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精选专练卷11附答案解析.docx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精选专练卷11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精选专练卷11附答案解析.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精选专练卷11附答案解析
2022年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精选专练卷11
1.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
清平官郑回因说云南王异牟寻自归于唐,曰:
“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
”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
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
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
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贵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
皋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
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
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
十年春正月,崔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菜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异牟寻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
佐时不可曰·“我大唐使者,当得衣小夷之服!
”异牟寻不得已,夜迎之。
佐时大宣诏书,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欷歔流涕,俯伏受诏。
佐时劝异牟寻来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仍刻金契以献,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
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遗其弟凑罗栋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
请复号南诏。
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
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
滋曰:
“南诏当深思祖考,子子孙孙尽忠于唐。
”异牟寻拜曰:
“敢不谨承使者之命。
”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B.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C.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D.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帛书,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名缯书,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
B.正月,文中指农历每一年的第一个月,又可称为仲春、端月、陬月。
C.土贡,多指臣民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地方农副业产品或手工业产品。
D.北面,古代君主朝南向坐,所以臣子面朝北向拜见天子,以示臣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吐蕃进犯内地以云南为前锋,在险要之地设立营堡,在当地重重加赋征兵助防,云南因此困苦不堪,试图归附唐廷。
B.在异牟寻上表请求归顺唐朝后,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后又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出使云南。
C.异牟寻不想让吐蕃知道唐使者已到达云南,后在夜间迎接崔佐时,最终归唐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并答应佐时的建议。
D.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并告诫南诏应当子子孙孙效忠于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
(2)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朝饥示子聿
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子聿:
陆游的小儿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交待了诗人的居住环境,“茅茨”暗示了他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B.“雷动”二字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诗人的饥肠辘辘,照应标题。
C.诗人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无所作为,内心备感羞惭。
D.诗人以此诗教导儿子,风格亲切自然,多用口语,蕴含真挚深切的情感。
15.诗人要教示给儿子怎样的“衣钵”,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韩愈《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却以“_____”为理由耻学于师。
(2)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溪水蜿蜒曲折,水流时隐时现的情景。
(3)边塞诗词中常有对军中号角的描写,比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有“___________”,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有“____________”。
10-12 BBD
13.(10分)
(I)异牟寻认为是这样,但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
(译出大意得3分,"然”"致”各1分)
(2)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
(译出大意得3分、"帅”“盟”各1分)
【参考译文】
云南有民众数十万,吐蕃每次进犯内地,常常以云南为先锋,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又夺取云南的险要之地建立城池堡垒,每年征兵帮助防守。
云南民众因此苦不堪言,清平官郑田趁机劝说云南王异牟寻自行归顺唐朝,说:
中国崇尚礼仪。
对我们有恩惠,没有赋税和徭役”异牟寻认为是这样,但是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到西川节度使韦皋至边城镇守时,招降安抚边境上蛮人各郡,异牟寻暗中派人通过那些蛮人向他请求归顺唐朝。
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
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都到达成都,异牟寻上奏表请求背离吐蕃归顺唐朝,并写一封帛书给韦皋,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达长安,并上表祝贺。
皇帝赐给异牟寻诏书,命令韦皋派遣使者安抚他。
冬十月甲子,韦皋派节度使巡官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并亲自写帛书答复异牟寻。
贞元十年春正月,崔佐时到云南都城羊苴咩城,数百吐蕃使者原先就在云南,异牟寻还不想让吐蕃知道这件事,让崔佐时穿牂牁人的衣服入城。
崔佐时不答应,说我是大唐的使者,怎么能穿夷人小国的服装!
