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0869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3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总述

1.1概述

1.1.1项目名称:

**县二次供水改造工程

1.1.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县水务有限公司

**县水务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县**镇,

注册资本1716万元,资产2600万元,现有员工30人。

1.1.3项目主管单位

**县城建局

1.1.4编制依据

本工程设计依据如下:

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办投资号文审定出版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2、《**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1999-2020);

3、《城市供水管理条例》;

4、**县城市供水合作协议(2009.6);

5、**县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工程详细规划

6、设计委托书;

7、**镇供水管网现状图;

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1998);

9、《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40-2010);

10、《**省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技术则》;

1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

1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3、《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

1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15、《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

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

17、《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18、《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19、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

1.1.5编制原则

本工程设计将体现如下设计原则:

1、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二次供水进行统一规划,坚持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为城市发展建设留有余地。

2、理顺管理体制。

全面接收社会管理二次供水设施,取消小、散、乱泵站,建设区域性二次供水泵站,统一管理。

4、对布局不合理、漏损严重、使用寿命超限的二次供水管网进行更新布局、翻建新建,提高供水效率。

5、全面普查楼宇内部配水管及水表,对老化及不符合要求的配水管及水表进行管道更换,并实施水表出户改造,使养护维修及管理更方便。

6、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供水安全。

7、探索并建立新的二次供水费用收取形式,使二次供水费用与运行管理费用能够达到收支平衡。

8、精心设计,做好各方案的比较,注意节省基建投资及维护管理费用。

1.1.6编制内容

**县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编制范围包括以下内容:

1、对二次供水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

2、对提升泵站服务范围内的水量进行预测,确定泵站设计规模和方案设计;

3、二次供水管网改造方案设计;

4、楼内管网和水表出户改造方案;

5、监测系统建设。

6、工程的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建设地点

本工程新建及改造的泵站、管网、水表等均位于**县**镇范围内。

1.2.2建设规模及目标

改造及新建的二次泵站最大日供水量:

1.0×104m3/d。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新建六座加压泵站(仅为生活泵房,不含消防),改造两座。

2、改造及新建二次供水管网20.966Km。

3、改造楼内管网928.75Km,无线远传水表37150块,并设置智能中心。

4、建设水质、水量监测设施。

1.2.3主要建设条件

1、厂址条件

新建泵站六座,占地面积为200~400m2,改造泵站两座,拟建厂址均经过现场考察,具备建设条件。

2、交通条件

拟建泵站位置交通便利,均在城市道路附近,能够满足建设需要。

3、供水条件

本项目所建设内容即为净水泵站工程,厂区供水来自泵房总出水管。

4、排水条件

厂区排水经过统一收集后,进入位于岭南路的市政排水管道。

厂区雨水自流进入市政雨水管道。

5、供电条件

电源就近接入泵站,可以满足施工及永久用电需要。

6、供热条件

本项目主要是采暖用热,利用城市集中供热统一供给。

1.2.4环境保护

本工程的主要污染物为噪声,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设计采用先进工艺对主要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使其达到国家标准,对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1.2.5项目建设期

项目计划建设期为3年。

1.2.6项目总投资及效益情况

1、项目总投资

工程总投资为12499.27万元,其中流动资金为129.37万元。

2、资金筹措

资金70%采用贷款,其余自筹。

第2章项目建设规模

2.1**县城城区供水工程现状及规划

2.1.1城市地下水用水情况

2.1.1.1净水厂水源井

在**县东有一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净水厂。

目前净水厂共有水源井有18座,井深150米,总供水能力为2万m3/d。

2.1.1.2自备水源井

全县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自备水源井有299座,所有的宾馆,大多数饭店都在使用自备水源井。

2.1.2二次供水现状

**县城区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供水局面比较复杂,现在城区共52650户,人口131289人,只有14500户使用城市自来水公司统一供水,其余37150户依然用小井或小区的自备水源井,水质及供水时间没有指标考核,无法保障生活饮用水的安全。

