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8566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docx

《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docx

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

第六章代谢与营养疾病的检查

新陈代谢是人体活动的基础,通过新陈代谢使机体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转化;体内物质不断进行分解、利用、合成、更新,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提供物质和能量。

新陈代谢的进行需要营养素作为物质基础。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对人体有营养的部分,由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某些元素)构成。

涉及营养与代谢方面的疾病很多。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

①糖代谢疾病:

高血糖中最多见者为各型糖尿病,尤以2型糖尿病为多见;此外内分泌疾病如甲亢、肾上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颅脑外伤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缺氧窒息、肝硬化,某些生理原因都可见血糖升高。

除高血糖为外,还有许多原因可以引起低血糖。

此类疾病可以通过血糖、尿糖、OGTT、胰岛素、C肽、糖基化蛋白、酮体等检测进行诊断、治疗观察、判断预后等。

②脂代谢疾病:

高脂蛋白血症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酯水平也逐步升高,对人类健康影响越越来大。

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等成分的不同程度增高可形成不同类型的的高脂蛋白血症。

通过血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等的测定结果,可以估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便于防治。

临床上发生低血脂症较为少见。

③电解质和水平衡:

人体细胞内液和外液间的阴、阳离子相等,并和水共同保持渗透压和内环境的稳定,使人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此外各种离子如钾、钙、钠、钙、镁、磷等还各自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如钙磷维持骨的生长等。

血、尿或其他体液中各种离子的测定,有助于相关疾病如高、低钾血症,高、低纳血症等的诊断。

必须微量元素是人体不可缺乏的,如硒、锌、铁、铜、钴等等,各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

现在可以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以判断是否缺乏,并给以补充治疗。

④血液气体与酸碱平衡:

保证气体的通畅交换,供氧及排出除CO2;通过肾脏、肠道排泄代谢的酸碱废物,来维持气体和体液酸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体内酸性或碱性物质过高,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肺和肾功能损伤使调节酸碱平衡的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可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

酸碱平衡紊乱是临床常见的状况,患者多处于危急状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此时应当紧急为患者检查有关酸碱失衡的各种指标如血液pH、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盐、总C02、阴离子隙、氧分压、氧含量、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诊断、估计病情、计算治疗用药等。

营养与代谢疾病涉及较广,本章中只能择其常见疾病及常用试验加以讨论

第一节糖代谢检查

糖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人体结构物质的重要成分之一。

人体有多种激素、酶和神经因素参与糖代谢过程及维持糖代谢平衡。

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均可导致血糖升高。

肝脏是调节糖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可影响体内糖的正常代谢,引起血糖水平的变化。

糖代谢的紊乱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尤以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为多见。

此外,也有许多因素可引起低血糖症(hypoglycemia)。

血糖(bloodglucose)和各种有关糖代谢物质的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常用的临床检测指标。

一、血液葡萄糖测定

血液中含有多种糖类,但以葡萄糖为主,故一般所称的血糖实际上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Glucose,Glu)而言。

健康人血糖浓度能够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主要是依赖于机体能保持其来源和去路之间的平衡。

血糖的来源:

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中经一系列酶解作用,分解为葡萄糖等单糖后被小肠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其中约60%被合成肝糖原贮存于肝,其余则进入体循环进一步代谢。

②当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可经过酶的作用被水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这是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

③空腹时体内的一些非糖物质如氨基酸、甘油等也可经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维持在生理状况下的恒定范围内。

血糖的去路:

主要是被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

①葡萄糖的的氧化和无氧酵解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尤其是前者更为重要,是消耗血糖的主要去路。

②餐后葡萄糖在肝和肌肉中转化成糖原储存;转化为甘油、脂肪酸以合成脂肪;转化为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质;转化为其它糖类或衍生物。

③生理状况下,血液中葡萄糖经肾小球滤过后,几乎全部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不会从尿中丢失,但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8.82~9.92mmol/L)时可由尿中排出,也是血糖的一条去路。

