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罗娟研究计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6343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罗娟研究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罗娟研究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罗娟研究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品罗娟研究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品罗娟研究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罗娟研究计划.docx

《精品罗娟研究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罗娟研究计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罗娟研究计划.docx

精品罗娟研究计划

 

罗娟研究计划

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

看教育在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地位再生产中的作用

------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学校某班个案分析

研究计划书

(罗娟教育行政管理2008100862)

1、研究题目

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看教育在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地位再生产中的作用

------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学校某班个案分析

2、研究背景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在城市定居、工作、生活以后所衍生的一个子问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该问题尚未显现出来,主要是和当时的客观情况相联系的,随着当时进城务工的那部分农民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不断发展、户籍政策的松动、城市化进城的加快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益凸显,这一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教育、法律等许多领域,逐渐成为学术界、媒体、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成为人们共同的目标时,教育公平和公正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公平发展的主要问题。

这不仅仅包括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所引发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基础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问题,也涉及到城市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问题。

而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的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于提升全民族的教育公平,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研究目的

通过本研究,希望达到以下两方面的目的:

在理论方面。

目前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已有比较广泛的研究视角和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但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影响的探讨,尚未有较多的研究成果。

而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的还没有。

因此,本研究计划在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入笔者的实际调查,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以及对他们社会地位的影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公平的对策和建议。

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理论研究有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在实践方面。

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教育在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地位再生产中的作用,希望能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从根本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帮助。

让社会更多地了解这一群体,进而呼吁国家的相关政府部门、学校等之间的合作,以便更准确地、更现实地提出一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从而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4、相关概念界定

(1)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概念的界定

流动人口的内涵界定涉及到人口的流动时间、空间(区域)、方向、户籍性质等要素。

目前,对流动人口有许多名词,如“外来人口”、“暂住人口”、“寄住人口”、“外来流动人口”,有的甚至叫“外口”等等。

目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有许多表述,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第一,人口流动是以法定的户籍所在地为起点;第二,人口流动的空间位置需要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来界定;第三,一定时间内人口流动具有往返的特征。

从流出地来看,流动人口是指临时外出的人口,包括离开户籍所在地较长时间、还没有返回的人口;从流入地来看,流动人口是临时暂住的人口,包括在本地居留很长时间还没有落户的人口。

广义的流动人口还包括正在行程中的人口、短期滞留人口和从事务工经商等长期居留人口,但不包括县、市范围以内往返的流动人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大致分为三大类:

生产类流动人口、消费类流动人口、中转类流动人口。

在生产类流动人口中,农民工或称为“农村外出就业者”占70%以上。

在本文中所提及的“流动人口”的概念,不包括短暂外出进行商务活动、旅游、探亲访友以及脱离户籍所在地,具有较高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在大中型城市工作的这部分人口。

本文所指的“流动人口”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并且在城市中提供生产性和服务性劳动的,如在建筑业、服务业工作的这部分“农村外出就业者”。

“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这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年龄范围界定在6——16岁之间,即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这部分孩子。

他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随父母进城,在城市中的各类学校学习的,这部分孩子被称为“流动儿童”,也被称为“流动的花朵”、“飘飞的蒲公英”等等;一部分是留在家乡,由祖辈或者其他亲属照顾,或者寄宿在学校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在本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前者,即跟随父母进城,在城市中的打工子弟学校学习的“流动儿童”。

(2)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根据资本在不同场域所起的作用,把资本分成三种基本的类型,包括金钱和物质的经济资本,包括知识、技能、文凭、风格、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文化资本,及包括地位关系和群体联系等的社会资本。

三种资本都有相应的功能以及各自的制度化形式,彼此相互联系并可以互相转换。

经济资本可以直接获得某些商品和服务,而某些商品和服务却只有把经济资本转换为其他资本后才能获得。

相反,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也可以通过转换成经济资本来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和回报。

