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3662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docx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docx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知识点1、化学(这是重点)

详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例如:

生活中常见的水,化学要研究水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它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它有哪些性质。

我们已知水是液体,加热会变成气体,水从液体到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有什么用途,以及有什么变化规律等都是化学研究的内容。

在人类生存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界中已有的物质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存与生活的需要,必须研究和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警示: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

(2)化学是一门学科,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化学所研究的。

 

知识点2、化学发展的历史

详解:

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1)化学的表象阶段:

火—孔雀石—铜—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

(2)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内容: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现在,化学家们已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

大量新物质的研制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警示:

(1)物质并不是全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有些是由离子构成的。

(2)原子只是在化学变化中重新组合,并不破裂。

 

易错点:

化学工艺和四大发明

易错点导析: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制青铜器等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其中指南针、印刷术不是化学工艺。

化学工艺和化工产品也不同,工艺是指一种技术,而产品是指一种物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知识点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是重点)

详解:

物质发生变化时,往往有两种情况,如冰变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受热沸腾变为水蒸气,在这个变化中水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状态变了,是物理变化。

再如,生活中的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煤气)燃烧时放出热量,气体燃烧时,生成了不能再燃烧的物质,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由此可见变化有两种:

一是物理变化,二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物质本身不改变,只是状态、形状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

物质本身发生变化,同时会有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产生。

二者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二者的关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有化学变化。

警示:

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依据。

有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2: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这是难点)

详解: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利用物质的颜色来区别物质:

如铁和铜,铁是银白色,铜是红色。

还可以利用物质的味道来区别,如白糖和食盐,白糖有甜味,食盐有咸味。

也可以利用物质的气味,如酒精和水,酒精有香味,水无气味。

如颜色、气味、味道……可以利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得,故而这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可利用感官感知,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可表现出来。

生产中还见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如酒精能否燃烧,铁是否生锈等这些问题,单凭感官是观察不出的,只有其发生变化才能知道。

点燃酒精才能知道它是否燃烧,将铁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才能确定铁是否生锈。

点燃酒精,酒精燃烧,由些得出酒精能燃烧,观察放置在空气中的铁,得出铁能生锈,这就是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警示: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本质区别:

是否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易错点1:

把现象当作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易错点导析:

易错点是把现象当作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中伴有一些明显的现象如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生成了新物质,有气体生成、发光、放热的并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碘升华产生了碘蒸气,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再如,电灯通电放热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可见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易错点2:

区分物质的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易错点导析:

在描述某一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性质时,叙述的语言很相似,因此在判断时易将二者混为一体。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

化学变化是一个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汽油能燃烧,表述了汽油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汽油燃烧,表述了化学变化——燃烧。

化学性质的语言描述是在化学变化描述的基础上加一些表示能力的字眼,如“能”、“会”、“可以”、“容易”等。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点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是重点)

详解:

(1)普通蜡烛的外观为圆柱形固体,乳白色(或黄白色),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蜡烛被点燃时,其燃烧的火焰分为三层:

外焰、内焰、焰心;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高。

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变黑。

(3)蜡烛燃烧时,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倒转后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

(4)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由石蜡蒸气形成的白烟,点燃白烟,可以燃烧并再次点燃蜡烛。

警示: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主要方法,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就是:

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

 

知识点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这是重、难点)

详解:

实验方法:

(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再准备两个空集气瓶收集两瓶空气。

(2)向一瓶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到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3)向一瓶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同时插入相同情况的燃着的木条,发现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由此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少。

(4)向玻璃片上呼出,发现有水雾出现,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水蒸气多。

引申:

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自身也不燃烧,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最简单的方法是: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

 

易错点:

观察现象时往往抓不住本质

易错点导析:

实验的关键是观察出实验现象,然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往往抓不住本质。

在观察物质的变化时,应从

(1)光、烟、焰、雾;

(2)热量;(3)气泡;(4)沉淀;(5)物质颜色变化等方面去观察。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知识点1:

药品的取用(这是重点)

详解:

药品的取用。

(1)原则:

①“三不”,即不用手接触药品,不直接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

②严格药品用量。

若未说明用量,则取最少量:

液体取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三不一要”,即用剩的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2)方法:

①固体药品取用:

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用药匙或纸槽。

其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要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再将试管缓缓直立。

取用块状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应用镊子夹取,要领:

“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将试管(或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或容器)口以后,再将试管(或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②液体药品取用:

滴管吸取法。

取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

如图甲所示。

取用较多量时,可用倾倒法,步骤为,先拿下瓶塞倒放桌上,再使标签朝手心,瓶口挨管口,将液体缓缓倒入。

如图乙所示。

取用定量药品:

取用一定质量固体药品时用托盘天平称量;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时可用量筒量取,如图丙所示。

量液时,量筒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如图丁所示。

警示:

取用固体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用一定量的液体,用量筒或胶头滴管。

使用药品时应注意三不原则:

(1)不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2)不得用鼻孔直接去闻化学药品的气味。

(3)不得尝化学药品的味道。

取用时应注意:

若无量的说明,固体取盖满试管底的量,液体取1mL~2mL。

用剩的药品:

(1)不得放入原瓶。

(2)不得任意丢弃。

(3)更不准带出实验室。

 

知识点2:

物质的加热

详解:

①给液体加热可以用试管、烧杯、锥形瓶、蒸发皿,给固体加热应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②用试管加热时须使用试管夹或铁夹夹持;用烧杯、锥形瓶加热时须垫上石棉网。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试管夹夹在距管口1/3处(中上部);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管口不得对着自己或别人;加热前先将试管的外壁擦干,加热时应先在酒精灯的外焰上来回移动试管(预热),再用外焰加热试管底部。

引申:

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只有试管,其他玻璃仪器需垫石棉网。

若用试管盛放药品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口的朝向和药品的用量。

 

知识点3:

洗涤仪器

详解:

玻璃仪器的洗涤。

(1)普通洗涤:

若容器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可向容器中加炎,选择合适的毛刷,配合去污粉、洗涤剂反复洗涤,然后用水冲洗几次。

(2)难溶物的洗涤:

①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可洗去油脂,然后再用水冲洗;②碱性氧化物或碳酸盐等用稀盐酸洗后再用水冲洗。

(3)洗净标准: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警示:

生活中洗涤一些容器时,判断是否干净的标准也是看附着的水是否是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易错点:

药品的取用方法

易错点导析:

取用固体药品时,一定要注意将试管横放,将药品送入试管内底部或入口处,再将试管慢慢直立。

取用液体时,两口要紧挨,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

取用固体时用镊子或药匙,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用量筒。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知识点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是重点)

详解:

可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测定:

其操作为:

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P),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盛少量水且瓶内剩余体积被分为五等份的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红磷与瓶中的氧气(O2)反应,生成细小的五氧化二磷(P2O5)固体(白烟)。

这一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4P+5O2

2P2O5。

拓展:

可以用来验证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的药品并非只有红磷一种,只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只能与氧气反应,并且不生成新的气体杂质的物质都可以。

警示:

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1)红磷要足量;

(2)装置气密性要好;(3)要待集气瓶完全冷却,白烟消失时再打开止水夹。

 

知识点2:

空气的组成

详解: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氮气约占4/5。

通过进一步实验探究会发现占空气4/5的氮气不是纯的氮气,还含有其他气体。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稀有气体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他气体和杂质为0.03%。

拓展:

空气的成分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若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污染。

知识点3:

混合物和纯净物

详解: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符号(化学式)表示,如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的氧气、氮气等都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警示:

(1)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而混合物不能用化学符号表示;

(2)混合物只是成分的混合,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各成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知识点4:

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详解:

(1)氧气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人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以及化工生产等都离不开氧气。

(2)氮气用途广泛:

①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②用作保护气;③液氮可用来冷冻麻醉;④可以使超导材料显示超导性;⑤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

(3)稀有气体:

①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在空气中含量少;②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③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可作保护气及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警示:

氮气和稀有气体作为保护气,是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具有稳定性。

但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氮气也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理,稀有气体也能与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他物质。

知识点5: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详解:

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但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里的有害气体(NO2、SO2、CO)和烟尘,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了空气污染。

因此,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是十分重要的。

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和臭氧层、产生酸雨。

拓展:

空气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其中燃煤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烟尘,燃油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

易错点: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易错点导析:

混合物和纯净物区别是以组成这种物质的物质种类是否相同,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而空气中的各成分如氧气、氮气是纯净物。

如食盐、碘酸钾是纯净物,合在一起为加碘食盐,为混合物。

再如,白酒是混合物,是由乙醇和水两种物质组成的,而乙醇、水是纯净物。

混合物只是物质简单的混合,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变。

实验题目:

氧气含量的测定步骤。

实验导析: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取足量的红磷置于燃烧匙中。

(3)点燃红磷。

(4)将燃烧匙迅速插入集气瓶中。

(5)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课题2:

氧气

知识点1:

氧气的性质(这是重点)

详解: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它不易溶于水。

氧气液化后为淡蓝色液体。

凝结后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

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氧气与一些物质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及注意事项如表所示:

物质

(颜色、状态)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注意事项

带火星的木条

(1)在氧气中有火星

(2)在抉择中复燃

(3)放出热量

(4)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CO2

带火星的木条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淡蓝色固体)

(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2)在O2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3)放出热量

(4)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2

SO2

硫的用量不宜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银白色固体)

(1)在空气中烧成红热,离火变冷

(2)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

Fe3O4

①集气瓶瓶底预先放一层细沙(或水)

②当火柴快燃尽时快速伸入集气瓶中

③将铁丝绕成螺旋状

警示:

(1)氧气可以帮助可燃物燃烧,具有助燃性,与可燃性有本质的区别。

(2)“剂”是一种发生某种变化的作用物质,如氧气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把别的物质氧化,提供氧。

则氧气是一种氧化剂,氧化剂有很多种。

(3)固体燃烧时,反应现象一般描述为“光”,气体、液体燃烧时,反应现象一般描述为“火焰”。

 

知识点2: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这是重点)

详解:

观察①S+O2

SO2;②3Fe+2O2

Fe3O4;③4P+5O2

2P2O5这三个反应,你会发现它们有许多的相同点:

从变化上看,都有新物质生成,则都是化学变化;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上看,都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从与物质的反应上看,都是与氧气发生反应;从反应的条件上看,都是点燃。

从而得出,化合反应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用A+B→C表示。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的反应(“氧”是指氧气或化合物的氧)。

警示:

(1)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二者没有必须的联系。

(2)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关键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是否是“合二(多)为一”。

(3)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没有氧气参加的并非一定不是氧化反应。

 

易错点:

现象的描述

易错点导析:

在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中,经常会用错词,如光、烟、火焰、雾等。

光是固体燃烧时产生的,如木炭、红磷燃烧发出白光,而火焰是气体、液体燃烧时产生的,如酒精燃烧火焰是蓝色,而石蜡、硫虽是固体,但它们是先受热熔化后再燃烧,故而描述时用“火焰”而不是“光”。

烟是固体小颗粒,而雾是液体小液滴。

实验题目: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实验导析:

(1)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

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有约占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同时也说明了氧气的浓度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2)实验时应注意:

①铁丝表面是否干净;②把铁丝绕成螺旋状;③用火柴引燃;④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水。

课题3:

制取氧气

知识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及装置(这是难点)

详解:

(1)药品:

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

(2)原理:

①2H2O2

2H2O+O2↑;②2KMnO4

K2MnO4+MnO2+O2↑;

③2KClO3

2KCl+3O2↑

(3)实验装置:

①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两部分。

发生装置的选

择依据:

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气体的性质,如:

水溶性、密度等。

收集的方法有三种:

凡是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若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若密度比空气小且也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②用加热固体来制取气体,可选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

拓展:

(1)制备气体物质应从药品、反应的原理、仪器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检验方法、注意事项等几方面来学习。

(2)分析反应的原理会发现:

①是固体、液体之间发生反应,不需要加热;②、③是固体之间发生反应,需要加热。

所以在发生装置的选用上有所不同。

(3)可以用来制取氧气的物质很多,但这三种药品操作较简单。

 

知识点2: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是难点)

详解: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量少,反应进行得慢,当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反应加快,可见一些进行得慢的反应加入一些物质后反应速率会加快。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警示:

(1)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其催化作用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

一个反应中可有多种催化剂,同理,在这个反应中能作催化剂的物质,在其他反应中不一定能作催化剂。

(2)催化剂所起的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既可加快亦可减慢反应速率。

与生成物的质量多少和反应是否能发生没有关系。

(3)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知识点3:

分解反应

详解:

木炭、铁、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那么分析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制氧气的三个反应,恰好和化合反应相对立,我们把这一类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基本反应中两种类型。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可用A→B+C表示。

警示:

分解反应的特征是:

一变多(或一分为二),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

 

易错点:

催化剂

易错点导析: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反应速率,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而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如形状、状态会发生改变。

实验题目: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导析: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步骤主要有“查、装、定、点、收、离、熄”七步。

注意的事项有: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把导管放入水中,然后再紧握试管外壁。

(2)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3)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

(4)对试管要预热。

(5)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气体。

(6)实验完毕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撤酒精灯。

(7)试管中装入高锰酸钾后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入,导致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故而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加以控制。

所以在与食品有关方面铝的应用要特别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