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1701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docx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docx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党课讲稿41页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党课讲稿)

前言

说到环保,其实绝对不是环保部一家要干的事,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我们开始我们一起来先看看上面的几组数据,到2012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了3万亿美元,已连续五年居于世界首位。

2010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是第二、出口第一,而且按这个趋势大概两三年会成为进出口总量世界第一的位置。

第三,2010年我们国家的汽车的产销量是世界第一,而且这是继09年以后第二次,11年当然也是这么一个世界的第一的位置。

10年我们国家GDP超过了日本现在是世界第二位。

再看现在的一组关于人均GDP的数字,2008年我们国家人均GDP是3000美元,到10年的时候已经是4283美元。

在全世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列表里面在10年中国是居于95位,11年的数字出来以后,非正式的统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结果是中国现在人均GDP,2011年人均GDP为5432美元,在183个国家统计里面我们现在已经是居于第87位。

最近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展望有很多,比如有一个媒体展望说,按照评价购买力计算的话,中国最快到2016年,也就是四年以后我们国家GDP总值将会超过美国。

当然也有其他方式的,比如说2020年、2030年等等。

以上的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像联合国就曾经说,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面,它所让老百姓脱贫作出的贡献世界上是最多的。

这也是世界各国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发展中国家很大的奇迹。

然而经济发展的代价太大了。

我在国外讲学的时候我曾经说过,一个组织每年都有年报,作为一个党来说也有年报,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的报告是个五年的年报,在这个年报里面它显得非常的“绿”,和以往有所不同,有15个地方专门提到了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其中有这句话就是说: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如果从字面上来看似乎不能触及我们自己的切身的感受,下面我们今天的课可能就是从讲问题的背景入手和大家一起来谈一谈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路径和意义。

这三个方面应该说它是把这个问题揉开了和大家分享这个方面的内容。

一、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一)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以上三个话题转变过程中发生的背景。

地球到现在已经有46亿年了。

有一个美国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比喻,一个46亿年的历史的地球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实在无法去用个人的感受来体验地球历史的漫长。

所以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我们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成100年,在地球上46亿年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同样的比例来压缩,我们看到地球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第一,地球到了32岁的时候还没有生命,到了50岁的时候才出现了最原始的动物和植物,像我们大家在博物馆里或者电影上看到的恐龙,这个曾经统治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动物我们人类都没有机会和它见面,如果地球到现在100年的话恐龙灭绝是地球到了98岁的时候。

也许你会问人在地球上在百年史里面他出现的历史有多长?

是地球100岁的最后一天,而且在这24小时里面人类和很多的动物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到了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借助于机械的力量和开发化石能源,使人类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引发人类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世界是这100年的倒数5分钟。

有人就问,如果人类按照现在的模式继续生存与发展,地球会不会还有另外一个百年?

2000年联合国的秘书长安南先生曾经发出一个呼吁,呼吁全世界的科学家联合起来给地球做一次全面的“体验”,这个体验的报告叫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他做这个报告的目的就是说围绕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看看支撑人类经济和生存的生态系统到底它是什么样的状况。

换而言之,如果支撑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系统缺乏支撑力的话,我们的经济和生活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按照他的要求,全世界有1300多个科学家,来自于95个国家做了四年多的研究,终于在2005年发表了六个相关的报告。

然而报告发表以后,引起了全世界很多人的关注,甚至忧虑。

比如里面有一个基本的结论,支撑人类生存与发展包括地球上其他物种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系统,有60%的功能已经退化或者正在被我们以不可持续的方式所使用。

每年春天都是我们体检的季节,当你拿到体检报告的时候,如果告诉你说你的某一个重要的器官60%的功能已经退化,或者正在以不可持续的方式所使用的时候,我想我们心情一定很沉重,而且大夫我们应该休养生息,应该把过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摒弃掉,而后要吃药,甚至要做手术,就像我上个礼拜做手术一样,因为你不做手术,存在的问题积劳成疾最终会酿成更大的问题。

当千年生态系统报告告诉我们这么一个事实的时候,我们未来的发展会不会引以为戒呢?

