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科学教案全册.docx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科学教案全册.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全册
1.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区别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知道一些常见的材料。
◆能力与过程
通过认识身边的不同材料,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造材料是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这一事实,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区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三、教学用具
由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天然材料加工成人造材料、原材料制成物品的多媒体资料。
四、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等常用的科学探究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大家看,我们身上的服装都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呢?
活动1:
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活动)学生观察自己的服装鞋帽,老师要求学生尝试说出有哪些材料。
(注:
衣物鞋帽和眼睛、腰带等物品主要由布料、毛线、丝绸、皮革、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
)
(教师)再看看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其它材料制成的?
(活动)学生观察周围的各种物品,并尝试指出一些其它的材料。
(注:
比如木材、纸张、水泥、钢铁等。
)
(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将身边的物品按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向大家进行展示。
(教师)将各小组的分类结果在黑板或投影屏幕上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
(讨论)学生讨论发现:
还有哪些物品是由这些材料制成的?
(教师)我们认识了制成物品的材料,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不是。
(教师)有的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如玻璃杯和筷子之类。
但有的却是由两种甚至多种材料制成的。
分析下面的物品是由哪几种材料制成的。
(教师)提供一些有多种材料制成的物品,让学生进行观察。
(活动)学生小组对教师提供的一些特殊物品进行观察探究,找出制成物品的材料种类。
(承接)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是它们则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
但是,大家能分辨出哪种是人造材料,哪种是天然材料吗?
活动2:
认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教师)列出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区别。
(学生活动)
(教师)展示天然材料以及天然材料加工成人造材料的多媒体资料。
(出示)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别:
天然材料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材料。
如木头、棉花等。
人造材料是由天然材料加工而成的材料。
如:
玻璃、布匹等。
(拓展)教师出示一些较为难辨别的材料,如石油、煤炭等材料,让学生区别出它们属于天然材料,从而认识到区别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键是是不是经过了人类的加工。
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区别材料类型的认识。
(说一说)让学生说说他所知道的人造材料。
尝试着说出这种材料可能是由什么天然材料加工成的。
(学生)说一说。
教师进行引导和评价。
活动3:
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对教室里的各种物品进行观察,并运用刚学习的区别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方法,将制成这些物品的材料进行区别和记录。
(交流)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进行必要的评价。
(课后作业)调查自己家中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并做记录。
六、板书设计
活动1
组成物品的材料:
活动2
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别:
天然材料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材料。
人造材料是由天然材料加工而成的材料。
活动3
制成教室的物品的材料:
2.塑料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了解人造材料——塑料。
◆能力与过程
1.通过对比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了解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特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两种材料之间的特点,知道不同的材料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二、教学重点
塑料与木头之间的比较。
三、教学用具
一些常用的塑料制品、塑料尺子、木头尺子等。
四、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对比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塑料这种人造材料
1.讲解并提出问题: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的。
2.学生思考后回答:
桶、杯、汽车、电视、录音机、笔、水管等。
3.讲解:
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呀!
可以说塑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
那么塑料与普通的天然材料作用上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活动1:
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的特性
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
活动2:
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1.先预测:
变软()变硬()不变化()
2.实验:
用热水分别倒入塑料杯和矿泉水瓶内,观察有什么变化?
(注意:
小心别让热水烫着!
)
3.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
4.判断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5.让学生提出关于塑料还想要了解的问题?
活动3:
戴手套
把塑料手套和棉花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一个凉。
一个暖和。
讨论拓展:
塑料相对于其他天然材料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这些特点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二、认识新材料
活动4:
认识新材料
1.教师展示一些新型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用处。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有什么新的想法把它写下来。
课外活动:
1.小调查“白色污染”
①我家一星期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是怎么处理的?