血糖可以自由通过血管和淋巴管,所以血浆、组织间液中葡萄糖的分布是相同的、浓度相近,组织间液中糖的浓度随血液葡萄糖的变化而改变。

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约为血糖的60%,也随血糖而变化。

血液葡萄糖测定是检查有无糖代谢紊乱最基本,最重要的首选的指标。

㈠适应症

1、高血糖症:

各型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内分泌疾病、肝源性高血糖、脱水等。

2、低血糖症:

肝糖原贮存耗竭、营养不良、急性乙醇中毒、药源性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等。

㈡标本采集:

多用血清,亦可用全血。

多采集空腹(至少禁食8小时,但不长于16小时)静脉血标本,也可根据试验要求在不同时间采血。

常用氟化钠做保护剂,它可抑制糖酵解的酶活性,防止血糖降低。

如不加氟化钠应在采血后1小时内分离出血浆或血清。

㈢检测方法:

最早采用铜还原法,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方法,即采用特异的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oxidase,GOD)法、己糖激酶(hexokinase)法和氧化还原法等。

以葡萄糖氧化酶法应用最为普遍,其原理是GOD使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H2O2),再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使还原型色素氧化后显色,通过比色分析,测定血糖浓度。

己糖激酶法虽然更为准确、特异,但因试剂昂贵,很少用于常规工作中。

㈣参考范围

1、成年人空腹:

①血浆葡萄糖(FastPlasmaGlucose,FPG)3.61~6.11mmol/L;毛细血管血3.9~5.5mmol/L;静脉全血3.3~5.5mmol/L(GOD法)。

2、幼儿及青少年空腹血浆葡萄糖:

1~6岁4.1~7.0mmol/L,7~19岁3.9~5.9mmol/L(GOD法)。

㈤临床意义

1、血葡萄糖升高:

空腹血糖>6.11mmol/L为空腹血葡萄糖异常,≥7.0mmol/L为高血糖症。

FPG在7.0~8.0mmol/L之间为轻度升高;在8.0~10.0mmol/L为中度升高;>10.0mmol/L为重度升高。

血糖升高的原因有:

⑴生理性高血糖:

高糖饮食后1~2h血糖可以轻度升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和应激状态,包括全身麻醉引起的全身应激反应,均可引起短期血葡萄糖升高。

⑵糖尿病是病理性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

糖尿病缺乏疾病的特异标志,血糖升高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血糖测定又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⑶病理性高血糖还可见于:

①颅内压升高、颅脑损伤、脑出血、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梗死、缺氧窒息等。

②其它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嗜鉻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等。

③肝源性血糖升高:

严重肝病患者可因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贮存功能障碍,而出现餐后高血糖。

④某些胰腺病如胰腺炎、胰外伤、胰大部分切除等。

⑤医源性高血糖,如服用大量强的松、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

2、血糖降低:

成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称为低血糖症。

血糖降低的临床症状不一,并不一定和血糖降低的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当怀疑有低血糖时必须测定血葡萄糖。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如:

①胰岛素或类似物质过多;②升糖激素不足;③迷走神经过度兴奋;④糖摄入和/或吸收严重不足;⑤肝糖原储备、分解不足;⑥葡萄糖异生减少;⑦组织消耗能量过多等。

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见表6-1-1。

表6-1-1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

低血糖类型

血糖利用过度

血糖生成不足

空腹低血糖

1、伴血胰岛素增高

血胰岛素过量

口服磺脲类降糖药

胰岛素瘤

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应用胰岛素分泌刺激剂

2、不伴血胰岛素增高

长期饥饿、慢性腹泻

脂肪氧化酶缺乏

1、升糖激素缺乏

皮质醇、胰生糖素

肾上腺素、生长激素

2、肝糖输出减少

急性肝坏死、肝硬化

有机磷中毒

酒精中毒

糖原积累症

3、葡萄糖异生减少

严重营养不良

妊娠后期

餐后低血糖

(反应性低血糖)

