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宣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宣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宣汉县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五月
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加快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时期。
科学制定“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为此,根据《宣汉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特编制《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及宏观背景
(一)“十一五”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作部署,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按照“稳定提升粮油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加快推进特色效益农业,整合项目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
1.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从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效益农业、培育新型主体和加强基础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我县农业持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农民增收渠道逐年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
2010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60.19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2元,比2005年增加847元。
2010年全县劳务开发总人数34.7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31.4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3.1%和57.%,实现劳务收入达28.5亿元,年均增长26.7%。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2010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3.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9.35万吨,比2005年多5.15万吨。
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140万头(只),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2.67万吨、1.20万吨、1.25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4.28%、3.59%、3.76%;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2万吨,与2005年1.5万吨相比分别年均增长9.3%。
同时,2008年玉米超高产田块亩产1181.6公斤,创西南山地玉米超高产纪录;2009年万亩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800.35公斤,创南方玉米大面积高产新纪录;2010年,整县制推进玉米高产创建,平均亩产624.9公斤,创西南整县制大面积玉米高产纪录。
万亩水稻示范片平均亩产644.81公斤;万亩马铃薯示范片平均亩产2027公斤;万亩油菜示范片平均亩产196.4公斤;烟叶收购达9.6万担;生猪出栏111.92万头,肉牛出栏13.41万头,肉羊出栏35.77万只,家禽出栏1152万只,奶牛存栏10831头;成片造林46万亩,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12个、面积10万亩。
3.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
立足优势,加快实施北烟南菌、东茶西菜、奶牛肉牛等特色效益产业。
建立食用菌重点基地乡镇12个,其中木耳生产基地6个,香菇生产基地4个,珍稀菇生产基地2个,发展食用菌5060万袋;实施高效安全茶园建设6000亩,新建育苗基地,繁育良种茶苗620万株;年度发展优质稻40万亩,其中高中档优质稻15万亩;发展双低油菜30万亩;建立水果、云蒙米、茶叶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万亩;建立方斗园区精品蔬菜基地300亩,带动全县发展特色蔬菜5000亩;初选优质青脆李品种4个,建立青脆李原种品种展示园50亩;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年加工优质茶1500吨;年加工优质米10万吨。
宣汉县“桃花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终审;已申报“黄金木耳、宣汉老君菇”等地理标志;“九顶雪眉”、“巴山玉叶”名茶赴杭州参加第八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荣获一等奖。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
随着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安全、农村沼气、退耕还林后续工程、现代农业玉米项目、农田水利建设、种养业良种工程、粮油生产基地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增加,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改善。
年均改造中低产田土3万余亩,全县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达到31万亩;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5485处,其中水库87座、山坪塘8551口、石河堰105处、引水埝2314条、提灌站272处、其它小微水工程14156处;全县总蓄引提水量10480万立方米,有效灌面51.05万亩,节水灌面达到22.56万亩;有效解决了18.9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农村供水工程2584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5平方公里。
全县已拥有小水电站26处,装机容量5.5145万千瓦。
全面落实了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利益得以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5.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科技队伍不断加强。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建立了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预警、防治等应急机制。
开展了“柔性引才引智”活动,引进研究生5人,聘请高等院校、农科院专家教授为农业科技首席顾问专家。
广泛开展了科技下乡、技术培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工培训工程,年均培训实用技术35万人次,引进示范农作物新品种200多个,农业科技普及利用率达90%以上。
创建“科技人才示范岗”,建立粮油、茶果、菌类、植保、土肥五个科技攻关创新团队。
