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三字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8640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8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入门三字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中医入门三字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入门三字经.docx

《中医入门三字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入门三字经.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入门三字经.docx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从医篇

  一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

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

本书较系统地对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有《素问释文》,对素问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家。

  11张子和,名从正。

著《儒门事亲》,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围。

  12刘河间,名完素。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及《宣明论方》等。

  13李东垣,名杲。

著有《脾胃论》等。

  14朱丹溪,名震亨。

著有《格互致余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15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国外有很大影响。

  16杨继洲,著《针炙大成》。

  17陈实功,著《外科正宗》。

  18张介宾,号景岳。

著《类经》等,后辑成《景岳全书》。

  19叶桂,字天土。

著《温证论治》,相传为门人辑成,以卫气营血、三焦,阐发外感温病的病机。

  20程国彭,字钟龄。

著《医学心悟》,论述简要,选方切用,很有实用价值。

  21江涵暾,字笔花。

著《笔花医镜》,是一本较好的门径书,以脏腑为纲,对药物进行归类。

  22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文献。

  23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为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可谓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吴师机,著《理瀹骈方》,是以外用药治内病的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中,可称独树一枝。

现已由李超等同志重编为《中医外治法简编》。

  25唐宗海,著《血证论》,对气血的生理、病理有所研究。

  26张锡纯,著《医学中衷参西录》。

  27即《医宗金鉴》,是由清政府授意吴谦等编著的一部临床综合性医书。

  三医德

  做医生,讲医德,真善美,是准则。

  为人民,要全心,待病者,胜亲人。

  语言美,行为正,忌粗疏,遵规程。

  红与专,益求精,讲文明,树良风。

  基础篇

  一阴阳

  古哲理,寓阴阳,天地道,万物纲①;

  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说,形象彰②。

  相对立,是其常,内外分,脏腑详③;

  相依存,曰阴阳,阴内使,外守阳④;

  阴阳说,互消长,此之消,彼即长;

  互转化,阴和阳,极则变,反方向⑤。

  生病理,寓阴阳,阴阳秘,体安康。

  阴胜寒,热责阳,阴虚热,阳虚凉⑥。

  诊治疗,细分详,里寒阴,表热阳;

  热者寒,寒者热,阳治阴,阴治阳⑦。

  ①《素问?

阴阳之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②《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③指阴阳是相互对立的。

针对人体而言:

内为阴,外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④《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在内,阳之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

  ⑤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⑥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二五行

  古学说,唯物论,木火土,水与金。

  互制约,相资生,常变化,时运动。

  木火土,金水行,依次序,相资生①。

  相克序②,木土水,火而金,依次推。

  克太过,为相乘。

若相克,相侮称。

  五行说,万类本③,肝属木,火主心,

  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君须分。

  疗疾病,推五行,见肝疾,防脾病④。

  培脾土,金水生⑤,壮水源,制火盛⑥。

  五行说,古今沿,取精华,糟粕删。

  ①相和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③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为万事万物之本。

  ④即《难经?

七十七难》提出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⑤即“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

  ⑥即“壮水制火”,亦指滋肾阴,降心火。

  三脏腑

  言脏腑,心肺肝,脾与肾,五脏全;

  大小肠,膀胱胆,三焦胃,六腑然。

  心主神,血脉兼,开窍舌,荣颜面;

  肝藏血,运化专,开窍口,华唇边;

  肺主气,司呼吸,华皮毛,开窍鼻;

  肾藏精,主水源,开窍耳,华发髯。

  腐水谷,胃府先;藏精汁,少阳胆;

  别清浊,小肠专,传糟粕,大肠权;

  膀胱腑,贮小便;唯三焦,有争端。

  气血和,津精盈,养脏腑,强功能。

  四经络

  1手太阴肺经

  太阴肺,起中焦,出中府,云门照,

  沿上臂,内侧前,下尺泽,列缺现,

  循太渊,过鱼际,拇指外,少商止。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起商阳,食指端,其位详,