1、迷走神经紧张

2、2型糖尿病早期

3、胃切术后

4、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

1、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2、半乳糖血症

㈥评价与问题

1、测定血糖多用静脉血,但也有采用毛细管血液者,例如用快速血糖仪时。

空腹时毛细血管血液糖含量与静脉近似,但在进食后则明显高于静脉血,因此进食后最好不用毛细管血液测血糖。

血浆和红细胞中所含葡萄糖量不同,红细胞中含量较少,用全血测定血糖还受红细胞比积影响。

因此,由于上述原因,非特殊要求,均应采取空腹时静脉血,测定其血浆葡萄糖含量。

全血葡萄糖浓度比血浆低约8%~15%,参考范围为3.3~5.6mmol/L。

在用全血干化学法时应加以注意,此法只适用于治疗监测,不适用于诊断。

2、在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时,应注意还原性物质的影响,如谷光甘肽、维生素C等均可使结果偏低;而漂白剂等强氧化剂的污染可致结果假性升高。

3、全血在室温下放置,血糖浓度可下降约5%~7%/h,如即刻分离出血清/血浆放冰箱保存,血糖可稳定24h;否则应把血液加入含氟化钠抗凝剂的容器内,以抑制糖酵解途径中酶的作用,保证结果的稳定性。

己糖激酶法一般视为参考方法,该方法不受抗坏血酸、尿酸和溶血的影响。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是一种测定机体对葡萄糖负荷能力强弱的试验。

当进食碳水化合物后,如果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机体可以调动各种机制使血糖在2~3h内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耐糖现象。

在规定时间内不能降至正常水平,视其严重程度的强弱可分为糖耐量受损(injuredglucosetolerance,IGT)或糖耐量减低两种情况。

㈠适应症:

主要用于诊断可疑糖尿病或血糖升高原因的鉴别:

①无糖尿病症状但有随机或空腹血糖异常;②无糖尿病症状,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③有糖尿病症状但空腹或随机血糖不够诊断标准;③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显的家族史;④妊娠期妇女筛查糖尿病;⑤甲状腺机能亢进、肝脏病,或感染时出现高血糖;⑥原因不明的肾病或视网膜病变。

㈡标本采集

1、受试者准备:

试验前对患者所做正确的准备以及正确的试验方法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根据WHO对此试验的标准化规定进行:

患者试验前3天应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饮食(每天不低于150g)同时停用所有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可维持正常的活动。

2、血液采集:

采血应取坐位姿势,整个试验过程中不能吸烟、要禁食、不饮茶和咖啡。

试验时空腹(禁食8~14小时,其间可饮水,但不能吸烟)取血一次,然后在5分钟内饮入250ml含75g无水葡萄糖的水溶液(儿童按1.75g葡萄糖/公斤体重计算,最多不超过75g),以后每隔30分钟取血一次,氟化钠抗凝,共4次,历时2h。

若疑为反应性低血糖时,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甚至可长达到服糖后6小时。

3、每次采血同时要留尿液检测尿糖。

㈢检测方法:

标本的采集和检测同血糖,根据每次血糖浓度和测定时间绘制糖耐量曲线(图6-1-1)。

㈣参考范围:

按照上述标准化的方法,WHO推荐正常糖耐量为:

①空腹血浆葡萄糖(FPG)<6.11mmol/L;②服糖后30~60min血糖达高峰;③峰值<11.1mmol/L,120min时<7.8mmol/L;④尿糖均为阴性。

㈤临床意义

根据WHO推荐的判断标准糖耐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2h血浆葡萄糖<7.78mmol/L为糖耐量正常;②≥7.78mmol/L但<11.1mmol/L为糖耐量受损;③≥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