布迪厄特别强调了文化资本的重要性,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文化资本指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及文化修养,它以具体状态、客观状态和体制化状态三种形式存在。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指个人通过先天和后天的培养所形成的内化于个人身上的学识和修养,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指个人拥有的文化物品和对这些物品解码的能力,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指由合法机构所颁布的教育文凭和证书。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是权力与地位、支配与统治的基础,因此,个体或阶层文化资本的拥有量对其社会地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由于资本具有稀缺性特点,在特定时期,资本的相对数量是恒定的、有限的,某一个个体或社会集团资本拥有量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个个体或社会集团资本拥有量的减少。

所以,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其拥有文化资本的多寡体现了社会资源和权力结构的不平等,决定了其在场域或社会空间中的地位,因为“这种资本赋予了某种支配场域的权力”。

其次,文化资本通过转换成经济资本或其他资本促进地位的再生产。

由于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一方面,文化资本可以兑换成经济资本从而获得利益或回报。

通过文化资本,知识转变为财富,转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没有约束力但却通过潜移默化使人遵守的文化制度。

另一方面,文化资本的占有也带来较多的社会资本。

所获取的文化资本可以用来“购买”其他类型的资本——工作、关系网、声望、生活方式、语言、地位群体的身份等等,而这些可以维护一定的阶层地位。

于是,各阶层为了在场域获得较高的地位,势必展开一系列争夺文化资本的行动,由此进入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之中。

而文化资本的争夺或者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借助教育手段达成的。

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上层社会群体,通过家庭内的代际传递和各级学校教育,在实现文化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中获取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处于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

而下层社会群体虽然也可以向上流动,但他们缺乏各种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各级教育的机会面前处于劣势,缺乏包括语言方式、行为方式、知识、风格等文化资本,因而最终不能跻身于上层社会,其低下的社会状况也维持下来。

所以教育保护的是上层社会的特权,通过对社会的分层,不断打造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

可见,通过教育机制,文化资本在实现其再生产过程的同时又复制着其层级结构,从而使不同等级的后代获得了进入不同等级的机会和凭证。

因此,教育是生产、传递和积累各种文化资本的最基本的体制基础,对于社会中不平等的文化资本,教育起到的是巩固原有分配而非重新分配的作用。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确立了文化资本在社会和人力市场中的价值,明确了教育是生产文化资本的重要手段,为揭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所受教育及其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所处的弱势地位并仍将可能持续下去的深层原因。

5、文献综述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国内众多的教育学者和社会学者以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研究

国晓华(2005)认为,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待遇不公平以及家庭教育问题令人担忧。

邬开东(2004)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表现为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主要是高价进入私立学校、交借读费进入当地公办学校系统或进入专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开办的简易学校就读;刘伟(2005)认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主要集中表现为校际之间、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吴建芳(2004)也主要是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面的不公平来阐述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现状。

(2)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的原因研究

郭彩琴(2001)从另一个角度对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剖析,认为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又有制度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家入学政策和入学条件限制的结果;二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经济贫困、观念落后及自身素质低下的结果;三是学校方面的原因,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在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学校自然对农民工子女持不欢迎态度;吴宏超、叶忠(2003)分析了校际落差的危害,认为缩小校际落差是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并提出了缩小校际落差的一系列措施;刘伟(2005)从历史与制度、教育公平观念的缺失、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待遇、农民工子女家庭环境的原因和农民工子女个人自身经历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徐新永(2005)从城乡二元社会制度下城市流动人口群体处于弱势地位及边缘状态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导致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失衡。

(3)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措施研究

不同研究者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措施方面都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建议,笔者把这些措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吴建芳,2004;项继权,2005);二是政府制定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有效的管理政策和加大对该类学校的扶持力度(李明华,2005;刘伟,2005;孙坚烽,2005;刘永红,2008);三是改革现行不合理户籍制度(徐新永,2005;刘伟,2005;项继权,2005;赵蓉、李泉,2006)。