②统计全班同学的家中一星期共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
③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建议。
2.参观塑料加工厂:
了解塑料加工的全过程。
3.倾听声音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
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能力与过程
通过观察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进行归纳物体发生原因的探究或称,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关注声音现象,学会关注我们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普通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声音的产生原因。
三、教学用具
锣、鼓等小型打击乐器、钢尺等可发生明显振动的物品。
四、教学方法
观察、总结、归纳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寻找声音
1.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
并用“我在……听到了……发出……的声音”的形式,向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好。
2.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承接)同学们要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每一个问题都在课上去研究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研究一至两个问题。
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是: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2: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材料发出的声音的现象,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到表格中:
物体名称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敲鼓
敲锣
拨钢尺
波橡皮筋
吹纸
讨论:
物体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展示:
多媒体资料“物体振动发出声音”。
既然,物体振动发出声音,那么,用什么方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试一试吧!
讨论: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活动1:
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活动2: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物体传声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认识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知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能力与过程
通过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与人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三、教学用具
音叉、水槽、钢管、木板等。
四、教学方法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问题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引导性问题)
1.我讲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跟你相差一段距离,为什么你能听到?
(讲解)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你听到了吗?
请三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个人在一张桌子上轻轻地磨一下,另外一个站在三个人的中间,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并站在第二个同学的后边,看一看谁能最先听到声音?
问题:
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讨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
大家的解释是:
拓展:
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试着做一做。
活动2:
水能传声吗?
先预测:
声音能在水中传声。
后做实验:
请三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在水中轻轻地摩擦一个物体,第二个同学站在旁边,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水槽上,看谁能听到声音?
讨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我组的结论是:
拓展:
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声音吗?
讨论:
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我的结论:
总结:
我们知道声音可以通过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课后拓展:
1.月球上我们能听到声音吗?
2.做一个土电话。
六、板书设计
声音通过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大家的解释是:
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能力强。
结论是:
水比空气传播声音的能力强。
总结:
我们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物体(介质)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5.自制小乐器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认识一些乐器,并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小乐器。
2.会改变乐器声音的大小高低。
◆能力与过程
1.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练习的比较选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选择材料,制作小乐器。
三、教学难点
改变乐器声音的大小高低。
四、教学用具
一些常见的小乐器、一些制作乐器使用的材料。
五、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小乐器和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制作。
六、教学过程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是噪音,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有的声音是优美动听,我们都非常喜欢听,大家说这种声音叫什么呢?
(学生)音乐。
(教师)音乐是由各种乐器所发出来的。
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些乐器,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
(展示)一些乐器。
在展示的同时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演奏。
(学生)活动。
(导入)大家都感受到了,乐器可以演奏出我们喜欢的美妙音乐,这些音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
那么,大家有没有兴趣自己来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呢?
我想,自己做出来的乐器演奏出的音乐肯定别有一番情趣。
(讲授新课)
活动1:
做小鼓
1.先拿出一个鼓给学生看,并问:
做一个小鼓需要什么材料?
2.讨论:
桌子上的材料能否制成一个小鼓?