不同疾病与健康人耐糖曲线见图6-1-1。

1、糖尿病性糖耐量(糖耐量降低):

FPG≥7.0mmol/L;曲线峰时后延,常在1h后出现,且峰值≥11.1mmol/L;2h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尿糖阳性。

其中服糖后2h的血葡萄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许多早期的糖尿病病人可能只表现有两小时的血糖升高。

出现上述任一情况时可考虑为糖尿病,但试验结果必须准确,一般应于另一天再次重复测定无误后方可诊断,尤其在症状不典型时更要如此。

对无症状的早期或边缘糖尿病人必需做OGTT确诊。

糖尿病合并肥胖、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可使糖耐量减低加重。

2、糖耐量受损(IGT):

为耐糖能力下降。

当FPG>6.1mmol/L~<7.0mol/L,2h血糖>7.8mmol/L~<11.1mmol/L时皆为IGT。

IGT患者应长期随诊,最终约有1/3的人恢复正常,1/3的人仍持续为IGT,1/3的人可转为糖尿病。

3、其他糖耐量异常

⑴平坦型耐糖曲线:

糖负荷后血葡萄糖量不以正常形式升高,糖耐量曲线呈平坦形。

可见于胰岛B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脑垂体功能减退,胃排空延迟和小肠吸收不良等情况。

⑵功能性低血糖曲线:

FPG正常,糖负荷后峰时和峰值表现正常,但在2~3小时血糖降低,多见于餐后低血糖症。

⑶储存延迟型糖耐量曲线:

其特征为空腹血糖正常,糖负荷后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峰值出现早,且超过11.1mmol/L,2h血糖值又低于空腹水平。

这可能是由于胃切除患者胃排空速度加快,加速了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或者是严重肝病患者不能迅速摄取和处理血液中的葡萄糖,这两种情况都可使血糖升高,继而引起胰岛素反应性分泌增多,进一步导致肝外组织利用葡萄糖加快,而使2h血糖明显降低。

⑷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库欣综合征(Cushing’ssyndrome),嗜铬细胞瘤可分别因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而引起糖耐量降低。

⑸药物也可引起糖耐量减低,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阿斯匹林、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均可引起血糖升高,糖耐量减低。

长期服用大量激素可引起类固醇糖尿病。

㈥评价与问题

1、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不推荐采用OGTT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常规试验,其原因之一是对病人不方便,其二是影响试验的因素众多,如某些药物、胃肠道因素、胃肠道的外科治疗和内分泌功能不良等,均可影响OGTT结果的准确性,但WHO仍推荐应用OGTT。

2、胃肠道手术后或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不宜口服葡萄糖时可采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GTT)。

3、OGTT正常但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可采用可的松OGTT检测。

即给患者可的松,通过加强机体对胰岛素分泌的要求来提高糖耐量试验的敏感性,以观察是否有潜在的糖耐量缺陷。

50岁以上者对葡萄糖耐受力有下降趋势,不宜做此类试验。

4、做OGTT时,如用手工方法测血糖则最好在每次采血后即刻分离血浆,放冰箱保存,然后将5次标本在同一批试验内测定,以减少试验的批间误差。

三、糖基化蛋白测定

糖基化是指通过非酶促反应将糖基加到蛋白质的氨基酸基团上。

血中的葡萄糖可以和许多蛋白质如,血红蛋白、白蛋白、晶体状蛋白、基底膜蛋白、胶原蛋白等在N端肽处反应形成糖化的肽,成为糖基化蛋白(GlycosylatedProtein)。

由于各种蛋白质的半寿期不同,所以可通过对不同糖化蛋白的测定,来了解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的状态;了解过去较长时间内血糖的浓度,而不受短期或瞬间血糖波动的影响。

因此,糖基化蛋白测定主要用于血糖控制效果的评估,而不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与血糖测定配合也可评价患者的糖代谢状况。

