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docx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本科)的一门选修课,省自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外国近现代的部分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的重要教育论著。
开设本课程,旨在促使学员们通过阅读中外一些教育名著,更真实清晰地了解教育史上的重要教育思想,理解其思想实质和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立场、方法及时代背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对分析和思考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有所启发。
二、先修课要求
本课程为选读类课程,学习时应有相应的教育学、教育史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现代教育原理》是它的基础课程。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名著选读课,大纲框定的阅读篇目有限,但涉及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很大。
各篇目往往分属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
因此,要较好地理解各篇中的教育思想或观点,除应认真阅读原文外,还应了解教育史,尤其是教育思想史。
应了解和理解各篇作者(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全貌和其所属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全貌。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在学习中,应以学生自己阅读原著及与原著相关的一些教育史资料为主,并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教师的指导应着重于介绍各教育家教育理论的特点和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并进行一些比较,以帮助学生理解。
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实际,分析各家教育理论的得失,力求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启发。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两个层次,即了解和理解。
了解层次主要是针对各篇论著及其作者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理解则是对各篇论著反映的重要教育思想或观点的理解、领会,对一些较重要的教育家及其思想的背景知识也要求理解。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54,现对各篇目学时分配作如下建议:
序号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
孔子:
《论语》(节选)
5
2
荀子:
《解蔽》(节选)
3
3
《学记》
3
4
王守仁:
《教约》
2
5
黄宗羲:
《学校》
2
6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节选)
3
7
洛克:
《教育漫话》(节选)
2
8
卢梭:
《爱弥儿》(节选)
3
9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节选)
4
10
斯宾塞:
《教育论》(节选)
2
11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节选)
4
12
蒙台梭利:
《儿童教育》(节选)
3
13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节选)
2
14
科南特:
《知识的堡垒》(节选)
3
15
赫钦斯:
《普通教育》
2
16
布贝尔:
《品格教育》
2
17
斯金纳:
《学生的动机》
2
18
皮亚杰:
《教育原则与心理学的论据》
2
19
布鲁纳:
《教育过程》(节选)
2
20
奥康纳:
《教育哲学引论》(节选)
3
总计
54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孔子:
《论语》(节选)
(一)教学内容
1、《论语》一书的概况。
2、孔子的生平概述、主要教育思想及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论语》中的部分重要段落的含义及反映的教育、教学思想。
(具体内容见后面的附录)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论语》一书的概况和孔子的主要教育活动。
2、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孔子提出的教育教学方法及原则的含义;理解论著中原文的大意。
二、荀子:
《解蔽》(节选)
(一)教学内容
1、荀子的生平概况以及他的主要思想。
2、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解蔽》一文的概况。
3、《解蔽》原文的含义及其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荀子的生平概况以及他的主要思想。
2、理解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理解荀子的“兼陈万物而中县衡”、“虚壹而静”等教育教学思想;理解论著中原文的大意。
三、《学记》
(一)教学内容
1、《学记》一文的概况。
2、《学记》全文的大意及反映的教育教学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学记》一文的概况。
2、理解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含义;理解原文的大意。
四、王守仁:
《教约》
(一)教学内容
1、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教约》一文的概况。
2、《教约》一文的大意及其反映的主要教育教学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教约》一文的概况。
2、理解《教约》一文的大意及其反映的主要教育教学思想。
五、黄宗羲:
《学校》
(一)教学内容
1、黄宗羲的主要教育思想;《学校》一文的概况。
2、《学校》一文的大意及其反映的主要教育教学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黄宗羲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学校》一文的概况。
2、理解《学校》一文的大意及其反映的主要教育教学思想。
六、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节选)
(一)教学内容
1、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活动、主要教育思想、历史背景。
2、《大教学论》的概况。
3、《大教学论》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
2、理解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大教学论》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七、洛克:
《教育漫话》(节选)
(一)教学内容
1、洛克的主要教育活动、主要教育思想、历史背景。
2、《教育漫话》的概况。
3、《教育漫话》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洛克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
2、理解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教育漫话》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八、卢梭:
《爱弥儿》(节选)
(一)教学内容
1、卢梭的主要教育活动、主要教育思想、历史背景。
2、《爱弥儿》的概况。
3、《爱弥儿》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卢梭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
2、理解卢梭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爱弥儿》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九、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节选)
(一)教学内容
1、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活动、主要教育思想、历史地位和影响。
2、《普通教育学》的概况。
3、《普通教育学》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
2、理解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思想;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普通教育学》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理解赫尔巴特及其《普通教育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十、斯宾塞:
《教育论》(节选)
(一)教学内容
1、斯宾塞的主要教育活动、主要教育思想、历史地位和影响。
2、《教育论》的概况。
3、《教育论》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斯宾塞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
2、理解斯宾塞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教育论》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十一、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节选)
(一)教学内容
1、杜威的主要教育活动、主要教育思想、历史背景。
2、《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概况。
3、《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4、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杜威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
2、理解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和理论及其历史影响;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3、理解并比较杜威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十二、蒙台梭利:
《儿童教育》(节选)
(一)教学内容
1、蒙台梭利的主要教育活动、主要教育思想、历史地位和影响。
2、《儿童教育》的概况。
3、《儿童教育》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蒙台梭利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
2、理解蒙台梭利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儿童教育》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十三、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节选)
(一)教学内容
1、怀特海的主要教育活动、主要教育思想、历史地位和影响。
2、《教育的目的》的概况。
3、《教育的目的》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怀特海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
2、理解怀特海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教育的目的》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十四、科南特《知识的堡垒》(节选)
(一)教学内容
1、科南特的主要教育活动、主要教育思想、历史地位和影响。
2、《知识的堡垒》的概况。