异牟寻没有办法,在夜间迎接他,崔佐时大声宣读诏书,异牟寻害怕,看身边跟随的人都变了脸色,已经归附唐朝。
就抽噎流泪,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崔佐时劝异牟寻将吐蕃使者全部杀死,去掉吐蕃立的称号,献出吐蕃给的金印,回复南诏原来的名称,异牟寻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还刻制金契呈献。
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下立下盟约。
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他的弟弟凑罗楝献上地图、土产贡物和吐蕃授给的金印,请求恢复南诏的国号。
癸丑(十二日),朝廷任命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给异牟寻以银作底的金印,上刻文“贞元册南诏印”。
袁滋来到云南国,异牟寻面向北方跪着接受了册封的印信,叩头至地,拜了两拜,接着便设宴招待使者,拿出玄宗赐给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
”袁滋说:
“南诏应当深切地思念祖先,子子孙孙都要向对唐朝竭尽忠心。
”异牟寻行着礼说:
“岂敢不恭谨地承受使者的教导!
”
14.C
15.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性格刚直,光明磊落,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
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
16.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角色满天秋色里 四面边声连角起
2.
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上(仁宗)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
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命给钞市之。
上曰:
“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
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而吏胥因以为奸。
其一切禁止。
”以灵璧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璧县事。
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
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
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
后以方宾荐入太常。
上曰:
“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
”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
上谕杨去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念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
召太监马骐还京,骐还未几,矫旨下内阁书敕,复往交趾办金珠。
内阁复请,上正色曰:
“朕安得有此言!
骐在交趾,荼毒军民,卿等独不闻乎?
自骐召还,交人如解倒悬,岂可再遣。
”然亦不诛骐也。
罢海子、西湖巡视官,上谓蹇义曰:
“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
”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
“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
”时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
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
士奇言:
“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
”上曰:
“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
”因命士奇就西角门草诏。
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
“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
”
(节选自《明史经事本末·仁宣致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B.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C.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D.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交趾,古地区名,明永乐五年设交趾省,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
B.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一般在泰山举行。
C.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人国子监学习的生员,也称贡士。
D.户部,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宗缩小禁止百姓在山林川泽樵采的区域,又令工部购买修造军器所用的布漆不得向民间征取,还认识到盲目强征的弊端并加以禁止。
B.仁宗认为周讷是谄媚之徒,将其驱逐出朝廷,远放交趾任升华府知府,他用刑宽厚,但痛恨贪官污吏,一再告诫司法官员要严惩贪官。
C.太监马骐在交趾时残害当地军民,被召回京师,仁宗严厉责备内阁明知马琪之事却仍然再次委派他前往交趾,但事后也没有诛杀马骐。
D.听说百姓遭遇饥荒而官府仍催征赋税,仁宗下诏将其减免;杨士奇建议先告知户部和工部,仁宗认为数灾刻不容缓,坚持先下诏再告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
(2)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夕次洛阳道中
崔涂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氛。
B.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处境。
C.“古原”句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高树”句形成对比,动静相衬。
D.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明月,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
15.你认为“不复叹岐路”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水石相击的自然奇景最震撼人心,如描写蜀道上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惊险场景的“ ,
”(李白《蜀道难》),描写黄州赤壁旁汹涌澎湃水势的“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诗句无不跨越千年的风尘,铭刻在无数国人的心头。
(2)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忘初心,方能在困境中收获内心的平静。
对此,中国的传统经典多有表现,如颜回“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又如面对锦衣玉食的“同舍生”,宋濂“ , ”(《送东阳马生序》)。
10.(3分)D(正确标点为:
上谕杨士奇曰:
“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
自今宜严试之。
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
11.(3分)C(“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
)
12.(3分)C(马骐是假托仁宗诏令寻求办金珠的差事,而非内阁主张,仁宗的话也是为自己辩白而非责备内阁。
)
13.(10分)
(1)田诚任职清廉能干,九年来对百姓安抚体恤,任职期限已满,当地百姓赴京都请求留用他,于是有了这个任命。
[5分;“抚字”(抚育、体恤、爱护,能表达出爱民之意即可)、“考满”(考核期满,任职期满)、“诣阙”(到朝廷,赴京都)三处各1分,大意2分。
]
(2)我的心意,如果能推及百姓给他们带去好处,即使国库的储蓄也不顾惜,更何况山林川泽的收益!