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系,加强了动物良种繁育、种子工程、防疫、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专家大院、川东北中试熟化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山地玉米超高产精简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获达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中药材、粉葛、木耳为代表的林下产品的开发,有力地提高林业的科学综合利用水平。
通过实施农机补贴项目,有效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3万千瓦,综合化农机水平达到26.3%,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15%。
(二)“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宣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要面临着十分严峻挑战。
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宏观环境趋好。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各级财政对农业补贴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整体融入成渝经济区“环渝腹地”区块,将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是产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
通过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基本定位,生猪、优质稻等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巩固提升,烟叶产业稳步做大,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快速发展,通过政策驱动、示范带动、行政拉动,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带也将能快速形成,从而为全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国家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增加扶贫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我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将会争取到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牵引和助推作用。
2.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县现代农业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稳定增加农业投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一是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域范围广,以及财政总量不大等因素影响,农业投入不足与现代农业对资金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的能力不强,靠天农业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农业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不高。
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农产品加工滞后,实现原料农业向精深加工的商品农业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是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创新型农业未建立。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
上档次、创名牌的产品少。
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不够健全。
土地经营权过于分散,难以适应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的发展要求。
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离农意识强烈,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和中老年人比重上升,新型农业技术、成果的普及度无法推广。
六是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渠道不宽。
(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具备的基础条件
全县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辖54个乡镇,492个村,总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109.75万,农村劳动力52.1万,全县现有耕地84.71万亩,其中田52.7万亩,地32.01万亩。
宣汉县是扩权强县试点县,人口超百万的山区农业大县、川陕老革根据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自然条件
区位优势:
宣汉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位于川陕渝鄂四省市的结合部,居于重庆、成都、达州、西安等大中城市之间的中心地带,距重庆市不足300公里,距达州市不足30公里,距达州机场仅40分钟车程,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不到3小时车程,210国道和省道梁双公路、川陕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襄渝铁路及其复线横贯东西。
地理优势:
宣汉县属深丘和山区地形,平均海拔780米,最低海拔277米,最高海拔2458米,相对高差2181米。
境内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延绵,既有低坝深谷,又有中山台地,还有山顶山坡。
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特殊的“立体地貌、立体气候、立体自然”,为多种农作物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气候优势:
宣汉县属亚热带和湿带交替区域,冬天严寒,夏天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年日照时数为1596.8小时,年降雨量为1200毫米,气候资源为发展粮油作物及茶果、菌菜特色产业提供了保证条件。
土壤优势:
在全县可耕地范围内,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壤土、黄培壤土、石灰岩土六个土类,对于发展高产优质农产品有利。
2.资源优势
宣汉是全国或全省的白肋烟、黄牛、奶牛、生猪、木本药材、茶叶、粮油等生产基地,是全省第二大奶源基地县。
其中:
宣汉黄牛作为地方优质牛种,载入全国和世界牛种资源志;宣汉特产“桃花米”,自唐代以来就被作为“贡米”,并载入《全国农作物优良品种目录》。
全县森林面积2221平方公里,覆盖率达55%。
全县江河纵横、塘库星罗棋布,境内有前、中、后、洲河四条主合的河流,有各类宜鱼水面20万亩。
有各种鱼类83种,其中土著鱼类68种,引进鱼类15种。