上个世纪90年代,来自德国的一个科学家曾经做了一个研究,他的研究的题目叫十倍因子理论,所谓的十倍因子理论按照他的预测到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将会增加两倍,大概是90亿左右。

第二,世界各国的人均GDP大概要增加3-6倍,取平均值5倍的话,按照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GDP增长就意味着对资源占用和污染物排放的相应比例的增加,也就是说到2050年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会给地球施加比上个世纪90年代多十倍的影响力。

现在的生态系统已经是这个样子,我们不仅不要让它去休养生息,反而施加更多的负荷,大家可想而知生态系统将会如何?

最近几年,有很多的国际组织都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做了各种各样的评估,比如世界著名的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每两年都发表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题目叫《地球生命力报告》,这个报告用了两个关键的工具,一个叫生态承载力,一个叫生态足迹,所谓的生态承载力就是说全世界的资源按我们地球上的人口平均,每个人平均应该占有多少的资源量。

为了方便大家的比较他这个量用面积来表示,比如说他用的2007年的数据是人均生态的承载力是1.8公顷,也就是说地球能够为人类人均提供1.8公顷的资源,这里面既有耕地又有淡水,还有树木等等平均分配。

另外一个概念叫生态足迹,所谓的生态足迹就是我们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以及排放的污染物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同样折算成面积。

2007年,我们实际生存与发展所留下的大大的脚印是2.7公顷。

结论就是2007年我们人类消耗的可再生资源地球需要1.5年的时间才可以再生。

换句话说我们有50%的生态赤字。

赤字的延续就意味着整体资源和环境质量持续的下降。

按照这个专家小组的估计,到2030年,我们人类需要两个地球。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过上像美国人那样的生活方式的话,今天我们人类就需要4.5个地球,既然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今年是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召开40周年,40年前为了便于全人类更好的理解人与地球的关系,在这次国际会议也就是第一次环境会议召开以前有一个科学家的小组。

他们叫做罗马俱乐部,在当年的春天发表了一个报告,报告的题目叫《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从四个方面向我们阐述,包括人口、土地、资源的供应、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的平衡,这五个方面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目前或者说40年以前的生产发展的方式必然遇到了一个发展的极限。

到2008年,世界上一个著名的能源组织叫国际能源机构(IEA),它每年都发表一个年度报告。

这个年度报告是关于资源的供应能力和储存能力。

大家知道,我们今天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产一个最重要的发展的基础就是能源,能源如果没有了。

我们现代工业文明应该就坍塌下来,既然能源如此的重要,我们全世界或者地球上的能源状况又是什么样子?

在今天我们能源最主要的能源是化石能源,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引起气候变化的高碳能源,这些能源不是取之不尽,更不是用之不竭的,但是到底能够我们维持用多久,没有人能讲的清楚。

2008年IEA发表了一个报告,它基于两点的假设,第一基于我们人类已经探明的储量也就是说全世界已经探明的这些化石能源的储量,第二基于人类对能源消耗的速度,把这两个数值放在一起做了一个比较,于是它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探明储量是2007年的储量为准,以石油为例,说全世界现有的已经探明储量的石油只能满足人类再用40年,煤炭可以用200年,天然气可以用60年。

假如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想一下40年,如果2008年我们在座的各位朋友可能可不幸看到这些化石能源被消耗光的那一天,换而言之,地球上的这些化石能源可能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面给消耗光了,我们的下一代呢?

我们可以给我们的子女留下存折,留下钥匙,但是我们却剥夺了我们孩子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我们刚才分析的是来自于全球的状况。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情况。

中国是不是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为什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面说我们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个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背后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风险?

下面我引用一组数据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比如先看污染物的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氮、COD、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主要的污染物现在我们中国的排放量都是高居世界第一。

第二,煤炭。

煤炭的产量、消费量中国一个国家占了全世界的接近一半。

第三,引发国际社会激烈谈判的气候变化的减排问题,碳减排的问题,我们国家在09年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的碳排放的大国,而且我们一个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就相当于全世界的1/4还要多一些,而且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一个国家的碳排放肯定会超过全世界的1/3。

刚才我们一起看了IEA的报告,说全世界的能源面临着枯竭,同样在那一年的报告里面,国际能源机构也谈到了中国,它有这么一个假设,假设中国人不进口石油,不进口煤炭,中国每年都靠自己的国产的石油和煤炭的话,按照07年中国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考虑到中国现在的资源消耗的速度,中国的石油只能满足中国在用13年,40年长了点。

如果按照08年的话,13年,在座的各位可能还没有退休,也就是说在我们还没有退休的时候,加油站再也不用发改委提价了,加油站没油了。

1993年,中国成为净的石油进口国,现在进口的比例超过了50%,2009年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前面是资源的状况。

再看看环境状况。

在座的各位朋友都生活在北京,去年10月份以来,围绕PM2.5大家非常的关切,关切说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什么时候能够解决?

