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 光的折射.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57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 光的折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 光的折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 光的折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 光的折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 光的折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 光的折射.docx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 光的折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 光的折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 光的折射.docx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优秀教案设计第4章第4节光的折射

第4节光的折射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是本章的第四节教学内容,它在初中的光学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光的折射的知识基础是光的直线传播;总结光的折射规律时,知识迁移的基础是光的反射定律。

在新课标下,本节内容的知识点不多,难度不大。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上。

因此,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多观察、多发言、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多应用、多拓展。

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发展多项智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3.知道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在探究中让学生养成主动交流和相互协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用器材:

小激光器、盛水的烧杯、玻璃砖、自制的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折射一体化装置、蚊香、火柴、滴管、牛奶一盒(共用)。

教师用器材:

烧杯、铅笔、玻璃砖、钢笔、激光器、玻璃水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回眸

 

情景构建

 

引入课题

探究1:

什么是光的折射?

 

探究2:

光的折射规律

 

应用拓展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

挖掘光现象中的人文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历史典故:

1.囊萤夜读;

2.凿壁偷光;

3.孙康映雪。

启发:

上述三个典故,分别体现了哪些光学知识呢?

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吧:

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就贸然跳下去想洗个凉水澡,哪曾想池水却很深,淹过了小明的脖子,于是他惊慌失措,大呼救命。

引导:

小明差点被淹死!

对此,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为何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呢?

引入:

要解释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学习光的折射。

展示教学目标。

引导:

我们已经知道: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空气射向水面会发生反射。

那么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或者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其传播方向又将会怎样呢?

组织探究:

引导:

你的猜想对不对呢?

请同学们选择桌子上的器材,试着验证你的猜想。

巡视、指导:

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所在小组的做法。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3.用示意图来展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

引领学生根据现象总结: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结合图示介绍:

光的折射光路图中的有关概念:

特别指出: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才会发生折射现象。

(2)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过渡:

光的反射遵循一定的反射规律,那么,光的折射有哪些规律呢?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组织探究:

1.引领学生提出问题:

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发放教师自制的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一体化装置(见附件1)

(2)介绍装置的使用方法:

(详见附件1)

向水中滴几滴牛奶,以显示水中光路;

在饮料瓶的开口处,放入点燃的蚊香,使水面上方的空气中,混有适量的烟气,以显示空气中的光路。

 

(3)引领进一步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有哪些规律?

(4)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4.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把探究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

(2)巡视指导,获取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控学生的探究节奏。

(3)利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是否也像光的反射那样,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如何变化?

③让光垂直射向界面,有什么现象?

④除了用所给的“一体化装置”做实验外,也要换用玻璃砖,将上面的实验过程再重做一遍,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

5.引领学生进行交流评估:

(1)要求学生展示实验的效果:

(2)组织全体同学集中交流,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点评、引导。

(3)以激励为主,积极评价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效果。

6.引领学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1)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折射角也增大(或减小);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启发: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有“光路可逆”的规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继续总结:

(5)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过渡:

俗话说:

“学以致用”。

下面让我们由浅入深地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一些问题,解释一些现象:

1.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光传播的路径将会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画出光路图。

2.讲故事:

小明跟着爷爷到湖中去叉鱼时,每次都向着他看到的鱼叉去,却屡屡不中,这是为什么呢?

引领学生作光路图,使他们认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3.出示诗句:

(1)掬水月在手;

(2)潭清疑水浅。

据此提问:

它们分别属于光的什么现象?

二者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3)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本中的《科学世界》,进一步了解折射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要求学生总结:

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细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补充,说出他们自己的收获,真正谈出多方面的感悟,让学生感受求知的快乐!

发放课堂检测题;(见附件2)

巡视指导,及时获取信息;

评价学生完成情况,指导学生矫正。

多媒体展示:

西湖美景及苏轼的诗——《观湖上初晴后雨》:

展开联想:

当雨后的西湖,升起了太阳,也许我们会看到美丽彩虹。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请预习《光的色散》。

 

认识典故中所蕴含的光学知识:

1.“囊萤夜读”体现了光源的知识。

2.“凿壁偷光”反映光的直线传播。

3.“孙康映雪”应用了光的反射。

感受古人刻苦好学的精神。

 

感受故事的情趣,自然地进入新的求知状态。

 

感受生动形象的科学漫画所反映的情景,思考:

这与物理知识有什么关联呢?

