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数上六七八单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5026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数上六七八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数上六七八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数上六七八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数上六七八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数上六七八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数上六七八单元.docx

《四数上六七八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数上六七八单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数上六七八单元.docx

四数上六七八单元

主备教师

陈岸成

复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教科书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和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相应的物体,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观察几何体的不同面的兴趣,愿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和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观察引入

1、集体看图。

让学生4人一组,每人用4个正方体摆出如例题所示的物体。

2、观察物体。

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摆出的物体,说说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看到的形状,教师画出相应的视图。

结合视图,让学生分别说说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中,每个正方体所对应的物体中的某个正方体的面。

3、小结引入。

二、探索方法

1、提出问题。

现在的物体正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请每个同学看着自己摆的物体想一想:

如果让你再添1个同样大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认为可以怎样摆?

2、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4人一组,每人拿出1个正方体摆一摆,摆好后再看一看摆得对不对。

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适当给予帮助和指导。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摆。

指名不同摆法的学生,用教具分别展示自己的摆法,在全班交流,并结合说明理由。

提问:

根据上面不同的摆法,你认为这个正方体只要怎样摆,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不会有变化?

3、教学“试一试”。

先后提出“试一试”的问题,分别让学生思考。

先在小组里说说摆法,再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为什么这样摆看到的形状不变。

提问:

想一想,怎样摆1个正方体,就可以使从某个面看到的形状与原来所看到的一样?

4、小结。

从某个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有时可能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实际上,从某个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就是观察到的这个物体的面的平面图形。

三、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各小题让学生交流后,还要让学生结合讨论还有什么不同的摆法,体会从某个方位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在图中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并分别摆一摆,看数的对不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通过物体观察,有什么收获?

 

主备

板书

观察物体

从某个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有时可能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复备

板书

 

教学

反思

主备教师

陈岸成

复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2课时:

教科书54——5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的组合,学会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生活空间,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克服操作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增强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1、讲故事:

两个小朋友在玩具角里面玩搭积木。

2、谈话:

有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小丽与小华进行搭积木比赛。

瞧,他们多开心!

3、小丽:

这是我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你能画出从正面、侧面及上面看到的形状吗?

4、小华:

我也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摆,从正面、侧面及上面看到的形状和小丽的是完全相同的。

5、小丽:

不对不对,不一样!

6、谈话:

你们说呢?

帮他们做一下裁判吧!

二、教学新课

1、看图作画初判断。

(1)谈话:

从图上观察,也把小华摆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及上面所看到的各种形状画一画,再判断到底与小丽的是否完全相同,好吗?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分别从三个不同面上所看到的形状,并与前面所画的进行比较,初次作出判断。

2、实际操作再判断。

(1)谈话:

要知道从各个面上观察到形状到底是怎样的?

除了画一画,还有更具说服力的方法吗?

可以怎样做?

你们想不想也来搭积木呀?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摆出书上所示物体,然后实地观察再次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谈话:

通过操作摆一摆后,你知道从哪个面观察得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哪个面观察得到的形状是不同吗?

3、得结论。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4、

(1)小丽:

如果从上面看,要使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

谈话:

我们大家先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追问:

从上面看是不变,从其他面看呢?

(2)小华:

如果从侧面看,要使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

谈话:

我们也先摆一摆,再跟他们俩比一比,谁想的摆法多?

追问:

从其他面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多样练习求巩固

1、搭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小华:

请你仔细观察,想象,再按要求连一连。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丽问:

如果这幅图是从正面看到的,应怎样摆?

 学生在小组中摆一摆,互相检验后,屏幕出示小华摆成的正确答案。

 小丽追问:

如果是从侧面看到的,应怎样摆?

从正面呢?

3、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互相出题并解决,形式不限。

4、谈话:

通过比赛,小华特别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瞧,她一会站在房子的正面看,一会站在房子的侧面看,一会站在天桥上往下看!

5、延伸

像刚才遇到的这些问题,你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过吗?

在身边找一找,编一道题给小组成员做做。

四、回顾总结求深化

提问:

在这节课上,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你有哪些收获?

