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3279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中文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香港中文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香港中文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香港中文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香港中文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香港中文大学.docx

《香港中文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中文大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香港中文大学.docx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

  香港中文大学(英文:

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缩写:

CUHK),简称中大或香港中大,是一所坐落于香港新界沙田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其正式成立于1963年10月17日,为香港第二所大学及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的高校。

大学最初是由现有的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合并而成,当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

这些书院的前身亦是当时一些早已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大学。

此后,学校迅速发展及越趋多元化,多所学院及书院相继成立。

  香港中大现共有9所成员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

校方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语教授,但某些部门同时也提供粤语及标准汉语指引。

其曾经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长获得诺贝尔奖,校友衔盖菲尔兹奖与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及港大校长,为唯一拥有以上国际奖项及图灵奖得主专任任教的香港高校。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突破了大英帝国在英国殖民地只设置一所大学、近500年的殖民铁律,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

  其与香港大学为香港唯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

 1、院系设置

  香港中文大学现设有八个学院:

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工程、医学、理学、社会科学、以及法律学院。

八个学院合共63个学系,学生总数为18006人(资料源于30.6.2006统计数据),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732名,研究生7965名,另有其他非全日制学生309名。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条例》(第1109章,1965),中大的主要授课语言为中文。

不过,其实中大大多数学系皆有提供中英语课程予同学选择。

有些院系,如医学院,法律学院、药学院、英文系、语言学系等及大部分新开办的理学院课程,则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

校方亦加紧强调“中大自创校以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的教育方针”

 

文学院

人类学系

历史系

艺术系

英文系

日本研究学系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翻译系

音乐系

雅礼中国语文研习所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哲学系

崇基学院神学院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商学院

会计学院

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

财务学系

管理学系

亚太工商研究所

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

市场学系

教育学院

课程与教学系

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

教育心理学系

体育运动科学系

体育部

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

电子工程学系

讯息工程学系

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

医学院

麻醉及深切治疗学系

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

生物医学学院

肿瘤学系

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

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

那打素护理学院

儿科学系

微生物学系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

妇产科学系

药剂学院

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

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化学病理学系

外科学系

精神科学系

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

中医学院

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数学系

物理系

化学系

统计学系

社会科学学院

政治与行政学系

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

经济学系

建筑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心理学系

社会工作学系

社会学系

法律学院

比较及公共法中心

国际金融法亚研究所

法律专业学系

法学系+DD126:

H141

  2、历史沿革

  书院自主时期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共同争取应得的政府资助及学术地位。

三所书院于1959年成为政府资助专上学院。

1963年,三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其时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

李卓敏博士为首任校长。

当时,三所书院仍维持教学及行政独立,大学中央仅负责颁授学位等工作,行政架构与英国伦敦大学颇为相似。

大学获政府拨出沙田区马料水的山头建校。

创校初期,中大各机构仍分散于香港各处。

直至1973年,中大才全面迁入现有的沙田校园。

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

1965年,教育学院、校外进修部成立。

1966年,研究院成立。

1971年,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由三所书院的学生代表组成,但各书院仍拥有独立的学生会。

1974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香港政府及立法局批准中大设立医学院,医学院遂于1981年正式成立并录取首批医学生,成为香港第二所医学院。

  行政改制之后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中大将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负责学生福利等工作,其余权力悉数移交大学中央。

新亚书院的数名校董会成员,包括国学大师钱穆、唐君毅等人以政府违反书院联邦制本意为由,集体辞职抗议。

1978年,马临教授接任中大校长。

1980年,首办博士课程。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此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1984年,中大推行《暂取新生》制度,接受中五会考毕业生循该办法申请入学,吸引到很多成绩优秀的中五毕业生报读。

1986年,逸夫书院成立,成为中大第四所成员书院,其校舍则于四年后落成。

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校长。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当中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引起中大学生抗议。

翌年,《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建议最终成为事实。

中大绝大部份学系于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学制。

1991年,工程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成立。

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

1993年,会计学院成立。

同年,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

1996年,李国章教授接任校长。

1998年,中大驻北京大学联络处成立;中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成立。

1999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其后成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

  二十一世纪

  2001年,中大于东铁大学站附近兴建全港首间教学酒店。

2002年,中大与东华三院筹划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金耀基教授接任大学校长;中大首次颁授荣誉院士。

2003年3月28日,因非典型肺炎爆发,中大宣布休课。

同年,中大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源头。

2004年,刘遵义教授接任校长。

2005年,蜚声国际的星云大师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中大成立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2005年12月1日,法律学院成立,中大成为继港大及城大之后,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本科及研究院课程的大学。