3.能行,请同学试着做一做,把老师准备的鼓面材料都试一试,比较不同材料鼓面产生的效果,找出最合适的材料。
4.讨论: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用身边的什么材料可以制作什么乐器、为下次活动做准备。
5.教师讲解:
制作乐器一般分为三步进行:
①根据乐器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鼓的形状大小各异,但它们都由鼓体和鼓面两部分构成,鼓面都是圆形的并且有弹性。
从这一特征出发来准备制作小鼓的材料。
②根据乐器的构造进行制作,重点组装好发声部位的材料。
如小鼓的鼓面一定要绷紧。
③敲击小鼓,比较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6.演示、改进提高质量。
活动2:
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活动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制定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2.能按计划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3.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
4.能说出本组和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的优缺点,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小乐器。
实施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时间为一课时。
2.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提示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内容。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件或几件小乐器。
4.试一试,让小乐器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
引导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5.通过演奏会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让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做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组或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评价:
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1.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
2.乐器的外观和性能:
3.如果重新乐器会有什么变化:
4.如果可得到一件真乐器,它与你制作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5.对自己制作的乐器的自我评价:
三、拓展
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P16上的关于声音的扩展知识。
2.依据扩展知识,学生尝试改变自己制作的乐器的声音的高低大小。
6.声音与生活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传达信息。
2.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
3.举例说明减少噪声的方法。
◆能力与过程
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生活有哪些作用。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噪声的危害,向往美好的生活。
2.乐于与人分享减少危害的方法。
3.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噪声的危害与较少噪声的办法。
三、教学难点
噪声减少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与课后的调查相结合,让学生尝试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以感受科学体验。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出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能把自己知道的声音的作用与其他同学交流。
3.能举例说明声音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实施过程:
1.可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
2.活动开始前,老师提问题: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以引起学生探究的愿望。
3.教师对活动提出要求:
A、查阅资料并做好简单的笔记;B、围绕“声音告诉了我们什么,声音帮助我们做些什么,声音能使我们心情变得怎样”等几个问题,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C、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4.学生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情况,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5.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多媒体音像资料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声纳”、“乐音”、“噪声”等内容的理解。
6.启发学生思考:
噪声有什么危害,怎样减少噪声?
活动2:
减少噪声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噪声。
2.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危害。
3.了解一些人们利用技术和设备减少噪声的办法。
4.能把自己想出的减少噪声的办法告诉给别人,同时也能学习其他同学的好办法。
实施建议:
1.可以同桌或小组进行活动。
2.活动分三步进行:
①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和自查资料中有关噪声的内容;
②交流生产和生活中造成噪声的原因及噪声对人的危害;
③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运用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
3.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出示思考题,以启发学生讨论和交流。
例如,声音的音量用什么表示?
什么是噪声?
噪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危害的?
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出示有关的图片或播放音像资历料。
拓展性活动:
设计无噪声书房
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有关材料性质和物体发声、传声等知识和技能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
2.能画出“无噪声书房”的设计图。
3.对“无噪声书房”使用材料的性质附加文字说明。
4.能吸取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设计。
实施建议:
1.在学生设计“无噪声书房”前,教师要进行以下指导:
①房屋外部要选择容易反射声音的材料,房屋内部要选择吸收声音的材料。
②双层玻璃、带皱褶的布帘可减少噪声的传人。
③可以通过在房屋的周围设立标牌、植树等来减少噪声。
2.如果课上完不成设计“无噪声书房”的任务,可以留为作业,布置学生课下完成。
3.在听取同学、老师、家长的意见后勤,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
4.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有特色的“无噪声书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后作业:
调查周围的噪声类型和危害情况。
7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学习的活动。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基本教学思路:
这节课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讨论,从而分析概括----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试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教学难点:
对光源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三、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
蜡烛、电池、小灯泡、手电筒、火柴、打火机、荧光笔、3个中间有孔的硬纸板、定位夹、白纸2张、【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玻璃、厚玻璃
教师准备:
自制美丽的夜景、概念、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光沿直线传播图片、实验步骤等一些图片做成的MTV课件,搜集卡,实验报告单,手电筒、玻璃,水母、火柴等光源卡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光源
1.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鼠标是命令,点击时开始播放,再点击暂停)
2.导入新课
师: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你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
生:
(略)
师:
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漂亮,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
(略)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谜.
3.新授
(一)什么是光源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漂亮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我把教室的灯关掉,你们能让教室亮起来吗?
[用火柴,蜡烛的同学请注意,不要烧着了手]
生:
活动
师:
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
(回答自己是如何让教室变亮的.……)
师:
为什么这样做能让教室变亮呢?
生:
因为它们都能发光.
师:
像这些发光的物体就叫光源.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动脑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发光的物体,并将找到的发光的物体填入表中,你们每找到三个就可以得到一颗星,看一看,哪一组在五分钟之内获得的星最多。
(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光源,填写搜集卡。
)
师:
下面请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找的光源数目。
先请找得最多的小组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光源。
生:
太阳、星星、手电筒、蜡烛、打火机、电视、萤火虫
师:
别的小组谁还能补充一下你们找到的新的光源。
生:
手机、电灯、夜光表、月亮。
师:
夜晚,我们看到的月亮又圆又亮,月亮是光源吗?
