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3795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四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概要

教材分析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它告诉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鱼儿在水中自由沉浮,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

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

教学目标

1.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2.增强环保意识。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认识本单元生字,会写本单元生字、词语,熟读本单元课文。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自学。

课时安排

约14课时

章节名称

9自然之道

计划学时:

3课时

学习内

容分析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只有顺应自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万物才能和谐发展。

知识与技能:

1、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反复朗读课文来感受。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复读该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第1课时总第29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

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

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

“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请自由读第三、四、

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

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最后指名上台表演。

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

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

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

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2课时总第30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

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

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

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

一句话,并齐读: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

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第3课时总第31课时

教学过程

1.读拼音,写词语。

yòuguī  hǎitān zhēnchá qǐtú yúchǔn

( ) ( ) ( ) ( )( )

  màozi xiǎngchè yúnxiāo fǎnhuí

( ) ( ) ( ) ( )

2.形近字组词。

  朝( )堆( )遇( )琢( )

  嘲( )滩( )愚( )啄(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

赶忙——震动——

  呼叫——弥补——

  反义词:

危险——冷淡——

  极不情愿——愚不可及——

  4.判断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方的故事发生在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

( )

  (2)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

( )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做出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

( )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有时也会收到一些惊喜。

( )

  阅读训练:

  挽救了澳大利亚的蝴蝶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座蝴蝶雕塑纪念碑,并建有一座蝴蝶纪念馆。

这是( )当地人将一种夜蝴蝶视为“澳大利亚的救星”,特意为它修建的。

1860年,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从美国、墨西哥引进了两种仙人掌,人们想用它作为牧场四周的绿篱栅的。

可万万不有想到,生命力极强的仙人掌一遇到澳洲极为适宜的温度和肥沃的土壤,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蔓延开来,几棵仙人掌不用多久便成为一在片“带刺的丛林”。

只20年时间,3000多万公顷的土地全被这些多刺植物占领,并且以每年50万公顷的惊人速度向外扩展它的地盘,大片的沃土变成对畜牧业和农业毫无用处的荒野。

  当地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展开了对仙人掌的大规模斗争。

人们用刀砍,用火烧,连根拔,但都收效甚微。

没等老的除尽,新的又生长起来。

用尽了各

种方法之后,陷入困境的人们将眼光转向专吃仙人掌的昆虫。

一位昆虫学家发现阿根廷有一种专门在夜间活动的蝴蝶,它只以仙人掌为食,而且胃口很大。

( )他将几千粒这种夜蝴蝶虫卵带回澳大利亚繁殖、放养。

( ),夜蝴蝶成为有效的仙人掌克星,它们所到之处,成片的仙人掌被吞噬、消灭。

到了1935年,3000万公顷的土地又重新成为丰沃的农耕地和牧场。

  如今,澳大利亚虽还可常见仙人掌的踪影,但夜蝴蝶决不会给它们大师繁衍的机会。

虽然这种夜蝴蝶其貌不扬,远不如其他蝴蝶五彩缤纷,惹人喜爱,但是人们对它感恩不尽,怀有崇敬和感激之情。

大家知道,( )这些不起眼的夜蝴蝶在20世纪初从仙人掌的毁灭性灾害中拯救了澳洲大陆。

  5.补充词语。

  ( )的温度( )的土壤( )的速度( )的荒野

  6.选择下面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正是 于是 果然  因为 

  7.用文中加点的词语造句。

  虽然……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话:

  由于游客们的一个“小错误”,导致许许多多的小幼龟失去了生命。

请你想像一下,海龟的妈妈会说些什么?

一只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成千上百争先恐后鱼贯而出

章节名称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

容分析

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第1课时总第32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

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

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

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

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

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

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

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

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

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

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师: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

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第2课时总第3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以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引起读者的思考。

2课文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保护_____________,保护________,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语境注音我能行。

1黄河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祸河。

2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结()构松散()。

3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三、课内语段阅读。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地流进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

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破坏的植被尽快恢复。

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破坏森林是()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1按原文填空。

2“数管齐下”源自_________一词,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治理黄河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黄河忧患中我们了解并认识到环保的重要,请你写一句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标语。

 

 

决口1500多次

摇篮成祸河苦难深重

改道26次

保护自然

自然因素:

暴雨集中结构松散保护环境

黄河是怎样变化原因

变化的人为破坏:

人口增长无限制开垦

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章节名称

11蝙蝠和雷达

计划学时:

3课时

学习内

容分析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

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第1课时总第34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

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

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

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教学设计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3.交流:

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

再指名上台介绍。

5.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

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感悟“反复、终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

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

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

“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2课时总第35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词。

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

(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超声波天线无线电波

障障

碍碍

反射物反射物

耳朵荧光屏

(蝙蝠)(雷达)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第3课时总第3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为了弄清楚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原因,科学家做了________次不同的试验。

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

A眼睛B耳朵C嘴

二、课内语段阅读。

科学家经过________研究,________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按原文填空,并体会所填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主要讲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揭开----()秘密---()。

三、课内语段阅读。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xìjì)着许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mēngméng)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zhezháo)。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

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sāisàisè)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1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

请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完成表格。

试验环境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嘴巴超声波天线无线电波

障障

碍碍

反射物反射物

耳朵荧光屏

(蝙蝠)(雷达)

 

章节名称

12大自然的启示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

容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了解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