蛋白质的糖基化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可激活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使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受损和血小板粘附性增强,更促使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糖基化蛋白的浓度与糖尿病合并的血管病变呈正相关。

为延缓糖尿病的进展,提高治疗质量,监测患者的糖基化蛋白水平也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㈠血液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在成人,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98%是血红蛋白A,而其中约7%为血红蛋白A1,A1的糖化作用非常强,一旦结合为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GHb)后就不可逆转。

血红蛋白A1(HbA1)实际上是由HbA1a、HbA1b、HbA1c三种成分构成,而HbA1c和葡萄糖的结合最强,由于其含有绝大部分的糖化血红蛋白,因此HbA1c的测定最为准确。

如果测定的是全部血红蛋白A1,则其结果将比HbA1c测定高出2%~4%,但HbA1c与HbA1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测定任一种均可以。

1、适应症:

主要用于监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血液葡萄糖受控水平,也可估计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已有高血糖的时间。

2、标本采集:

EDTA抗凝全血标本。

由于GHb不受饮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采血时间不受限制,可在任何时间采血。

3、检测方法:

测定GHb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①基于糖化血红蛋白和非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电荷的不同,有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电泳法、等电聚焦电泳法等;②基于血红蛋白上的糖化结构特性,有亲合层析法和单克隆抗体免疫法。

在这些试验中没有公认的参考方法,也难得到统一的标准,因为各实验室所用方法不同,HbA1c的参考范围可能有变化。

4、参考范围:

GHb4%~6%。

5、临床意义:

HbA1c形成的速率直接与血浆葡萄糖浓度成正比,HbA的浓度和该时期内的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和食物等因素的影响。

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还和红细胞寿命以及红细胞数量有关,因为红细胞的寿命大约为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测定时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浓度,是监测糖尿病长期控制状况的一种可靠的参数。

测定GHb浓度主要用于:

①糖尿病治疗效果的监测,如果控制不佳时可高于参考范围的2倍以上,治疗中一般以6%为控制限;②新、旧疗法效果的对比;③为轻型糖尿病病人提供敏感的了解糖代谢失衡的指标;④评估血糖每天都有明显波动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控制较好时可2~3个月测定一次,控制欠佳者应缩短间隔。

6、评价与问题

⑴由于HbA1c和HbF无论用电泳或层析法都不易分开,故HbF增高或有血红蛋白病(HbS、HbC、HbD)时不宜用层析法,改用单克隆抗体法较好。

⑵因为GHb水平是由平均葡萄糖浓度和红细胞寿命两种因素决定,所以血红蛋白病可以影响测定结果,因为在这些疾病时,血红蛋白A可有很大的变化。

红细胞寿命延长时,其结果也可假性升高;有溶血或失血时可使结果降低。

㈡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血清中蛋白质的糖化主要是白蛋白的N末端(约90%是在白蛋白链内第189位的赖氨酸处)与葡萄糖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生成酮胺结构的糖化血清蛋白(GlycosylatedSerumProtein,GSP)。

由于白蛋白的半寿期约为17~20天,比血红蛋白短,周转率快,故GSP水平可用来反映2~3周前血糖的控制状况,有利于制定短期的治疗方案,如果结合GHb,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疗办法。

1、适应症:

糖尿病治疗中监测血糖受控水平;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的鉴别。

2、标本采集:

1~2ml全血,自然凝固后分离血清,可在任意时间采血。

3、检测方法:

有硝基四氮唑蓝(NBT)化学比色法和酮胺氧化酶法,后者准确性和精密度更高。

4、参考范围:

NBT法:

<285μmol/L,酮胺氧化酶法:

122~236μmol/L。

5、临床意义

⑴GSP可用来反映2~3周前血糖的控制状况,作为观察糖尿病近期治疗效果的指标,制定短期的治疗方案;结合GHb结果,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疗办法。

⑵用于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的鉴别诊断,此两种情况血糖水平均升高,但前者GSP升高,而后者GSP不增高。

