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6650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0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世界经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世界经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世界经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世界经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学教案.docx

《世界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学教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学教案.docx

世界经济学教案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章:

导论

作为世界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首先是对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科学的内容体系做出界定和阐述。

这也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定义与世界经济学

本节内容:

一、学习世界经济学概论的意义:

1、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之中的步伐迅速加快,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全球化规则、敢于、善于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高层次人才。

2、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和国际经济专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需要宽厚的知识面,尤其需要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经济规则有比较清晰地了解。

3、简单的说,世界经济就是指各国国民经济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世界经济的定义:

1、定义;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分工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交换工具的国际化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的国际化等经济纽带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之上的一种经济体系。

2、世界经济的含义:

(1)世界经济首先是一个经济的范畴。

例:

经济的影响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甚至是国家主权之上。

如:

欧盟货币一体化

(2)世界经济还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如:

资本出现以后

(3)世界经济还是一个地理的范畴。

如:

经济全球化

三、世界经济学:

是以世界经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科,它是在对世界经济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世界经济领域中的特殊矛盾及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规律。

例:

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本节重点:

世界经济的定义及其含义

本节难点:

世界经济的定义

第二节:

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节内容:

一、根据我们对世界经济内涵的界定,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

①构成世界经济基础单位的各国民经济;

②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

③世界经济的整体性问题。

二、具体的说,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构成世界经济的各个要素,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

1、研究构成世界经济基础单位的各国民经济,这种研究的着眼点是放在各国国民经济的相互联系,各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及它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方面。

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逐个研究、剖析,弄清他们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是有必要的。

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其一,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抽象法,形成世界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科学——国别经济学。

如;相对忽略对世界经济运行影响较小的国民经济的研究,而集中研究一些在规模和影响上都较大的国民经济和地区,探讨他们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其二,可以根据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再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标准把各国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划分为不同类型,然后着重研究不同类型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各类型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类型经济体系内部各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内容。

2、研究各国人民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各国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包括分工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交换工具的国际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四种。

(1)分工的国际化——国际分工,分工能极大的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用其物品与他人生产的物品进行交换,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在国民经济上的自我循环状态日益被打破,参与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依赖于与之分工的国家才能完成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国际分工使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得以建立,从而才有可能形成统一的经济体系。

(2)市场的国际化——世界市场,分工引起交换,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合就形成了市场,它既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即交换发生的场所,更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概念,是交换得以实现的机制。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使各国商品和劳务间的交换成为必然,各国之间的这种交换关系,通常被称为国际贸易,它是以世界市场作为载体而得以实现的。

最初的世界市场,主要是指商品市场,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也随之发展成熟,逐渐形成为包括国际商品市、国际劳务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技术市场等市场形式的具有一定结构的世界市场体系。

世界市场是国际分配体系得以形成的主要机制。

(3)交换工具的国际化——国际货币体系,一国国内的经济状况,还要受到国际资本和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变化、汇率波动、资本流动、储备货币币值的稳定性、一国资产信用状况等金融经济的深深影响。

一般来说,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稳定并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4)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国际资本以及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深化和发展,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要素配置也会冲破国界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优配置,以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

,资本的流动,目前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

3、研究世界经济的整体性问题、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世界经济的周期性、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世界经济的协调机制,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属于世界经济学所特有的。

本节重点:

把各国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方式和渠道

是什么?

本节难点:

(1)分工的国际化——国际分工

(2)市场的国际化——世界市场

(3)交换工具的国际化——国际货币体系

(4)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国际资本以及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的国际化。

第三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本节内容:

一、世界经济的形成:

1、世界经济的萌芽

世界经济的最初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时期。

封建社会的工农业生产和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繁荣,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其后的地理大发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开始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正式历程。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世界经济的最初步形成

16~18世纪的原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前期,在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工场手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中的庄园经济体制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

在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产业革命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通过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各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加强,这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第一次科技革命为标志)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下,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竟争阶段逐渐的过渡到垄断阶段。

第二次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而且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急剧膨胀使资本主义和生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大企业的手中。

资本主义的集中与积聚促进了资本家相互之间的联合。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高度集中,资本主义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源源不断的、有保证的原料供应,而且还需要销售大量商品的世界市场和投资过剩的资本场所。

为此,垄断资本就要独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殖民地无疑就成了各国垄断资本争夺的目标。

(1)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主要特点在于:

首先,技术进步与科学进步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新技术的发明更多的以自然科学实验为基础。

其次,技术革命的重心由纺织、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并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

第三,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动力系统的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企业内部生产组织形式,使生产过程自动化成为可能。

