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8672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第1课时

《新闻二则》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语言

(1)积累重要的词句;

(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语文常识: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

3.阅读:

(1)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如及时性,真实性等),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等,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

(2)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4.写作:

(1)给新闻拟标题;

(2)能拟写简短新闻。

(补充)

(二)学习目标详解

1.语言:

(1)积累重要的词句;

(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1)积累重要的词句

溃(kuì)退泄(xiè气督(dū)战业已芜湖(wú)

荻港(dí)歼灭(jiān)要塞(sài)锐不可当(dāng) 

【辨析】

摧枯拉朽: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摧”与“催”的辨析

“摧”含有毁坏、破坏、折断、挫败、讥刺、伤等意思,如摧残、摧折、无坚不摧、摧枯拉朽等

“催”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如“催他来信”、“催你回家”等;另一种是“促,使”(使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加快),如催生、催眠等。

下列几则病例即是把“催”误用为“摧”。

那一大段描写真是摧人泪下!

急如星火的“羽檄”带来了战斗动员令,幽并游侠摧马扬鞭,跨越堤防,飞肥启妒方。

我久久地站在绣工旁边……在倾听劲摧花事的表的脚步。

“横”的辨析

①横渡:

强调一扫千钧、势不可挡的气势。

②蛮横(hèng):

强横不讲道理。

③横行霸道:

这里指蛮横,孔武有力,不讲道理。

④我自横刀向天笑:

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决心。

⑤野渡无人舟自横:

随意,闲适。

⑥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突兀,不协调。

(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1)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分析“已”、“广大”、“正”的作用。

【解析】“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已经突破敌阵;“广大”表明占领地区的范围;“正”表明进击正在进行中。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解析】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牢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又”两词具有嘲讽意味。

汤恩伯过高评价了东面防线的牢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既嘲讽了汤恩伯的盲目自大,也表现了作者自豪得意之情。

(3)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解析】“之”字体现了语言的精炼性,“亦”说明敌人的溃退在意料之中,“甚”说明敌人的抵抗的微弱甚至在意料之外。

情感的丰沛,充分显示了作者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稳操胜券的骄傲得意之情,文言文词汇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精炼、庄重。

2.语文常识: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

(1)本文两篇短文都属于新闻体裁,它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事实。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消息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它们有共同之处:

一是新闻的共有特点,即:

A.及时性,报道必须迅速及时。

B.真实性,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绝对真实的,容不得任何虚构、夸大。

C.简明性,语言要简洁、精练,简明、扼要地报道出事实。

二是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部分。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消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是隐含在主体里面,有的则是省略的。

三是消息的要素和记叙的要素相同,包括: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六要素。

消息的标题通常由主标、引标、副标三部分组成。

引标在上,字体往往小一些;主标居中,字体较大;副标在下,字体稍小,并且大多在前面加破折号。

一则消息有的三标齐备,有的没有引标,有的没有副标,只有主标是必不可少的。

3.阅读:

(1)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等,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

(2)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等,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

新闻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体,它往往要记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六要素。

阅读新闻,应该把新闻的六要素搞清楚,这样有助于掌握全文。

由于新闻的特殊性,其六要素的交代方法也与一般记叙文不同,它往往在导语中就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事实,点明主题。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导语就交代了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时间未交代是因为电头里已经明确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结果):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做到“三看”:

一看标题,二看导语,三看主体。

比如,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标题”可以看出“何人”“何事”“如何”。

从“导语”可以概括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并且总领全文,交代下文将从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具体叙述新闻的内容。

再读主体部分内容,通过划分层次可以具体把我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中路军渡江情况;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情况。

之所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报道,是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4.写作:

(1)给新闻拟标题;

(2)能拟写简短新闻。

(1)给新闻拟标题;

一般来说,给新闻拟标题重点要交代何人何事。

比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概括交代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

(2)能拟写简短新闻。

“能拟写简短新闻”,特别要注意两点:

一是在结构符合新闻的“倒金字塔”文体

结构特点;二是在叙述方法与内容上,要写清楚新闻的六要素。

二、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1、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

要求迅速快捷的反应社会生活中有意义或有意思的事件或现象。

它的形式短小精炼,可以短到一句话或几十个字,内容应具备五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也称为五个w。

常用的结构方式为倒金字塔式。

即报道的内容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便于读者选择性阅读。

完整的结构形式有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构成。

2.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放在新闻单元的第一篇,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但是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

同时我们还要读懂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

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讲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语。

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适当介绍背景资料。

两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

例如后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4.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大量四字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洁而有力。

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文字的一个显著特色。

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四字句的妙用。

两则新闻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1.圈点勾划法:

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

2.查阅资料法:

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

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先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新闻的特点:

及时性、真实性、传播性

2、给下列字注音

芜()溃()荻()

3、解释下列词语

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突破:

4、熟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消息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显示出宏大的气势。

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

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并分析消息的结构。

五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教师明确:

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教师明确:

本文的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这篇消息的导语只有一句话: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

何日(21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何果(过长江)。

接下来,在主体部分交待了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至于何因,即为什么要渡江,消息中没有说,也没有必要说,因为人们都知道是为了消灭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

所以,有时候一个新闻事实的原因是不必交待的。

还有一些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一时弄不清楚,初次报道时是没有办法交待的,如一场大火,一个盗窃案件。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问题探究:

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

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

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

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

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

“过去了!

”“过去了!

”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

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

“同志们,再见了!

”“老乡们,辛苦了!

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

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

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

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

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

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

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五、课时作业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参考答案】略

2.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参考答案】略

3.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参考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