二、“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全面融入重庆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为契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特色效益农业;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与保护体系;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全力推动宣汉现代农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在确保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粮油增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加强大型农业基地建设,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园区和特色农产品集中加工园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烟叶、食用菌、青脆李、茶叶、中药材、优质生猪、肉牛、奶牛、肉羊及林下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打造农产品特色知名品牌。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培育发展特色观光农业。
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加大农业技术、信息、金融、保险服务,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具体指标:
到2015年,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76.82亿元,年均递增5%,其中畜牧业产值33.28亿元、农业(种植业)产值36.14亿元(其中食用菌产值15亿元、烟叶产值2.0亿元)、林业产值3.2亿元、渔业产业4.2亿元。
粮食播种面积保持170万亩,总产达到65万吨,确保稳定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90元,年均递增8.5%;水产品产量3万吨,人均水产品产量达到20公斤。
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突破85亿元以上,年均递增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19元,年均递增6%。
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宣汉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一目标,重点实施东茶西菜、北烟南菌、奶牛肉牛战略,突出抓好“四大作物生产基地”(优质稻产业基地、专用玉米产业基地、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优质油菜产业基地);“六大特色产业区”(食用菌产业区、烟叶产业区、青脆李产业区、茶叶产业区、蔬菜产业区、中药材产业区);围绕四条线(210国道线、普石路、宣南路、宣七路)大力发展生猪、奶牛、肉牛、肉羊等畜牧产业;建设四大林业产业基地(桤木林育造林基地、木耳原料林基地、粉葛基地、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六大水产基地(水产科技示范基地、水产苗种生产基地、大鲵养殖基地、冷水鱼养殖基地、水产新农村、无公害健康养殖基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一)种植产业
1.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粮食产业面积保持170万亩,总产量达到65万吨。
在优势区建立四大传统农作物生产基地,即优质稻产业基地40万亩、专用玉米产业基地15万亩、马铃薯产业基地17万亩、优质油菜产业基地30万亩。
特色效益农业主要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带”,即食用菌3万亩(3.3亿袋)、茶园10万亩、基本烟田23万亩、青脆李3万亩、蔬菜7万亩、中药材10万亩。
着力打造全省粮食生产基地强县、西南地区玉米现代产业基地强县、全国食用菌产业强县、全国优质白肋烟生产基地县、四川茶叶基地县和青脆李基地县。
2.规划布局
(1)四大传统农作物生产基地
优质稻产业基地。
建优质稻产业基地40万亩。
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城、老君、胡家、毛坝、红峰、隘口、柳池、红岭、明月等乡镇发展高档优质稻8万亩;在海拔600—700米区域黄金、厂溪、南坝、茶河、天台、东林、庙安、天宝、庆云、马渡等乡镇发展中档优质稻10万亩;在天生、七里、普光、双河、君塘、五宝、华景、土黄等乡镇发展优质稻22万亩。
专用玉米产业基地。
建专用玉米产业基地20万亩,主要分布在玉米生产优势区峰城、桃花、南坝、下八、天台、五宝、华景、老君、普光、胡家、双河、大成等乡镇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和特色加工玉米。
建两季玉米基地8万亩,主要分布在土黄、五宝、南坝、下八、东乡、天生、七里、双河、大成、普光等乡镇。
马铃薯产业基地。
建马铃薯产业基地17万亩。
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
主要分布在龙泉、三墩、凤鸣、红峰、峰城等乡镇。
优质油菜产业基地。
建优质油菜产业基地30万亩。
主要分布在天生、七里、双河、黄金、新华、厂溪、南坝、下八、五宝、华景等乡镇发展中熟双低油菜。
(2)六大特色产业区
食用菌产业区。
以“四个一”(即“一区、一带、一园、一批”)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打造成全省食用菌产业强县,全县食用菌栽培达到3.3亿袋(棒),年产量达到15万吨(鲜品)。
“一区”即方斗千亩食用菌核心区,建成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配套、产业兴旺、品位高雅的“三农”标志性园区和窗口,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
“一带”即高速公路沿线示范带,重点在黄金、厂溪、新华、明月、柳池、君塘6个核心乡镇,发展袋栽黑木耳1000万袋,香菇500万袋,辐射带动南坝、天台、五宝等乡镇发展。
“一园”即投资兴建富力达食用菌产业园,在普光镇原105厂旧址,签约投资1.5亿元,分三期建设,首期9000万元,2011年底投产初期日产量达到10吨,成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食用菌生产企业,2014年底全部投产后,日产量将达30吨,建成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产业园。
“一批”即指导发展“一批大户”。
结合四川省农业厅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建设,整体打造以南坝为核心的木耳片、香菇片,以老君、峰城为核心的珍稀菇片。
重点范围包括南坝、天台、五宝、华景、土黄、老君、峰城、清溪、明月等19个乡镇。
宣传指导扶持一批大户,发展“两耳两菇”,指导落实1000户完成生产1000万袋。
烟叶产业区。
在峰城、桃花、观山、茶河烟叶产业园区辐射带动五宝等25个乡镇,规划基本烟田23万亩。
园区主要规划在峰城、桃花、观山以及茶河等4个核心乡镇,2010年种植1.4万亩,产烟3.7万担,2011年种植1.4万亩,产烟4.3万担。
全县2010年种植3.9万亩,产烟9.6万担,2011年种植4万亩,产烟12.8万担,到2015年达到种植11.5万亩,产烟30万担的发展目标,把宣汉打造成具有风格突出、品质优良、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的特色优质白肋烟基地。
茶叶产业区。
在漆碑、土黄、樊哙、三墩、漆树、石铁等8个乡镇,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发展良种茶园5万亩,改选更新低产茶园1.8万亩,建立核心生产基地1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吨。
完善加工贮藏设备,加强茶叶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成套加工设备,完善配套加工工艺,全程跟踪检测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茶叶产品质量。