我记得上个世纪末期的时候,朱镕基总理跟北京市的领导有一次非常严肃的谈话,说北京的大气污染状况让我们折寿。

前不久北京市公布了一个关于如何整治北京大气环境质量的计划,说按照现在的速度去努力,未来让北京空气质量满足公众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大家看PPT上的图表,蓝色的立状的图表代表了我们每年向大气上排放的二氧化硫数量的变化,2000年的时候我们全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接近2000万吨,而到了2006年排放量是超过了2500万吨,这些数字也许对在座的各位朋友来说很枯燥。

但是大家看到了这个图表上的红线,这个红线就是我们国家的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

如果按大气的环境能够达标,高于Ⅲ类的国家大气质量的标准,每年全国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的总量要低于1500万吨。

但是我们每年排放量2006年已经超过2500万吨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全国的空气质量达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对于一些环境治理能力比较差,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冀。

如果拿了一张卫星拍摄的云图来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地区都是全世界大气污染物集中溶度最高的地区。

如果我们做点归纳的话,我们会发现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中国未来的发展,资源的支撑举步维艰。

很多战略物质都受制于国外的进口。

第二,能源安全难以保障。

有百分之五十二点几的石油靠进口,而在进口的石油里面绝大部分都要进行南海,而南海这么一种安全的态势,如果保障我们石油运输的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呢?

第三,环境压力持续加大。

本来我们在环境方面都已经欠帐很多,然而每年的经济发展的速度都已经超过了8%,在这么一个高增长的年代,如果不变革你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话,污染物的排放会同步与经济增长相伴随,已经欠了这么多的环境污染的多,我们是不是还要欠下新的账?

所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已经让我们国家面临背水一战的境地。

前面我讲的这两个方面,全世界的和中国的,实际上就是关于为什么人类和我们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大的背景。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

下面我们在讲一下循环经济的背景。

循环经济大家现在听上去已经很熟悉了。

其实循环经济是一种仿生经济,所谓仿生的经济,是按照生态系统的组成,设计一个尽量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的生态的体系。

最早的体系诞生在北欧丹麦的卡伦堡,在卡伦堡小的工业园区里面有发电厂、炼油厂、建材厂、制药厂以及养殖场、暖棚和周围市民的供暖,在这么一个生态园区里面有这样工厂的存在就可以让某一个工厂的废物变成另外一家工厂的原料。

比如以发电厂为例,发电厂在发电过程当中会排放一些含二氧化硫的污染气体,为了减少发电厂、燃煤电厂对于大气的污染,于是发电厂要安装脱硫的装置,脱硫的装置经过一系列的运作使大气的二氧化硫能够固态化,生产石膏,对于一个发电厂来说石膏不能随着电来销售,也就是说石膏是它的废物,固体垃圾,而且固体垃圾不应该随意的处置,所以要交给别人处理的话可能还要交一笔垃圾的处理费用,对一家建材厂来说石膏是他制作建筑材料的来源,于是在这工业园区里的建材厂就以发电厂的石膏作为原料生产产品,既解决了自己原料的来源,又解决发电厂固体垃圾的去处,第三节省了成本。

除了刚才讲的石膏以外,还有其他的例子,在座的各位我们会给大家发讲义,在这里面大家可以在讲义上更多更细致的了解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这样一个存在的意义。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我们今天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关于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呢?