  循二间,合谷上,经曲池,肩峰藏,

  过颈部,上面颊,鼻翼旁,止迎香。

  3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鼻外起,循目下,承泣始,

  环口唇,过地仓,达天枢,膝下藏,

  经三里,穿解溪,至二趾,历兑息。

  4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足大趾,起末端,隐白始,

  内踝前,胫骨后,循三阴,冲门就,

  沿腹胸,腋下寻,停大包,舌下尽。

  5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起心间,上于肺,出极泉,

  沿上臂,行尺门,循肘窝,少海舍,

  向下行,经神门,止少冲,小指尽。

  6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指旁,尺侧处,少泽藏,

  绕腕骨,过养老,循小海,肩贞到,、

  跨肩胛,过颧髎,耳屏前,听宫找。

  7足太阳膀胱经

  目内角,起睛明,上额顶,夹脊行,

  过大杼,穿背仑,循八髎,殷门注,

  下委中,越昆仑,终至阴,小趾寻。

  8足少阴肾经

  少阴肾,起小趾,出足心,涌泉始,

  循太溪,过照海,上复溜,阴谷载,

  达胸腹,正中旁,锁内端,俞府藏。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起胸膺,出胁肋,天池行,

  循上臂,内侧中,过曲泽,内关应,

  经劳宫,掌心中,中指尖,止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起环指,指端处,关冲始,

  上腕背,过中渚,三阳络,天井出,

  循肩髎,沿耳后,丝竹空,眉外收。

  11足少阳胆经

  少阳胆,目外角,起始穴,瞳子髎,

  循耳后,下肩井,沿体侧,向下行,

  经环跳,过阳陵,足四趾,窍阴停。

  1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大趾端,大敦始,穿行间,

  循太冲,上膝关,绕阴部,小腹转,

  抵乳下,期门现,终止处,二肋间。

  13督脉

  督脉起,小腹内,沿脊柱,上脊椎,

  出长强,四腰椎,过命门,至阳随,

  通巅顶,过百会,下神庭,龈交归。

  14任脉

  任脉始,与督同,出会阴,正中行,

  经曲骨,上关元,过气海,穿三脘,

  经喉结,达廉泉,绕口唇,入眶沿。

  五病因

  风火暑,湿燥寒,此六气,本自然,

  过不及,皆为偏,正气虚,淫邪干。

  风善行,性数变,百病长,万疾源,

  常兼湿,挟热寒,犯上部,头晕眩。

  火势急,性上炎,身壮热,口渴烦,

  善动血,津液煎,减其势,必苦寒。

  暑热邪,湿多缠,伤正气,损真元,

  清暑淫,宜甘寒,助淡渗,并轻宣。

  湿粘滞,性缠绵,头沉重,身困倦,

  苔厚腻,别热寒,论治法,清温汗。

  燥似火,其性干,口唇裂,咳痰艰,

  宜清润,忌苦寒,分凉温,酌轻宣。

  寒伤人,痛难言,头身冷,必畏寒,

  乘风行,恋湿痰,除此疾,热剂餐。

  七情郁,五志偏,与发病,素有缘。

  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气下陷;

  思伤脾,纳谷减;悲伤肺,气消散。

  心神悦,体康健,多忧愁,助邪焰。

  有饮食,与劳倦,如不慎,亦为患。

  六四诊

  望闻问,不可偏,切脉象,四诊参。

  望神色,形态颜,虚与实,粗略辨。

  动自如,病轻浅;久卧床,病深缠。

  瘦多火,胖多痰。

面萎黄,血虚见;

  面色白,气虚寒;面晦黯,责肾肝。

  舌质红,内热燔;舌质淡,多虚寒;

  舌苔薄,病轻浅;舌苔厚,湿浊痰。

  嗅气味,闻声音,别疾病,曰闻诊。

  发声重,多实证;体虚弱,语声轻;

