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3979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9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docx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docx

形势与政策产业转移与就业

产业转移与就业

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雪燕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事实证明,产业转移的发生,既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稳定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渐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也将为苹羊学子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产业转移概述

1.什么是产业转移

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的空间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必然现象。

产业转移(IndustrialTransfer)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

这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

其构成要素包括转移国(或地区)、承接国(或地区)、转移产业、转移企业、转移资本、转移技术等。

2.产业转移的类型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是按照涉及地域范围的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产业转移(也称作区域产业转移)和跨国产业转移(也称作国际产业转移)。

国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没有突破国家界限在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进行转移。

跨国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突破国家界限,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二是按照转移客体中最突出生产要素特性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同时也代表产业发展层级依次上升的三个主要梯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客体中劳动力的使用较多产品成本中工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在三种类型中平均最低的产业转移。

食品、服装、工艺品等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中投资规模较大

资本要素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成本比重较大,产品的平均附加值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产业转移。

通常钢铁、机械、汽车、造船、化工等行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指产业转移客体中技术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产品附加值在三大类产业中是最高的产业转移。

信息、通信、生物、软件、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按照转移主体的‘}生质、转移的内在机理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和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

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是指为占领外部市场进行的产业空间上的转移。

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是指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压力而进行的围绕成本节约目的的战略性产业迁移。

四是按照转移的空间流动方式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

水平转移是指在同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

垂直转移是指在存在梯度的异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

3.产业转移的意义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或者跨区域贸易等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是典型的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范例。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每一次全球化的经济加速发展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国际产业大转移。

应当说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而中国目前已成为产业转移的主战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产业能否充分地利用本地的动态比较优势并顺利进行产业转移将决定其长期绩效。

长期来看产业转移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可以避免出现地区产业同构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对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转移对我国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外投资的大量涌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的转3111升kk}z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中央“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署下随着区域经济协调的加快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也在蓬勃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动因

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区域间因资源桌赋、区位、市场、产业配套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要素0赋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优越条件工业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

并且由于技术、资本以及实际需求等限制条件纺织、食品、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先发展起来。

随着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发展、产品实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地区的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开始发展工业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石油、电力、钢铁、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而该地区原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品需求仍然存在或者其他地区对该产品的需求(或潜在需求),所以需要转移到其他有条件承接这些产业的地区继续生产,而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地区则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事劳动生产率更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然后随着产业集聚在劳动力有限流动的情形下区域的人口和工资就可能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

同时,随着资源0赋优势的变化在比较成本利益的驱动下,发达地区再次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将原有主导产业转移到有条件承接的地区。

这样,无论产业转移的转出地还是承接地都能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一般情况下产业转移的成功发生要求产业的转出地和承接地存在一些基本的条件和动力机制。

1.产业转移发生的基本条件

一是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

从产业转移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产业演进历经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技术密集型产业。

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0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

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

纵观20世纪以来的几次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正是在存在明显产业级差的国家间进行的。

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向日本的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日本向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产业级差的存在是产业转移的基础但并不必然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

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等方式实现

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业规模。

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以及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产业转移阻力的大小。

产业转移总是向着产业转移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而生产要

一95一

素流动的自由程度通常取决于经济制度和国家政策。

因此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以来相继加大对外开放减少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

三是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

不同区域间即便存在产业级差,生产要素可以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产业转移仍然因为缺少利益条件而难以发生。

在开放式区域经济系统中,产业转移能否发生以及将从哪个区域向哪个区域转移将取决于区域间的利益差。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0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的存在才会诱发并引导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

四是产业竞争。

产业竞争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

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

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

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即形成所谓的“重合产业“并由此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以及产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也并不必然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

2.产业转移发生的动力

产业转移是具有转移动力的经济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在具备了产业转移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仍需动力系统的推动才能催生产业转移的发生。

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对利润最大化追求的内在动力和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外在动力以及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和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

第一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

产业转移地区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成长相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区域间要素价格的差异。

具体而言,在经济发达的产业转出区随着产业的集聚在资本、劳动力、技术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有限流动的情况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要素拥有者获得的边际收益递减。

同时随着土地、水、电等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它们结合的难度增大。

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区域内一些产业或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产业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