(月亮是光源吗?
这一课件,学生在"找光源"环节提出时,就在“找光源”环节播放:
在"分类"环节或者"给光源朋友找家"环节提出时,就在哪个环节播放)
生:
月亮不是光源。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我是听妈妈说的。
生:
我是看《百科全书》知道的.
师:
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让我们来看一看月亮到底是不是光源!
师:
镜子,玻璃是光源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放在黑暗中试试,看能不能让屋子变亮。
师:
那么就请你来试试吧!
(生实验)
生:
老师,镜子,玻璃都不是光源。
师:
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的光源。
太阳光与这些光源有什么区别呢?
生:
发出的光的强弱不同.
生:
太阳自己能发光,手电筒要有电才能发光.
师:
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像手电筒这样,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播放课件)
师:
下边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给光源朋友找家)
老师这儿有一些光源朋友迷路了,你们能帮它找到家吗?
生:
太阳、星星、萤火虫、荧光棒、水母是天然光源。
剩余的都是人造光源。
(学生帮光源朋友找家,教师适时板书将光源卡片粘贴到相应的地方.)
大屏幕出示"大红花"送给回答问题好的学生.
第二课时.研究光的直线传播
师: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你们帮光源朋友找到了家,它夸奖你们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呢!
不过,它还要考考你们,它说,我们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们知道我是怎么传播的吗?
(出示课件光透过密林,云层,门窗等图片做成的MTV)
师:
看了光的传播小电影,你猜想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
生:
说出自己的猜想.
透过密林的阳光,透过门窗的阳光,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的,我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
同学们回答的的确不错,但我们还要亲自用实验来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
根据桌上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教师适时指导
师:
请大家说说你们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边说边操作)
生:
我们的猜想和实验是一样的,当三个小孔对齐呈一条直线的时候,吹塑板上就可以看见手电筒的光.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生:
我们的实验和猜想也是一样的,在3个小孔处分别粘上细线,当前2个小孔呈一条直线,第3个小孔的线倾斜了.也就是说:
三个小孔之间的线没在一条直线上,也看不见手电筒的光.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生:
(略)
师:
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你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生:
用白纸卷起直筒,向直筒里看时,能看见对面的同学:
把卷直的筒中间折一下,我就看不见前面的同学了.
师:
你真棒!
奖你一朵小红花.
师:
光是摸不着的,怎样在纸上把它描绘下来呢?
比如说,我想画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该怎么画呢?
生黑板上画太阳.
画太阳和太阳光线:
师:
画的很好,这些直线代表什么?
生:
太阳的光.
师:
以后我们也用带箭头的直线代表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这叫光线.
光线:
→
板书: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光的传播的例子.
学生回答.(略)
小结:
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今天我们学习了《光和光的传播》.的确,生活处处离不开光,没有光,世界将是一片黑暗.我们也将无法生存.
作业:
你学过《井底之蛙》这篇课文吗?
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青蛙为什么说:
“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道理?
8透明与不透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光能透过哪些物体”的实验活动,启发学生根据材料透光性质不同,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三种。
2.培养学生关心人们是如何运用各种材料的透光性改善生活的。
3.“影子”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当光照射在不透明物体上,会成影子。
4.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发现影子的形状随着光源与物体之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一些材料的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光源与物体之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教学过程
一、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先观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生答)
看得见,看不见,透明与不透明
象这种玻璃物体,透过面的,而且可以从玻璃里看到外面的,我们把它称为透明物体。
不透光的叫不透明物体。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透明与不透明的知识。
二、物体的透光程度进行分类
1.分组讨论,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2.确定你们组的研究问题,怎样研究?
3.小组同学如何分工?
请大家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