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1105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一: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1、新闻两则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

1

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

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

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

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

2

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

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

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

?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

黄继光堵枪眼。

?

刘胡兰宁死不屈。

?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

行》)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

(毛泽东《七律长征》)

?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

3

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主持人:

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一个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

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看谁又能说的多。

?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

孙武)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

孟子)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

孟子)

?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

诸葛亮)

?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晋?

张方)

?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

(希腊?

柏拉图)

?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

(法国?

巴斯卡)

?

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

?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主持人:

好,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对

4

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评委打分〕

三、战争预测,你说我评。

四、拓展延伸。

请你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评:

一场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一,巩固了单元的学习成果;其二,增长了学生的见闻,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生活;其三,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9、老王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

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5

(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

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小组交流体会。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

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1、中国石拱桥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

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

教师巡视指导。

6

3(总结:

名称位置修建年月

赵州桥横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

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

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

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

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

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30、诗四首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

7

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

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评:

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

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1、藤野先生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1、提醒学生注意:

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8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

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

?

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

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

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

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

鲁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板书:

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板书:

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9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

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

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列夫?

托尔斯泰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请学生介绍列夫?

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二、整体感知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

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10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

(1)须发的特点:

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

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比较插图)

(2)面部轮廓结构: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

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3)面部特征:

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长相:

普通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

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11

3、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呢,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又一次全方位地了解了他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对他的形象又有认识,同时也是过渡段。

四、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评:

紧抓住描写手法的运用来教学是教师着重强调,通过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出托尔斯泰的特点。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少了些。

可以将更多的主动交给学生,当然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老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

海燕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研读赏析(以下问题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后教师明确)

1.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文章还对海燕所处的典型环境即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进行描写,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作品按时间的变化,写了“暴风雨就要来啦”的三个阶段的不同自然景象。

这三个不同景象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

12

愈益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海燕的英勇顽强的崇

高性格和坚定乐观的英雄气概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烘托和显现。

环境描写还给作品带来浓厚的抒情气氛,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2.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篇二:

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科目:

语文听课内容:

新闻两则讲课人:

王莉莉班级:

八七听课时间:

上午第一节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3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

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

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值得大家借鉴。

科目:

语文听课内容:

老王讲课人:

张玲辉班级:

八二听课时间:

下午第一节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

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

14

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

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小组交流体会。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

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三(检查预习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

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位置修建年月赵州桥横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

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

15

构均匀。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

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

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

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

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16

【评:

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

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1、提醒学生注意:

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

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

?

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

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

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

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

鲁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

17

交往中的几件事板书:

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板书:

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

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

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篇三:

初中语文实习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