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1648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五代十国帝王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全中国地区为止。

本时期分成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7年-979年)。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晚唐政治的延续。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中原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即五代。

虽然势力强大且继承唐朝,但无力控制全中国地区,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被统称为十国。

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使得战乱不堪,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由于中原的内乱,也带给北方各国入侵的机会,其中契丹国还建立辽朝。

五代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等五个朝代。

907年汴州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

然而后梁被政敌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灭,建国后唐。

而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

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后国力强盛。

但在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建国后晋。

不久在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国辽朝。

此时刘知远在太原建国后汉,并且收复中原。

郭威篡位建后周后,在后周世宗的经营下,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

然而后周被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

湖广是荆南、楚国与南汉等。

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

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

然而过于安稳,最后亡于中原。

北汉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国,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南征北讨,最后于979年统一全中国地区。

五代(907年-960年)

帝王列表

后梁(907年-923年)

序次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使用时间

1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晃(又名朱温、朱全忠)

907年-912年

开平

乾化

907年-911年

911年-912年

郢王

朱友珪[1]

912年-913年

凤历

913年-913年

2

末皇帝[2]

朱瑱(又名朱友贞)

913年-923年

乾化

贞明

龙德

913年-915年

915年-921年

921年-923年

注[1]小字遥喜,后梁太祖朱全忠第三子。

乾化二年(912年),朱温病重,朱友珪遂率所部政变,由仆夫冯廷谔杀朱温,并假传遗诏,自登帝位。

但人心不服,旋即被杀,死后被追废为庶人。

注[2]末帝、后主、末主与少主等皆是后世史家所称,非谥号。

后唐(923年-936年)

序次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使用时间

1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923年-926年

同光

923年-926年

2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

926年-933年

天成

长兴

926年-930年

930年-933年

3

闵皇帝

李从厚

933年-934年

应顺

933年-934年

4

末皇帝[1]

李从珂

934年-937年

清泰

934年-937年

注[1]末帝、后主、末主与少主等皆是后世史家所称,非谥号。

后晋(936年-947年)

序次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使用时间

1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942年

2

出皇帝

石重贵

942年-947年

天福

开运

942年-944年

944年-947年

后汉(947年-950年)

序次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使用时间

1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知远

947年-948年

天福

乾祐

947年

948年

2

隐皇帝

刘承祐

948年-950年

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951年-960年)

序次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使用时间

1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广顺

显德

951年-954年

954年

2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郭荣

954年-959年

显德

954年-959年

3

恭皇帝

郭宗训

959年-960年

显德

959年-960年

后梁

后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朝代。

自梁太祖朱全忠在907年建国至梁末帝亡国(923年11月19日),历时17年。

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1.后梁太祖朱温

后梁太祖朱温(852年-912年),曾被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

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省砀山县)人。

晚年大肆荒淫,强奸儿媳,后为三子朱友珪所杀,传位给后梁末帝朱友贞,终年61岁。

家世为儒,祖朱信,父朱诚,皆以教授为业。

幼年丧父,家贫,母王氏佣食于萧县刘崇家。

朱温成人后,与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温尤凶悍”,“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

乾符四年(877年)朱温参加黄巢起义,屡立战功,很快升为大将。

大齐政权建立后,任同州防御使,率军攻打河中。

由于屡战屡败,怕受到谴责,于是叛变降唐,投归河中节度使王重荣。

唐僖宗任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

中和三年(883年)又被授以宣武军节度使,随后击败黄巢,龙纪元年(889年)斩黄巢余部秦宗权,被封为东平王。

天复元年(901年)封为梁王。

黄巢覆亡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镇海节度使钱镠、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等人势力最大,史载“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

天复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救驾。

韩全诲不得已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朱全忠进攻凤翔,凤翔食尽待援。

天复三年(903年),节度使李茂贞杀宦官韩全诲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和解,护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长安。

崔胤指责宦官“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蠹害朝政”,不久朱全忠尽杀宦官数百人,废神策军,完全控制皇室。

被封为梁王。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杀宰相崔胤,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八月壬寅夜,指使朱友恭、氏叔琮等人杀昭宗,另立其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宗。

天祐二年(905年),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杀尽杀宰相裴枢、崔远等朝臣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

朱全忠为藩镇节度使时,用法苛严,大军交战时,如大将战死,所部士卒则一律斩首,称“跋队斩”,自是战无不胜。

而且士卒逃匿州郡,不归者甚众,为防士卒逃亡,朱全忠命军士纹面以记军号。

开平元年(907年)废唐哀帝,自行称帝,改名为晃,建都开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人称为后梁太祖。

