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8094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docx

《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docx

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

儿科护理论文(最新文集)

论文

(一)儿科护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

儿科在医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儿科护士更需要有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目前很多医院儿科护理人员面临着各种护理问题,影响到这个职业的健康发展,作为护理人员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水平,获得医院和患儿家长的认可,是我们平时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论文

(二)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摘要:

小儿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

认真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尤为必要。

本文将结合我院实际进一步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管理对策。

 

论文(三)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

儿科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差,并且当患儿正处于生命微弱时期,部分患儿的疾病发病比较急,病死率较高的特点,因此,必须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

 

论文(四)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

时代在发展,医疗护理行业也要与时俱进,人性化护理就是从患者和医院两方面考虑,对患者实施优质、安全、全面、连续、全程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服务,早日痊愈,对此提高医院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形象。

 

论文(五)儿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

摘要:

近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理疾病护理转化为生理-心理-社会方式的护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护理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儿科患儿应用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可提高患儿治愈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有利于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儿科护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儿科护理工作有别于其他科室护理,具有特殊性。

患儿身体处于生长阶段,没有发育完全,儿童一旦生病来势猛、起病快、变化无常且部分儿童对自身疾病疼痛无法准确表达,护士如果操作错误,将很难及时准确处理,使得护士在工作中产生了多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患儿家属沟通不彻底及责任心不强带来的压力

目前,医院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士跟患儿家属沟通次数较少,有些护士本身存在沟通技巧、语言等方面的问题,会让患者家属产生很多误会,产生很多不理解,对护士的信任度降低,会引起护患矛盾。

护理人员长期从事护理工作,且部分护士缺乏小儿疾病相关的知识,久而久之会形成职业疲劳感,服务意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都会降低,缺乏热情,语气生硬,无法和蔼可亲的跟患者家属沟通,不能及时将患儿病情跟家长表达清楚,对家长的提问解答不耐心,导致家属与护士对立,容易产生矛盾、纠纷。

2、护士职业素养及技术水平差异

护士对患儿的个体差异不是很了解,且技术不娴熟,导致意见不统一,造成个人压力增加,比如护士需要对患儿进行采血或者输液操作时,有时不能准确找到部位,需要多次才能找准部位,患儿家长面对这些往往会投诉护士,导致护士工作激情下降,也有部分护士在多次被投诉后,选择离岗或者调离儿科护理。

另外,儿科护士一般都比较年轻,年轻导致他们经验不够丰富,敏感性不强,预见性不够,处理能力跟不上。

鉴于以上情况,护士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也是儿科护理中护士面对的主要问题。

3、心理、工作环境、职业风险带来的问题

儿科护理专业性要求比较高,要求护士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加上护士考试繁多,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考试,平日工作又比较紧张,患儿的病情复杂多变,用药也要注意讲究,输液时的速度和用药量都要控制得较好,精神压力、工作压力、考试压力、家庭压力导致护士身心疲劳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儿科护理最大的环境压力来自于患儿的噪声污染,患儿容易哭闹,且患儿的哭闹具有“传染性”,有时甚至无法控制,噪音刺激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压力。

目前,医院都在不断发展,护士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床位变化的数量,长期超时工作,使护士职业疾病不断上升。

小儿在护理过程中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否则极易造成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

儿童心智不健全,他们调皮,好动,沟通能力不强,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发生走失、输液时容易露液,甚至有从病床坠落的情况发生,护士们会因为这些疏忽导致家长的投诉或被追究法律责任。

儿科护理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护士们承担了较大的责任和压力,这就要求护士人员能从多方面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降低风险,改善护患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本人总结了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对策:

1、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医院良好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氛围能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放松身心。

护理人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娱乐活动,积极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比如登山、羽毛球、乒乓球活动等等。

定期参加一些讲座,调整自己的心理、改善自己的沟通能力。

医院能给护理人员一个合适的渠道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医院管理人员要定期听取护理人员的心声,了解当前护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疏通渠道,让他们保持一种工作激情,在释放压力的同时,提高自己水平,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2、提高专业水平、提升责任心

护士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能增加护理的自信心,医院可以让年轻护理人员定期参加技能竞赛、技术练兵等活动,多方式提高护士业务水平。