 

主备

板书

观察物体

从某个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就是观察到的这个物体的面的平面图形。

复备

板书

 

教学

反思

主备教师

陈岸成

复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科书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集体看书上例题前的图)谈话:

请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题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选择相关的已知条件,来把这道题完整地复述一下。

(2)、指名复述,并请其他学生对复述情况评议。

(3)、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如果出现两个算式:

28+17=45(人)和17+28=45(人),让学生交流想法。

如果只出现28+17=45(人),提问:

还可以怎样列式?

不管出现哪种都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板书。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谈话:

观察两道算式,得数怎样?

讲述:

28+17和17+28的得数相同,说明这两道算式是相等的,可以写成等式:

28+17=17+28(板书)。

(2)、提问:

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出等式后,指名说出自己写的等式,教师板书在28+17=17+28的下面。

(3)、谈话:

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是什么?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发现了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谈话:

大家看这些等式(手指板书的等式)里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面的加数都是具体的数,哪个数都不能代替另一个数,你能创造两个加数,把你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讨论)

(6)、板书讨论结果,有多种形式,教师都给予肯定。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发现规律。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提问:

要求算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68(人)

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68(人)

(2)、提问:

依据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怎样的等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

(28+17)+23=28+(17+23)

(3)、集体完成下列题目,算一算,下面的括号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   )45+(25+13)

(36+18)+22(   )36+(18+22)

谈话:

一定要先分别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填符号。

(4)、谈话:

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分小组讨论交流)

(5)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不变,只是运用顺序不同,等号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得到的和是相等的。

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树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呈现运算律。

提问:

如果用A、B、C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讨论后,回答并板书)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主备

板书

运算律

(28+17)+23=68(人)

28+(17+23)=68(人)

复备

板书

 

教学

反思

主备教师

陈岸成

复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科书59——6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够掌握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技巧.

3、分清哪些题目可以用简便运算,哪些不可以用.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字母式。

二、教学新课

1、例题教学

(1)、出示例题。

提问:

谁能说出算式?

(2)、谈话:

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

还可以怎么算?

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和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

(5)、讨论:

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

为什么?

(6)、教师小结:

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相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67+75+25          78+(47+22)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各自思考,把得数写下来。

(2)、指名回答,并要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发表意见。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1)、讨论175+201怎样算简便。

(2)、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3)、提问:

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4)、学生独立做354+102、105+216,指定两人在小黑板上做,共同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

(2)、谈话:

看谁能很快算出合计数。

(3)、指名说出三户各自用电的合计数。

共同校正。

(4)、提问:

你是怎样计算的?

5、“想想做做”第6题

(1)、各自填表。

(2)、从左往右观察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与和,看它们变还是没变,怎样变的,你发现了什么?

(3)、从左往右观察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小结

 

主备

板书

运算律

354+102=105+216=

复备

板书

 

教学

反思

主备教师

陈岸成

复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

教科书61——63页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育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加法交换、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

猜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

2、学习乘法交换律。

谈话:

回忆我们以往学习乘法的情况,你能发现乘法有交换律吗?

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

大家真了不起,看来我们已经应用过乘法的交换律了。

出示第一个例题图,问: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要求图中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算式?

你能把图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根据这些等式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乘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两个数想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A×B=B×A

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3、学习乘法结合律。

(1)、出示第二个例题: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人参加。

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2)、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并计算,然后集体交流。

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如何列式。

谈话:

(23×5)×6,按运算顺序的规定,不加括号也应该先算23×5,这里加括号是为了强调先算前两个数,以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

提问:

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书:

(23×5)×6=23×(5×6)

(3)、提问:

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相同点是三个乘数相同,三个乘数的位置也相同;不同点是运算顺序不同,等号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等号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

(4)、提问:

你们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

学生说等式,教师组织学生口算,证明等号两边的算式确实相等。

(5)、提问:

观察这些等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小组里讨论。

(6)、提问:

用字母A、B、C表示三个乘数,怎样表示乘法的结合律?