城市现状总用水量4000吨/日,人均用水量80升/日,商业用水量520吨/日,供水普及率30%。

净水厂设计规模为2万m3/d,现有市区输配水管网达到除北环外平房区的所有区域、供水水质达到水质检测达标。

净水厂出口水压23米。

二次供水设施数量13座,,建设年限及供水面积如下表:

现状二次供水设施情况

二次供水设施序号

名称(无名标位置)

设施涉及的管网长度

设施服务的人口

设施服务的面积

设施投入使用时间

1

财政局高层

1000

1230

34000

2011

2

拉菲9号

1800

1500

35000

2011

3

发改委

500

400

8600

2012

4

一品家园

500

400

9000

2008

5

残联楼

500

1000

22000

2012

6

兴达富苑

200

350

8000

2013

7

县宾馆

100

600

12850

2006

8

世鑫家园

200

400

8500

2012

9

和谐小区

200

210

5616

2012

10

武装部

200

300

7854

2012

11

吉视传媒

200

230

6160

2011

12

中鹏国际

1200

1050

21000

2012

13

学府名城

500

1500

40000

2013

合计

7100

9170

218580

2.1.3供水现状存在的问题

现状二次供水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存在设施不齐备、分布散乱、部分二次供水泵房较小现象,给二次供水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设备故障维修、管道漏水等原因导致间断供水、无水等情况时有发生,投诉率持高不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次供水泵站布局不合理。

由于二次供水泵站的建设没有统筹规划,基本上是一栋楼或一个小区就设置一个二次供水泵站,导致二次供水泵站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不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这不仅加大了工程建设和设施运行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同时,增加了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难度,水质安全也存在极大隐患。

2、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权责不清。

(1)附属设施管理不善,设备年久失修、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二次供水运行经常出现供水不及时、停水、漏水、噪音扰民、水质污染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2)供水设施图纸资料不完善,不便于维护、维修。

(3)个别物业及机关团体由于泵站运营亏损,户表查收不到位,总表与户表差额较大,导致泵站弃管。

3、工程设计不合理。

(1)泵房设置不合理,供水、消防、供热、物业等管理设施共用,造成泵房内设备拥挤、空间狭小,不便养护维修;

(2)水箱设计不合理,很多水箱不设置导流墙,使水池内形成死水区,导致水质污染;

(3)水箱阀门连接不合理,致使非饮用水返回饮用水管道,造成水质污染;系统压力分区设计不合理,致使供水压力不均衡,高耗能;

(4)泵站设备设施配置不合理,主要是起重、水质检测、排水、采暖通风、照明等设备配置不齐全;

(5)二次供水管网设计不合理,表现为管材材质、质量不合格,不满足供水水压要求,经常漏水。

4、二次供水设施陈旧老化,维修改造不及时到位。

由于缺少专项维护资金,二次供水设施老化、破损,失修失养现象普遍。

较早建设的二次供水设施多为铁制产品,经长时间使用,锈蚀严重,易造成水质污染;有的水泵年久失修,运行状态时好时坏,不能保障连续供水;有的二次供水设施设计标准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增加,供水能力相对不足,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造成部分居民需吃定点水、半夜水,甚至无水可吃。

5、水量、水质得不到保证。

由于二次供水设施工程设计不合理、管材质量不合格及管理不善等原因,二次供水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了城市供水的大量浪费,**种程度上加剧了城市供水紧张的局面。

部分水箱无盖无锁无专人管理,长期不进行清洗消毒,水箱阀门连接不合理,致使非饮用水返回饮用水管道,造成水质污染

2.1.4二次供水规划

按照省政府,省住建厅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方案规划方案,具体如下:

1.二次供水泵站

对二次供水设施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泵站,统一管理。

计划在**县城区内建设大型综合二次供水泵房6座,改造小型二次供水8座,撤并6座,同时建设二次供水配套设施。

2.供水二次管网改造

二次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量主要包括,泵站至供水小区之间的管道及小区内的二次供水管道。