3、《知识的堡垒》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4、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科南特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
2、理解科南特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知识的堡垒》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理解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
十五、赫钦斯《普通教育》
(一)教学内容
1、赫钦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影响。
2、《普通教育》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3、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赫钦斯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了解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2、理解赫钦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普通教育》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十六、布贝尔《品格教育》
(一)教学内容
1、布贝尔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影响。
2、《品格教育》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3、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哲学背景。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布贝尔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了解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哲学背景。
2、理解布贝尔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品格教育》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十七、斯金纳《学生的动机》
(一)教学内容
1、斯金纳的主要心理学观点、教育思想和影响。
2、《学生的动机》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3、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心理学基础。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斯金纳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了解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心理学基础。
2、理解斯金纳的主要教育思想、心理学观点及其影响;理解他关于学生学习的心理学机制的观点;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的动机》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学观点。
十八、皮亚杰《教育原则与心理学的论据》
(一)教学内容
1、皮亚杰的主要心理学观点、教育思想和影响。
2、《教育原则与心理学的论据》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3、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心理学基础。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皮亚杰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了解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心理学基础。
2、理解皮亚杰的主要教育思想、心理学观点及其影响;理解皮亚杰提出的相应的教育原则或方法;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教育原则与心理学的论据》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学观点。
十九、布鲁纳《教育过程》(节选)
(一)教学内容
1、布鲁纳的主要教育思想、理论基础及影响。
2、《教育过程》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和观点。
3、布鲁纳的教育主张与美国五、六十年代课程改革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布鲁纳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了解布鲁纳的教育主张与美国五、六十年代课程改革的关系。
2、理解布鲁纳的主要教育思想、心理学观点及其影响;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教育过程》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学观点;理解布鲁纳与皮亚杰的继承发展关系。
二十、奥康纳《教育哲学引论》(节选)
(一)教学内容
1、奥康纳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影响。
2、《教育哲学引论》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3、分析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哲学背景。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奥康纳的主要教育活动、历史背景;了解分析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哲学背景。
2、理解奥康纳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教育哲学引论》反映的主要教育思想。
附:
中国古代教育文选教学内容:
一、孔子:
《论语》(节选)
性、习
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
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同上)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
子曰: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
子曰:
“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
“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同上)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
礼、仁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俏》)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子曰: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阳货》)
有教无类
子曰:
“有教无类。
”(《卫灵公》)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子路》)
子曰: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述而》)
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
诗、书、礼、乐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述而》)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述而》)
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樊迟请学稼,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路》)
因材施教
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先进》)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先进》)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先进》)
子游曰: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
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
“噫!
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张》)
学、思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为政》)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
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为政》)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八俏》)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
“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
“是故恶夫佞者。
”(《先进》)
启发、诱导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俏》)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
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
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
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先进》)
改过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
子曰:
“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公冶长》)
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
学不厌、教不倦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述而》)
子曰: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二、荀子:
《解蔽》(节选)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
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
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
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
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
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蔽者乎?
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故为蔽:
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
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申子蔽于埶而不知知。
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
由欲谓之道,尽嗛矣。
由法谓之道,尽数矣。
由埶谓之道,尽便矣。
由辞谓之道,尽论矣。
由天谓之道,尽因矣。
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
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
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
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
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
何谓衡?
曰:
道。
┅┅
人何以知道?
曰:
心。
心何以知?
曰:
虚壹而静。
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