我们来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低碳经济的背景。

这个图向我们展示的是太阳每天每时每刻都把辐射照射到地球之上,而太阳的热量到达地球以后,有一部分被地球的表面所吸收,另外一部分会反射回太空之中。

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层,地球上的温度就和现在有天壤之别。

我们今天地球上的平均温度是摄氏15度,如果没有大气层的存在地球的温度将会是平均零下19度,大气层的存在使我们人类有机会或者使地球才有可能诞生了生命。

而大气层它的这样一个保温的作用在1827年有一个叫傅里叶,法国的科学家称其为温室效应。

在温室效应里面其中有6种气体都起到了这样一个保温的作用。

在1860年英国的一个叫廷德尔的科学家发现了这六种气体,于是这6种气体就叫温室气体,用英文来说就叫GHGS,在我们今天讲到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是二氧化碳,实际上科学的角度来说以上的6种气体,比如说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等这6种气体都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元凶,但是为了大家方便起见我们把其他的5种气体用二氧化碳的当量来计算,因此我们有时候会讲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当然也可以简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这两个应该说都是可以说的过去的。

没有“温室效应”,地球上没有生命,但是“温室效应”过强,也会发生问题。

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生活在“碳中和”的时代,所谓的碳中和就是我们用的是生物质的能源,生物质在生长、成长的过程中它会吸收二氧化碳,当我们使用这些能源的时候燃烧的时候又会排放二氧化碳,吸收的碳和排放的碳是平衡的,所以我们可以称作是能源的碳平衡或者叫“碳中和”的时代。

然而到了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把大量的化石能源比如说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出来,迅速的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加重,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的大气层变得保温性能更好,它的保温性能越好,相当于对太阳到达地球热量的储存越强,最终它直接出现的就是地球温度的升高。

左边这张图是1970年拍摄于非洲的乞力马扎罗雪山,而到2000年的时候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地点。

这个雪山上的积雪已经寥寥无几,而下面这张图拍于2005年,这个非洲最高的雪峰山顶的积雪几乎已经消失殆尽。

温度的升高不仅发生在非洲。

下面这几张图来自于美国,左边是1932年拍摄于科罗拉德州一个叫做冰川国家公园的地方,大家看在这个巨大的冰川前面有三个人在这里,而到了1988年的时候整个的冰川全都不见了。

我们再看下面一张来自于阿拉斯加冰川的照片,冰川的雪线逐年上移,1980年的时候它的雪线最低然而随着温度的升高,积雪和冰川逐渐的熔化因此它在缩小,到了2001年的时候大家看已经缩小到一个很高的海拔高度了。

气候的变化引起的是温度的升高、冰川的熔化,而且另外的是导致全球的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增多。

美国的飓风、中国的洪灾、非洲的干旱、南极冰川的熔化。

这是2010年的一张照片,当时我们国家的西南三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全国人民给他捐款,帮助当地的老百姓的去打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井终于打出来了,然而此时井却找不到了,因为洪灾又出现了。

大家看这张照片,流经这个县城的洪水至少有2-2.5米的深度,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气候变化呢?

有人说是温室气体排放,然而缺乏科学的依据,于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的科学家开展了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

这是来自于瑞士和英国的研究小组,他们到南极地区所有秘鲁的冰川进行钻探,他们并不是钻石油,也不是钻煤炭,他们专门是钻了3000多米钻出来的是当地冰川的冰心。

大家看这晶莹剔透的就是冰川的冰心,在冰心里面它隐藏了很多科学有用的数据,通过用放射性的方法我们可以测量出这些冰川形成的年代,同样在冰心里面还有一些气泡,对气泡中的气体的分析可以返推出当年温室气体的溶度。

3000多米的冰心最后最早的年代经过科学家的测算是形成于65万年以前,65万年的冰心但是因为有些数据不连续,所以科学家用了60万年形成的数据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他先以1000年作为一个时间尺度做了一个比较。

大家看左边的红线就是过去1000年间地球温度的变化,而右边的蓝线就是过去1000年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溶度的变化,二者颜色不同,但是图形的样子非常的相似,就像一堆双胞胎一样,由此我们可以这样一个结论,温度的变化和大气层温室气体的变化呈现的是一种正相关的联系,溶度越高温度也会越高。

一千年的尺度也许太短,所以下面这组数据用的是60万年间的数据,蓝色的部分就是温室气体溶度变化的曲线,最低是180PPM,最高大概280PPM,白色的曲线就是过去60万年间地球温度的变化,大家来比较的话二者也是呈现出一种密切的正相关的联系。

经过科学家的计算表明在过去的200多年时间里面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溶度急剧变化,增加幅度超过了30%多,280PPM增加到2000年前的380PPM,而增加的将近100PPM的溶度是人为的燃烧化石能源向大气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导致的。

接着科学家做了一个新的分析,如果我们人类不改变这种高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到2050年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溶度大概要到达600PPM,如果我们还不改变到本世纪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溶度会超过800PPM,800PPM的溶度会导致地球的温度平均升高6度左右。

如果地球温度升高6度,全世界90%以上的物种都会灭绝,比如南极的冰川会全部的融化,南极洲会成为一个森林密布的洲,我们的陆地呢?