管道采用PE材质,管径为DN315~DN75mm,管网改造与泵站建设同步进行。

3.室内管网及“一户一表”水表出户改造

对地沟内水管进行外移,建设平等于楼房的管道4.95公里。

对供水(包括二次供水)区域内均应实行“一户一表、水表出户”改造,同时对楼内老旧管网进行更新更换,并将二次供水干管改为与楼体平行敷设,实行“单元进户”,对布置不合理的管道井进行重新调整,避免出现冻裂和污染等隐患问题。

4.新增二次供水监测系统

对于新建的二次供水泵站将设计水质、水量及供水水压的监测系统,以方便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化管理,其中主要监测项目为泵站的出水水压、水量、出水浊度以及出水的余氯。

将监测信号远传至新建的供水系统中心调度室。

以上内容将同时开工,预计2014年5月开工,于2016年10月末完工。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提升二次供水设施质量,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通过泵站、水池(箱)的改造,更换锈蚀、结垢、裂损的二次供水管网,更新管网布局,完善泵站附属设施,加大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力度,可明显改善二次供水状况。

杜绝水质二次污染,保障供水水质;增加二次供水水压,解决水压不足、吃水难的问题;提高供水能力,扩大二次供水范围;减少爆管、漏水事故,提高供水安全性。

2、节约水资源,降低综合能耗

通过对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提高水泵的运行效率,降低旧管网漏损率、解决管网老化结垢带来的问题,可降低泵站运行费用、减少二次供水设施的养护维修费用,达到节约水资源,降低综合能耗的目的。

3、缓解供水压力

通过二次供水工程建设,将原来数量多而分散的供水系统,集中为规模适当又有统一管理的供水系统,这样有效地保证了管网的供水压力并减少了运行费用。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可以解决二次供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区域二次供水系统,进行集中管理,提高供水质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省及**县相关政府对本次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极为重视,从各方面组织力量对现有设施及用水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协调规划及测绘部门收集相关的基础资料。

2、通过本次工程的改造建设,可以大大改善百姓生活的供水安全,同时可解决现有社会泵站管理部门难题。

所以本工程必然得到现有社会泵站管理部门及老百姓的大力支持。

3、本次二次供水工程改造由省、市政府统一组织,统一协调,过去出现的征地难(新建区域泵站选址排迁的难题)改造难(商业和居民混用及供热与居民混用等诸多问题),政府各部门能够通过协调解决。

4、在省、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改造资金问题能够解决。

2.4二次供水水量预测

本工程供水量主要考虑居民综合用水量,综合生活用水量主要包括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公建用水以及管网漏失和未预见水量。

不包括工业及浇洒道路、绿化等用水。

综合生活用水量预测见下表。

城区二次供水总水量预测

服务人口(万人)

供水普及率

(%)

综合生活用水定额(L/人·d)

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

日用水量

(m3/d)

6.5737

90

150

10

9761.94

通过总水量预测,根据各泵站分区范围内近期的服务人口总数对各泵站供水量进行预测,详见下表。

序号

泵站名称

人口

人均用水量(L/人.d)

供水普及率

(%)

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

最高日用水量(L/人.d)

1

一号加压站

9624

150

90

10

1443.6

2

二号加压站

10080

150

90

10

1512

3

三号加压站

7000

150

90

10

1050

4

四号加压站

10000

150

90

10

1500

5

改造学府名城加压站

9572

150

90

10

1435.8

6

五号加压站

7143

150

90

10

1071.45

7

改造吉视传媒加压站

8600

150

90

10

1290

8

六号加压站

8400

150

90

10

1260

合计

6.5737

9767.94

2.4.1综合生活用水定额

根据《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及《**省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技术导则》,**县为二区中小城市,人均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在150—240L/(人·d)之间。

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Ⅱ类普通住宅给水人均最高日用水定额在130—300L/(人.d)之间。

