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7656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精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3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据材料能够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2、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

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

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

A.东汉的洛阳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东京D.明初的南京

3、“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上述现象最早分别发生在()

A.秦朝宋朝B.唐末明初

C.唐末北宋D.秦朝明初

4、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

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

这一记载说明()

A.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B.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C.武器优劣决定战争胜败D.三国时火药己经发明

5、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的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6、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B.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C.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7、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②重视实用技术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④理论体系完整

A.①④B.①②

C.③④D.①③

8、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

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9、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的著作是()

①《黄帝内经》②《九章算术》③《伤寒杂病论》④《齐民要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0、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

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了成功。

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

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

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11、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最南至西沙群岛,最北至北极圈内)进行天文观测。

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这说明()

A.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B.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发展

D.古代中国的科技发达

12、莱布尼茨说:

“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

”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②不注重科学分析③不重实用④注重经验总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类别

数学

天文

历法

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35

7

17

8

8

A.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科技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科技忽视经验实用性强

14、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

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15、2013年,被誉为中国“第五发明”的珠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一:

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中云:

“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运算方法)

材料二: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里绘有算盘。

关于材料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珠算开始出现在汉代,普及于宋代B.珠算在北宋开始使用于经济活动

C.珠算有其独特的运算方法和实际的运用价值D.材料二是艺术品,不足为证

16、有人评论说:

“《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

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

”这表明《诗经()

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B.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C.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17、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8、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述名句分别是属于:

()

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

19、清朝赵翼说: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李杜之后各领风骚的文学艺术有()

A.宋词、元曲、小说B.楚辞、元曲、小说

C.南戏、元杂剧、京剧D.宋词、小说、戏剧

20、苏轼、辛弃疾都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但是苏词刚健豪放,辛词悲壮激昂,出现这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立场不同B.政治立场不同

C.个人性格不同D.社会变迁

21、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2、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

其中有一题“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

此画的风格应是(  )

A.宫廷画B.文人画C.民俗画D.人物画

23、“扬州八怪”是一群聚集在扬州的画家共同形成的一个画派,也称“扬州画派”。

清朝中期,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

扬州的画家们继承了明朝城市市民绘画的传统,把书法、诗歌、绘画与篆刻融合起来,趣味表现更加自由,颜色更加鲜明,有活泼积极的入世精神。

据此,可以判断“扬州八怪”的出现()

A.标志着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B.完全摆脱了文人画的影响

C.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后的市民文化需求D.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弱化

24、徽调、汉剧、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

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文学艺术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京剧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D.文学艺术在不断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2分。

25、自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纸一直是人类交流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更是所有科学和文化进步的基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

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

……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晋书》卷五十一《纸赋》

材料二

时间

重大事件

时间

重大事件

793年

大马士革开办了造纸厂

1405年

由法国传入比利时

900年

造纸术传入埃及

1494年

传入英国

1150年

阿拉伯人渡过地中海,在西班牙的沙提瓦城建起了一座造纸厂

1567年

传入俄国

1189年

由西班牙传入法国的耶洛城

1586年

传入荷兰

1276年

阿拉伯人通过地中海,经西西里岛在意大利建立了造纸厂

1694年

由荷兰传入美国

——《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

材料三 18世纪之后,欧洲各国的纸张生产,逐步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改进了工艺,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

……(但是我国在纸发明以后)1700年内一直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直到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上海成立了由美商出面经营的华章造纸厂,中国才有了第一家机器造纸厂。

——《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

(1)材料一中“作契以代绳”“造纸以当策”各指什么?

分析纸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纸术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8世纪之后欧洲“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而中国却长期“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的原因。

26、法国历史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诚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

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

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蒋孔阳《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欣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作品有怎样的风格?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伦乃造意”等字眼意在强调人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字记载是二手史料,并不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当然有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每一种成就的时间记清,从而找到最晚的。

结合所学知识,有铭文的青铜器出现在西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出现在两晋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出现在元朝,隶书出现在秦朝,故D正确。

其它选项不是出现最晚的,均排除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的“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叙述的是火药,火药最早产生于唐朝末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描述的是指南针,指南针最早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所以本题选择C项。

4、A

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

所以答案选A。

6、C

7、B

8、【答案】A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不要擅自扩大材料信息的范围,同时,对于选项中一些过于绝对的字词,应该及时排除,如“最高超”,再结合《齐民要术》有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9、D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