同时产业承接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存在成本的比较优势t出现潜在的产业利差。

另外产业的市场需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利差。

而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导致直接的跨区贸易难以完全实现市场的扩张,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致使产业向存在着比较收益的欠发达地区转移。

第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

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是产业转移的外在动力。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

由于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导致随着产业生命历程中兴起、发展、成熟和衰退周期性的变化,产业所获取的利润呈倒“U,’字形变化。

第三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

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区域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相对优势会不断发生改变。

虽然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这一相对优势的改变程度但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性、社会制度的约束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t生产要素供给比较优势的转变难以根本扭转。

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

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厂。

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比较优势更强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

并且由于同一地区产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速了区域生产要素供给的比较优势的变化。

因此.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为区域产业转移提供了压力和动力。

第四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

各区域对产品市场的需求结构也是动态变化的。

对于某一特定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提高,该区域对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也会由低到高逐渐发生演化。

比如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在不断升级,低级产品市场趋于饱和,而同类产品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却在不断扩张。

这样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这些生产低级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空间上的转移。

综上所述当存在产业转移的条件时,产业转移的动力系统会促使产业或企业竭力调整自身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转移方式实现产业转移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同地区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定的政策、配套服务以及区域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对产业转移的速度、转移的方式以及转移的方向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与企业生产相关联的公正透明的法律法规有效率的执法系统完善的、与产业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的存在完善的水、电通信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能够激发动力系统加速运转,吸引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转移的实现。

相反,效率低下的法律系统、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政策以及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将极大地阻碍和约束产业转移。

例如,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可能阻碍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贸易壁垒造成的市场分割可能阻碍产品的流动;对区域原有的产业进行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或对转移进入产业征收高额税收则会削弱产业转移的动力阻碍产业转移进程。

另外区域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对产业的顺利转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深深地根植于该区域的文化制度之上,文化制度不仅为区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坐标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终极理念。

因此具有与产业转出地相近或相同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能够加速产业转移的进程。

三、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和趋势

1.历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和特点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每次产业转移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带来工业生产率的飞速提升促使产业转出国和产业承接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并使各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英国的劳动生产率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并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

英国以占世界2%的人口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丫5-1/4。

但是随着英国经济的继续发展生产要素真赋的约束导致英国的工业生产开始向自然条件和制度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转移。

在这次转移中美国作为新兴国家是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美国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美国拥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一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

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

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无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迁。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二战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西德转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西德,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西德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二战期间虽然日本和德国曾经给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造成过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冷战格局形成之后,日本成为东亚地区两大阵营的前沿阵地西德成为欧洲两大阵营的前沿阵地。

对日本和西德的支持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其次是美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与前两次科技革命对产业影响不同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各国产业的主要影响,不是产业的互补而是产业之间的替代』即新产业的诞生。

具有替代关系的新产业的诞生,决定了伴随科技革命的必然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是传统产业为新产业的发展让路。

最后,西德和日本之所以能够大量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还因为它们具有工业化的历史基础(尤其是人才基础)。

战争虽然摧毁了这两个战败国的有形设施,但是,曾经培养起来的人才、积淀下来的工业文明,为西德和日本经济从战争的创伤中迅速恢复和发展保留了火种。

另外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所带来的特需经济“加快了美国对日本的产业转移。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西德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

也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

日本是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的产业输出国,而亚洲’‘四小龙”则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持续了大约20年。

20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日本为了应对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和日元汇率升值的影响选择了一条对外投资、重构国内产业结构的国际产业转移道路。

在这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

日本产业向外转移经历了三次小高峰。

第一次小高峰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目的是确立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产业在国内的主导地位,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是亚洲’‘四小龙”。

第二次小高峰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转移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化工和造船等转移的目的地仍然是亚洲“四小龙”。

第三次小高峰发生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转移的产业不再局限于在其国内完全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扩展到包括汽车、电子等在内的已经实现了技术标准化的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既有亚洲‘’四小龙‘’,也有东盟四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中国大陆地区更有美国等发达国家。

由日本主导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引领了东亚崛起的“雁阵飞行’‘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

这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之所以独立于前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是因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转移的目的地等方面和前次产业转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具备新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输出地不仅有日本,而且有亚洲“四小龙’‘还有美国。

产业承接地包括东盟四国但主要是中国大陆地区。

在此次产业转移中亚洲四小龙“通过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加上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很快成为东亚地区崛起的一个经济发展群体性明星。