最后,德国和美国是此次科技革命浪潮中最活跃的国家。

总之,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得世界技术中心从英国转向德国和美国。

(2)第二次科技革命下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科技革命直接引起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科技革命还导致了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

在20世纪初,随着生产集中进程的加速,以卡特尔,托拉斯等形式出现的垄断组织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中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力量。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

1、世界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的国家: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②社会主义国家

③发展中国家。

首先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它们的年平均增长率在1950~1970年达到4.9%的高水平,而且在1973年时超过5%。

作为对比,1870~1913年以后,这一数字为2.6%,1913~1950年则为1.9%。

然而从1973年以后,这一速度降了下来,1973~1988年,他们的平均增长率为2.7%。

进入90年代,欧洲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增长;美国由于“新经济”的推动,增长十分良好。

再看,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类似,社会主义国家在50年代和60年代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从1950~1973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总和平均为4.7%。

然而,1973年以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从1974~1988年,苏联的增长率约为2%,而在1982~1988年还不足此数;其他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在1974~1982年平均为1.9%,1983~1988年为2.7%;社会主义大国中,只有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了持续的高水平。

最后看,发展中国家在整个战后50年经济增长总体上保持了较高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50年代为4.7%,60年代为5.6%,70年代为4.7%,80年代为4.0%。

2、二战后各国经济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深化发展

(1)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方面,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步发展为以

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分工。

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由过去的以部门间的专业化分工为主逐步发展到以部门内的不同生产工序和零部件制造的专业化分工为主。

(2)国际资本流动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流动速度恢复和发展,形成也更加多样化,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全面国际化,尤其重要的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即国际直接投资)。

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国际直接投资额从1945年的200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3亿美元以上。

到20世纪末,国际金融市场每年的融资总额达1万亿美元以上。

劳动力国际流动方面1945~-1960年,大约有500万以上的欧洲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些移民构成了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主体。

此后,随着西欧经济复兴和增长导致该地区许多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人口净流入国,。

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各国间对劳动力流动限制逐渐放松,导致了其内部各国间劳动力的普遍流动。

(3)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召开了由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在会后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在1973年瓦解。

为了寻求各国货币间的合作,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各国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最终于1978年4月1日使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正式生效,从而建立了“牙买加体系”其重点在于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化以及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忽然世界银行的国际货币协调功能。

一些区域性的货币合作正在蓬勃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欧盟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1999年1月1日,作为欧盟国家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启动。

3、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

从战后初期一直到20世纪末,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①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格局。

②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时期,为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后期,为美、苏、欧、日四极格局。

④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以德法为中心的欧洲联盟、以美国为中心并试图扩散到南美地区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日共同主导的松散型的亚太经合组织,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竞争与合作,是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最重要的特征。

世界经济格局中有一些潜在的变化趋势值得关注;首先是东亚地区经济的兴起。

其次是俄罗斯。

 

本节重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世界经济的最初步形成的关系

本节难点:

二战后各国经济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深化发展主要产品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二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在宏观上决定着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世界经济的地区结构(国际分工)。

第一节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本节内容:

一、科技革命的内涵与历史回顾

1、科技革命的内涵

科学主要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技术则主要解决改造世界的问题。

科学和技术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科学和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方面有突破性进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

2、科技革命的历史回顾(近代发生的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学革命是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开始。

这次科技革命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科学领域都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在技术革新方面,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

(2)第二次科技革命。

开始于19世纪中叶,这次科学革命以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为代表,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一次。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有:

①物理学方面,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了统一的电磁理论;

②化学方面,在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的原子分子论基础上,1824年,维勒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获得成功,以及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③在生物学方面,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细胞学说与生物学说。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即第三次科技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先导发生了以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合成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波及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

(1)科学革命先行一步。

物理学在自然科学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化学也发生了突破性进展,在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指导下,不仅使门捷列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获得了本质解释,而且产生了一系列化学分支和化学基础理论,如量子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键等理论。

③生物学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加深了人们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其核心论点是基因论。

④另一重大突破是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它是以系统及其机制为对象,研究系统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其奠基之作为“老三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一次技术革命主要围绕下列六大领域展开的。

[1]信息技术群。

技术突破发生在如下领域:

1微电子技术。

2计算机技术。

3通信技术。

4自动化技术。

5激光技术。

[2]新能源技术群体。

所谓新能源,是相对目前仍然被广泛使用的常规能源而言的,主要包括太阳能、海洋能、核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既包括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包括各种节能技术。