封李柷为济阴王,次年又杀李柷,自此唐朝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

朱全忠在位时颇重视农业发展,下令两税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因连年战事,民不聊生,开平四年(910年)发生柏乡之战,与晋王李存勖矛盾加剧。

晚年宫廷内陷入权力斗争,皇后张氏临终前劝他:

“君人中英杰,妾无他虑,惟‘戒杀远色’四字,请君留意。

”朱温生性残暴,杀人如草芥。

夫人在世时尚能劝止,死后却大肆淫乱,甚至乱伦,包括儿媳都得入宫侍寝。

乾化二年(912年)被三子朱友珪刺杀,享年61岁,在位6年。

2.后梁末帝朱瑱(朱友贞)

后梁末帝朱瑱(888年-923年),原名朱友贞,后改名为锽,又改名为瑱。

后梁第二代也是末代皇帝,913年-923年在位。

朱全忠第四子,朱友珪之弟。

朱友贞在朱全忠篡唐后,被封为均王。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被任命为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郢王朱友珪弑朱全忠自立,大量封赏将兵以图收买人心,朱友贞当时亦被任命为东京(大梁,今河南开封)留守,开封府尹。

然而包括朱友贞在内的众多官员、将领仍然对朱友珪的行为十分不满。

次年(913年),朱友贞与朱全忠之婿赵岩、朱全忠之甥袁象先、将领杨师厚等人密谋政变。

袁象先首先发难,率禁军数千入杀入宫中,朱友珪无法逃脱,由左右将其杀死。

朱友贞遂在大梁称帝,取消朱友珪的凤历年号,仍使用朱全忠的乾化年号。

朱友贞虽然登上帝位,但是他接手的是一个外患内乱即将不断引爆的帝国。

北方的晋王国,于朱友贞登位的同年(913年),在晋王李存勖的率领之下,灭桀燕。

915年,朱友贞改元贞明。

同年,天雄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去世,魏博自唐末即以地广兵强著称,朱友贞借此机会分割天雄军,不料却引起天雄军官兵的叛变,归降晋王国。

该年,朱友贞亦被康王朱友敬(一作朱友孜)派人行刺,此事件之后,朱友贞渐渐疏远宗室,只信任心腹的几个人。

贞元二年(916年),在与晋的数场会战败北后,后梁黄河以北之地几乎全部丧失。

之后的数年间,后梁与晋持续争战,然而胜少败多,领土不断的被蚕食。

贞明七年(921年),朱友贞改元龙德。

龙德三年(923年),已即后唐帝位的李存勖率军对后梁发动总攻,势如破竹,朱友贞在后唐军攻入大梁的前夕,命控鹤都将皇甫麟将他杀死,后梁亦随之亡国。

后唐

后唐(923年-936年)是中国五代时期的政权之一。

它取代了后梁,而其后不久又为后晋所取代。

后唐的建立至其亡国历时13年。

史学家为了区别由李渊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称之为后唐。

1.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唐庄宗李存勖(885年11月22日-926年5月15日),李克用之子。

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亚子。

923年5月13日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李存勖本来是唐末的将领,后来因为不满朱温篡唐而与之对抗。

李存勖的用兵勇猛,使朱温大惊,他说:

“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

至如吾儿,豚犬耳!

开平二年(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继承其父李克用遗志,不但打败契丹,攻破燕地,并且消灭刘守光与刘仁恭父子的割据,并且于923年消灭后梁,统一北方,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

李存勖还收降了李茂贞建立的岐,并消灭王建所建立的前蜀。

李存勖以唐朝赐姓为李的合法继承人身份,打起中兴唐朝的旗号,并为唐朝皇帝立庙。

又以诛灭唐朝逆臣之名,族灭了后梁宰相敬翔、李振等人,将帮助朱温篡唐的旧臣11人贬官。

但明宗到了晚年,就与唐玄宗一样,自认为这辈子都在拼命,应该好好休息一下,遂荒废朝政。

李存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常粉墨登场,并自命艺名“李天下”。

伶人大受皇帝宠幸,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强掳魏州将士们妻女千余人,怨声四起。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皇甫晖在邺都叛乱,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讨伐,石敬瑭也一同出征。

