近一倍。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0—17岁未成年人人均课外书阅读量为8.45本,超过成年人近一倍。
对比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佈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4年中国18至70岁成年人每人每年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56本。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数据与韩国人均阅读量相近。
之前,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调查结果显示,韩国成年人年平均阅读量为9.2本。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日本人人均一年读40本书,美国人人均一年读21本书,韩国人人均一年读11本书。
相比韩日美等发达国家,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显然不容乐观。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
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
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
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
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4)阅读消费较少:
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
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
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
①完善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小学阅读心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建;②强化和完善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体系;③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小学生特点的阅读指导教育纲要;④为创设小学生阅读心理学,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结论,实验对比结果,以及相应的理论框架。
实践意义:
①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准和效果,提高他们对各种读物的鉴赏能力,促进他们提高阅读品位,进而促进其个体素质的优化;②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阅读目的,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③促进丰富多彩的小学读书活动,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④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方法
新世纪进入了一个知识不断更新、高科技不断发展的新时代。
面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更新知识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特别是要学会学习,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但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成为畸形状况。
一方面,小学生出于兴趣、好奇和求知欲,“饥不择食”地到处找书看;另一方面,家长、教师唯恐分散学生精力,非但不予以组织指导,还多方阻挠,导致学生阅读量少、书源不畅、环境不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更谈不上良好的阅读习惯了。
学生大量课外阅读量的摄取,需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加以保障,读书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儿童抓起,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
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这一目标很难落实。
为改变这种现状,许多专家、学者、教师经多年不懈的努力探索,初步形成共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为此,充分发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兴趣、愿望,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将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人,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主动阅读,边读边思,读写结合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在表现
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呢?
实验的过程中,课题组借助问卷调查、对学生个体进行个案的观察、跟踪、记录和分析,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通过读书节的活动以及读书征文比赛活动等,发现“主动阅读,边读边思,读写结合”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共同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在阅读的态度上是主动的,会主动借书、买书、读书,读书的时候,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而且注重做好阅读笔记的工作,要不就是在书上圈划批注,要不就是进行摘抄,写读后感等。
换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引导和效果的观测。
如个案一:
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刚开始时,她给学生强行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但效果很不理想,她也深感疲惫。
经过反思,她认为问题主要是没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态度,学生的读与思,读与写都是一种机械的应付的做法,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良好习惯的表现。
于是,她开始利用故事交流,好书推荐等做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主动阅读的态度,取消阅读的硬性任务。
她每月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心得交流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会进行交流,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收获自信,增进兴趣。