  神昏迷,语不清;言謇涩,风痰涌。

  呼吸粗,实热属;呼吸微,虚证主。

  新病哕,莫惊恐,久病呃,寿将终。

  嗅气味,重二便,秽多热,腥属寒。

  流清涕,多外感;涕浊热,名鼻渊。

  十问歌,当熟念,察表里,问热寒;

  辨虚实,当问汗;问头身,痛或安;

  问饮食,预后辨;问口渴,别热寒;

  问耳鸣,诊肾肝;问胸腹,痛证患;

  邪属实,痛拒按,虚寒疼,喜热暖;

  小便黄,大便干,里热证,已明显;

  大便溏,尿清长,主虚证,内寒伤;

  问旧病,用药参,问病因,十问全。

  切诊巧,功熟练,细体察,指下验。

  浮与沉,表里辨;数迟脉,辨热寒;

  脉洪大,内热燔;脉沉微,气息奄;

  紧如绳,主痛寒;弦如弦,病主肝;

  细如丝,血虚见;弱如绵,主虚寒;

  滑如珠,孕或痰;涩精亏,脉来难;

  促代结,当细辨;反关脉,亦常见。

  ①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②促脉数而时见一止,主阳极;结脉缓而时见一止,主阴极,二脉均止无定数。

代脉缓而时见一止,止有定数,主脏器衰弱。

  七八纲辩证

  主八纲,表与里,寒热辨,虚实区,

  阴阳统,前六字,诸辨证,此为基。

  论表证,寒热兼,脉见浮,紧数变,

  表热证,稍恶寒;寒象重,是表寒。

  病在里,证多端,分虚实,别热寒。

  新急实,素体健,脉实大,证象显,

  毒瘀痰,常为患;久慢虚,老弱残,

  脉虚小,行动难,扶正气,固本元。

  里热症,不恶寒,身壮热,口渴烦,

  脉洪大,苔黄干,溲短赤,便结坚;

  里寒证,体畏寒,四肢冷,身缩蜷,

  脉沉紧,舌质淡,五心热,口咽干,

  脉数细,苔少现;阳虚证,常自汗,

  四肢冷,形体寒,苔白滑,舌质淡。

  八脏腑辨证

  脏腑证,当细辨,此略述,举要点。

  心气虚,神疲倦,心动悸,并气短。

  心血虚,唇舌淡,夜不寐,健忘兼。

  心阳虚,肢体寒,胸痹痛,脉结代。

  心阴虚,常躁烦,眠多梦,口咽干。

  口舌疮,心火炎;神志乱,多责痰。

  心血瘀,怔忡见,胸憋闷,舌瘀点。

  肺气虚,久咳喘,形体瘦,甚盗汗。

  肺躁咳,咯痰难;痰阻肺,涌痰涎。

  脾气虚,食纳减,日渐瘦,身困倦。

  脾阳虚,腹胀满,大便溏,舌质淡。

  脾统血,红不全,鼻齿衄,或紫癜。

  若脱肛,中气陷;肢浮肿,脾虚寒。

  湿困脾,身困倦,头沉重,不思餐。

  兼吐泻,肤黄染,脾胃经,湿热患。

  肝郁痛,乳胁牵,久症瘕,脉象弦。

  肝火炎,头晕眩,面目赤,口苦干。

  肝阳亢,易怒烦,头胀痛,伴失眠。

  肝风动,筋拘挛,卒昏仆,继偏瘫。

  少腹冷,肝经寒;湿热重,发黄疸。

  肾阳虚,必畏寒,伴浮肿,腰膝痠。

  气不固,溲频短;气不纳,久咳喘。

  肾阴虚,五心烦,耳失聪,视力减。

  精不足,发育缓,齿发脱,孕亦难。

  胃腑病,有诸般,气上逆,嗳腐酸;