世界各国利用和研究中的新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核能技术。

2煤炭的气话和液化。

3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4风能利用技术。

5海洋能利用广泛。

6地热能利用技术。

[3]新材料技术群。

材料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成分、结构和性能,并适合于一定用途的物质。

新材料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1金属材料。

2非金属材料。

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

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合成纤维。

3复合材料,又称混杂材料,由机体和嵌于其中的增强纤维或颗粒组成。

[4]生物工程技术群。

生物工程就是利用人工手段变革生物品种和促进生物生长、转化的技术。

主要包括:

①基因工程,又叫遗传工程,它是分子遗传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②细胞工程。

4霉菌工程,是利用霉菌所具有的特殊的特殊生物催化技术功能,用生物反映器或工艺方法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5发酵工程,又叫微生物工程。

[5]空间技术开发群。

空间技术又称航天技术,是一项研究和实现如何进入太空和利用太空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技术体系。

完整的空间技术开发群,包括必不可缺的三大要素:

1运载技术。

2航天器技术。

3地面测控技术。

[6]海洋开发技术群。

海洋开发技术是人利用海洋获取资源和能源,从事生产并提供服务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包括海洋渔业、运业、盐业、油气业、养殖业、采矿业、滨海旅游业及海水综合利用业。

2、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1)科学技术群出现,各科学技术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加强。

(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紧密结合,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3)全面革新了机器体系和劳动方式。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在传统机器系统的基础上,使“用机器操纵机器”成为可能,而且机器还部分的代替了人的脑力劳动。

机器成了人类智力的延长和扩大,从而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

(4)科技发展在其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项科技突破往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且需要许多相关部门,包括国外相关机构的密切配合,客观上需要政府加以组织和协调。

另一方面,由于凯恩斯理论的指导,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能力加强,从而也具备了干预科技发展及推广应用的能力。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日本政府的“科技立国”政策、欧共体的“尤里卡”计划,我国的‘863’计划等,都客观上加速了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

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支持还表现在对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上。

三、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从手工工具时代跃进到了机器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整个社会中确立了统治地位。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器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竟争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了整个世界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使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更发达,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引起了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战后科技革命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大量劳动力从从事物质生产的第一和第二产业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物质生产部门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材料工业、宇航工业、生物工程等纷纷兴起,而传统工业部门相对衰落。

这一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化发展,正在世界上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梯次发生,从而引起了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

3、引起了国际分工的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越来越紧密的把世界各国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在这日益缩小的“地球村”中,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以前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4、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

①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西欧国家紧随其后。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开始向美国和德国转移。

③战后科技革命中,美国和苏联处于相互竞争的第一行列。

④20实际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三足鼎立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日、美、欧成为世界三大经济强极。

本节重点: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本节难点:

1、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一次技术革命的六大领域是哪些?

2、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3、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世界产业结构

本节内容:

一、产业结构概述

1、产业结构的内涵。

(1)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以及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2)一般由两个指标来说明:

①一是价值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

②二是就业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2、相关的基本概念:

(1)基础产业。

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的产业。

(2)支柱产业。

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占有较大产出或就业份额,对现阶段国民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支持作用。

一般来说,支柱产业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一是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占有较大份额;

②二是指在国民经济生产链中处于支配地位,产业关联度大,扩散性强;

③三是具有成熟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体现了本国的比较优势;

④四是综合就业系数大,对就业的吸纳程度高。

(3)主导产业。

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动地位的产业,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产业结构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1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产业关联性强,能够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

(4)战略产业。

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具有很强的成长性,但目前投资大且经济效益不高的产业。

(5)瓶颈产业。

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的短线产业,由于它们的存在使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产出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产业分类方法。

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引进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是:

第一产业为广义的农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第二产业为广义的工业。

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水电煤气的制造和供给等。

第三产业为广义的服务业。

是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它各行业,涉及的行业多、范围广,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三、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他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的分布两个方面,对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三个基本结论:

①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②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将各国的情况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③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却未必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同步上升。

四、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

1、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1)产业高度化。

从世界经济形成发展的历史考察,世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符合配第-克拉克法则所揭示的三次产业随经济发展梯次递近的规律。

这一过程被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从根本上归因于①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产生突破了资源禀赋的限制,改善了能源、材料的供给结构,进而改进了人力资源和资金的供给结构;

②生产环节的每一项科技突破都会引起其它环节和关联产业的变革,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的变革;

③科技进步还通过国际经济交往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促进世界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

(2)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为之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建筑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

所以,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

这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战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

(1)“脱农化”与农业现代化。

战后在各国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在下降,这一趋势仍在发展之中,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加强了,这是通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工程技术、遗传工程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等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