在魏州城下李嗣源却被叛军恭迎入城,李嗣源百口莫辩,遂受石敬瑭摆布而拥兵自立,与魏州的叛军合兵一处。

李嗣源占据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洛阳,先锋石敬瑭则带兵逼进汜水关(河南荥阳汜水镇),李存勖决定亲征反击。

这时担任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机叛变,火烧兴教门,存勖被流箭射中,王全斌将其扶至绛霄殿,渴懑求饮,宦官奉进酪浆,喝完一杯,遽尔殒命。

王全斌大恸而去。

一名伶人拣丢弃的乐器放在存勖尸体上,点火焚尸。

史称兴教门之变。

李嗣源入洛阳杀尽叛臣,葬存勖尸骨于雍陵,在大梁称帝,是为后唐明宗。

李存勖建国为皇之前,和后梁血战十余年,大小百余战,作战英勇异常。

但会打天下,却不懂得治天下,宠幸伶人,重用宦官,又吝啬钱财,不懂抚恤士兵,三年即兵变被杀,失败之速,亦是罕见。

李存勖亦是著名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之主角。

虽有部分史学家认为此故事可能是虚构的,然根据民间传说,似乎其可信度颇高。

2.后唐明宗李亶(李嗣源)

后唐明宗李亶(867年10月10日-933年12月15日),原名李嗣源。

后唐第二位皇帝,在位8年(926年6月3日-933年12月15日在位)。

他是沙陀人,姓名不详,名邈佶烈,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养子,父李电。

李嗣源初以骑射为李克用卖命,克用则以他为养子。

当时魏博军皇甫晖,乘人心不安,聚众作于邺,庄宗以李嗣源前往讨伐。

嗣源到邺后,大军哗变,拥着嗣源入城,与叛军会合。

嗣源不知道如何辩解,于是听从其女婿石敬瑭的劝告,决心谋反。

他南下据开封,西攻洛阳,而伶人出身的禁军将领郭从谦乘机作乱,率兵攻入皇城,庄宗身中不知从何飞来的箭而死。

于是,群臣拥戴李嗣源为监国。

李嗣源杀死宫中所有伶人以及庄宗在宫中的幼子,接着于926年4月丙午日做了皇帝,年号“天成”。

927年1月,他改名亶。

李嗣源即位后,革除庄宗时的弊政,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杀死宦官,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喘过一口气来,并撤销不少有名无实的机关,后唐也比较强盛。

他在位期间,多次率领军队打败契丹。

五代十国数十位帝王中也只有他与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三人称得上是有为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的大事,是孟知祥割据两川(在李嗣源去世后建立后蜀)。

933年,明宗病危,数日不见臣下,秦王李从荣引兵入宫。

枢密使朱弘昭、冯赟以讨逆为名,派兵抵抗,将李从荣诛杀。

李嗣源得知消息,悲痛过度,病重去世,庙号明宗,谥号圣德和武钦孝皇帝,葬于徽陵。

3.后唐闵帝李从厚

后唐闵帝李从厚(914年-934年),小字菩萨奴。

后唐第三位皇帝,为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子。

李嗣源因李从厚与其特别相像,特别喜欢他。

李从厚于李嗣源在位时,原被封为宋王。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病重,本为继承人的秦王李从荣误以为李嗣源已死,为确保能够继位,遂带兵入宫,事败被杀。

李嗣源不得已,召时任天雄节度使的李从厚回京。

不久,李嗣源去世,李从厚继位。

次年(934年),改年号应顺。

李从厚即帝位后,信任朱弘昭、冯赟等人,二人于应顺元年(934年),调动各重要节度使,准备削弱这些藩镇的实力,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恐惧,遂反,攻入京师洛阳,李从厚出逃魏州,途经卫州,遇到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石敬瑭无意救之。

李从厚的亲随不满石敬瑭,抽刀要杀石敬瑭,结果反被石敬瑭的侍卫杀死。

石敬瑭尽杀闵帝亲随,把闵帝安置在卫州后,不久离去。

皇太后下令降闵帝为鄂王。

不久闵帝为潞王李从珂派人所杀。

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后,将他谥为闵皇帝。

李从厚个性仁慈,对兄弟很和睦,虽遭李从荣忌恨,却能坦诚相待,所以当时才能逃过一劫。

等到即帝位后,本来与李从珂也没有过节,只是因轻易地听信周遭人的谗言,才会招来大祸。

4.后唐末帝李从珂

后唐末帝李从珂(886-936年),镇州(今河北正定)人。

本姓王,小字二十三,因此又被叫做阿三。

后唐最后一位皇帝,史称后唐末帝或后唐废帝。

李从珂十余岁时,其母魏氏被当时仍是将领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掳,李从珂不久就被李嗣源改名并收为养子。