青脆李产业区。
在东乡、南坝、双河、天台等18个乡镇建立一个青脆李育苗中心,新发展优质青脆李3万亩,使全县青脆李面积达到5万亩。
精品菜产业区。
重点发展加工型、反季节蔬菜和城郊鲜销蔬菜,着力打造以老君、峰城、庙安、天宝等相对海拨位置偏高的乡镇建高山反季蔬菜,以东乡、南坝、塔河、土黄等乡镇建大路精细菜,以胡家、双河、柳池等乡镇建大棚设施蔬菜。
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其中常年蔬菜3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0万吨。
建设3个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中药材产业区。
按照国家GAP的要求,在樊哙、三墩、漆树、渡品、龙泉、白马等乡镇发展地道中药材50万亩,新造中药材17.5万亩。
(二)畜牧产业
1.发展目标
围绕四条线(210国道线、普石路、宣南路和宣七路),建设一批示范型养殖和加工基地。
到2015年,肉类总产量14.7万吨、禽蛋产量1.45万吨、奶类产量1.6万吨,五年分别年均递增3.13%、3.83%、4.98%。
全县生猪出栏124.0万头、肉牛出栏18.0万头、肉羊出栏42万只、家禽出栏1350万只、奶牛存栏1.45万头,五年分别年均递增2.77%、6.07%、3.35%、3.21%、6.01%。
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全县畜牧业产值现价达到31亿元。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2.规划布局
(1)稳定发展生猪产业。
生猪养殖基地,在君塘、东乡、三河、黄石、峰城、南坝等50个乡(镇)发展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670个,养殖小区155个。
(2)加快发展优质奶业。
奶牛养殖基地,在胡家、花池、毛坝、双河、大成、南坝、天台等15个乡(镇)发展奶牛养殖小区55个,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25个。
(3)突破性发展肉牛产业。
肉牛养殖基地,在南坝、天台、五宝、白马、华景等45个乡镇发展肉牛养殖小区245个,100头以上规模场(户)3750个。
(4)大力发展肉羊产业。
在新华、厂溪、黄金、芭蕉等25个乡镇发展60只以上肉羊养殖小区125个,60只以上规模场(户)4327个。
(三)林业产业
1.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县封育、营造基地林14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55%提高到60%以上;全县绿化覆盖率从现在的60%提高到76%以上;全县森林碳汇总量达到全省前列。
建成桤木林育造林基地120万亩、木原料林基地65万亩、粉葛基地12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72万亩。
实现森林资源旅游大县、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绿化模范县、四川省林业经济强县“四大”目标。
培育森林资源流转体系、林业科研体系、森林防火体系“三大”体系。
确保全国防火先进县、省级林政执法先进县、连续获得全市林业“甘露杯”奖“三大”成果。
2.规划布局
(1)桤木林育造林基地。
在胡家、花池、三河、下八、黄石、天台、五宝、华景等乡镇,建设桤木林育造林基地120万亩.同时搞好本地桤木良种的选育、认证工作,建成中国最大的桤木林育造林基地县。
(2)木耳原料林基地。
在新华、厂溪、石铁、黄金、毛坝等乡镇建设木耳原料基地林65万亩,以“黄金木耳”为品牌,科学有序,依法按规为生产木耳提供原料林,建成中国最大的木耳原料林基地县。
(3)粉葛基地。
在君塘、双河、芭蕉、红岭、明月、凉风等乡镇建设粉葛基地12万亩,以利根葛业公司为龙头,年产优质葛根60万吨,优质淀粉20万吨提供原材料,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粉葛基地县。
(4)工业原料林基地。
在天生、君塘、南坝、普光、胡家、双河等乡镇,种植以杨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72万亩,可年产木质原料360万立方米,建成川东地区最大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县。
(四)水产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设水产科技示范基地1个,水产苗种生产基地3个,大鲵养殖基地7个,冷水鱼养殖基地3个,水产新农村2个,在东乡镇、君塘镇、双河镇、明月乡、南坝镇、黄石乡改造、扩建池塘、山平塘2000亩,建无公害健康养殖基地7个。
建成全省最大的冷水鱼基地县。
实现水产品产量3万吨,实现渔业产值4.6亿元,人均水产品产量达到20公斤以上。
2.规划布局
稳定发展池塘、水库、稻田、网箱养殖,新增养殖水面12000亩,重点以南坝、清溪、东乡、君塘、双河、普光、下八、樊哙等发展大鲵、洋鱼、鳜鱼、黄颡鱼、软皮带等特色养殖。
沿湖乡镇以网箱养殖为主,其它乡镇依托水面资源发展池塘、稻田、水库养殖,南坝、下八、东乡、君塘等乡镇突出发展黄颡鱼、青波、鳜鱼等名优品种,实现“一乡一品”。
(五)农产品加工业
1.发展目标
在优势农业集中产区合理规划布局一定数量的农产品集中加工园(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国家级、省级品牌,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
力争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30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40%;在优到2020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值100亿元,主农副产品加工率达60%。
2.规划布局
(1)奶制品、生猪、肉牛及副产品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胡家、双河、柳池、东乡、南坝等乡镇。
(2)家禽产品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东乡、胡家、南坝等乡镇。
(3)茶叶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土黄、漆碑、樊哙等乡镇。
(4)粮油产品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胡家、东乡、南坝等乡镇。
(5)食用菌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双河、东乡、南坝等乡镇。
(6)猕猴桃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柳池工业园。
(7)饲料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柳池、南坝工业园。
(8)林产品加工集中园(点)重点布局在胡家、君塘、双河、天台、南坝、华景。
(六)休闲观光农业
1.发展目标
利用宣汉独特的田园、生态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农业历史,结合城乡统筹、移民搬迁及村镇建设项目,构建以森林、果蔬、特色农业、新民居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带。
到2015年,实现农家乐和乡村酒店经营等休闲观光农业收入8亿元,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劳动力达15万人。
2.规划布局
(1)伏季水果休闲观光带。
以东乡、君塘、双河、柳池、大成、胡家、南坝、塔河、天台、庙安、天宝、东林等乡镇建立伏季水果休闲观光带。
(2)特色农业观光带。
以东乡、双河、胡家、南坝等乡镇建设施农业观光带,以土黄、漆碑、樊哙等乡镇建立茶文化观光农业带。
(3)新民居休闲观光带。
以君塘、普光天然气开发区、天台、双河、大成、胡家、毛坝等乡镇建立新民居休闲观光带。
(4)森林休闲旅游观光带。
建成森林资源旅游大县。
建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