6、评价与问题: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浓度受病情、饮食、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FPG正常的糖尿病病人其可GSP升高,如同时测定GSP可减少漏诊。

四、胰岛素与C肽测定

胰岛素(insulin)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B细胞首先合成的是无活性的胰岛素原,它含有胰岛素和一个与之以共价键相连的单链多肽(被分泌时称之为C肽),当分泌时胰岛素原生成等分子的胰岛素和C肽。

人胰岛素由两条肽链组成,A链为21肽,B链为30肽,由二硫键连接。

胰岛素分泌入血后,很快在肝、肾等组织中被灭活,半寿期约为4.5min。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肝脏和外周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其分泌受许多因素影响,以葡萄糖最为重要,血糖升高时刺激其分泌。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就是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

C-肽(C-peptide)是胰岛素产生过程中裂解出来的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从胰岛素原释放,血液中C-肽水平和胰岛素呈正相关。

C-肽半衰期为10~11分钟,较胰岛素长,很少被肝脏破坏。

C-肽与胰岛素无免疫交叉反应,血中浓度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和抗胰岛素抗体的干扰,故其测定结果能更准确的反映胰岛B细胞生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㈠适应症:

评价胰岛细胞功能、诊断胰岛B细胞瘤、空腹低血糖原因鉴别。

㈡标本采集:

血清或血浆,应在空腹8h以上采血。

采血后即刻分离血清冰冻储存。

溶血可破坏胰岛素,肝素可致假性升高。

若患者已用动物胰岛素治疗产生抗胰岛素抗体时,可以影响测定结果。

㈢检测方法:

有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法(EIA)和化学发光法。

目前应用免疫放射法(immunoradiometricassay,IRMA)居多。

其原理为将待测抗原与过量标记抗体进行非竞争结合反应,然后加入固相抗原免疫吸附剂以结合游离的标记抗体,离心去除沉淀物,测定上清液中放射性活度,从而计算出胰岛素含量。

1、空腹血清胰岛素试验:

直接测定空腹胰岛素浓度。

2、血清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Glucose-insulinreleasetest):

试验方法同OGTT试验,即在空腹及服糖后30、60、120、180分钟分别采血测定胰岛素和葡萄糖。

通过观测在高血糖刺激下的胰岛素释放,可进一步了解胰岛B细胞的储备能力和功能状态。

3、血清葡萄糖—C-肽释放试验(Glucose-C-peptidereleasetest):

C-肽测定通常与OGTT,胰岛素测定同时进行,常用放射免疫法(RIA)或化学发光法检测。

㈣参考范围

1、胰岛素浓度(成人):

空腹6~24μU/ml(42~167pmol/L);峰时与服糖后30~60min血糖峰值时间相一致;峰值为空腹胰岛素值的5~10倍;2h:

降至空腹水平,<30μU/ml。

2、血清C-肽含量:

空腹0.3~0.6nmol/L;峰时为服糖后30~60min,峰值为是空腹值的3~4倍、为0.9~1.87nmol/L(RIA法);3h降至空腹水平。

㈤临床意义:

1、空腹血清胰岛素浓度

⑴减低:

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空腹值常<5μU/ml。

有时还可见于嗜鉻细胞瘤、脑垂体功能低下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缺乏症、肾上腺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但无诊断意义。

⑵增高:

可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升高,而胰岛素水平正常或略高。

胰岛B细胞瘤时,血糖持续低平,胰岛素水平持续升高,明显增高时有诊断意义。

此外还可见于家族性高胰岛素血症,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和库兴综合征等。

2、血清葡萄糖—胰岛素释放

⑴1型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

患者胰岛素常明显减低,空腹值<5μU/ml;服糖后糖耐量曲线上升,而胰岛素曲线低平,胰岛素与血糖比值明显降低。

⑵2型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

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稍高或稍低,服糖后呈延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