长大后身形雄伟健壮,又骁勇善战,常随李嗣源南征北讨,颇得其喜爱。

李嗣源即帝位后,李从珂曾任河中节度使之职,然因与权臣枢密使安重诲之前有过节,在长兴元年(930年),被安重诲设计解除军权,回京师洛阳居住。

次年(931年),安重诲失势,李从珂再受重用,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西京(长安)留守。

长兴三年(932年),被改命为凤翔节度使。

长兴四年(933年),封潞王。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闵帝李从厚听信大臣的建议,调动各重要节度使之职,准备削弱藩镇的实力,李从珂恐惧,遂反。

李从厚命王思同率大军讨伐,王思同围攻凤翔城(今陕西凤翔)。

凤翔城墙低,护城河窄浅,根本无法固守。

眼看凤翔即将陷落,未料讨伐军将兵骄横,贪图赏赐,李从珂抓住这点诱使讨伐军叛变,反败为胜,不久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京师洛阳,即帝位,改元清泰,并派人将逃亡的李从厚杀害。

李嗣源之婿石敬瑭时任重镇河东节度使之职,李从珂与他二人当初在李嗣源手下皆以勇力过人著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

因此李从珂即位后,对石敬瑭愈发猜忌,而石敬瑭亦有谋反之意。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以调镇他处试探,而李从珂果真将石敬瑭改任天平节度使,石敬瑭因此叛变,同时向契丹乞援。

李从珂命各镇联合讨伐,不料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柏谷,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李从珂无计可施,于闰十一月二十六日(阳历为937年1月11日)自焚而死。

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

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共12年。

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

后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册立的傀儡政权。

1.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后晋开国皇帝,936年-942年在位,庙号高祖,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的祖先为中亚人,从沙陀移居太原。

父石绍雍,母何氏。

石绍雍从李克用父子征战,官至洺州刺史。

石敬瑭自少为李嗣源(后来的后唐明宗)赏识,为其亲兵将领,被招为女婿。

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魏州兵变,石敬瑭力劝李嗣源回兵入汴,转攻洛阳。

嗣源即位后,石敬瑭历任保义、宣武、河东诸镇节度使。

934年,闵帝李从厚徙石敬瑭为成德节度使。

闵帝讨伐潞王李从珂失败,逃到卫州,向石敬瑭求援,可是石敬瑭的部下把闵帝随从杀尽,石敬瑭把闵帝安置在卫州,最后闵帝被李从珂派人杀死。

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来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

石敬瑭以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朝廷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

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

石敬瑭怀疑末帝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

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

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后向洛阳进军,末帝在闰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后唐遂亡。

石敬瑭灭后唐后,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并向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自己为“儿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石敬瑭在位期间,各地将领叛变事件不断,他的儿子石重信和石重乂亦遭叛军杀害。

后因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及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先后接受吐谷浑部族投降,石敬瑭屡遭契丹责问,乃忧愤而死。

后世史家和大部分历史教材均认为石敬瑭是汉奸,不单在魏州兵变时唆使李嗣源叛变;后来为求自保和与李从珂的一己恩怨,竟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向契丹乞援。

间接令整个中原顿失有缓冲作用的防御重地以及长城之险,既令宋朝之世积弱,亦下开北方外族长期乱华(辽、金、蒙古)的契机。

2.后晋出帝石重贵

后晋出帝石重贵(914年-974年),又称少帝,942年-946年在位。

天福七年(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死,重贵继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

石重贵依从重臣景延广之言,放弃高祖时期对契丹恭顺的政策,不肯向契丹称臣,两国关系恶化。

天福九年(944年)正月契丹开始入侵,三年间双方互有胜负。

开运三年(946年)十二月将领杜威、李守贞、张彦泽率军向契丹投降,契丹派张彦泽率领先头部队入开封,石重贵投降。

契丹主耶律德光(辽太宗)在947年正月把石重贵降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负义侯,后晋正式灭亡。

石重贵被安置在黄龙府,后来迁往建州。

《旧五代史》引范质《晋朝陷蕃记》称石重贵“凡十八年而卒”,即在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去世。

石重贵墓志铭(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称他在辽保宁六年(974年)六月十八日病逝。