同时,对主动上交并写得较好的读书笔记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表扬这些同学的阅读主动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培养,赵老师发现,停止硬性要求写读书笔记后,学生的阅读热情不减反增,就是课间也有一些同学手不释卷,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最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主动阅读,边读边思,读写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态度端正,优选方法,读有所获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内在品质
学生的阅读行为,既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关联到内在的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
实验中,课题组借助访谈、问卷调查、追踪记录、个按研究等方法对几百名阅读习惯养成比较好的同学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端正的阅读态度、优选的阅读方法以及读后有收获,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的内在品质。
端正的阅读态度,指的是对阅读有高尚的志趣,阅读过程中主动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接受道德品质方面的激励和启迪,对读物的价值倾向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判断等。
优选的阅读方法,指的是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读书体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能较好地将这些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之中。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时候,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在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阅读收获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引导。
如个案二: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训练,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
小徐同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时,小徐根本没心在阅读,而是东张西望,想方设法和周围的同学闲聊,甚至捣乱。
通过和他的交谈,得知他对所要阅读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又缺乏阅读方法。
结合小徐和班上的整体情况,朱尝试通过以下手段调节同学们的情绪,鼓励他们选择多样、新颖的读书形式去阅读。
1、课内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看书;2、课内学生按与同学间的亲密程度分组看书;3、课外,学生可以上网阅读;4、课外发动学生去图书馆阅读。
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发现小徐同学在阅读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
为了使他继续保持阅读兴趣,我做了许多工作。
开始,我让他选自己喜欢的杂志、书籍。
他挑的多半是图画多、文字少的书。
当他有了阅读积极性后,我适时地向他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让他有书可读。
有时给他介绍科学类的小常识,扩大他的知识面,有时介绍同课文有关的资料,增进他对课文的理解。
阅读了书籍后,我让他作摘记,写心得体会,或让他背诵精彩片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阅读课上他能认真阅读,作好读书笔记,积极参与课内讨论,回答或提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思维活跃、语言流畅。
在一次阅读课上,我让班中每一个同学都来介绍一下自己的阅读方法,以便于其他学生有所借鉴。
我发现小徐居然也能说出他的方法,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对他来说,这已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现在他喜欢订报刊,喜欢买书,变“要我看”为“我要看”。
看到小徐同学的进步,我真正理解了“开卷有益”这四个字的含义。
(三)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培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
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校外进行的。
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和帮助,而到了校外,就应该依靠更多的社会力量给他们提供阅读的环境和阅读的引导。
实验过程中,课题组跟踪了一些阅读习惯养成比较好的一部分学生,发现他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除了自身努力和学校的引导之外,家庭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一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应该说,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他个人与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培养的结果。
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课题组充分考虑和重视了家庭、社会的因素,注意了整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
——实践证明:
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培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
如个案三:
(一个家长的体会)“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这是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籍的赞美。
书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它会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新天地。
作为父母,当然想让7岁的婷婷从小养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自从婷婷上学后,学校也有阅读课外书的要求,于是我们有意识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也收到一些效果。
婷婷从小好动,别说要她每天阅读课外书,让她安安静静坐10分钟都不容易。
人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于是我们决定从引导她读书的兴趣入手。
我们一起去书店买了《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西游记》、《世界经典童话》等许多课外书,先有声有色地讲给她听,生动有趣的故事令她着迷,使她感到读书的乐趣,然后鼓励她用刚学的拼音试着自己读,并及时表扬她“婷婷真棒!
会自己读故事书啦!
”慢慢地婷婷对故事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她阅读的积极性。
有了兴趣,我们开始培养婷婷每天阅读的习惯。