《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学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和先进性,A正确;BCD都属于它的内容,但是不符合农业科技试验,排除。

所以选A

11、A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莱布尼茨认为:

中国人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数学知识,①②④符合材料;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经验总结和实用性,③与材料以及史实相反。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没有完整的体系,排除A;材料表明科举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排除B;中国古代科技在一定时期内是领先世界的,排除C;中国古代科技是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故答案选B。

14、【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被称为“万世宝典”;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医药学著作,被称之为“东方药物巨典”;“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故应选A。

1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汉代的史籍中有关于珠算的加载,并无法证明珠算就出现在汉代,所以A项错误;材料二虽然是艺术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可以证明算盘应用于经济活动,所以D项错误。

材料二中“《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里绘有算盘”只表明在宋代珠算已经用于商业,并不能证明此时是珠算用于经济的开始,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易。

材料“《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

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反映了《诗经》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即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故B答案符合题意;A答案表达不全面,排除;C答案说法错误,由材料“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可以看出《诗经》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再加上《诗经》本身就是是现实主义作品,排除;D答案与题意无关,排除。

所以答案选B。

17、【答案】C

【解析】据题干“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学的世俗化过程,专制皇权的加强与此无关,故①错误;科举考试内容没有小说等内容,故②错误;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学的世俗化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故③正确;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也体现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故④正确。

故③④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

故答案选C。

1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符合宋词的风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唐诗的代表作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属于楚国楚辞的典型风格,所以正确的选项是C项,排除其他。

19、【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李杜诗篇”是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各领风骚”是指各代的文学主流成就。

唐代以后,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分别是宋词、元曲和明清时期的小说,故选A。

点评:

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高考的主要考点是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文学的主流成就是:

春秋——诗歌战国——楚辞汉代——赋唐代——诗宋代——词元代——元曲明清——小说。

20、【答案】D

【解析】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反映时代的特点。

北宋被金灭亡之后,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故辛弃疾的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北伐中原的激昂情绪,所以才有了辛词与苏词的不同,故选D项。

21、【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说法错误,汉字是表意文字;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说法错误,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故此题应该选B项

汉字的演变:

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古文字阶段:

甲骨文(商代)—金文—篆书—秦隶。

隶楷阶段:

隶书—楷书。

隶书和楷书的辅助书体:

草书和行书。

隶书:

盛行于汉代;楷书:

盛行于隋唐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图画用苏武牧羊假寐这一现象来表现“见万里”的意思,这种“以情写意”体现的是文人画的特点。

宫廷画主张写实,民俗化则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

故选B。

23、【答案】C

【解析】根据“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可知扬州画派适应了商人对文化的需求,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文化需求,故C正确;选项A中“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无从体现,排除;B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不恰当;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错误。

2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京剧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依据材料“徽调、汉剧、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文学艺术只有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才能得到发展.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经济的发展是京剧发展的根本原因.故排除B.C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5、

(1)“作契以代绳”是指用文字来替代结绳记事;“造纸以当策”是指用纸来替代竹木简牍。

作用:

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作用:

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或促进来欧洲社会的转型)。

(3)欧洲:

18世纪后欧洲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工业革命的展开推动了造纸术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

中国:

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阻碍了科技进步;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使新的生产方式未能得到正常发育,从而使造纸术一直停留在手工业阶段。

26、

(1)娱乐演艺场所。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2)京剧;

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

戏曲的发展演变受社会状况的影响,戏曲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根据材料信息“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也说明这一点。

(2)材料一中瓦子的出现标志城市娱乐业的兴旺,反映出普通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城市生活、城市经济的活跃。

材料三中“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同样反映了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3)新的剧种应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可推断“徽汉合流”,不断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戏曲的社会功能可以依据材料概括。

材料三“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功能。

27、

(1)书写材料:

经历了甲骨、竹木简、绢帛、纸的演变过程。

汉字演变经过了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先后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

(2)文人画注重写意,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自由灵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3)辛弃疾的作品以豪放为主。

反映了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而广大人民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结束分裂局面。

【解析】问从图片上观察、获取书写材料的脉络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文字演变的趋势和过程。

从材料二中“散点透视”“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信息提炼、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第一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品风格以豪放为主;第二小问并用一定时期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反映,结合当时辛弃疾所处时代进行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