  实热痛,渴拒按;虚寒痛,喜揉暖。

  大肠热,便结干;便稀溏,属虚寒。

  膀胱热,尿赤短;频而清,责虚寒。

  胆附病,病相连,多湿热,见黄疸。

  九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学,著专篇,卫和气,营血全。

  卫分证,恶风寒,发热重,渴微烦,

  脉浮数,红舌边,宜辛凉,银翘散。

  气分证,里热显,四大证,为特点,

  大汗出,大渴烦,脉洪大,白虎餐。

  营分证,舌绛干,神烦躁,清营煎。

  血分证,神昏谵,伴出血,发瘀斑,

  犀地汤,安宫丸,临证时,酌加减。

  十治则

  治则首,整体观,扶正气,保后天,

  疗疾病,标本分,急治标,缓治本,

  调阴阳,固根本,祛邪气,除病因,

  虚则益,实则损,攻与补,宜酌斟。

  正治法,性相反,寒则热,热则寒;

  反治法,从治焉,热因热,寒因寒。

  顺天时,参地利,时地人,各制宜。

  方药篇

  一中药学

  

(一)概述

  论药性,分四般,温和热,凉与寒。

  寒则热,热则寒,疗疾病,不可反。

  药五味,甘苦酸,辛与咸,甘附淡。

  辛发散,甘补缓,酸敛阴,咸软坚,

  苦泻火,通大便,淡渗利,涩同酸。

  诸味药,有专能,入某脏,曰归经。

  讲配伍,首七情;十八反,莫合用;

  十九畏,不顺情;妊娠时,有忌用。

  升与降,浮与沉,药作用,趋向明。

  生药材,需加工,曰炮制,宜遵从。

  煎服法,要求严,用药量,不可偏。

  ①将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谓之归经。

  ②七情:

前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把各种药物配合的变化,概括为: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加上单行合称为七情。

  ③十八反:

乌头(包括草乌、川乌)反半夏、瓜蒌、白及、白蔹、贝母;甘草反大戟、芫花、海藻;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等各种参类及细辛、芍药(赤、白芍)。

  ④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

  ⑤妊娠禁忌:

妊娠期间对于作用强烈、毒性较大的药品禁用或慎用。

  ⑥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体内上下表里的趋向而言。

  ⑦中药多系植物的根茎或动物、矿物,用前必须加工,这一过程叫炮制。

  

(二)解表药

  解表药,医表证,味多辛,发汗功。

  麻黄茎,发汗强,平咳喘,水道畅。

  嫩桂枝,散寒凝,温心阳,水道行。

  全紫苏,表寒除,理气机,安胎服。

  荆芥穗,辛温性,炒止血,生祛风。

  疗行痹,选防风,配荆芥,表寒宁。

  川羌活,辛苦温,医痹痛,偏上身。

  香白芷,医头痛,通鼻窍,排痈脓。

  北细辛,温肾经,化痰饮,疗牙痛。

  川藁本,上巅顶,味辛温,医头痛。

  化暑湿,香薷用,辛微温,消水肿。

  大葱白,善通用,散寒凝,轻解良。

  川辛夷,木笔花,通鼻窍,效可夸。

  生姜片,有专功,止呕恶,散寒风。

  霜桑叶,苦甘寒,散风热,兼清肝。

  泻肺热,桑白皮;嫩桑枝,功疗痹。

  杭菊花,甘苦寒,祛风热,亦清肝;

