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6903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兰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木兰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木兰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木兰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木兰诗》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木兰诗》教学设计.docx

《《木兰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木兰诗》教学设计.docx

《木兰诗》教学设计

课题

木兰诗

授课人

纪春玲

课时安排

第一

课时

授课时间

2015.3.

课标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

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

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对重点文言词汇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

2.能力目标:

能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翻译文言语句;能复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情节;能概括每一节及全文的内容。

3.情感目标:

学习木兰深明大义、不贪图功名利禄、热爱家乡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

课型

阅读课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木兰叹息

(2)替父从军

(3)整装出征

(4)十年征战

(5)荣归故里

(6)还身女儿

(7)难辨雌雄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展示:

前几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

对,是《花木兰》。

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魅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是一首北朝民歌。

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搜集有关花木兰的信息,为了能证明“木兰”深受人们喜爱,有许多同学已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放映演示课件)

主要有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连环画电视剧动画片书法作品木兰扇(拳)等。

这众多的木兰形象,被建筑(木兰祠)、雕塑(木兰塑像)、电影、戏剧(京剧、话剧、豫剧《花木兰》)、(美国)动画片、

听教师讲述

思考

 

观看大屏幕

补充内容

激发阅读兴趣

 

增进对木兰的感性认识,激发阅读欲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资料展示:

 

三、朗读指导:

(香港)电视连续剧、拳术及剑术、连环画、年画,甚至还有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等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表现,他们对木兰之美进行了多层次的细致的解读。

注意这一点:

老师为什么搜集这么多的物品?

是因为以上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正是源自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也就是说《木兰诗》是他们的“鼻祖”),众多的创作者通过反复阅读《木兰诗》获得灵感。

可以这么说:

由《木兰诗》开始,到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像一颗最有活力的种子长成了大树。

(木兰事迹在史志、碑刻、野史、杂记中多次出现;考据学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对她的研究渐次深入。

自杜甫、白居易起到民间歌曲、小调对《木兰诗》的手法、技法争相效仿。

今天我们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一不小心我们班里或许也能产生一些剧作者、雕塑家、导演等。

1.请五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听朗诵录音。

 

观看大屏幕

补充内容

 

五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订正读音。

听录音

 

增进对木兰的感性认识,激发阅读欲望。

 

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四、疏通文意:

 

五、整体感知:

3.自由朗读。

4.抽查朗读。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有不明白的做个标记,待集体讨论。

2.集体交流,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1.抽查三个学生复述诗歌内容。

2.老师评价纠正。

注:

复述故事指导:

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3.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

这首诗写了一个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4.概括要点: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要求能用来回答“木兰怎么样?

”如果觉得独立概括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商讨。

明确:

(1)木兰叹息

(2)替父从军

(3)整装出征

(4)十年征战

(5)荣归故里

自由朗读

指定同学朗读疏通文意

 

讨论

 

复述课文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积累文言词汇

培养自学能力

 

提高复述能力

 

提高概括能力

 

提高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6)还身女儿

(7)难辨雌雄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木兰诗》这首诗,疏通了文意,概括了课文要点,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和写作技巧作好了准备。

1.整理笔记。

2.朗读全诗,为背诵作准备。

 

听教师讲述

 

听记作业要求

课题

木兰诗

授课人

纪春玲

课时安排

第二

课时

授课时间

2015.3.

课标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

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

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诗中语句说出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能结合语句分析木兰的思想性格;能说出诗歌的主题;能大致背诵诗歌。

3.情感目标:

学习木兰深明大义、不贪图功名利禄、热爱家乡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木兰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的主题。

3.分析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分析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

阅读课

板书设计

木兰诗

突出中心----详写

材料与中

心的关系有关中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研读探究:

1.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

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

在凯旋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

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2.为塑造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诗歌是如何安排记叙的详略的?

详略与中心究竟有什么关系?

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应该是什么?

