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0257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docx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docx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

 关注细节成就完美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体会

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字:

小学、心理健康、学校、教师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

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

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首当其冲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

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

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

让家长们认识到: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

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其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

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

1、教师要尊重学生。

“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

”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

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

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

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4、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

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5、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事实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最后,我引用美国•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文献参考:

《小学生健康教育》   斯塔顿•美国

 

通过暗示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

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老师可以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来解决或让学生自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改变某些学生无聊无趣终日烦恼,进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自囿于幻想世界以自慰的情结。

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拖延行为和自卑心理,它们都可以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来解决.

1.拖延行为

一些学生在面临一项必须完成的活动时,不能立刻、持久投入,而是从事与之无关的活动。

许多学生主观上想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智力不差,学习方法也能说得滔滔不绝,,可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许多学生经常真诚地说我要怎样怎样努力,可就是不见行动,其实他们都是拖延行为的牺牲者.

几乎所有拖延者都有不着边际的幻想,由于对活动有过高的焦虑水平,产生消极情绪将外部困难夸大,而意志力又相对薄弱,不足以克服困难所以产生拖延行为。

有拖延行为的学生,为了掩饰自己对将要面对的事物的“恐惧”,而对其设置了一项项的先决条件,这样他就可以把注意力从解决实质性问题转移到一些次要问题上,从而实现对实质性问题的拖延。

这种拖延实际上是贻误了解决实质性问题的时机。

拖延行为在学生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其实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与情绪状态、意志力、幻想、情感等都有着联系。

它应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来解决学生的拖延行为.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拖延行为的本质是自欺欺人,而且有时候这种行为非常的隐蔽,几乎没有人怀疑自己在欺骗自己.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拖延行为的存在极其危害,知道要成功就要当机立断行动。

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暗示,纵有千万条理由叫你,心中也要默念“且慢,还要首先做……”

教育人类社会所有的成功者,毫无例外的都是那些最能将我发动起来,最节省时间,从而为自己工作或生活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帮助学生戒断拖延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当机立断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对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向学生介绍理智、转移、幽默、宣泄、升华、自控等调控情绪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为学生创设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如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气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尤其要关心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往往面临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们在学习中经常体验到的是失败,很少有成就感,使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畏难情绪,不自觉地就发生拖延行为。

应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主角”的感觉,能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课堂提问中一句肯定的评价,表彰时对其进步的肯定,都能从心理上暗示他们“我能行、我很棒,”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还要帮助学生制定严密的学习计划,督促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执行计划,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习和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引导学生制定的计划中,应紧密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可从短期计划入手,按时间和任务制定双向计划,并每天检查完成情况。

每天能顺利地完成计划可以随时地体会到成就感,并对以后的活动有暗示作用,从而逐渐地减少拖延行为。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

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

它也是一种消极的暗示。

自卑行为常见能力自卑和相貌自卑。

能力自卑的同学否定自己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技不如别人,遇到事情唯唯诺诺,怕作不好,没有十足把握就不做。

长相自卑的人总认为自己某个地方长得不好看,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相貌“横挑鼻子竖挑眼”,为某个部位不好看而觉得无“脸”见人,为此,心中总升起一阵阵的惆怅…….

教师怎样才能是学生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

要对自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这一切都是青春期所特有的“体态意识”的烦恼,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

另外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充分找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从自卑中超越。

提高自信勇气。

提醒他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在各种活动中进行自我提示:

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我很有魅力,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变自卑为自信。

鼓励学生积极与人交往,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

要有意识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学习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意向”,是拥有健康心理和快乐生活的关键。

因此对外貌不妨坦然地自我悦纳,即以积极、赞赏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并设法消除各种附加于上的“不良信息”,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只有在心理上承认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欢自己,让自己透出生机勃勃的青春美来。

我们在生活中总有如意和不如意,但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同样有半杯水,消极者说:

“我只剩下了半杯水.”积极者说:

“我还有半杯!

"同样拥有,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判断,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心理暗示.教师要时时给学生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们:

我能赢。

给他们喊一声:

加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

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身边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他们的父辈多,据我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物质逐渐丰裕。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现在物质丰裕,还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

小学生的父母忙于生意或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90分回家得不到表扬,还认为成绩不理想,家长却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对成绩不及格者,动口则骂,动手就打。

因此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还有些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

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

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他们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并看到他有能力。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

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

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

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

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

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

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

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及矫正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

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

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

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

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

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

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

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

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

例如:

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

“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

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

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

例如:

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

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

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

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

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

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

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 寻找榜样。

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久而久之.再看或丑娃丑陋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

 

 

关于开展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反思

 

 

论文关键词:

小学生 和谐 心里健康

近年几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中学生的差,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和更多人的重视.人的心里发展必经过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应该从这个阶段抓起.

2010年2月27日下午,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并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在交流中,教改是热点之一。

其中有几位小学生在论坛上对学习问题进行倾诉,特别是一位网名叫“奥数的奴隶”的小朋友的话,被大量转载。

他说:

“奥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现在的小学生都已经是奥数的奴隶了!

”他请求总理:

“您看能不能把我们从奥数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啊?

我们实在太累了!

”对这位小学生的心里话,总理是否回应?

是如何回应的?

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这位同学发自内心的呐喊,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2010年2月28目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并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列入教育发展战略。

但是,只是在高中阶段强调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凡事预则立。

从政策出台到真正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因此,本文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概念的操作化界定、测量技术与应用可行性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中学生和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

近年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

但是,许多已经发表的研究没有明确区分年级、年龄等因素,而是把中小学生作为同质群体来研究。

这是不合适的。

首先,青春期主要在中学阶段发生、发展、结束,相应的生理变化(如激素分泌、性征表达)高峰也如此;其次,许多心理障碍虽然在青春期才表现出来,但是其成因却是在,卜学阶段形成的;第三,许多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业已证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中学生的差。

高屹、于新红、张瑞凯(2008)采用俞国良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抽样调查北京市4085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如图1所示)

据廖全明(2007)介绍,2000年,国内同行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地区抽样调查了16472名中小学生,发现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者(中度和严重两方面)的比例,要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高(如图2所示)。

另外的一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随年级的增长,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是1O%,15%和20%(高屹等,2008;James,2O07)。

也有人发现小学二、四、六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别是14.36%,14.5O%,15.82‰15.61%,15.52%,16.50%(廖全明,2007)。

中科院心理所曾经于2007年~2008年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