学生独立写出并汇报。

板书:

(A×B)×C=A×(B×C)

4、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1)、出示“试一试”的题目。

23×15×2       5×37×2

(2)、学生尝试计算,指定两人分别把两题的算式抄在黑板上,让算法不同的学生也写下来。

提问:

他们先把哪两个数相乘?

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数相乘?

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五、全课总结

 

主备

板书

运算律

(A×B)×C=A×(B×C)

 

复备

板书

 

教学

反思

主备教师

陈岸成

复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四课时:

第63—64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并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能力。

补充其他的结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补充:

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想一想,会不会有减法和除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为什么?

(估计学生会举例说明)

那减法中会有哪些运算规律呢?

比如说:

a-b-c,它可以等于什么呢?

a-(b+c)或a-c-b

举例说说我们情况下可以分别用这两种方法:

348-57-43、348-48-57

A-b+c可以等于什么呢?

也请举例说明。

A÷b÷c、a×b÷c、a÷b×c呢?

指出:

这些变化,都可以使计算简便,要灵活加以应用

继续补充:

32×25

这题只有2个乘数,那它又可以怎么简便计算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

在乘法中,25最喜欢4,所以可以把32分成4×8,写成:

8×(4×25)=8×100=800

二、完成p.63的练习

1、第5题,要求学生读题后列式,分别算出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在解答这题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列式的时候还是要注意算式每一步的解答是否有意义?

正确列完算式后再考虑能否简便计算

2、第7题,填写表格,然后再说说表中的哪个乘数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

积又是怎样变化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3、第8题,先算一算,再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估计学生都会直接选择下面的题进行计算。

算完后追问:

45×12和36×15,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540,但如果只看算式你能知道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想一想,能不能把算式拆开后再比较呢?

(比如:

3×15×12=3×12×15)指出:

这里其实也应用了乘法的运算规律

4、第9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三、完成p.64

1、口算

学生做完后校对得数

2、第5题,算出表中每个月几种费用的合计数。

要求学生算之前都要先观察,看一下能否简便计算。

算完后再交流方法及结果

四、布置作业:

第64页第2、5、6题。

 

主备

板书

练习七

8×(4×25)=8×100=800

复备

板书

 

教学

反思

主备教师

陈岸成

复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教科书65——67页解决问题的策略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初步体会这些方法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并学习运用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图上的信息比较多,听完了不能一下子理清楚。

2、谈话:

我们可以列表整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下面请你自己列表整理。

教师了解学生的方法,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在小组里交流如何整理的。

同组互相提出修改意见,使每个同学的方法更完善。

学生汇报,每组选出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以“能否简明表示出条件和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关系”为标准,去评价哪些同学的方法比较好。

然后逐步引导,形成下面的两种表格:

(1)

小明           小华

  3本           5本

  18元           元?

(2)3本——18元      5本——?

元4、谈话:

下面我们就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

特别要说清楚你是从哪里想起的?

  学生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板书:

18÷3=6(元)6×5=30(元)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5、提问:

你是怎样想到先求1本的价钱的?

是从哪里想起的?

  谈话:

同学们在分析数量关系十实际上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

一种是从已知条件想起,想到根据这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想到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先求什么?

6、小军用42元买练习本,他买了多少本?

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

7、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

 3本——18元  5本——(30)元     (7)本——42元

仔细观察上面3组数,你有什么发现?

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买的本数变化,用的钱数也变化;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数越多;但不管本数、钱数怎样变化,每本的价钱是不变的。

二、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4题。

四、全课总结

 

主备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1)

18÷3=6(元)6×5=30(元)

复备

板书

 

教学

反思

主备教师

陈岸成

复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2课时:

教科书68——69页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稍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感受列表是一种策略,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

 小芳家种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

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

谈话:

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问题:

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2)、谈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要不要把上面提到的信息都整理进去?

你能根据问题列表整理吗?

学生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展示学生列出的表格。

(3)、提问:

下面分析数量关系,你打算从哪里想起?

怎样想?

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4)、让学生列式分步算式解答,指名板演。

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

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同学先独立列表整理,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2)、学生列表、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3)、展示学生的表格和答案,共同校正。

3、谈话:

你能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