配合学校制作的《阅读入门辅助表》,每天晚上做完作业,我们就一起阅读课外书,有时读童话,有时读寓言。
刚开始是我们读给她听,随着她对拼音的不断学习,慢慢地由她自己读,一遍不明白,再读第二遍,我们让婷婷反复读,大声读,让她感觉到一种美,包括词汇的美,故事的美,文章内在的美。
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后,为人父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帮孩子把好关、择好书。
优秀的书籍像一座宝库,带给孩子的是奇异珍宝,而不健康的书则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我们在选择好书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挑选那些适合她,能让她理解的书籍,这样就有助她健康成长,否则只能起到对孩子思维的僵化和禁锢作用。
读书还要讲究方法。
我们除了让婷婷大声读,反复读,还让她读完后试着概括故事内容,讲讲自己读书的感想和体会,并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为训练她们演讲、说话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增长知识,明白不少做人的道理。
等婷婷再大一点,我们还会教她养成做读书笔记、做卡片的习惯,并摘抄一些篇幅不大、很精练的好文章。
上面这一个案表明,家庭对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关键的作用。
这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耐心培养,循循善诱,与学校进行密切配合,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如个案四:
我班上的学生李洋,家长认为读好学校的课本,便是读好书,而忽视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指导。
因此学生课外识字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每次阅读活动只好走马观花似的看书,对于书中讲什么,是模糊不清的,阅读的能力明显比不上爱读书的同学,读书兴趣不大。
针对问题的出现,我们采取正确的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课堂上通过提问让“李洋”同学来展示自我,调动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读书的兴趣。
我经常对该同学进行鼓励,激发他读书的热忱。
班级设立的“读书角”,让李洋同学当图书保管员,用环境的影响激发读书的兴趣。
当他对读书产生一定的兴趣时,我们就抓住这一时机,教给他读书的方法,使他学会阅读,主动地阅读。
在活动中,我让他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活动,展示阅读的成果,提供学习的机会。
在李洋同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我与家长共同配合,要求家长为他提供读书的良好环境,提供阅读的内容,帮助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请家长每周对孩子的阅读态度、阅读数量、阅读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认真促进,定时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李洋”同学的被动读书变为主动读书。
这一个案表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家长和老师的共同配合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展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小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教师要努力创新,发挥好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语文学习资源,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拓展他们的课外阅读,如此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高。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案例分析
案例一:
好习惯的培养
(一)个案对象
彭瑾,9岁女孩,小学三年级学生。
(二)问题简述
小女孩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马马虎虎,学习意识不强,行为散漫,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不喜欢看课外书,习作水平较差。
(三)家庭背景
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小就住在爷爷奶奶家,老人年纪大了,对孩子比较溺爱,千依百顺,没有正确的教育意识。
父母偶尔回家和孩子相处时间不长,情感交流不深且思想观念落后,总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行了,反对孩子读课外书,认为读课外书没用。
(四)个案分析
1.家庭教育跟不上
孩子从小与老人住在一起,和父母接触很少。
除一日三餐由老人照应外,无人教育或是约束,经常离家玩耍,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更谈不上耐心读书。
2.早期教育不当,老人对孩子缺乏教育。
孩子由于天性活泼好动,玩耍在所难免,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时间。
可田馥甄同学的爷爷奶奶并没要求孩子要按时读书学习,而是任由其随意玩耍,对学习不是很重视,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五)个案指导及实施
1.激发其课外阅读兴趣
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关键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针对孩子偏爱听故事的特点,先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读一些意境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读书的需求。
提出问题,设置迷团,激发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探求答案,寻求知识的欲望。
不要去规定孩子读什么书,她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先让书籍吸引住她的心,培养兴趣。
自从我确定贾静怡为研究对象后就十分留意她的举动。
有一次课外活动时间,一个同学拿了一本《伊索寓言》在教室看的津津有味,旁边还有两三个孩子凑过去看,不时的传来一阵笑声。
她也在旁边,我注意到她也想去看书的那种渴望,捕捉到她想看“寓言故事”这类书籍的信息后,我以此为突破口,在随后的时间里有意识地拿几本《寓言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样一些故事类书籍让她看,一段时间后,我惊喜的发现,课间她也捧着书,不再与同学玩耍嬉戏。
“书本”让她玩耍的心回归了许多。
2.和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阅读。
家长反对孩子阅读不外乎有两种因素,一是教育理念不够,觉得孩子读课外书没用,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家庭经济的制约,使父母没有过多的钱去买书,从而不鼓励孩子读课外书。
她的父母正好具备这两种因素。
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后,和他们进行了一次长谈。
了解到家庭状况:
父母都是农民工,常年在外打工来支撑家里的开支,经济状况十分拮据;再者,“供孩子吃穿学习已经不容易,哪有闲钱买与课本无关的书籍?