首先太平洋的岛国大量的消失。

我们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会消失,比如滨海新区,在座的各位你们谁知道滨海新区平均海拔是多少?

平均海拔大概是1米左右,天津市区2米左右,上海平均海拔4米左右,如果说地球的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溶度超过800PPM的话,这些中国最富裕的经济最发达的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全部将会从我们的陆地上消失。

于是国际上有一个组织,中国也是它的成员,叫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叫IPCC,它发表了评估报告,其中这个评估报告里面一个最基础的建议就是说,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也顾及到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安全要把全球温度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度以内。

如果把温度控制在两度以内就意味着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的溶度要控制在500PPM以下,如果要把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溶度控制在500PPM以下,就可以计算出来,在未来的若干年里面人类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是多少,数量一旦确定了,各个国家大家现在还没有实现零碳的能源,可能还要使用化石能源很长的时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发现替代能源。

可能就要给大家分配每个国家向大气层中排放温室气体的指标,像中国如果单纯从我们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说中国从明年开始温室气体排放的数量一不许再增长,更甚至明年开始全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今年的基础上减少1%,在我们现在的能源的结构基础上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如果是不增加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每年的能源或者叫能源的消耗数量,发电度数都不增加,而我们的经济又是这么一种高能耗的经济模式意味着我们经济的GDP增长几乎就会停止不前,当然只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个问题。

从全球的角度因为我们现在自称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说我们和你们发达国家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我们现在还不能够去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

然而近几年以来无论是我们的总理出面,还是发改委的谢主任他们出面,在国际舞台上我们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是越来越重,如果不早做准备,当国际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决定减排的那一天的时候可能会对我们的经济产生致命的打击和影响。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现在还活着的一个学者的话,这位是三次美国普立策奖的得主,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曾经受汪洋同志的邀请到广东走过一圈,他写过两本非常值得大家看的书:

一本是《世界是平的》,另外一本书叫《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在他的第二本书里面托马斯•弗里德曼先生就说,我们人类以大机器为代表和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时代即将结束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个人以为弗雷德曼先生的这段话是我们开创生态文明时代最好的警示,而刚才我们从全球的状况,中国的情况,从资源的短缺到污染物的排放,我们讲了这么多的内容,目的就是要表明工业文明的时代即将结束了,所以我们今天就应该去好好的去做好准备,开创一个生态文明时代的道理。

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话题—路径。

刚才我们分析的是问题的背景,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问题的路径到底如何去解决。

我们确实是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遇到过很多的挑战,我们不得不可以这么去认为,我们当今所面临的挑战是人类历史迄今以来,最严峻的,可能它不是最后一次,但是是迄今以来最严峻的一个挑战,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在这里面我想引用毛主席的一段话,而且用毛主席这段话其实不仅仅是我喜欢这段话,是因为这段话就写在40年前发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的总则里面,“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去总结,同时要开展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去解决目前以及未来我们可能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

下面我们先讲一下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我们刚才讲到它的背景,它是一个让资源的利用率最高,污染物排放最低,重复利用率最强的经济模式,它不以经济产出的量的大小为唯一的标准。

比如一个手机为例,按照传统的包括现在经济发展的绩效指标,你的利润来自于产品的销售,你升级换代越多,你卖的产品越多,表明你的企业的绩效就越好,然而如果我们按照循环经济甚至绿色的经济的指标来衡量,可能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模式,我们希望一个过去就像我们过去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们希望更新换代慢一点,我们希望它的寿命长一点。

否则的话那就是工业文明大多数的年代我们所熟悉的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呢?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

在三个大量的背后。

第一,大量生产的基础是原材料的供应,我们刚才已经跟各位朋友讲过了,世界面临资源的短缺,而且这种短缺在我们人类的有生之年这些资源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它不会我们欲望的增加而去增加产量,或者说不会因为我们手中购买力的增强而去增加它的储存量,所以地球的资源缺乏我们大量生产的物质基础,换句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