[5分;“苟”(如果,假如)、“虽”(即使、纵然)、“吝”(顾惜、吝惜、吝啬)三处各1分,大意2分。
]
注意:
“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仁宗认为山林川泽,都应该与百姓共享,命令自居庸关以东,到与天寿山相接的区域,禁止砍柴刈草,其他地方都解除禁令。
工部奏请修造军械,请求向百姓征收布漆,(仁宗)下令官府拨款购买布漆。
仁宗说:
“过去的土赋,根据当地物产来定,不强征当地不出产的品类。
近年如丹漆、石青之类,主管官吏不去调查物产之地,一概下达郡县(向百姓)征敛,官吏趁机行奸作恶。
这些全都禁止。
”提拔灵璧县丞田诚担任州判官,仍然辅助办理灵璧县政事。
田诚任职清廉能干,九年来对百姓安抚体恤,任职期限已满,当地百姓赴京都请求留用他,于是有了这个任命。
任命太常寺卿周讷担任交趾升华府知府。
周讷在永乐年间任祠祭司郎中,上书请求太宗行封禅大典,太宗没有采纳。
后来因为方宾推荐进入太常寺。
仁宗说:
“阿谀奸佞的小人,应该安置在遥远的边境,不可以玷污朝堂班列。
”命令翰林院严格考查岁贡生。
仁宗告诉杨士奇说:
“百姓不能幸福生活,是因为地方官行为不端;地方官行为不端,是因为学校教养有失。
从今往后应该严格考查这些岁贡生。
(对岁贡生重在考查是否掌握了)五经四书的奥义,而不在文辞的工巧或笨拙,只选取其中明理的人。
如果人才难得,即使数百人里仅得到一人也可以。
”朝廷召太监马骐回京,马骐回来没多久,就假托圣旨给内阁下命令,再次去交趾采办金珠。
内阁再次请示,仁宗严肃地说:
“我怎么会说这样的话!
马骐在交趾,残害军民,你们难道不曾听闻吗?
自从马骐召回,交趾人犹如解除了倒悬之危,怎可再次派遣?
”然而也没有诛杀马骐。
免去海子、西湖的巡视官。
仁宗对蹇义说:
“我的心意,如果能推及百姓给他们带去好处,即使国库的储蓄也不顾惜,更何况山林川泽的收益!
”仁宗用刑法崇尚宽厚,但是非常憎恶贪官污吏,常常告诫司法官吏说:
“国家体恤百姓,一定从铲除污吏开始。
”当时有从南京来的人,说徐州、淮河流域、山东一带百姓大多缺乏食物,但是有关部门正急于催征赋税。
仁宗命杨士奇草写诏书减免赋税,抚恤百姓。
杨士奇说:
“这事儿不能不让户部、工部知道。
”仁宗说:
“暂且先不急着告诉他们,救济百姓就像拯救溺水的人,不能有片刻迟缓。
有关部门顾虑国家经费不足,一定迟疑不决。
”于是命杨士奇在西角门草拟诏书。
仁宗看后,就派遣使者携诏出京,回头对杨士奇说:
“你现在可以告诉户部、工部的长官,我已经全部免除了赋税。
”
14.(3分)D(“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有误,“川暗度”意为“河水无声无息流过”。
)
15.(6分)情感:
“不复叹岐路”意为作者不再叹息前路难测,表面上表达的是旷达之情,实则表达了对世路艰难(“世路难测”“难以找到人生之路”)的无奈。
(2分)原因:
从“不复”句前后的内容可以看出表达的是无奈之情。
作品的前三联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时光流逝、往事成空之悲,(2分)尾句以尘土飞扬的景象传达了内心的迷茫沉重,“不复”句前后的情感都是低沉感伤,因此将该句的感情理解为无奈才与全诗的情感脉络契合。
(2分)
16.(6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3.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世民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文静曰:
“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世民曰:
“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
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
计将安出?
”文静曰:
“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
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
”世民笑曰:
“君言正合我意。
”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
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
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
世民乃以其谋告之,寂许诺。
先是裴寂私以晋阳宫人侍渊,渊从寂饮,酒酣,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渊曰:
“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
”及刘武周据汾阳宫,世民言于渊曰:
“大人为留守,而盗贼窃据离宫,不早建大计,祸今至矣。
”渊乃集将佐谓之曰:
“武周据汾阳宫,吾军不能制,罪当族灭,若之何?
