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6087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docx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docx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初三年级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提纲

中考要求:

1、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

2、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及圆明园残迹图;

5、俄国侵占中国北方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6、左宗棠收复新疆;

7、甲午中日战争中等市场的主要事迹;

8、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9、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0、《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

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2)、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3)、 导火线:

虎门销烟

2、 英国走私鸦片:

1)原因:

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地位

2)情况:

鸦片战争前40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达40多万箱,运走白银三、四亿两白银

3)危害: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a许多官员吸食大烟,政治更加腐败b一些士兵吸食大烟,军队战斗力减弱

c白银大量外流,威胁清朝财政d百姓吸食大烟,身体受到严重摧残

3、 禁烟运动:

1) 林则徐广东查禁鸦片

2) 虎门销烟:

禁烟运动的顶点,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6月3日—25)200多万斤

c意义:

它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4、经过:

(1840.6—1842.8)两年零两个月,封锁珠江海面战争开始,

5、性质:

1) 英国进行的是不正义的侵略战争

2)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对英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

6、结果和影响:

1)、 结果: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受到破坏

b赔款2100万元,开列强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c开放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权,东南四省门户大开

d协定关税,使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2)、 影响:

1、 社会性质:

中国社会性质由完整的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社会矛盾:

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的最主要矛盾

3、 革命性质:

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和反封建的革命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 历史转折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统治阶级腐败

2)清朝军事技术、军事装备落后

3)统治集团战和不定,腐败无能;许多将领贪生怕死,贻误战机。

4)英国武器先进,军事战斗力强,经济势力雄厚,海上霸主。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原因:

 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的即得利益,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根本原因)

二、经过:

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并与清朝签订了《北京条约》的签订:

1860

2、俄国在此期间趁火打劫,霸占中国领土100万平方公里,近代共占有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瑷珲条约》割让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北京条约》割让东北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

3)《北京条约》和《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割让西北44万平方千米领土

4)《改订条约》和以后五个堪界议定书割让7万多平方千米领土

三、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四、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

1851年至1864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后定都天京,1860年天平天国在南方苏杭上海抗击洋枪队,美国人华尔在浙江慈溪被击毙。

第三课收复新疆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1、 原因:

1)1865年中亚浩罕国陆军司令阿古柏入侵新疆,宣布建立哲德沙尔国,新疆变成人间地狱。

2)英俄侵略,俄国独自占有我伊犁地区。

2、情况: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他率军入新疆,三路挺进,最后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地区外,新疆基本收复。

为了收复伊犁地区,1881年清派曾纪泽前去与俄谈判,签订《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收回。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 意义:

巩固了西北边疆,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1、 原因:

1)日本经明治维新(1868—1873)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扩大海外市场,已经制定了征韩侵华的侵略计划;(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2、 过程:

(1894.7—1894.9)朝鲜领海、领土1) 丰岛海战、牙山战役:

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2)平壤战役:

(1894.9—1895.3)中国领海、领土3)黄海大战:

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4) 辽东、威海之役:

旅顺屠杀:

18000多人。

威海之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3、 结果和影响:

结果: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其内容分析:

A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使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B赔款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C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延伸到内地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日本第一个在中国取得设厂权。

三国干涉还辽:

由于德、法、俄的干涉,日本退还中国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做“赎辽费”。

影响: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4、失败原因:

1) 主观上:

清政府极端腐败,不敢动员人民斗争;统治阶级一意求和,不做战事准备,将领多贪生怕死。

2) 客观上:

日本是一个后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侵华蓄谋已久;日本装备精良,武器先进;清朝军队武器陈旧,技术落后。

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的原因:

1) 甲午中日战争后特别是瓜分狂朝的掀起,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 山东、直隶人民的反洋教斗争不断走向高涨。

3、 运动的口号:

“扶清灭洋”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

1900—1901年对象:

中国义和团民

八国: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统帅:

先是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后为德国将领瓦德西

主要战役:

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

大沽口之战(1900年6月)

北京之战—攻打外国使馆;西什库教堂。

结束: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带领光绪外逃至西安,后双方谈判。

结果和影响:

1901年清政府同十一国(外加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签订了《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1)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本息计9.8亿两,实际赔款超过10亿两,加剧了人民的贫穷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2)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的民族运动,以达奴役中国的目的;

3)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

4)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这样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朝政府的太上皇。

影响: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中国主权,清政府成了洋人的统治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中考要求:

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企业;

2、阳物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4、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及其人物像;

5、1911年武昌起义;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

8、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课洋务运动

1)背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朝统治力量进一步削弱;

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

c、内忧外患背景下,清朝内部产生了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挽救清统治的洋务派;

d、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及慈禧太后的支持,使洋务运动得以顺利开展。

2)时间: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3)代表人物:

中央:

奕訢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口号:

“师以长技以制夷”或者“自强新政”“自强运动”

5)内容:

a、以“自强”为名,建立近代军用工业(60年代—90年代)

安庆内军械所—第一所军事工业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最大的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

b、以“求富”为名,建立近代民用企业(70年代—90年代)

上海轮船招商局—第一家民用企业李鸿章

汉阳铁厂—第一家钢铁企业张之洞

湖北织布局

c、筹划海防(70年代中—80年代中)建立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第一所近代学校—1862年京师同文馆

6)性质:

洋务派进行的一场旨在挽救清朝统治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7)地位和作用:

结果:

中国没有走上富强的道路

影响: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是中国出现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它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8)失败原因:

a、军事工业,完全官办,管理腐败,成本高,效率低。

B、民用企业,有私人投资,但实权由洋务派官僚控制,对民族工业压制,等级森严。

C、由于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执行了卖国的妥协投降政策,最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一、维新变法运动:

1、历史背景:

1)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政治背景)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有了初步的发展(经济背景)

3) 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维新派形成,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的要求(阶级、思想条件)

2、经过:

1) 公车上书:

(1895年)会试举人1300多人上书要求变法,标志维新运动拉开序幕(运动的开始)。

2) 维新思想的传播和组织的建立:

(运动的发展)

a学堂的建立:

万木草堂b主要宣传阵地:

创办报刊《万国公报》即《中外纪闻》

c与顽固派的论战: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3)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运动的高潮)

内容:

A改革政府机构,裁汰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外国书籍,传播新思想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E训练新式军队。

4)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标志运动的失败)

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

3、 历史意义:

性质:

它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作用:

1)它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变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2)他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运动;

3)也是近代中国传播资产阶级新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4、 失败原因:

主观上:

1)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2)采取改良的方法,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客观上: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不愿看到中国强大,放弃对维新派的支持;

2)变法危害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强大力量的镇压。

 

第八课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

1、 准备:

a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组织准备)

b中国资产阶级统一政党的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组织准备)大大推动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思想条件)《民报》发表了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民权、民生”它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过程:

a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金兆龙

b湖北军政府成立:

10月11日黎元洪为都督

c全国半数以上省份响应,宣布独立: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1年1月1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e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失败)

4、历史意义:

1) 性质:

是一次近代历史上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作用:

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历史进入到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1912年-1928年)

5、失败原因:

1) 主观上: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造成,它不可能充分发动群众,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等

2) 客观上: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力量强大。

说明的问题:

中国走西方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从根本上讲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1915年开始)

1、背景: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政策,封建思想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思想方面要求打破封建军阀统治,实行民主政治日益强烈,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运动必然展开。

2、情况:

1) 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2)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 口号:

“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提出,见《敬告青年》一文

4) 内容: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第一个提倡白话文

民主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坚决反对封建专制;

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看待事物的科学观点,宣传无神论,驳斥有神论;

旧道德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的儒家伦理学说;

新道德指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旧文学指反映封建思想的文学内容;

新文学指反映现实的文学,后来倡导白话文。

5) 指导思想:

民权、平等、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为宣传马克思主义。

6) 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

7)、地位和作用:

(1)它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科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不过对东西文化的绝对否定和肯定的态度,一直影响到后来。

8)后期情况: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结合在一起,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社会的主要思潮。

十月革命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

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革命。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运动

中考要求: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事实和五四精神;

2、中共一大;

3、创建黄埔军校的重要任务;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和重要战役;

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

6、南昌奇异的时间及主要领导人;

7、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8、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9、红军长征;

第十课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

1、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导火线);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中国的正义要求:

1)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2)废除二十一条;3)收回青岛主权。

2、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青岛”

3、过程:

(1919、5、4—6、3)第一阶段中心:

北京运动主力:

学生

 天安门前集会—游行—冲向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火烧赵家楼—痛殴张宗祥

—学生被捕—学生罢课游行

(1919、6、3—6、28)第二阶段中心:

上海运动主力:

工人

4、结果:

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被捕学生释放;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撤销(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他们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定的〈二十一条〉时卖国条约的经办者);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5、历史意义:

1)性质:

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作用:

运动中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初步具有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

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推动作用,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重要条件。

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精神即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民主、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召开)

1、历史条件:

a、五四时期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了政治舞台。

(阶级)

b、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思想)

c、五四运动中初步具有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起到领导作用。

(干部)

d、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组织)

e、共产国际的帮助。

(国际)

2、成立过程:

1)时间:

1921年7月23日—31日

2)地点: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李汉俊家,后来转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游船

3)代表:

代表13人(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陈潭秋、邓恩铭、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王尽美、何叔衡、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

4)内容: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为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决定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3、成立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2)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呢?

因为从此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前途为推翻封建阶级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外它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与以往的革命相比,反帝反封的性质相同,但它领导的革命表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所在。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努力,最终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不能不说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第十一课北伐战争

一、 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1)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一直为寻找革命出路感到苦闷、彷徨,直到遇到中国共产党,产生改组国民党的想法;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召开“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决议。

3)共产国际的穿针引线。

2、 合作的实现:

“国民党一大召开”

1)时间:

1924年1月2)地点:

广州

3)内容:

A、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党章和改组的具体办法;

B、同意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大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3、 意义:

1)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2)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正式成立,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北洋军阀)的掀起。

4、 黄埔军校的建立:

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为培养军事干部,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基础。

二、北伐战争:

1、北伐的目的、口号、对象、方针:

1)、目的:

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2)、口号:

“打倒列强,除军阀”

3)、对象:

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4)、方针:

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

5)情况:

两湖战场:

集中力量打击吴佩孚主要战役为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曹渊、周廷恩)叶挺第四军为铁军

江西福建战场:

打击孙传芳

6)结果:

北伐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占有南半部中国,取得重大胜利。

三、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4、12国民大革命的局部失败

2、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7、15国民大革命完全失败

四、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4、18(蒋介石统治大陆22年直到1949年4月)政府的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第十二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8—1937、7)

一、南昌起义:

1时间:

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经过:

4小时占有南昌,南下受损,一支部队转战海路丰地区;一支转战湘南

4意义: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武装斗争的旗帜;是中共创建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后来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二、“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1)内容: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

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三、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

1)情况:

先攻打长沙附近的一些县城,失利后在文家市毛泽东决策,决定放弃打长沙,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

在江西三湾对部队1000左右的人员进行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结果:

1927年10月建立井冈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解放城市的道路。

四、朱毛会师:

1928年4月会师井冈山,军队1万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根据地力量得到壮大。

总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革命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五、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930年全国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为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1930年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广昌战役)

2、情况:

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和福建于都出发(1934年10月)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湘江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1935、1)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过甘肃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陕北吴起镇。

中共中央和一方面军长征用时368天(1934年、10月—1935年10月)走过11省,行程2万5千里。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标志长征的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集中解决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是党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历史意义: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