  野菊花,疗疮专,降血压,目赤选。

  香薄荷,平肝胆,透隐疹,消腹胀。

  升麻根,举下陷,透斑疹,牙痛痊。

  牛蒡子,化热痰,透麻疹,风热散。

  紫浮萍,味辛散,透疹毒,可发汗。

  蔓荆子,医头痛,苦辛寒,疗目肿。

  功解痉,粉葛根,煨止泻,生透疹。

  北柴胡,清肝胆,升清阳,举下陷。

  淡豆豉,味苦寒,解表证,除虚烦。

  (三)清热药

  清热药,多苦寒,里热证,当可煎。

  生石膏,泻火专,除烦渴,牙痛痊。

  肥知母,味苦寒,退骨蒸,润燥兼。

  生山栀,利化胆,清三焦,兼除烦。

  夏枯草,化热痰,消瘿瘰,止晕眩。

  淡竹叶,除热烦,清心火,利小便。

  嫩青蒿,味苦寒,退虚热,截疟专。

  生地黄,滋肾肝,营分清,血分安。

  黑玄参,医渴烦,疗咽痹,化热痰。

  粉丹皮,肠痈煎,清营血,化瘀痰。

  赤芍药,瘀血散,可凉血,偏清肝。

  地骨皮,化热痰,退骨蒸,消肿兼。

  犀牛角,大寒咸,清心火,散瘀斑。

  川黄连,味苦寒,清心火,热痢蠲。

  子黄芩,清肺专,医热痢,退黄疸。

  川黄柏,清下焦,医热淋,带下疗。

  龙胆草,清肝胆,熄热风,疗赤眼。

  寒苦参,燥湿功,治室早①,兼杀虫。

  苦秦皮,治痢疾,利湿热,医痛痹。

  疗血痢,白头翁,清热毒,杀滴虫。

  金银花,清喉咽,消痈肿,疮家专。

  青连翘,苦辛寒,散风热,除心烦。

  蒲公英,解毒功,兼利尿,疗乳痈。

  大青叶,味苦寒,疗温病,热毒燔。

  用其根,名板蓝,解瘟毒,腮肿散。

  鱼腥草,味辛寒,治肺痈,热淋餐。

  败酱草,辛苦寒,疗肠痈,医肝炎。

  山豆根,味苦寒,抗癌肿,利喉咽。

  嫩射干,专利咽,配麻黄,定咳喘。

  味极苦,穿心连,医上感,能消炎。

  草决明,其性寒,清肝胆,止晕眩。

  虎杖根,苦而凉,解热毒,医烧伤,

  排胆石,可退黄,老慢支,用单方。

  有蚤休,重楼名,解蛇毒,消结肿。

  半枝莲,疗癌肿,肝硬化,水臌证。

  半边莲,治癌肿,医蛇伤,消疖痈。

  闻喜树,有小毒,白血病,可内服。

  有白花,蛇舌草,抗癌肿,少不了。

  ①窒早:

即窒性早搏。

  (四)温里药

  温里药,祛内寒,大辛热,阳虚餐。

  辛大热,制附片,能回阳,益火源。

  川乌头,祛外寒,止疼痛,寒痹散。

  上肉桂,辛热甘,疗阳虚,下焦寒。

  论干姜,化寒痰,温脾肾,厥逆参。

  吴茱萸,温胃寒,辛苦热,止呕酸。

  高良姜,功散寒,温脾胃,腹痛痊。

  公丁香,辛苦寒,降胃逆,温补肾。

  小茴香,理气功,暖下焦,亦温中。

  荜拨穗,可温中,降呕逆,止胃痛。

  (五)泻下药

  泻下药,多苦寒,疗湿热,除水患,

  破瘀血,通大便,妊娠期,宜慎选。

  川大黄,下实坚,破瘀血,宜先煎。

  番泻叶,苦甘寒,通大便,当茶啖①。

  言甘遂,味苦寒,逐水邪,散肿坚。

  黑白丑,研末餐,治腹水,奇效显。

  温下药,巴豆强,破寒积,消臌胀。

  火麻仁,味甘平,润肠燥,大便行。

  郁李仁,性和平,缓下药,利水肿。

  ①用番泻叶通便,可取~10克,以开水冲服当茶饮。

  (六)祛湿药

  祛湿药,多平淡,通水道,利小便。

  猪茯苓,均平甘,利水湿,猪苓显;