比如儿科穿刺技术要求较高,平时需让护理人员刻苦练习,苦练基本功。

护士对儿童输液、打针等都要“一锤定音”,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还要培养护士强硬的心理素质,护理人员在对患儿扎针时会产生紧张、畏惧、缺乏自信的心理,这要求护理人员树立自信心,保持冷静,精力集中,沉着冷静,“一针见血”,发挥最佳水平。

护理人员责任心好坏是护理工作好坏的重要前提,护士对患儿护理要高度负责,态度要严谨,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制度。

要能做到经常巡视房间,掌握患儿的病情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能预判病情的发展,儿科护理不能出现半点闪失,一定要严于律己,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医护事故的发生。

3、良好的沟通能力、合理的工作强度

患儿一般年龄较小,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需求。

护士面对患儿时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护士有时需要用温柔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患儿的关心。

在病房巡视时,要用慈祥的眼神注意每个患儿,让患儿在医院能感到“护士阿姨很关心我”,在跟患儿交流时,要面带微笑,声音轻柔,这样有利于放松患儿心情,促进病情快速恢复。

在与患儿家属沟通时,要善于换位思考,准确表达患儿的病情状态,照顾时注意事项,用药方式、方法,增加家长对护士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护士不能超负荷工作,要求医院对儿科护士的人数要配备充足,护士长要合理搭配,每个班次要安排有较长年资的儿科护士,根据患儿数量,操作难易程度调整岗位职责,实行弹性班制,减轻护士工作压力。

4、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关注度

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护士既要有丰富的医护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法律既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能约束家长的行为。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如果患儿或家属认为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会拿起法律武器来投诉护理人员,并会依照法律程序来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

这就要求护士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学法、懂法、守法。

在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护理程序,护理患儿是一个严肃的过程,依法护理,才能让法律很好的保护好护理人员。

护士是白衣天使,护士应该得到社会和医院的关爱。

医院的各项政策要能想护士倾斜,增加护士学习机会,提高护士劳动报酬,增加加班补助等。

特殊节日能给护士发放一些慰问品,护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媒介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让社会更多的去了解护士工作,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重视护士劳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元凤.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与分析.现代护科护理2009年9月第7卷第9期中旬版

2、刘珍.儿科护士机械损伤及对策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事件[1],小儿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由于患儿病情变化快,陪护人员多,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因此常存在着安全隐患,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不仅给患儿家长及患儿带来一定的痛苦,还容易引发护患纠纷,给医院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认真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尤为必要。

本文将结合我院实际进一步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管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整理我院小儿科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上报的24例护理不良事件。

1.2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所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次数及所占比例,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将资料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1.3不良事件类型24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医嘱执行不规范所占比例最大,为33.3%,其次为输液、用药错误、相关检查延误、药物不良反应、坠床、摔伤。

2原因分析

2.1儿科工作环境复杂(5例,占20.8%)儿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科室,患儿病情进展快,重症患儿多,陪护的家属也较多,护士不仅要完成治疗和护理,还要回答多个家属提出的问题和需求[2]。

且患儿对住院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并哭闹,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到了护理人员的正常护理工作,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增大,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2.2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3例,占12.5%)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及介绍病情时缺乏沟通技巧,语言生硬,没有将疾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患儿家属,没有叮嘱患儿家属住院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因此会造成家属的不理解,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2.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6例,占25.0%)由于护理工作的繁忙,有时为了完成本班的工作而简化查对程序,忽略查对细节,没有加强对患儿的巡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及责任心,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转抄及执行医嘱错误、漏执行医嘱、执行医嘱时间不正确,因此容易发生不良事件。

2.4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不过硬(8例,占33.3%)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不扎实,业务不熟练,对患儿的病情观察不到位,加之个人能力差,很难适应和胜任临床护理工作,这也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2.5护理管理存在缺陷(2例,占8.3%)医院缺乏健全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护士长管理不到位、护士长对护士教育培训不足,未严格落实三级质控及查对制度等,缺乏对护理人员护理行为的监管及评价体制。

3对策

3.1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医院及护理部应通过积极的调研学习,根据国家及医院相关规定及相关儿科护理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根据小儿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护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护理安全的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考核与督导,增加检查频率,加大检查力度、严格落实一级质控,以确保护理安全。

3.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不同时段根据患儿的数量不同给予弹性调节,减少科室人员不足的压力,同时实行弹性排班制,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3.3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病房应保持干净整洁,病区内及病室内多摆放绿色的植物,使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保持愉悦的心情。

减少病房探视者的人数,分时段进行探视,以免造成病区的嘈杂环境,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

同时多关心护士的日常生活,对护士进行定期的心理干预,帮助其排解压力,以便更好的胜任护理工作。

3.4加强护患沟通护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护患沟通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时面带微笑,言语确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儿家属介绍疾病诊疗的相关知识,并及时的向家属汇报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以便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患儿的信息,获得家属更多的理解,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感,增强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3.5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护理人员"三基"能力的培训,强化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定期组织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

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增强其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的特有的道德素质,用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对待每一位患儿。

4结论

护理不良事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时有发生,使得护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护理不良事件应值得医院及每位护理人员的重视。

针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莘.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2(45):

130-132.

