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7135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docx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docx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难点) 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重点)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

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分类

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含义

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的环境问题

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

表现

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海啸等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如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垃圾污染

生态破坏:

如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锐减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1.20xx年3月14日,安徽阜阳发生4.3级地震,据统计阜阳受灾人口4.15万人,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1000间。

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此次地震属于哪类环境问题?

【提示】 地震是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

①概念:

地球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

②气温变化的特点:

呈逐步上升趋势。

③原因: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酸雨污染

①概念:

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②三大酸雨区:

欧洲、北美、中国。

③危害:

使水体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土壤酸度增加,腐蚀建筑物等。

(3)臭氧层破坏

①概念:

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氟氯烃,可以通过光化学作用耗损大气层中的臭氧。

②危害:

会使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危险,使野生生物、海洋浮游生物受到伤害,使部分鱼类和贝类等海洋生物难以生存。

2.生态破坏

(1)生物物种锐减

①原因:

由于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②危害:

使物种不断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平衡,其危害是无法估计的。

(2)水土流失

①原因:

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

②危害:

耕地越来越贫瘠;水库、湖泊淤积,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容,加剧洪涝灾害。

(3)土地荒漠化:

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严重。

2.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使全球受到紫外线辐射增强带来的危害等体现了环境问题怎样的特点?

【提示】 体现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学生分组探究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2.环境污染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 人类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导致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3.生态破坏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 人类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1.环境问题的内涵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下图所示: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如自然灾害;但当前人为原因引发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

2.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关系

(1)区别:

两者成因不同、表现不同。

环境污染是人类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如森林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联系:

环境污染问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如二氧化硫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破坏等;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外圆代表______,内圆代表________。

(2)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输入________,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向环境中输出________,箭头C表示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箭头D表示________________。

(3)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

【思路点拨】 首先判断内外圆分别代表人类社会与环境,然后根据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解答各箭头代表的含义。

【解析】 

(1)图名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环境的范围比人类社会的范围要大,所以得出外圆为环境,内圆为人类社会。

(2)A、B箭头是同向的,C、D箭头是反向的,联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可得出:

A表示的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与能量,B则表示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C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D则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答案】 

(1)环境 人类社会

(2)生产 物质和能量 消费 废弃物 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反作用(或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3)A B D C

学生分组探究二 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布和危害

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其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

2.臭氧层为什么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提示】 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酸雨的形成以人为原因为主,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4.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荒漠化

自然:

气候变干;人为:

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沙化

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沙尘暴

自然:

干旱、大风、气流上升

人为:

植被破坏

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人体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

水土流失

自然:

暴雨、土质疏松

人为:

滥垦、滥伐

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

森林大量减少,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全球

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生物物种锐减

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人类活动区

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使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平衡

酸雨pH<5.6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

世界:

西欧、北美、日本我国:

主要在南方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光化学烟雾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

不利于气体扩散的一些谷地和大城市

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危害人体健康

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南极臭氧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

城市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大量集中,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不利于改善环境,社会秩序差

1.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破坏最为严重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就分布于平流层之中。

对流层的厚度与地面温度的高低有关。

地面温度越高,近地面大气的对流越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大,即平流层的高度越高。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对流层的高度也低,人类排放的氯氟烃化合物容易到达这里的平流层,因而臭氧层破坏更严重。

2.我国重酸雨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

主要原因是:

(1)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而北方与此相反。

(2)南方降水多,空气湿润,有利于酸雨的形成。

(3)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强,易于气体的扩散。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其合理解释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了气温的影响因素、全球变暖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较大。

【解析】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流出北冰洋的寒流增强,暖流减弱,导致欧洲西北部冬季温度偏低,故选B。

上升流是寒流,上升流减弱应该导致温度上升,故不选A。

极地东风带北移应该导致影响欧洲西部的偏北风减弱,故不选C。

全球变暖应该导致中纬度降水减少,故不选D。

【答案】 B

教材P13图1-2-10 世界酸雨主要分布区

—————————————————

1.世界酸雨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中国东南沿海、北美东部和巴西东南部。

形成酸雨的物质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2.上述地区酸雨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工业发达,酸性物质排放多,并且降水量比较大,容易形成酸雨。

—————————————————

读图1-2-10,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雨指pH值小于7.0的大气降水

B.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

欧洲、北美和中国

C.酸雨污染属于地方性环境问题,不具有全球性

D.南半球的国家不存在酸雨污染现象

【解析】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酸雨污染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南半球的巴西东南部也是世界酸雨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答案】 B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教材第11页思考

【答案】 1.由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可以看出,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如果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或能量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再生供给能力,就会导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破坏;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

可见,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的。

2.例如: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其产生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黄土具有直立性,土质疏松,该地区降水集中,且夏季多暴雨,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人类在利用该地区的资源时造成植被的破坏,如开荒、开矿等使地表变得疏松,又使植被失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

教材第12页思考

【答案】 1.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工厂和发电厂及交通工具燃烧矿物能源、焚烧固体废弃物、树木燃烧、森林破坏、牲畜的反刍或呼吸、农业活动等。

此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两类: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例如: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倡节俭;节约能源;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爱护每一片绿地等。

教材第17页思考

【答案】 1.英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税收调节、节能建筑、绿色能源。

2.还可以采取的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率,对温室气体进行回收,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等。

一、选择题

1.次生环境问题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类,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生物物种锐减B.火山喷发

C.酸雨D.干旱

【解析】 火山喷发、干旱等这些由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类,其中生物物种减少为生态破坏,酸雨为环境污染。

【答案】 C

2.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东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异常

C.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

D.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

【解析】 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某些环境问题通过大气环流、洋流等大尺度的物质流动使其影响大大超过其产生地甚至达到全球,而A、C、D三个选项只会对区域产生影响。

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可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影响到大洋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等地。

【答案】 B

二、综合题

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

c.酸雨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2)题,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第(3)题,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 

(1)自左向右依次为:

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最近公布的一项气象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甘肃××县近10年来,沙尘暴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而不是增加。

统计资料还显示,××县年扬沙天气从60年代初开始明显减少;浮尘天气在80年代之后减少特别明显,在21世纪初出现不过几次,其减少速率远远大于沙尘暴和扬沙天气。

材料二 我国生态破坏严重区分布示意图。

(1)①地区沙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一,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分析甘肃××县沙尘减少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破坏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1)题,①地区的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位于我国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强,造成荒漠化进程快。

(2)题,②地区相对①来讲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等人为因素导致荒漠化严重。

为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正在实施大规模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

第(3)题,③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黄土的特性(直立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质构造强烈造成地表的高低起伏,加剧水土流失。

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人类与环境必须和谐发展,××县虽然处于荒漠化严重地区,但只要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能使环境得到改善,逐渐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 

(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 “三北”防护林工程

(3)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质构造强烈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4)××县人民改变了原来与环境对立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退耕还林还牧,因地制宜,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环境得到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