这些成果对于研究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事实和政策资料以及全面的观察视角。

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问题产生的严重后果缺少研究。

第二,对造成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一系列受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比较表面化,没有看到更隐蔽的文化资本的原因;第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多为静态的观察和分析,缺乏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长时间深入的动态的研究。

6、研究方法及框架

本论文主要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即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采用该方法,不通过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不会在研究过程中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因此是一种非介入式研究。

本论文计划全面搜集、整理关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的相关资料,以及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历年毕业生去向的相关数据资料,使论文有充分的数据支撑。

二、个案研究法。

即对个体的深入研究提供描述性的或解释性的洞见,寻求对个别案例的独特理解或形成一般的通则式理解的一种研究方法。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现在所受的学校教育是否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是否会再生产他们父辈的社会地位。

针对这个问题,本论文将采取个案研究方法,以北京市某所打工子弟初中一个毕业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来对这一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得一手的可靠资料,使论文能有理有据。

观察法将采用深入到该学校该班的方法,观察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水平等。

访谈法将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尽量针对所在学校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访问。

问卷法计划对整个班所有学生,约50人的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及访谈问卷见附件。

研究框架:

1绪论

1.1研究的目的、范围和背景

1.2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3文献综述

2概念界定与涵义解析

2.1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概念的界定

2.2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3我国城市流动人口打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分析

3.1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历史分析

3.2我国城市打工子弟学校教育状况分析

3.2.1我国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

3.2.2我国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

4打工子弟学校教育在其社会地位再生产中的作用

4.1我国城市流动人口所处的社会阶层

4.2学校教育在其社会地位再生产中的作用

4.2.1学校教育再生产其职业地位

4.2.2学校教育再生产其经济地位

4.2.3学校教育再生产其政治地位

5对策与建议

5.1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5.2增强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责任

5.3营造一个公平对待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良好环境

6结语

7、资料分析

通过对学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得到关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他们平常所受的学校教育的情况,是否能弥补他们家庭文化资本上所处的劣势。

通过访谈学校的老师,了解到学校毕业生的分流情况,以及以后他们的就业情况。

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以检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现在所受的学校教育的质量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升学、就业和生活,是否会再生产他们父辈的社会地位,是否会验证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学校教育再生产社会地位。

8、参考文献

[1]王小红.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外国教育研究No.6,2008

[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皮埃尔·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王小红.农村转移人员文化资本的生成与提高——布迪厄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透视[J].外国教育研究,2006,(7)

[6]胡春光,杨宁芳.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7]梁颖,《北京民工子弟学校——牵动世人的心》,《当代中国人口》,2007,(Z2)[8]新浪教育,

[9]北京市劳动局通告(1998)[EB/OL]

[10]王小怀.浅析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J]集美大学学报2003,2-23

[11]李雯.现代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9

[12]崔彦.义务教育为什么要诉求公平[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4.3-25

[13]李培林.就业与制度变迁:

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业过程[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4]《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职业差别影响明显》[N],北京青年报,2005,02-17

[15]美.布列克里局.杭特著:

《教育社会学理论》,[M].台湾桂冠图书司1993

[16]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顾昕译

[17]李雅儒等.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社科版2003,1

[18]段成荣.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J]人口学刊2001,1:

54

[19]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EB]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10,3

[20]胡云生.飘飞的蒲公英也应该有春天——农民工子女教育透视,江西教育2004,2:

9

[21]吕文清.透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J]中国教师2005,5

[22]关于打工子弟学校[N]南方周末报2000,12,2138

[23]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EB/OL],2006,3,7

[24]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8

[25]王小怀.浅析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J]集美大学学报2003,2:

23

[26]李雯.现代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89

[27]沈秋红.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上半月刊):

17

[28]赵树凯.边缘化的基础教育——北京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初步调查,管理世界2000,5:

78

[29]曹桂芝.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6:

41

[30]陈敬朴.教育政策的城市偏向及其特点[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

35

[31]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2]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