其次,其父母文化层次不高,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二人均小学未毕业,识字浅淡,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更谈不上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于是,我诚恳地向家长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打算,最后在我耐心细致的开导说服下家长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和存在的严重错误,并和家长达成共识,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他们转化了“读课外书没用”的这种思想,也表示尽量节省开支,为孩子买一些喜欢的课外读物。
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自己喜欢的书。
3.指导其课外阅读的方法。
既然家长改变了原有的认识,鼓励孩子阅读,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就成了当前的工作重心。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
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
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
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
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我从学校图书室找了许多适宜贾静怡同学阅读的课外书籍,其中包括《伊索寓言》、《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经典读物,课外活动和自习课上我耐心的指导其阅读,由于家长观念的改变和我的细心指导,贾静怡同学的阅读兴趣非常高,时常被书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乐此不疲。
4.营造良好的书香班级环境,在阅读中找到自信。
为了提高全班同学的阅读兴趣,我定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汇报、交流读书情况的平台,让孩子们参与进来,与其他学生一起谈感受,谈体会,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读书热情,使她越来越喜欢读书。
为孩子创造一切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找到自信,在成功中品尝快乐,他们会将这快乐保持下去。
5.取得进步及时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悉心教导,我发现,她课间不再是嘻嘻哈哈只顾玩耍了,上课专心听讲了,作业也有进步了。
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她的作文写得非常好,还引用了许多课外书籍中的精彩语句。
发试卷时我当场表扬了她,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看到这一可喜的变化,课后我又一次与她促膝谈心,并送给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籍,鼓励他要把读书的好习惯保持下去,同时指出她在听课、作业、纪律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她能克服并改正,做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学生。
她接过书本,使劲地点点头。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及时的给予肯定,表扬,他们会信心更足。
(六)个案指导成效
1.上课时,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了,也比以前爱举手发言了,针对某一个问题还能谈谈自己的观点,自信心明显增强。
2.每天回家后能主动完成作业,并且在做完习题之后还能自主翻阅课外书,偶尔还能完成一些读书笔记。
3.习作水平比以前大有进步。
(七)教育反思
在阅读的影响下,现在的田馥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作业一丝不苟,课余与同学友好相处。
人也变得有礼貌起来,有了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常常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有时还会欢喜地告诉我,她父母为她买了一本书,一种满足荡漾开来,让人感觉到,喜欢阅读的种子已播在她心间。
贾静怡同学的转变,真让人感到欣慰。
她的父母也很高兴,学校召开家长会后,家长主动与老师交谈,满心欢喜。
从这个案例中我体会到,教师投入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去引导、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唤起他们的觉醒,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孩子就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潜能。
正如一本书中所讲:
“当孩子遇到了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
”我想,当你教育一个孩子时遇到了困难,唯一的办法也是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读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
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读书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原因,认真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让孩子健康快乐!
在转变该同学的教育过程中,我还有一些困惑,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这期间她会因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诱惑,兴趣发生转移。
进入青春期,思想认识也有所改变,阅读中不能从书籍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一些固有的缺点会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反复。
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教师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手段,让他们快速回归到正常的成长轨道。
这些都是我今后个案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案例二:
书的力量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个案研究
张仁轩的母亲说:
“是书籍让我儿子安静了,懂事了,成绩提高了。
真得感谢老师用书的力量教育,引导孩子的成长。
”
——摘自老师与张仁轩母亲的一次谈话
姓名张仁轩性别男
年龄11岁
年级五年级
一、个案缘起
张仁轩同学在班级中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生,聪明,调皮,有主见,喜爱历史,军事,有一些课外知识。
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忙得不亦乐乎。
行为散漫,学习意识不强,上课听课不专心,作业马马虎虎,课间经常挑起事端,与同学打闹,争强好胜。
班级进行关于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时,他说:
“我不爱读书,只是偶尔读一些喜欢的书籍,我觉得坐在那读书没意思,还不如出去玩。
”
父亲在外地工作,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疼爱有加,有时任性,母亲也无可奈何。
二、分析诊断
(一)自身因素:
天资聪明,骄傲自满,认为自己什么都会。
做完作业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不愿意静心读书。
在生活方面,母亲大多依着他,养尊处优。
(二)家庭因素:
父亲在外地工作,每月回家三两天,教育只是蜻蜓点水,只要学习成绩一般就行,对课外阅读没有具体的要求。
母亲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生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加之张仁轩是三代单传,家庭比较娇惯。
(三)社会因素:
社会大环境只重视应试教育,而阅读在短期内不见明显效果,常常被忽略,课外阅读的时间被占用。
三、辅导过程
(一)捕捉阅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