[2]毛永霞.50例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海南医学,2010,21(22):

155-156.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儿科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差,并且当患儿正处于生命微弱时期,部分患儿的疾病发病比较急,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因此,必须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

为了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儿科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儿科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以来收治的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儿科护士有24名,年龄为20~39岁,平均年龄为24岁,其中主管3名,护理师8名,护士13名;本科有7名,大专有5名,中专有2名。

随其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

男患儿有29例,女患儿有20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为(3.75±2.25)岁;观察组:

男患儿有26例,女患儿有23例,年龄1.3~5.6岁,平均年龄为(3.56±2.15)岁。

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49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并且对护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1.2.2观察组49例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①由于在儿科护理中,输液一次成功的静脉穿刺能够减少小儿痛苦以及降低家属焦虑心理,因此,在对护理进行专业培训时,从而正确掌握不同大小血管的穿刺等。

②加强与患儿的有效沟通,因为陌生的环境容易导致患儿产生不良情绪,并且不配合医生的治疗等,因此,在护理中应耐心以及主动的与患儿沟通等。

③在患儿治疗期间,像输液等,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可以存于患儿自带玩具进行娱乐,给与一定的鼓励,充满信心的接受治疗。

④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指导。

由于患儿生病,与家属做好沟通以及交流,取得家属的信任等,耐心对家属对治疗过程进行解释,及时给予鼓励。

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落实三查七对,确保患儿用药以及仪器的使用安全。

⑥加强安全宣教,由于小儿自身好动以及好奇心,容易发生碰撞、摔伤或者烫伤,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加强安全教育。

⑦在护理排班中,实施弹性排班制,减少由于分配不均带来的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1.3观察指标对所有家属进行SDS以及SAS量表进行心理焦虑程度的评分,记录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自制调查量表对护理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分析本次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软件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均采用%表示,SDS以及SAS量表评分均采用x±s表示,分别采用x2、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家属SDS以及SAS量表评分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儿科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在护理中儿童的的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自控能力弱,这样一来,就给护理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风险[2,3]。

因此,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式护理。

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最终确保医疗护理的安全性。

据相关文献报道[4],儿科风险隐患存在的主要原因有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差,加上患儿病情较复杂,难以准确的将自身病情以及自身感受表述出来,若再遇到护理水平差的人员,就极大的延误了患儿的治疗时机,相应的增加了医患事件的纠纷。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医院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将相关对策落实到位,就直接的使护理质量降低。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能够降低护患风险,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使其能够准确了解患儿病情以及相关转归情况,使家属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有效较低其焦虑心理。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家属SDS以及SAS量表评分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以及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

88-89.

[2]杨文先.儿科病区护理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

391-392.

[3]香祝浓.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

119-120.

[4]陈霄云,孙芳霞,杜加花等.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9):

331-331.

 

人性化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在很多人看来,护理工作是机械化的、死板的,患者也是像例行公事一样接受护理人员的护理。

这不仅是对患者本身的健康恢复有影响,对护患关系以及患者对医院的印象和态度都有影响,也是对护理的片面的认识。

时代在发展,医疗护理行业也要与时俱进,人性化护理就是从患者和医院两方面考虑,对患者实施优质、安全、全面、连续、全程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服务,早日痊愈,对此提高医院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形象。

1一般临床资料

孩子很容易生病,因此在各个医院的儿科都有很多的患儿在父母的带领下前来就诊。

我们从这些患儿中,经过其父母或家属的同意后,随机挑选100例患儿作为的研究对象。

这些患儿男女大约各占一半,年龄在2岁到14之间。

这些患儿中大多数是一些发烧、胃肠道消化不良、呼吸道感染等一些疾病,有些较严重的是心血管、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他们的住院时间有长有短,有几天的,也有几十天的。