后汉

后汉(947年-951年)是中国五代时期的政权之一。

开国君主刘知远为世居太原的沙陀人,947年,乘契丹陷开封而于太原称帝,国号晋。

同年,契丹北撤后,建都汴(今河南开封),自称为东汉显宗八子淮阳王王昞之后,改国号汉。

史称“后汉”,以别于汉朝。

1.后汉高祖刘暠(刘知远)

后汉高祖刘暠(895年-948年),本名刘知远。

后汉开国皇帝,即帝位后改名刘暠,947年-948年在位。

刘知远在太原出生,祖先是沙陀人,父名琠,冒姓刘氏。

刘知远最初是李嗣源(后来的后唐明宗)的部下,李嗣源登上帝位后,刘知远在石敬瑭帐下任牙门都校。

934年,闵帝出逃到卫州时,与石敬瑭议事未决,闵帝随从欲动武,刘知远把闵帝随从杀尽,石敬瑭便舍闵帝而去。

936年,后唐末帝下诏调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刘知远劝石敬瑭起兵,石敬瑭便举兵叛唐。

刘知远不赞成石敬瑭以割地向契丹借兵,石敬瑭不从。

刘知远任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年任保义军节度使。

石敬瑭灭后唐,建后晋,937年任刘知远为忠武军节度使,941年任北京留守兼河东节度使。

出帝继位后,在943年升刘知远为中书令,944年任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封太原王,次年改封北平王。

出帝开运四年(947年),契丹灭后晋。

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等人以中原无主为由,劝刘知远称帝,刘知远在推搪一番后便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高祖年号天福,称天福十二年(947年),同年六月入汴京,自称为东汉显宗八子淮阳王王昞之后,改国号为“汉”。

天福十三年(948年)正月改元乾祐,刘知远又改名为刘暠,同月病逝。

2.后汉隐帝刘承祐

后汉隐帝刘承祐(931年-950年),948年-950年在位。

后汉高祖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死后,承祐即位,年18岁。

沿用后汉高祖年号乾祐。

当时国事完全取决于重臣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之手。

杨邠总机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卫,王章掌财赋,权臣相争,承祐寝食不安。

他派郭威阵压起义,平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之乱。

乾祐三年(950年)初夏,契丹寇河北,命郭威镇守邺都(今河北大名)。

然刘承祐性多猜忌,私下与茶酒使郭允明计划杀大臣,十一月将宰相杨邠、史弘肇、王章等砍死在东厢之下,又将郭威一家全部斩杀。

复下诏诛杀正在邺都留守的郭威,召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

但郭威举兵南下,十六日,抵澶州,十八日驻滑州。

二十日,郭威至封丘(今属河南),击败慕容彦超于刘子陂(今河南封丘南)。

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攻入开封。

刘承祐意欲出城亲征,太后劝他不要莽撞,刘承祐不听。

承祐出战兵败,连同苏逢吉、聂文进和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950年11月22日,至赵村,为郭允明所杀。

郭威迎立刘崇子刘赟。

广顺元年(951年)正月,李太后将传国御玺交给郭威,郭威在崇元殿登极,改年号广顺。

后汉亡,后周兴。

后周

后周(951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它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到960年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被取代,共经历了3个皇帝,10年。

后周的首都是开封。

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

史称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又以郭威之姓,别称郭周。

1.后周太祖郭威

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54年),邢州尧山(今天河北省隆尧)人。

或谓“周祖”,小名“郭雀儿”。

后周王朝的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

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于尧山,或本姓常,幼时随母亲适郭氏,故改姓郭。

3岁时徙家太原,不久就成为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

他身材魁梧,习武好斗。

或云18岁时往依潞州(今长治)故人常氏。

其时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兵勇,郭威前去投军,得到李继韬的赏识。

947年契丹灭后晋,沙陀人刘知远起兵太原,建国后汉,郭威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县)留守。

刘知远称帝不到一年即死去,其子刘承祐继位,拜郭威为枢密副使。

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河中(今山西永济)李守贞、永兴(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今陕西凤翔)王景崇相继反汉,郭威平定乱事,李守贞自焚,赵思绾投降,王景崇自焚。

乾祐三年(950年)四月,隐帝疑忌大臣,下诏将开封城内郭威(当时郭威已有成年的儿子)、柴荣和王峻的全家屠杀殆尽。

清赵翼谓之:

“五代乱世,本无刑章,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

”枢密使院吏魏仁浦劝郭威先发制人。

同年十一月,郭威诛隐帝,建立后周,建都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改元广顺。

郭威广招人才、励精图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