但“四小龙‘’在经济发展中很快就面临着境内市场狭小与生产能力扩张之间的矛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与企业追求更多利润的矛盾、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的矛盾。

这三大矛盾的存在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亚洲“四小龙”在将其产业转移到菲律宾等国家的同时也将很大一部分外移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地区。

中国大陆地区是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除了对亚洲“四小龙’‘产业的承接.中国大陆地区还以广阔的市场吸引了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大量投资

中国大陆地区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

也可以说,对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国际地位。

从历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可以看出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产业的转出地区还是承接地区都能从产业转移中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尤其对于承接地区而言更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捷径。

比如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造就了美国的强大;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促成了日本经济的繁荣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催生了亚洲‘’四/I、龙“的经济发展奇迹;而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贝}{带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崛起。

产业转移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改变着区域的就业劳动力结构。

因为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都会极大地改变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而良好的劳动力素质则是产业承接地区最大的优势之一。

比如,二战后日本和西德作为战败国能从战争的创伤中迅速恢复,并成为第二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拥有较强的专业人才优势。

2.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第四次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则极大地影响了国际产业转移。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大规模下降。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2008年全球FDI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4%02009年全球FD}流入总额为1.04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8.7%。

其中发达国家吸收FDI下降41.2%发展中国家下降34.7%。

美国是吸收「DI最多的国家中国居第二。

2010年,全球FD}流入总额为1.12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8%。

尽管2010年全球FD}有了明显的复苏但仍分别低于危机前水平的33.9%和2007年最高峰时的46.6%0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作为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FDI下降的情况。

从2008年10月开始.中国FD}连续出现长达10个月的环比负增长。

2009年,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56%.2010年情况有所好转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057.4亿美元。

这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28.6%和27.6%。

外商撤资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比较严重,并且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常撤资’‘。

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世界经济低迷的严峻形势尤其是FDI的大幅缩减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一是更加重视东道国本土的市场消费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和超前消费模式作用下形成了加工基地类型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发达国家超前消费能力的不断削弱,这一产业分工体系导致了世界生产加工能力过剩。

为了应对危机,各国纷纷采取刺激消费的国家政策,同时又要防止本国的消费能量被别国汲取消费市场成为产业转移的关键关注点。

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因此成为各国扩大消费出口的焦点。

同时,各国也希望本国消费市场尽量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未来几年国际产业转移将以满足东道国消费市场需求为主要特点大量生产满足消费需求的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的最终产品特征也将日益明显。

二是围绕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移逐渐突出。

技术发展是企业获得比较收益和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或地区)把科技创新作为走出危机的根本手段。

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保证科技创新战略实施。

比如,2009年美、日、德等国政府财政预算中科技投入分别增加了3%,1.1%,8%;2008年全球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实际增长了6.9%。

虽然2009年全球企业对研发项目的投资金额减少了1.9%但由于企业利润下降了21%因此研发强度实际有所增强。

在2010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则同比增长4%。

另一方面,以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为特点的产业转移更加明显。

金融危机后,持续走高的技术研发成本,致使将研发外包成为跨国公司降低成本的首要举措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外资并购的热点领域这些领域重点涉及电子、IT和医药制造等行业。

比如,2010年4月,美国最大的药物研发公司—查理斯河谷实验室公司(CharlesRiverLaboratoriesInternational)以16亿美元收购了中国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商—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拓展了其在全球的契约性研究和药品研制业务该并购成为中国制药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并购案例。

三是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金融危机以来,东道国市场的最终消费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生产转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时,为生产和市场竞争服务的相应研发中心的转移就非常必要。

因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

既可以充分利用海外相对廉价的科技资源,也可以满足东道国市场最终消费的需求。

并且,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和研发层次需要不断提高才能立足于东道国成为东道国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从短期来看虽然一些跨国公司为控制成本而将主要研发机构撤回本国但从长期来看,随着这些跨国公司以满足东道国市场消费为目标的生产再次转移更多地开展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更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技术含量的研发机构将再次向东道国转移。

四是更多地围绕能源和原材料优势进行产业转移。

能源和原材料作为重要的要素投入对工业增长意义重大。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是围绕能源和原材料控制的博弈进一步加强。

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国丰富的资源和相对廉价的成本将吸引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