 

畅所欲言,积极猜想。

 

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进行猜想,可能的情况有:

(1)继续沿直线传播;

(2)可能弯曲了。

(3)……

 

讨论并动手实验,观察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的传播路径。

展示自己的做法,互相评价效果的优劣。

描述实验现象: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会发生偏折。

(2)当光垂直射向水或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参与总结,并理解、体会光的折射的含义。

 

认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知道发生光的折射的条件。

确认什么是折射角。

 

听讲,明确所要探究的任务。

 

从以下方面进行猜想: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②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③折射角会随入射角的变化而怎样变化?

 

观察装置的结构。

 

学会装置的使用方法。

 

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

讨论并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步骤。

 

团结协作,按以下的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观察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观察现象;

(5)换用玻璃砖,重复上面的实验。

 

积极参与,展示本组的探究效果。

 

汇报自己的发现,并讨论交流,评价自己小组及其他小组的探究效果。

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更浓厚的求知热情。

 

积极参与总结,系统条理地理解、体会光的折射规律,形成共识,确认结论。

 

动手实验,发现规律。

结合光的反射进行迁移,进一步确认: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图示:

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产生应用知识的欲望,准备感受知识应用的乐趣。

1.画出光路图。

借助本题,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

2.听故事,热烈地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参与作图,解释现象:

鱼身上的光,由水斜射向空气时,会发生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折射光进入人眼,眼睛逆着折射光看去,就感觉鱼的位置升高了,即看起来鱼比它的实际位置浅。

3.感受美的意境,并分析说明:

“掬水月在手”是光的反射现象;“潭清疑水浅”是光的折射现象。

分析说明二者所成的像都是虚像。

竞相发言:

光的折射现象还有:

一笔三折、水中的筷子弯折了、池底变浅、海市蜃楼等等。

回顾本堂所学,从3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

(1)知识、技能方面;

(2)过程、方法方面;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学以致用,高效练习。

查缺补漏,全面提高。

 

欣赏美景,朗读诗歌。

 

产生探究新知的热情和欲望。

【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观察现象→得出概念→实验探究→总结规律→应用拓展→知识整合→感悟收获→当堂反馈→激情结课

【教学反思】

做的较好的方面:

1.在复习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历史典故,渲染了课堂氛围,使本节课的开始如鲜花含露,景色初展。

而典故洋溢着智慧,又对学生起到了要刻苦学习的教育作用,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本部分的复习,又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进行知识的迁移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可谓一举多得,效果不错。

2.在引入新课时,注重了创设情境,以生活现象为基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感性认识,拉近了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科学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使问题的探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在学生实验探究环节,老师用自制的教具---“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折射一体化装置”来感召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用自制的教具,帮助学生突破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这一实验的难点,提高了探究的效率。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三个非常充分空间:

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及表现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总结规律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4.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

例如:

结合光的反射定律来认识光的折射规律,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两个重要的光学规律的理解。

5.在应用拓展这一环节中,注意了问题设置的梯度。

例如:

首先让学生作出“光从空气斜穿过一块玻璃”时的光路图,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刚刚总结出来的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通过解释现象,深化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大量举例,拓展了对光的折射现象的了解,使知识得以整合,应用的过程流畅而一气呵成。

在这个过程中,又让学生经历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体验。

6.在教学中,注重了人文主义色彩的渲染和渗透,例如:

引用了“掬水月在手”、“潭清疑水浅”的诗句,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辨别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进一步感受了虚像的含义;以讲故事的形式,引领学生分析叉鱼不中的原因,增强了生活的情趣,使学生在应用规律分析问题时充满了的热情;在结课时,引用了苏轼的《观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为下一节《光的色散》的学习留下了悬念,也起到了促进学生积极预习,自主求知的热情,效果很好。

有待改进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