我们将选中的这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了两组,每组50人,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则为实验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上的具体方法及应用体会

对照组我们采取的是医院常常实施的一般护理防护方法,包括对患儿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等。

实验组我们采取的是人性化护理的护理方法,将从医院服务和对患儿的具体护理方法两方面出发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2.1医院服务。

患儿在家长及亲属的陪同下从一入院开始,医院就应该对其实施全面、优质的服务。

首先是挂号,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清楚医院的结构和操作流程,因此医院应该在门诊大厅入口处就设立资讯平台供患者及家属进行询问,这是医院人性化服务的一个体现,在服务患者的同时也方便了医院的管理。

在患儿家长挂好号到达医生就诊室时,医生要对患儿的情况进行详细、具体的了解,在家长对孩子的病情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医生要跟家长详细介绍医院的住院的环境,要跟他们一起探讨患儿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用药方面也要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用药情况,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纠纷。

当患儿家长对治疗护理方案有疑虑甚至反对时,医生要跟家长协商,调整治疗护理方案,制定一个让家长和医生都觉得合理、满意的方案,真正体现出人性化服务管理和人性化护理。

在医疗费用上,护理人员要将患儿每天的用药情况、各项检查以及其它服务费用明确告诉家长,让他们清楚医院的收费情况,对有疑虑的要耐心解释。

2.2对患儿的具体人性化服务措施。

在患儿进入病房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天性给他们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病房环境。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患儿特殊的心理因素,相对于一般病房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整理、改进,在安排病人同住病房时也要考虑到患儿群体的特点,合理安排,让患儿在病房,能够住的安心,减少他们对医院的恐惧和害怕的心理,这样他们也能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让他们能够尽快的消除对医院治疗护理的抵触,早日恢复身体健康,从新回到学校和家庭。

在人性化服务实施的过程中,一个素质良好的护理队伍是前提,当然沟通也是不可忽略的。

医院要培养一批专业护理知识过硬,品行端正,有爱心,有耐心,亲切和蔼的护理队伍,医院可以对护理人员实施集体的专业培训学习以及礼仪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心存责任心和爱心,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

小孩子对于扎针和输液等是很抵触的,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打针输液时,要安抚好他们的情绪,有些甚至要进行静脉穿刺的患儿,护理人员更是要跟他们进行好沟通,让他们不那么害怕,在他们感觉疼痛时可以跟他们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家长要进行好解释,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协助,真正将人性化护理对患者展开来。

在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都会有好奇心,且心智还不是很健全,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儿进行沟通的时候要耐心,要针对不同病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甚至有些要进行互动或游戏,要积极的引导他们,在人性化服务中,医院要为护理队伍提供适合的、安全的、益智的工具和书籍,同时在基本护理工作上也不能松懈,要尽可能的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减少护理失误的发生。

当我们将护理工作做得周到时,患儿康复的速度也快,家长对医院的态度和印象也会好,这样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还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人性化护理是儿科护理工作的核心,也是医院良好护理工作的要求。

3结语

总之,患者是医院服务的对象,在儿科的护理中人性化护理遵从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患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考虑到他们的日常护理,也包括对患儿健康心理的护理。

医护人员的职责是一切为患者的健康着想,为患者减轻痛苦,人性化的护理在满足一般护理工作的前提下,能让患者及其家属体会到知情和公平合理的原则,能够使得他们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让患者体会到更多的帮助和关心,体会到优质护理,使患儿早日痊愈,康复出院,对生活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李春芬.浅谈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求医问药.2012,10(10):

25-26

[2]焦红玲.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14):

355-356

 

儿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

近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理疾病护理转化为生理-心理-社会方式的护理模式[1]。

儿科护理经过长久的发展也已经从单一护理向多元化护理模式转变。

“以人为本”的护理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2]。

通过对儿科患儿应用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可提高患儿治愈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有利于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法,为此本院于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对儿科门诊患儿应用优质护理,并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儿科门诊收治的8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为0~12岁,平均年龄为(4.62±1.24)岁,病程为3d~7d,平均病程为(4.25±1.24)d。

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为0~12岁,平均年龄为(4.82±1.34)岁,病程为3d~7d,平均病程为(4.42±1.28)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按常规程序处理,严密观察组患儿的接种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同时留意接种过程患儿的疼痛反应,根据患者疼痛反应情况,调整接种输液的速度。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