”王威等皆惧,再拜请计。
渊曰:
“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
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要,复有他贼据之;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必不全矣。
进退维谷,何为而可?
”威等皆曰:
“公地兼亲贤,同国休戚,若俟奏报,岂及事机?
要在平贼,专之可也。
”渊阳若不得已而从之者,曰:
“然则先当集兵。
”乃命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募兵,远近赴集,旬日间近万人。
仍密遣使召建成、元吉于河东,柴绍于长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B.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C.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D.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东都,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隋朝时指长安,时京都在洛阳。
B.宾客,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东汉后对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口也称宾客。
C.留守,作为官职,有临时和长期的;文中指皇帝巡幸时李渊担任的官职。
D.胶柱,即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文中比喻不知变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李世民见识胆量过人,怀有安济天下的志向,看到隋朝皇室处于变乱后,礼贤下士,散发财物,广交宾客,得到了众人由衷的拥戴。
B.刘文静认为没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才能不能平定天下,献计给李渊让他乘虚进入关中,对天下发号施令,成就帝业。
C.担心李渊不同意起兵谋反,李世民通过刘文静的引荐结交了和李渊有老交情的裴寂,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他,并通过他说服了李渊。
D.如果不能平定占据汾阳宫的贼寇刘武周,李渊等人按罪应当被灭族,王威等人劝他不必禀明三千里以外的皇上,可以自己节制调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②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
14在李世民等人的劝说下,李渊为起兵采取了哪些行动?
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闲说
王建
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
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
鼓动六街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
【注】唐代,尤其是中唐后,统治阶级自上而下,互竞豪奢,逸乐成风。
桃花百叶:
重瓣桃花。
歌头:
歌舞。
鬓样眉心:
发式和眉妆。
六街:
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街,此指代整个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起笔突兀,写桃花百叶而不成春,寿鹤千岁而未成神,引发读者的兴趣。
B.颔联以鹦鹉、牡丹二事写出了唐代豪门贵族奢靡生活、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
C.第五句描写的状况可与白居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相印证。
D.最后一句批判了当时某些模仿狂人的人,因为他们屡教不改,一相遇就模仿。
16.诗歌题为“闲说”,实则不“闲”,颇具匠心。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鹏鸟只能在特定时期飞离北冥,即“____________”,其实,“野马”“尘埃”也一样,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雨前的阴暗景象,也烘托了诗人当时凄惨的心境。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慨一世之雄与人相同的结局——“____________”,认为挟飞仙、抱明月都是不现实的,就只好“____________”。
10.C
11.A“隋朝时指长安,时京都在洛阳”错,隋唐时期京都在长安,隋唐时东都指洛阳。
12.B张冠李戴,刘文静献计的是李世民,并不是李渊。
13.
(1)刘文静因犯有与李密通婚的罪,被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探望他。
(“坐”,因……获罪;“昏”,通“婚”,通婚;“系”,囚禁;“就”,靠近;“省”,探望。
)
(2)李渊和裴寂有旧谊,二人常常在一起宴饮交谈,有时昼夜相连。
(“旧”,形容词作名词,旧交情;“相与”,一起;“或”,有时。
)
14.①指出当前危机的局势,都处在被杀头的危险境地之重;②指出依靠政府军队不可靠;③招募军队。
参考译文:
李世民看到隋王室正处于混乱之中,就暗中怀有要安定天下的抱负。
他礼贤下士,散发资财以结交宾客,赢得了大家的爱戴拥护。
刘文静因犯有与李密通婚的罪,被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探望他。
刘文静说:
“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汉光武帝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安定天下的。
”李世民说:
“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
只是人们看不出来罢了。
我来探望您,不是出于儿女情长,而是打算和您商议大事。
您有什么谋划吗?
”刘文静说:
“如今皇帝去南方巡游江、淮,李密包围逼近东都,群盗大概得以万来计算。
在这个时候,若有真天子驱使驾御这些人,夺取下天易如反掌。
以此兵力乘虚入关,号令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