2006年,为了应付中大于2012年恢复大学四年制后对学生宿位的需求,校方宣布成立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校舍设于大学体育馆后的山坡。

2007年,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成立。

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第一位拥有香港身分的诺贝尔奖得主;建筑学系升格为建筑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

2010年7月,历史上第一位港大校友沈祖尧教授担任中文大学校长。

  发展历史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共同争取应得的政府资助及学术地位。

  1959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为政府资助专上学院。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合并而成。

  1965年,教育学院成立。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将中大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管理其各自的资产,其余全部权力,授予大学本部。

  1977年,医学院成立。

  1986年,逸夫书院成立,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第四个成员书院。

  1991年,工程学院成立。

  2005年,开设环球商业本科生课程

  2005年12月1日,法律学院成立,是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课程的本地大学。

  2006年,开办法学士本科生课程。

  2006年,宣布成立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校舍设于大学体育馆后之山坡,及后更宣布将成立第七所书院,校舍设于联合书院后面之山坡。

  2010年,两所新书院善衡书院和晨兴书院开始招生。

  2011年,第七所书院和声书院开始招生。

  2012年,敬文书院和伍宜孙书院开始招生。

  2013年,被视为“中大建校以来最大决定”的港中大(深圳)校园,选址深圳龙岗,获国家教育部批准筹建。

招生预计明年展开,首届学额未定,长远将招收1.1万名学生。

 3、师资力量

  4位诺贝尔奖得主(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奖人任教的大学),包括杨振宁、詹姆斯·莫理斯、罗伯特·蒙代尔。

  1位菲尔兹奖得主:

丘成桐

  1位图灵奖得主:

姚期智

  1位沃尔夫奖得主:

丘成桐

  2位皇家学会院士

  1位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院士

  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9位中央研究院院士

  15位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

  15位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得主

  6位裘槎基金会杰出医学研究奖得主

  28位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人数为香港所有工程学院之冠)

  6位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2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2位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3位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

  7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得主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为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创办人、讲座教授及中大前校长。

 4、教育特色

  中英兼重文化多元

  中大致力糅合中西文化,中英兼重及多元文化在中大有悠久的传统。

中大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中西文化修养,精通两文三语。

在学习、海外交流、课外活动等的大学生活中,均可体现这精神。

  通识教育

  有学识的人必须是专门知识和人生智慧兼具的。

中大及其成员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常邀请当今的才识之士主持讲座,与专业学术课程相辅相成。

  充满热忱的教师

  中大的教师不单具卓越学术成就,亦认同中大的教育理念,相信教师不单传授知识,更是学生的榜样。

中大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奖人任教的大学。

此外,还有菲尔兹奖得奖人、杜林奖得奖人,以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在学校任教,而拥有海外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约百分之九十三。

  灵活学分制

  除了医学及护理学,其他课程均采用灵活学分制,学生在三年内修满九十九个学分便达毕业要求。

学分制有助培育既专且博的人才,也让学生有更高程度的学习自主。

 5、大学排名

  香港中大反对刻意追求排名的认可,现任校长沈祖尧表示:

每一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定位,然后发挥它的作用,而不是单去追求排名。

  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3):

世界第151-200位之间,亚洲15-23名,香港第1位

  QS世界大学排名(2013/14):

世界第39位,亚洲第7位,香港第3位

  QS亚洲大学排名(2013):

亚洲第7位,香港第3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3-14):

世界第109位,亚洲第12位,香港第3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2013):

世界第71-80位,亚洲第17位,香港第3位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2013):

两岸四地高校中排第6位,香港第2位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大一直强调,不同的大学排名均由不同的组织所制定,故没有划一标准,而且不同标准的比重在各个排名中亦有参差,各有利弊,故以上只为参考。

  6、校园文化

  校训

  香港中文大学校训为“博文约礼”。

“博文约礼”出自《论语》: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

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

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针是德智并重。

  校徽

  以中国神话中的“凤”为校徽亦能体现中大的特别之处,盖自汉代以来,凤就被看作是“南方之鸟”,成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的象征。

以紫色与金色为底色,取意紫色的热诚与忠耿和金色的坚毅与果敢。

中大这种人文气质背后的文理兼备,出将入相的刚柔相济在其招生、教学及校园文化中皆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校宗旨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高瞻远瞩,充满活力的国际高等学府。

其成立的宗旨,在于:

  

(一)协力于知识的保存、传播、交流及增长;

  

(二)人文学科、科学学科及其它学科的正规课程,水准当与地位最崇高的大学须有及应有的水准相同;

  (三)促进中国的民智与文化的发展,藉以协力提高其经济与社会福利。

  使命愿景

  在各个学科领域,全面综合地进行教学与研究,提供公共服务,致力于保存、创造、应用及传播知识,以满足香港、全中国,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并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