明确:

(1)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

 

速读课文

把握详略

学会鉴赏人物

 

了解详略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鉴赏语言:

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2)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中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

(3)中心: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本文在塑造木兰这个英雄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同学举例加以说明,并分析运用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对偶:

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例如: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说一说详略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把握中心

 

举例子

说明使用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了解详略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把握文章的中心

 

了解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鉴赏语言:

2.排比:

举例: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3.顶真(针):

又称“联珠”。

即上一句的最后一个词语是下一句的第一个词语。

举例: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互文:

指的是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来应该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上下文意相互补充。

举例: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5.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比喻: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举例子

说明使用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了解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鉴赏语言:

 

三、背诵诗歌:

7.复沓:

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举例: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展开背诵比赛。

 

背诵比赛

 

积累文言语言

提高记忆能力

培养竞争意识

附参考资料: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贯彻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木兰诗》过程中的提问及研究结果辑录于后,祈望同行斧正。

发问一:

古代妇女要缠脚,花木兰小脚怎能行军打仗?

她的“战友”没看出来?

教者组织学生研究后结论:

历史上的缠脚大约始于宋代,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诗中表现出来是在汉乐府里,其时应还没有兴起缠脚。

且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讲求的是艺术真实,我们不能一一完全照板对应。

发问二:

诗歌中有明显的矛盾: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时间相差两年,花木兰替父从军究竟是多少年?

教者组织学生研究后结论:

古诗乃至于古汉语中的很多数字都不是确指。

诗中的“十二年”、“十年”均是指多年。

因此认为此处矛盾是由于对这两个词的释义之谬造成的。

发问三:

花木兰家乡真的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吗?

为什么每处只买一件东西?

教者组织学生研究结论:

这几句诗歌是典型的“互文”修辞手法,即要把这八句诗连起来理解为:

到东西南北的街上买回了这很多的东西。

同时也不一定说就有这四条街,东西南北在这里也是泛指周围很多的街市,在言其采买的辛劳和东西的齐备的同时也是用排比、互文来体现诗歌的韵律美。

发问四:

雄兔和雌兔的区别真的是“脚扑朔”和“眼迷离”吗?

教者组织学生研究后认为:

从生物生理学的角度看,雄兔和雌兔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此,那么诗中为何这样说呢?

这其实也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此句应按互文理解为:

雄兔和雌兔都脚扑朔,都眼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跑,你怎能分清雄和雌呢?

 

《木兰诗》:

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赞歌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

作者将女主人公放在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一场战争的背景中加以刻画。

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

因而整首诗作在时间上有大跨度,在地点上有大转移,在人物上有大变换,大场面上有大铺叙。

诗作对木兰从军的缘由、准备、战地的艰辛生活以及立功回朝、自请还乡等情节,都有简洁而必要的描述。

作者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

为突出创作主旨,诗作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句子的押韵、对偶句的使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质朴刚健。

这样诗作以轻快明朗的刚健笔调刻画出木兰有血有肉、光彩照人的女中豪杰形象,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与激情赞赏。

诗作以木兰的停机“叹息”引出“可汗大点兵”的事由。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极写国家局势之严峻,前线形势之吃紧,急需补充大量兵员。

可是家庭的现状却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让年迈的“阿爷”走上惨烈撕杀的战场,木兰实在不放心也不忍心,可家中实在没有能够顶替“阿爷”的男儿,怎不叫人烦恼?