结合**县缺水的实际情况,确定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采用150L/人.d。

2.4.2变化系数确定

1.日变化系数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县供水系统的日变化系数取1.2。

2.住宅居住区时变化系数

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住宅的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可根据住宅类别、卫生器具设置标准按下表确定

住宅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

住宅

类别

卫生器具设置标准

用水定额

(L/人·d)

小时变化系数Kh

 

有大便器、洗涤盆

85~150

3.0~2.5

有大便器、洗脸盆、洗涤盆、洗衣机、热水器和沐浴设备

130~300

2.8~2.3

III

有大便器、洗脸盆、洗涤盆、洗衣机、集中热水供应(或家用热水机组)和沐浴设备

180~320

2.5~2.0

别墅

有大便器、洗脸盆、洗涤盆、洗衣机、洒水栓,家用热水机组和沐浴设备

200~350

2.3~1.8

本项目确定**县二次供水时变化系数为2.5。

各区二次泵站设计规模最高日综合用水量确定,水泵选型按照最高日最高时流量进行选型。

2.4.3各泵站水量预测

各区泵站供水量及服务人口预测表

序号

泵站名称

人口

人均用水量(L/人.d)

最高日用水量(L/人.d)

时变化系数

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1

一号加压站

9624

150

1443.6

2.5

3609

2

二号加压站

10080

150

1512

2.5

3780

3

三号加压站

7000

150

1050

2.5

2625

4

四号加压站

10000

150

1500

2.5

3750

5

改造学府名城加压站

9572

150

1435.8

2.5

3590

6

五号加压站

7143

150

1071.45

2.5

2679

7

改造吉视传媒加压站

8600

150

1290

2.5

3225

8

六号加压站

8400

150

1260

2.5

3150

合计

9767.94

24419.85

2.5建设规模确定

根据对各泵站的水量预测,本工程确定各泵站建设规模及设计水量如下:

各区泵站设计规模及设计水量

序号

泵站名称

设计规模(m3/d)

泵站设计水量(m3/d)

1

一号加压站

1500

4000

2

二号加压站

1500

4000

3

三号加压站

1000

3000

4

四号加压站

1500

4000

5

改造学府名城加压站

1500

4000

6

五号加压站

1000

3000

7

改造吉视传媒加压站

1300

3500

8

六号加压站

1300

3500

合计

10600

29000

 

第3章项目选址

3.1自然条件

3.1.1城市基本概况

**县位于**省松原市的南部,东经123º06′~124º45′,北纬43º59′~44º42′,海拔高度144~266m。

**县地处松辽平原,距**省省会长春市120km,东与长春地区农安县相邻,西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交界,北与白城地区通辽县、松原地区前郭县接壤,南与四平地区的公主岭市和双辽县相接,是**省西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小城市。

**县幅员面积5728.40km2,下辖19个乡、12个镇、251个行政村。

**镇是**县的县城,是**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控制区面积为33.69km2(包括10个社区30个居委会、五个行政村和水源保护区范围),建成区面积为10.8km2,**县城城区对外的主要交通道路有国道203公路和省道长白西线交叉通过,具有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现有天然气储量103.6亿立方米,已建成风场8个,装机容量222万千瓦,地下石油丰富,已探明地下石油121万吨,还有木器制作、农机制造、食品加工、制药和制砖等工业企业。

截止到2013年末,**县城城区实际居住人口131289人。

3.1.2地形地貌

**镇位于**省松原市的南部,东经123º57′,北纬44º15′,地势比较平坦,海拔高度199m左右,**略高,西南略低,自然地面坡降1.7‰左右。

全镇周围没有天然河流。

3.1.3工程地质及地震烈度

**镇属于第四纪冲击层,表层为0.5m厚的耕土层,表层下为黄土状亚砂土,厚度为5m左右;黄土状亚砂土下为粉砂层,厚度为10m左右;粉砂层下为黄色粘土层,厚度为5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2~22kPa。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有关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的规定,本工程所选厂址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