努力成为香港、全国及国际公认的第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并使建立于双语及跨文化传统的学生教育、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7、历任校长

  第一任李卓敏教授(1963-1978)

  第二任马临教授(1978-1987)

  第三任高锟教授(1987-1996)(“世界光纤之父”,被授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四任李国章教授(1996-2002)

  第五任金耀基教授(2002-2004)

  第六任刘遵义教授(2004-2010)

  第七任沈祖尧教授(2010-至今)

  8、办学特色

  融会双语

  香港中文大学独具远见,早已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基础,贯彻中英语文并重的原则,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生。

这种汇合中西文化、融和双语的精神,在大学的带领下,得到海内外学府的广泛认同和采用。

校内大部分教师曾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学攻读或任教,多兼通中、英两种语言。

  双元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采用「学科为本」及「学生为本」之双元教学法,学系负责「学科为本」教学,书院则负责「学生为本」教学,并提供学生宿舍。

  多元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不断发展的大学,开设多项全日制与在职制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

大学设有七个学院:

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共分61个学系,提供54项主修课程及46项副修课程,供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

研究院课程由研究院57个学部开设,计有62项博士课程、150项硕士课程及28项文凭课程。

研究院另开设学士后文凭课程。

截至2005年3月31日,校内学生人数共17,515名,其中本科生9,434名,研究生8,081名。

  为配合社会的急速发展,中文大学亦开办了不同类型的学系和新课程,法律学院于2004年成立,并将于2006/07年度招收首批法律学士本科生。

中文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已连续三年获AsiaInc杂志排名为全亚洲第一位。

此外,新开办的课程尚有风险管理科学、保险、财务与精算学、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等专修范围。

  书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

大学原有三所成员书院,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创立)、崇基学院(1951年创立)和联合书院(1956年创立)。

1976年12月,政府订立大学新条例,修改中文大学及各成员书院的组织章程和权责范围。

1986年7月,政府复立法通过中文大学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逸夫书院。

新书院于1988年开始录取学生。

教师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别隶属四所成员书院。

透过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书院有助同学的全面发展。

  9、书院设置

  成员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唯一的书院联邦制大学,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逸夫书院(1986年成立)、和声书院(2007年成立、2011年起正式招生)、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2006年成立、2010年起正式招生),以及新成立的敬文书院和伍宜孙书院(其中敬文书院之楼尚未完全落成,学生预计于2014年入住)。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之初,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均保有相当的权力,如能够各自安排不同的学系及学科内容。

但到1976年,香港政府修改大学条例,将不同书院的权力收归大学中央。

现时的成员书院只专责非形式教育,如提供通识课程及学生宿舍等。

中大推行全民书院制,除了研究院师生职员外(研究院独立于中大书院制),所有教职员和学生都有所属书院。

  为了容纳因本科课程在2012年恢复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学陆续宣布成立新书院。

2006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合共2.7亿元的捐款,以成立晨兴及善衡两间新书院,以应付恢复四年制的需要。

新书院预计分别录取300人和600人。

2007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由叶克勇、伍宜孙慈善基金会及不记名捐款人分别捐出的1亿元、1.7亿元及1.5亿元的捐款,以成立另外三间新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三间书院计划分别录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

  深圳学院

  2010年2月6日,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研议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

校方属意在龙岗区建校。

 10、研究称誉

  香港中文大学鼓励所有学院从事高素质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鼓励多元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另方面不断争取卓越科研成就,致力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国际声誉。

大学先后成立了13个主要研究所,方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就专门范围进行深入探讨。

13个研究所分别为:

中国文化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中医中药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所、以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文大学并集中资源于19项重点研究领域,课题包括以计算机辅助诊断、治疗和医科训练,海洋生物技术,蛋白质学,电子商贸,华人社会教育发展,自动化与机械人科学,纳米结构物料,以及香港文化在中国、亚洲及世界的角色。

中文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达世界水准,并有极佳的发展潜力。

  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更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及康奈尔大学合作,解开了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团——人脑如何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关键在于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的蛋白质。

研究结果刊于国际权威杂志《科学》。

本研究主要研究员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毕业生彭文慧。

  科技转移活动日趋活跃,由本校研究人员开发的多项科技,已成功转移到工商业的实际应用上。

截至2004年5月,中文大学及其教员取得世界各地的专利权计有美国27项、欧洲1项、中国内地5项、香港6项及台湾两项,范畴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技术、医疗技术及材料科学。

  2013年11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利群实验室)举行研讨会,宣布成立“大数据决策分析研究中心”,幷公布十个获微软亚洲种子基金资助的前沿科研项目。