“可汗大点兵”的背景为木兰代父从军、发挥其潜在智慧与才能提供了契机。

可是,在“男治乎外,女治乎内”的封建礼法约束下,妇女是不能随便在外抛头露面的。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非一般女子所能为,更非一般女子所敢为。

它需要非凡的胆识与勇气。

在国家安危面前,木兰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作出抉择: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在沉重的“叹息”中作出这一决定,既表现出木兰孝顺父母、关心体贴年迈的“阿爷”的儿女柔情,又昭示出木兰深明大义、顾全国家大局、敢于浴血卫国的赤子情怀。

作者对女主人公这种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紧要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的英勇行为是由衷赞赏的,因而以欢快的笔调,整齐的排比句将木兰“替爷征”的准备工作写得紧张急切而井然有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里既渲染出家庭气氛的紧张热烈,也写出了木兰的义无反顾与内心的激动喜悦。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的排比句式,极写征途的遥远、军情的紧急、行军的匆忙神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反复咏叹,则是真切刻划木兰在生活的骤然变化中产生的微妙心理。

这里既有她热血沸腾、气概豪迈的一面,渴望奔赴沙场,杀敌卫国,也有她紧张担忧、思亲恋家的一面,她毕竟还是闺中少女,未曾远出家门,更兼这次代父从军是隐匿了女儿身份、有违于“女治乎内”的社会礼法。

作者细腻地刻画木兰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能够真实而立体地再现木兰形象,丰富其英雄性格。

木兰倘若就此打退堂鼓,溜之大吉,本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正统要求的,只会受到称赞,而不会遭责难。

但木兰开弓没有回头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抓住这次能与男子一样显示自己身手的难得机遇,以矫健豪迈气概奔赴战场,将一显自己女儿身手的可能真正变成现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作者特意为历经漫长边地生活的女英雄留下的一幅星夜巡逻的剪影,其中倾注着作者对这位浴血卫国的巾帼英雄的无限敬意。

在纷飞战火中,木兰与她的男性伙伴们一道守边御敌,冲锋陷阵,经受了各种摔打锤炼,她的潜在智慧与作战才能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漫漫征战中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终于凯旋受到天子隆重接见。

这是她以“男儿”身份受到天子特别的重视、赏识与嘉奖,倘若她的“女儿”身份能够公开的话,不知人们对立下如此卓越战功的她会怎样刮目下待。

只可惜当时的木兰绝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木兰最终“不用尚书郎”,是因为她自有秘密在,确有难言之隐,不能就官受禄。

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说,这是颇有戏剧意味的。

无论如何,立功回朝,受到天子的接见与奖赏,这本身便是当朝最高统治者对这位巾帼英雄潜在智慧与才能的直接肯定。

木兰最终坦然辞官谢赏,一心只想回归故里,依旧过自己朴实的农家女生活。

踏上解甲还乡道路是时势使然,别无选择,木兰及其家人对此有清醒认识,因而无悔亦无怨。

作者对此结局也无异议,所以满怀喜悦之情,着意描写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动人场面。

这里既有家中爷娘“相扶将”、阿姊“理红妆”、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欢乐气氛的渲染,又有木兰归家后喜不自禁地开东阁门、坐西阁床、著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的激情流露,更有同伴“皆惊忙”的烘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伙伴们的“惊忙”更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

伙伴们的“惊忙”既是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那么长时间而未被发现破绽的谨慎、机敏的惊奇,也是对木兰敢于代父从军的过人胆识与无畏勇气的钦佩,更是对女儿身的木兰在漫长征战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非凡身手、卓越才能的由衷赞叹。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叙写完了,作者还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木兰代父从军的经历点燃了作者的思想火花,激荡着作者敏锐的心灵,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诗作最后以兔子同跑,难辨雄雌的奇妙比喻,鲜明而形象地揭示其创作主旨: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一妙趣横生的比喻令人玩味不尽。

木兰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非常时期,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特殊情况下,秘密从军,这一偶然的机遇使她与男儿们一道浴血沙场,杀敌卫国,使她发挥了自己作为普通妇女潜在的智慧和才能。

作者由此欣喜地认识到只要为普通妇女提供能与男子一样拥有施展才能的平等机会,她们绝不会差到哪里去!

因为妇女们本来就富有聪明智慧与杰出才能!

尽管作者还未能像明朝末年的人那样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子”明确大胆地说出来,但作者确实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激情地为古代妇女的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唱出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