**镇历史记录上曾发生过2级地震,最高震级2.6级。

3.1.4气象条件

根据**县及相关气象站的多年测风数据及气象资料表明,**镇地区处于中温带亚湿润大区第二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多风少降水;春季干燥,升温快,多大风、风沙天气;夏季较热,降水集中于此,且短促;秋季降温快。

全年热量充足,多风少雨。

历年平均气温5.2℃

平均最低气温-16.1℃

平均最高气温23.2℃

极端最高气温37.6℃

极端最低气温-34.9℃

年平均降水量424mm(多集中在、8月份)

标准冻深1.7m

常年主导风向西南风

年均无霜期145.7d

年最大风速5m/s

年均蒸发量1704mm

年均冰冻期184d

3.1.5土壤结构、地质承载力、地下水

**县城地层为第四纪沉积层,表层为0.5m后的耕土层,表层下为黄土状亚砂土,厚度为5米左右;黄土状亚砂土下为粉砂层,厚度为10米左右,粉砂层下为黄色粘土层,厚度为5米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2-22KPa。

**县城地下水可分为2层,第一层是第四纪白土山组砂砾石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在18~20m,含水层厚度为3~8m;第二层是第三纪泰康组中粗砂岩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在30m左右,含水层厚度为5~10m。

根据对两个含水层的混合勘探,在水位下降5m时,单井出水量为30~60m3/h和60~100m3/h,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和东部山地侧向径流补给,水量中等较富,水位稳定,水质略呈碱性,埋藏浅易开采,镇内地下水流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

3.1.6地震烈度

**县城地震烈度为六度区。

3.2项目选址

3.2.1选址原则

二次供水泵站位置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县城市总体规划》及《供水专项规划》的要求;

2、泵站与服务区域应尽量靠近,减少输送过程的能量损耗;

3、泵站与现有建构筑物保持合理的间距,不能影响周边现有设施,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

4、厂址选择考虑发展的可行性,为以后的扩建留有余地。

3.2.2泵站厂址确定

本工程共新建设6座泵站,改造2座泵站,由于泵站均建在居民区内,其位置的确定尤为重要。

根据实际地形条件、管网的压力、人口密度、泵站占地面积大小等因素。

由**县水务公司与设计院一同现场踏勘,经过多方案比较,最终确定新建泵站的位置。

各泵站建设位置

序号

泵站名称

建设位置

1

一号加压站

岭城路南300米,新居街东100米

2

二号加压站

莱薰路北50米,西环西50米

3

三号加压站

挹爽街东59米,岭城路北50米

4

四号加压站

东关街东,长兴路南100米处

5

改造学府名城加压站

净水厂北800米处

6

五号加压站

东环与永盛路交汇处

7

改造吉视传媒加压站

永盛路南100米岭东街西100米

8

六号加压站

北环与东关街交汇处

3.3公用工程建设条件

1、交通条件

拟建泵站位置交通便利,均在城市道路附近,能够满足建设需要。

2、供水条件

本项目所建设内容即为净水泵站工程,厂区供水来自泵房总出水管。

3、排水条件

厂区排水经过统一收集后,进入位于岭南路的市政排水管道。

厂区雨水自流进入市政雨水管道。

4、供电条件

电源就近接入泵站,可以满足施工及永久用电需要。

5、供热条件

本项目主要是采暖用热,利用城市集中供热统一供给。

 

第4章工程方案论证

4.1设计范围

目前**县供水服务建筑面积为183.86万m2,供水服务人口约6.5737万人,满足居民的综合生活用水要求。

根据**县供水分布的特点及实际用水量,将需要进行二次供水的服务区划分为8个供水分区。

每个分区内设二次供水泵站1座,满足区域内供水水量及水压的要求。

4.2泵站服务范围划分原则

城市二次供水区域划分原则如下:

1)按照城市道路网,以城市主干道及快速道为分区界限,尽量使配水管不穿越这些道路。

2)应尽量考虑难以跨越的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