[33]王新华.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研究[M]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34]民工子女上学仍有困难[N]参考消息2006,3,9

[35]中国有近2000万民工子女,其中近半数不能及时入学[N]中国青年报2004,2,16

[36]李明华.从美国经验看我国解决农民工子弟就学问题的思路[J]2005,5:

77

[37]唐勇林.民调显示:

91.7%公众认为户籍改革很有必要[N]中国青年报2007,2,26

 

附件一: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以辅助论文《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看教育在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地位再生产中的作用------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学校某班个案分析》的写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

希望你能抽出一点宝贵时间,协助完成以下这份问卷。

我们会对你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

谢谢你的积极支持和真诚参与!

基本情况:

籍贯:

________________性别:

_________民族:

________

户口所在地:

____________(城镇/农村)

1、你觉得你们的学校与北京城里的学校相比:

___________

A更好B差不多C更差

2、你父母的文化程度:

____________

A小学B中学C大学以上

3、你父母亲陪伴你的时间:

____________

A每天B每周C每月

4、在学校你是否经常去博物馆:

____________

A从没去过B经常去C偶尔去

5、在学校你是否能经常看电影:

____________

A从没去过B经常去C偶尔去

6、在学校你是否能经常阅读课外书籍:

____________

A从没读过B经常C偶尔读到

7、在学校你是否经常阅读报纸:

____________

A从没读过B经常C偶尔读到

8、你是否经常和同学聚会:

_____________

A从没去过B经常去C偶尔去

9、毕业以后你想去干什么?

______________

A回老家继续读书B留在北京继续读书C留在北京找工作

10、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感谢你的帮助!

附件二:

拟采访学校老师的问题

1、学校学生的生源情况怎样?

(本地生源占多少?

外地生源占多少?

农村和城镇生源各占多少比例?

2、学校学生家庭的普遍情况怎样?

(家长的文化素质怎样?

家庭的经济水平怎样?

家长教育孩子是否科学?

3、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

(智力因素、身体素质、学习习惯、品质等)

4、您感觉学生目前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成绩怎么样?

5、您认为目前学校办学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经费?

政策支持?

生源?

6、您认为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基础?

态度?

身份认同?

7、学校历年的学生毕业情况怎样?

(生源的巩固率是多少?

毕业率是多少?

升学率是多少?

8、学生毕业后的分流情况是怎样的?

(多少毕业生能升入高一级的中学?

是否所有的学生都要回到自己的生源地参加考试?

是否有学生毕业以后就踏入社会?

是否有学生毕业以后在北京帮助他们的父母工作)

9、在您已毕业的学生里面,有没有考上大学的,多不多?

有没有已经参加工作的?

从事什么职业?

学校有没有相关的资料记载?

10、您认为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与北京市公立学校学生相比,整体如何?

(是否具有竞争力?

在升学和就业中能否胜出?

非常感谢老师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附件三:

拟采访学生家长的问题

1、您从事什么职业?

2、您的文化程度怎样?

(学历是怎样的?

是否在参加培训或者其他继续学习?

3、家庭的经济状况怎样?

(能否负担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是否能满足孩子一些正常的要求?

4、您在北京生活得怎样?

(是否过得很好?

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

是否觉得很艰难?

经常受到歧视?

5、您对孩子有着怎样的期望?

(希望他考个好大学?

/继续从事和您一样的工作?

6、您平时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关注多少?

(是否经常和孩子聊天,沟通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是否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7、您对您的家庭的未来的规划如何?

(继续留在北京?

干几年回老家?

8、您对您孩子初中毕业以后是怎么安排的?

(回老家继续读高中,考大学?

留在北京帮父母做点事?

9、您觉得您的孩子和北京的孩子一样吗?

有哪些不同?

您觉得他们长大以后能成为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人吗?

10、您的孩子和北京的孩子平时有接触和交往吗?

他们交往得如何?

是否很融洽还是有隔阂?

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