利群实验室由中大和微软亚洲研究院与2005年联合成立,并于2008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授予重点实验室地位。

研讨会上,利群实验室宣布将开拓新的研究方向,集合中大的健康及基因组学、社交网络和金融工程等不同学科的优势,发展以人为本的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优化,选取有用的信息,幷模拟人类做决策的行为,在商业、医疗和公共事业等领域的管理上有着重要作用。

  研讨会同时也公布了十个获微软亚洲种子基金资助的前沿科研项目,包括利群重点实验室联席主任兼中大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教授蒙美玲教授等人合作研究的《回到未来:

利用实时感应大数据的公共交通随机优化模型》等项目。

  微软亚洲研究院语音组首席研究主任宋謌平教授向记者表示微软提供资助中大的10个研究项目,其关键理念都是大数据。

他指出,大数据的研究目的一方面是学术性的考量,一方面是希望可以藉助大数据技术来探索社交网络中语音、图像和视频等信息中的互相关系。

 11、对外交流

  中文大学并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己任,多年来不断开拓,发展及保持与海内外大学、学术机构及政府机构之关系。

本校是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国际大学协会、国际教育欧洲协会,以及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活跃成员,同时亦为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的会员机构。

中文大学自1965年起至今,已与世界各地逾140所著名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包括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及九州岛岛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及延世大学,加拿大的卑诗省大学及多伦多大学。

2004年有逾400名外地交换学生,从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学修读,而中文大学亦有400多名学生到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学又与内地及台湾、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学府订有交流协议。

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讲师莅校授课,每年又有近千名来自中国各省市的学者来访,而不少中文大学毕业生曾获颁奖学金前往该等或其它国家深造。

中文大学又获多个国际基金会如雅礼协会、哈佛燕京学社、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富布赖特计划、日本基金会、伟伦基金会、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会等资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

成员书院、学院及学系亦各自建立了广泛的海外学术联系,与多个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来。

  中文大学亦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2004年,第二度在中文大学举行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历史性地汇集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校长到中文大学,深入讨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12、学校设施

  香港中文大学坐落于沙田新市镇以北的马料水,面临吐露港。

九广东铁的大学站即紧接香港中文大学。

校园占地共一百三十四公顷,包括超过一百三十座楼宇,是香港拥有校园面积最大的大学。

此外,医学院除了基本医学大楼设于本部外,主要教学实习皆集中在香港两所教学医院之一的沙田威尔士亲王医院。

  图书馆

  百万大道尽头、大学图书馆外的雕塑“门”,俗称“烽火台”。

传说在其中穿过的学生,将会不能毕业。

  香港中文大学有七所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校本部)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

  李炳医学图书馆(在威尔士亲王医院)

  建筑学图书馆(在王福元楼六楼)

  利国伟法律图书馆(在田家炳楼三楼及四楼)

  各分馆介绍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下称崇基图书馆)于1951年成立,现时大楼是由美国亨利路思基金会,通过美国联合长老会捐款兴建,并于1971年10月29日由亨利路思的妹妹牟路思怡主持揭幕,故命名为牟路思怡图书馆。

  崇基图书馆以音乐、宗教、教育、体育学、西方文学及语文、日本文学及语文、语文及语言学之藏书为主。

馆内亦设有教学资料特藏,搜罗本地中小学各科教材,以教科书为主。

  图书馆楼高四层,流通服务及参考咨询服务设于地下。

入口附设还书收集处,方便读者归还书籍。

参考资料、通识教育读物、新增馆藏、报章及显微胶卷等亦置于地下。

夜读室设有独立出口,为同学在图书馆闭馆后提供阅读空间。

存放期刊合订本的密集式书架设于地库,现刊及开架书库则置于一楼及二楼。

  本馆各层的电脑均设有线上目录,地下、一楼及二楼更设置资讯廊,备有多媒体电脑供同学完成作业。

此外,崇基图书馆均支援无线上网。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新亚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4年,最初位于九龙农圃道(即新亚书院原址)。

1973年迁入香港中文大学,并以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命名。

  图书馆的设计仿效美国肯塔基州碧理亚学院图书馆。

馆内除设有居高临下的阁楼外,亦展出访问艺术家及艺术系师生作品。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每月精选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介绍其生平和著述概况,并展出部份著作的珍贵版本。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

  联合书院图书馆始创于1956年。

因胡忠在1972年慨捐馆舍,座落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园,故命名为胡忠图书馆。

2001年,胡忠图书馆成为大学图书馆系统中一所主要涵盖各种学科的非印刷资料收藏馆,同年易名为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

馆藏资料包括数码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