  安心神,茯苓专,常合用,医水患。

  建泽泻,味甘寒,泻肾火,利小便。

  车前子,味甘寒,利水湿,化热痰。

  飞滑石,暑热煎,利水道,热淋蠲。

  细木通,味甘寒,能通乳,利小便。

  薏苡仁,甘淡寒,排脓毒,湿痹专。

  冬瓜仁,排脓痰,皮消肿,利小便。

  赤小豆,甘平酸,排脓毒,消肿专。

  茵陈蒿,味苦寒,利湿热,退黄疸。

  汉防己,苦辛寒,医肾病,关节炎。

  川萆解,苦平甘,除湿痹,膏淋痊。

  言瞿麦,性平寒,破瘀血,石淋安。

  扁蓄草,苦平兼,治结石,配金钱。

  石韦叶,甘苦寒,通石淋,医肾炎。

  金钱草,甘咸寒,石淋除,肿毒安。

  海金砂,性寒甘,茎中通,石淋专。

  冬葵子,味甘寒,能通乳,石淋煎。

  广藿香,味香窜,辛微温,疗霍乱。

  省头草,名佩兰,味辛平,疗口甜。

  炒苍术,可以汗,苦辛温,治痿专。

  白豆蔻,辛而温,健脾胃,除脘闷。

  草果仁,可祛寒,功燥湿,截疟痰。

  祛风湿,独活专,配寄生,诸痹安。

  左秦艽,功两般,疗虚热,关节炎。

  辛而温,威灵仙,通经络,止痛专,

  化鱼骨,利喉咽,食道癌,亦可煎。

  桑寄生,强筋腱,壮腰肾,胎动安。

  五加皮,益肾肝,利水肿,风湿专。

  宣木瓜,辛温酸,疗转筋,医霍乱。

  嫩桑枝,性和缓,疗痹痛,解拘挛。

  豨莶草,味苦寒,祛风湿,疗痹证。

  苍耳子,辛苦温,治鼻渊,疗风疹。

  白花蛇,善搜风,疗顽痹,亦定惊。

  八角枫,药用根,疗痹痛,用酒浸。

  (七)止咳化痰平喘药

  咳痰喘,病同源,治其要,重祛痰。

  法半夏,化寒痰,味辛温,治咳喘。

  制南星,燥湿痰,味苦温,疗风眩。

  白芥子,平虚喘,味辛温,除痰满。

  旋复花,辛苦咸,止呕吐,疗寒喘。

  辛苦温,嫩白前,性不燥,医痰喘。

  白附子,祛风痰,配蚕蝎①,疗面瘫。

  北前胡,苦辛寒,散风热,化热痰。

  苦桔梗,利喉咽,载浮药,肺痈痊。

  川贝母,阴虚煎;浙贝母,化热痰。

  全瓜娄,胸痹专;瓜娄仁,疗肺喘。

  天花粉,味苦寒,清肺经,解胸烦。

  葶苈子,辛苦寒,泻水肿,兼平喘。

  淡竹茹,甘微寒,止呕吐,化热痰。

  昆与藻②,化热痰,治瘿瘤,为其专。

  苦可仁,味辛温,咳喘平,大便润。

  炙紫菀,善化痰,配冬花,定咳喘。

  枇杷叶,化热痰,止呕吐,医流感。

  百部根,肺痨餐,甘苦温,灭虱显。

  桑叶皮,味甘寒,泻肺火,利水兼。

  马兜铃,味苦寒,清痰热,兼平喘;

  青木香,胃疼专,药用根,血压减;

  通经络,择天仙,果根藤,各有专③。

  海蛤壳,苦咸平,清痰热,散瘤瘿。

  ①指僵蚕、全蝎。

  ②即昆布与海藻。

  ③三药是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根名青木果,果名马兜铃,藤名天仙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